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超 編輯 | 羅麗娟
未發布預訓練多模态大模型、沒有蹭大模型熱度,滴滴依然成爲今日市場關注點之一。
4 月 13 日,在開放日活動上,滴滴自動駕駛發布了首款未來服務概念車—— DiDi Neuron。
取消駕駛位、可 " 一鍵躺平 "、裝車内機械臂,炫酷的造型和獨特的車内設計,讓這款概念車一經發布就吸引了現場的不少掌聲。
據悉,滴滴自動駕駛正在結合新能源整車企業能力,共同定義和量産無人駕駛新能源網約車,首款量産車型計劃于 2025 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絡。
公開資料顯示,滴滴早從 2016 年 7 月就明确了無人車是公司重大戰略布局,其無人車研究團隊則原自滴滴研究院(前身爲 " 機器學習研究院 ")。2019 年 8 月,滴滴正式拆分旗下自動駕駛部門,将其升級爲獨立公司,專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商業化落地以及相關業務的拓展。
在自動駕駛部門從母公司獨立出來前,滴滴無人車就已經問世,并于 2019 年首度亮相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不久後,滴滴宣布 2020 年初要在上海特定公開道路上 投放 30 輛 L4+ 級别的自動駕駛車輛,以落地自動駕駛出行服務。
但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從來都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即便七年過去,滴滴自動駕駛距離全面商業化落地仍有一段距離。不過,滴滴出行 CTO 兼滴滴自動駕駛 CEO 張博表示," 我們已經爲長期奮鬥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和資源準備。"
他還透露,滴滴已經構建了人類世界的網絡,爲 L4 級别的自動駕駛技術在冷啓動階段提供了最好的商業化保障,滴滴自動駕駛的定位是 " 成爲世界領先的規模化、商業化 L4 級别自動駕駛科技公司 "。
首款未來服務概念車 DiDi Neuron 發布
開放日活動上的最大亮點,無疑是滴滴自動駕駛發布的首款未來服務概念車—— DiDi Neuron。據介紹,該車創意來自電影《阿凡達》,以 " 共情共鳴,無處不在 " 爲理念,是一款 " 完全爲乘客打造的出行工具 "。
在空間設計上,DiDi Neuron 概念車就打破了傳統汽車的模式,直接取消駕駛位,最大限度解放了乘坐空間。滴滴自動駕駛 COO 孟醒透露,DiDi Neuron 概念車總長 4.5 米," 比大多數網約車都還要小 ",但因爲車軸距達到 3.2 米,整車看起來就非常大。
在車輛總長度不變的前提下,取消駕駛位變倉位,内部空間相較普通網約車提升 50%,腿部空間提升 86%,乘客甚至可以在車内 " 一鍵躺平 "。
此外,DiDi Neuron 概念車還采用了頂翼門 + 側滑門的 " 三開門 " 設計;其中,頂翼門打開高度可達 2.5 米,側滑門也僅在車輛前進方向右側安裝,旨在提升開關門安全性的同時,增加上下車舒适度。
身高 1.76 米的孟醒在現場特别演示了一番,其站在倉内距離頂翼門明顯還有一段距離,坐在倉内腿不僅可以伸直,前方也還有一段活動空間," 就是姚明來了,不用低頭也能進入我們的座艙。" 他說。
值得一提的是,自動駕駛汽車尾部通常會放置計算平台,是噪音最大、散熱最大、限制最多的部位,而 DiDi Neuron 概念車打破了這一傳統,不僅通過自研的融合計算平台減少了車輛内部空間體積,還獨創了車内機械臂,爲用戶通提供提行李、遞水、叫醒等輔助功能。
車内搭載大屏交互系統,設計了會議、遊戲、影音、街景介紹、氛圍選擇等模式,孟醒稱,滴滴自動駕駛想要給用戶從空間到服務都有飛機頭等艙的體驗。
車輛硬件部分,據孟醒介紹,DiDi Neuron 概念車裝有 5 塊大橫屏,其中 3 塊位于車頭,以探測車外路況、保障行車安全;全車總共設置 21 個攝像頭、14 個雷達(8 個激光雷達和 6 個毫米波雷達)。
而傳感器也是集成化、模塊化、成套組設計的,易插拔的結構設計便于車輛的維修保養,提升了車輛運維效率。
動力系統方面,DiDi Neuron 概念車通過将輪毂電機和無人網約車結合,四個輪胎能夠靈活轉向,能實現更小半徑轉彎、斜向行駛等功能,應對網約車常見的狹窄道路的掉頭、錯車場景。
推出兩款自動駕駛核心硬件
造夢總是愉悅的、放飛自我的,落地到自動駕駛汽車量産商用上,要解決的問題不少。
對于一輛自動駕駛車來說,全面的服務和獨特的設計最多隻能是錦上添花部分,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有領先的智能駕駛技術和過硬的安全保障能力。
在開放日活動中,孟醒首次發布了兩款自動駕駛核心硬件—— " 北曜 Beta" 激光雷達和三域融合計算平台 "Orca 虎鲸 "。
衆所周知,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的眼睛,它具備較強的 3D 感知、定位 、遠距離探測等能力,并且不受光線或黑暗環境影響。
