純愛故事因滿足了觀衆們對于理想化浪漫愛情的幻想而被稱爲成年人的童話。
既然是童話就難免邏輯匮乏,因爲隻要男女主 CP 感到位,眼神能拉絲,吻戲床戲性感又唯美,無腦甜就對了,還要什麽自行車呢?
因此,霸總梗、姐弟梗、大叔梗、年上下左右梗層出不窮;壁咚、床咚、背咚、瓜果蔬菜咚花樣百出。
這不最近又冒出來個" 破鏡重圓梗 "。
哦對!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爲 " 二次初戀 " ——
《歸路》
看标題 " 歸路 ",不知道還以爲是什麽大漠孤煙的公路片,實際上就是男女主名字各取一字,順便再雙關一下兩人感情過程的回歸之路。
整部劇 30 集,概括起來一句話:投資總監歸曉(譚松韻飾)與初戀排爆特警路炎晨(井柏然飾),分手十年之後破鏡重圓并最終收獲幸福。
至于怎麽回歸,那就得從兩人重逢說起了。
還是老規矩:看這類劇,腦子先放生。
如果不小心帶了,就會尴尬如下:
2018 年,歸曉在路過一家汽修店時偶遇了已經分手八年的初戀路炎晨,于是便前去打了聲招呼。
" 記得,化成灰我都記得你。"
就憑男主皺着眉的表情和這句故作深沉的回答,怎麽看這倆人都不像有感情基礎。
抛開前後語境,不知道的還以爲是什麽血海深仇?
這次短暫的相遇讓歸曉陷入了回憶,她重新向朋友打聽到路炎晨的電話,過往種種甜蜜也在她腦中閃回。
不過她并不知道,此時的路炎晨也在離她不遠的地方望着她。
随着路炎晨将車駛離,畫面轉到白雪皚皚的邊疆,時間也随之轉瞬過了兩年。
沒錯兒,這部劇開始不到 10 分鍾,已經分出三條時間線,剪輯稀碎,一臉懵B……
畫面一轉,此時的歸曉正焦急地撥打電話向路炎晨求助。
她與做外貿生意的朋友來邊疆出差加旅遊,結果車被偷了。
兩年都沒有聯絡,号碼能否打通歸曉都有些忐忑,但路炎晨還是二話不說就出現在她面前。
雖然邊疆的雪景很美,但還是要捋一下令人在意的邏輯。
女主四個人一起出差,也不是黑夜,也不在旅店,那車是怎麽丢的?
下一秒,男主帶着女主等人就找到了偷車賊的藏車點,車輛完好且停放整齊?
作爲車主,歸曉自然要配合警察去做口供。
然後,警察就開始了" 路吹 "的模式。
忘了說,這部劇裏男主的人設有一些BKing,但他的Bking 并非自己表現,而是在其他工具角色的轉述中體現,這警察大叔就是其中之一。
車失而複得,歸曉的朋友就提出要邀請路炎晨吃飯以示感謝。
然而,飯局上一個小男孩的出現,卻讓歸曉措手不及。
不過别急,這也是現偶常見套路之一,要是男主孩子都有了,那純愛怎麽繼續?
所以,不出意料,孩子是戰友的,助攻 +1。
吃完飯,幾人出門取車,結果竟遭遇偷車賊團夥打擊報複。
作爲特警,路炎晨一個打十個自然不成問題。
風雪夜,動作片,安全感爆棚,歸曉好感度随之陡增。
交集多了兩人關系自然也就産生微妙變化,何況本來就餘情未盡。
再加上戰友助攻、閨蜜助攻、小男孩助攻,路炎晨工作剛好要調回北京。
這感情也講求個天時地利,現在時機成熟。
剩下的問題無非就是現偶男主們的共性:一嘴更比一嘴硬。
所以路炎晨也順利加入 " 嘴硬大軍 "。
特警隊長,有原生家庭問題,冰山人設,癡漢内核。
分手後,專注于報效祖國,人稱" 純愛戰士 ",10 年不談戀愛,好話不會好好說。
一句一噎人,特别是命令的語氣,2023 年了,這套實在過時了。
從演員講,抛開造型各花入各眼,井柏然的台詞成了比較公認的問題。
他與女主扮演者譚松韻雖然都是人氣較高的演員,但在這部劇中的表現還并不能令人滿意。
歸根到底,是兩人 CP 感弱,各演各的,風格不搭。
如果不是看原著和簡介,八集都看不出歸曉具體做什麽工作。
盡管譚松韻的表演一如既往的自然靈動,雪景畫面也很配其顔值,但歸曉的性格特征卻表達得并不明确。
機靈?溫柔?撒嬌?倔強?善良?單純?
這些特質都與她在同類作品中所以扮演的角色太過相似。
十年跨度,自然要有年齡變化。
譚松韻的少女感大家公認,所以 32 歲的她扮演高中生毫無壓力。
隻是同樣的角色突破小,也難怪有網友評價:" 女主有一種又老又小的感覺 ……"
不過再看井柏然,就隻能慶幸路炎晨的人設是複讀生了 ……
《歸路》改編自人氣作者墨寶非寶(以下簡稱二寶)的同名小說,在開播前就有極高的觀衆基礎。
同時,二寶之前也參與了多部熱門言情小說的影視改編工作,像《親愛的,熱愛的》《我的時代》《烈火如歌》等都受到極大關注。
而《歸路》在她的把控下,改編得也具有很高的還原度。
可是,并非所有 IP 改編的影視化作品都适合還原。
如果原著文本是無懈可擊的文學經典,那麽還原度高自然是衡量标準之一。
但若僅僅是一部三流通俗文學,那麽是否應該還原就值得創作者重新考慮。
《歸路》顯然是後者。
女頻小說突出一個文筆唯美細膩,氛圍強烈。
二寶的作品更不例外,内在情感抽象表達,但抛開浮華的辭藻,故事往往十分單薄。
因此影視化的首要任務就是調度和銜接,如果前期工作沒做好,那麽最終呈現也就必然不會連貫。
破鏡重圓梗就說明了結局既定,這就意味着男女主最終在一起沒有懸念。
所以過程中的矛盾、複合、暧昧、激情等也就成了主要看點,讓階段性的 " 成果 " 最大化,節奏是關鍵中的關鍵。
比如某些作者引以爲傲的金句,放在書裏可能是詩意,是深刻,是渲染,是遞進,但放在劇中就是拖沓,是尴尬,所以該舍就得舍。
想讓一部劇有詩性,要麽靠叙事本身,要麽靠鏡頭語言,兩者都不沾就祈禱有個會二創的演員。
比如,不久前讓人還俗的《夏花》,正是依托了美術和角色的氛圍感;而文學性較強的《平原上的摩西》,同樣在鏡頭語言和調度上擴展了叙事的維度。
換言之,這種 " 詩意 " 拍好了是塔可夫斯基,拍不好還不如古早 MV。
盡管開播首日收視可觀,但情節俗套,邏輯松散,内容寡淡,台詞突兀,角色之間再沒有火花 …… 就真不能怪觀衆一星差評了。
評論裏,沒看過小說的路人觀衆大多兩集棄,部分原著粉表示還算滿意。
可話說回來,什麽時候看劇先看一遍原著預習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