從安全保障的角度考慮,高精度三維感知的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汽車必不可少的裝置。目前,隻有提出 " 視覺感知路線 " 的特斯拉是特例,否認了所有雷達的作用;而國内新能源車企或多或少都在其自動駕駛車輛上搭載了激光雷達。
而 " 北曜 Beta" 激光雷達,是由滴滴自動駕駛和北醒公司聯合研發,号稱 " 國内首個 2K 圖像級高精度激光雷達 "。
性能上,該雷達擁有每秒 300 萬高點頻、超 512 線、橫向 120 ° 及縱向 25.6 ° 的超大視場角等特點。此外,北曜 Beta 增加了可調節分辨率功能,支持常規模式、視場角聚焦高清、局部高清、全局高清等四種模式,不僅能感知 200m 外輪胎等低反射率物體清晰的輪廓,還可以根據場景需求自适應地調節局部區域或全局的分辨率,提升激光雷達在不同環境下的感知效果。
對比來看,蔚來于 2021 年發布的 ET 7 就搭載了激光雷達,而據蔚來智能硬件副總裁白劍去年公布的參數,該激光雷達采用 1550nm 波長激光,最遠探測距離達 500 米,10% 反射率下探測距離達 250 米,擁有 120 ° 水平視角和 0.06 ° *0.06 ° 分辨率。
另一邊,國内首家在量産車型上搭載激光雷達的車企——小鵬,也在 XPILOT 3.5 系統配備了兩顆激光雷達,分别爲美國 Velodyne 公司的 VLP-16 和 Livox 公司的 Horizon。據悉,這兩款激光雷達都是 16 線的,但采用了不同的掃描方式,VLP-16 是旋轉式的,Horizon 是固态的。
不難發現," 北曜 Beta" 激光雷達在同等距離下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上具有一定優勢,但蔚來搭載的激光雷達在探測距離上也有自己的競争力。
算力則是決定車輛自動駕駛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而 Orca 虎鲸,是滴滴自動駕駛研發的行業首個量産化的三域融合計算平台,這也是公司打造的車載超級中央計算單元(SCCU)。
據介紹,Orca 虎鲸将智能駕駛域、智能座艙域和網聯域三域融集成一體,相比上一代硬件,計算平台成本下降了 88%,整車空間體積減少 74%,核心元器件數量減少了 61%,線束數量減小了 33%。這也意味着自動駕駛車的後備箱能再多容納一個 20 寸行李箱,與此同時,整車裝配時的人效比提升 7 倍。
商業化落地進程
技術要想創造價值,得到推廣和普及,商業化落地是必經之路。
張博在開放日活動上表示,混合派單的共享出行網絡,是自動駕駛技術走進人們生活的最佳路徑。
今年年初,滴滴自動駕駛就在國内率先推出了 24 小時無間斷自動駕駛服務。目前,上海、廣州的用戶已經可以在最新版滴滴出行 App 上看到 " 自動駕駛 " 服務選項,起終點均在自動駕駛限定區域内的話,用戶下單即可享受混合派單服務。
着眼于大規模的網約車運營場景,滴滴自動駕駛還打造了首個自動駕駛自動運維中心——慧桔港,以自動化滿足車輛在運營過程中的需求,如自動出車、接單、回港,機器人還可智能化地對車輛進行沖洗、充電、檢測、維修、保養,停放等,全流程自動化率已達 90%。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滴滴自動駕駛服務正在不斷貼近網約車,同等距離的送駕時長從 2022 年網約車的 1.35 倍提升到了今年的 1.19 倍;随着站點數增加,送駕距離也從 2022 年的 1.31 倍提升至 1.17 倍;當前,滴滴自動駕駛已連續安全運營 1020 天。
滴滴自動駕駛正在結合新能源整車企業能力,共同定義和量産無人駕駛新能源網約車,已在 Robotaxi 産品定義、車型平台選擇及座艙與智駕系統開發等方面合作。" 首款車型将于 2025 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絡,實現全天候、規模化的混合派單。" 孟醒透露。
除此之外,滴滴自動駕駛還首次宣布,已将 L4 級自動駕駛乘用車解決方案拓展至幹線物流貨運領域,滴滴自動駕駛創新業務——貨運 KargoBot 正式亮相。
據滴滴自動駕駛創新業務負責人韋峻青介紹,當前貨車領域正面臨挑戰,司機缺口持續擴大,滴滴自動駕駛技術能有效提升貨車的自動化能力,基于滴滴自動駕駛的雲平台和技術中台能力,KargoBot 自 2021 年開始持續推進幹線貨運的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和針對大宗商品的商業化運營,創新性研發了混合無人化解決方案—— HDS(Hybrid Driverless Solution)。
該方案由配備人類駕駛員搭載輔助駕駛方案的領航車輛,以及多輛 L4 級自動駕駛卡車構成,能大幅提升商業運營中各類長尾場景和複雜交互的處理能力。
目前 KargoBot 擁有超過 100 台自動駕駛卡車,已在天津和内蒙之間開始了常态化的試運營。截至今年 3 月,KargoBot 累計物流收入已經突破 1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