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媒科技評論
日前,廣汽集團(以下簡稱 " 廣汽 ")與華爲舉行了智能汽車戰略合作簽約活動,通過此次合作,廣汽将在傳祺、埃安和昊鉑之外,打造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
今年前三季度,廣汽的營收、淨利等指标均創下近十年同期最大降幅,爲此,廣汽決心 " 自我變革 ",公司總部也從廣州市珠江新城 CBD 搬至廣州市番禺區。
但在外界看來,即便廣汽高層住在 " 車間 ",面對公司品牌勢能減弱、産品力不足等問題,也很難在短期内扭轉頹勢。不過,此次廣汽與華爲官宣合作,則似乎有望一掃此前的種種陰霾,廣汽股價也一度收獲連續兩個漲停。
面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激烈競争,廣汽董事長曾慶洪曾一度呼籲 " 内卷不是辦法 ",他認爲行業繼續卷下去不是辦法,沒錢賺、沒有效益,企業不可能生存。
但很顯然,當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車圈競争對手之間已是 " 你死我活 ",與其喊話 " 不要内卷 ",廣汽确實該想想如何破局。
廣汽要面子更要裏子
今年以來,上汽的業績确實不容樂觀。開年之初,曾慶洪一度喊出了 2024 年挑戰銷量增長 10% 的目标,但按照 2024 年 275.55 萬輛的銷量目标來看,廣汽前三季度僅完成 48% 的銷量目标,累計銷量爲 133.51 萬輛。
今年前三季度,廣汽實現營收 740.40 億元,同比下滑 24.18%;歸母淨利潤僅有 1.20 億元,同比下滑 97.34%;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歸母淨利潤則虧損 18.70 億元,同比下滑 146.49%,營收、淨利均創近十年同期最大降幅。
即便近年車圈大環境不容樂觀,但對比其他合資車企,廣汽的業績也是表現不佳。作爲參考,上汽集團前三季度實現營收 1457.96 億元,同比下降 25.91%;歸母淨利潤 2.8 億元,同比大幅下降 93.53%;長安汽車的營收依然爲正增長,歸母淨利潤爲 35.79 億元,同比下滑 63.78%。
廣汽在财報中解釋,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銷量下滑以及盈利下降,簡單來說,車賣不出去就是主因。
從産品銷售情況來看,廣汽前三季度合資車企 " 豐田、本田 " 的銷量比重依然高達六成,自主品牌傳祺、埃安則占四成左右。
但肩負引領廣汽實現新能源轉型重任的埃安,其月銷量已連續 8 個月下滑,今年前 10 月累計銷量同比下滑 32.51%。
廣汽再想借着 " 兩田 " 的光環來躺平賺錢,已經不太現實,去年 " 廣汽兩田 " 都一度傳出大幅度裁員消息,甚至傳出員工 " 自願離職 " 的消息。
但 " 油退 " 之後,廣汽 " 電進 " 的進度卻不甚理想。廣汽埃安在 2022 年一度成爲新勢力中的 " 銷冠 ",但在這之後其銷量便開始逐漸放緩,來到 2024 年,埃安的銷量更是開始急速下降。
一方面,過去兩年埃安的銷量雖然突飛猛進,但大部分銷量都來自網約車市場,據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測算,2023 年全國新增 74 萬輛新能源網約車,埃安就占了近 30%。随着網約車市場走向飽和,換車周期也還沒到,埃安銷量自然開始下滑。
另一方面,在埃安強攻網約車市場後,其品牌定位難免被錨定,再加上新能源車市場激烈的價格戰,消費者的選擇更多了,自然不願意爲 " 網約車 " 買單。
廣汽的高端化、差異化布局迫在眉睫,這也成爲了廣汽、華爲合作的 " 新契機 "。衆所周知,廣汽、華爲并非首次合作 " 造車 ",早在 2017 年,雙方便在智能網聯電動汽車領域開展合作。
2021 年,雙方決定共同開發名爲 "AH8 車型 " 的項目,據悉這是一款 SUV 車型,由廣汽負責造車,華爲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不過,廣汽在 2023 年發布公告,稱将 AH8 項目從 " 聯合開發 " 變更爲 " 自主開發 ",華爲則以重要供應商身份繼續參與該項目。廣汽并沒有解釋爲何終止此次合作,但從一些側面報道來看,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是華爲的智駕方案不便宜。2022 年,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曾在中國汽車營銷峰會上表示," 華爲是行業内非常優秀的供應商,但廣汽埃安和華爲這類大牌供應商合作時,根本沒有議價能力 "。
二是,廣汽認爲自研也并非不可能。2023 年時,曾任廣汽集團副董事長的袁仲榮在第十五屆企業家論壇上發言,他提到華爲的系統很好,但他認爲華爲不懂造車。
雖然袁仲榮這段發言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少争議,但可以看出,傳統汽車人對于華爲此類跨界造車者,也難以投入百分百的信任。
華爲化身最強外挂
但後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相較于廣汽埃安的一路 " 後撤 ",華爲鴻蒙智行的銷量卻節節攀升,今年 1-11 月,鴻蒙智行累計銷量達到 393,477 輛,穩居新勢力銷量榜單前列。
華爲雖然 " 不造車 ",但在汽車行業經曆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當下,華爲無疑已經成爲車企轉型的 " 最強挂件 "。
除了 " 四界 " 背後的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之外,還有已經成爲華爲引望第一大外部股東的長安汽車;外資車企奧迪也官宣與華爲合作;
甚至曾高調發表 " 靈魂論 " 的上汽,近日也被傳出由總裁賈健旭親自帶隊與華爲洽談第四種合作方式,更有可能對華爲引望進行戰略投資。
車圈大趨勢已是如此,廣汽 " 殺回馬槍 " 也不算意外。對于此次 " 二次合作 ",雙方并未公布更多具體信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雙方将共推一個全新的高端智能車品牌。
但有媒體爆料稱,此次雙方合作或不會采取鴻蒙智行模式,即廣汽并不打算完全 " 出賣靈魂 ",也不會再打造 " 第五界 "。
在今年 9 月廣州車展上,廣汽傳祺與華爲合作推出了首款概念—— 1 Concept,彼時廣汽就曾提到,本次傳祺與華爲的合作,不同于大家熟悉的其它模式,而是一個全新的模式。
事實上,在 2024 年《财富》世界 500 強峰會上,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也曾再次提及 " 靈魂論 ",他認爲要視時代背景、技術發展階段、供需狀态來看待 " 靈魂論 ",假如這一技術對整車影響力非常大且無法從社會上正常采購,它就是 " 靈魂 ";若這一技術已經成熟且能普遍供給,就不是 " 靈魂 "。
這也能看出廣汽對于開展智駕合作的态度。一方面,當前新能源汽車的智駕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市場上也不隻有華爲一家供應商,對于迫切需要推動産品升級的廣汽來說,采用智駕供應商并不算 " 出賣靈魂 ",隻是合作商剛好是華爲罷了。
另一方面,在衆多智駕供應商中,華爲的 " 品牌賦能 " 确實強得可怕,既有華爲自身所帶來的品牌效應,也有過硬的技術水平,且這些已經在 " 四界 " 中得到驗證,目前來看,賽力斯的市值已經比廣汽高出一倍。
最後,從廣汽目前的産品線來看,除了埃安之外,其高端品牌昊鉑的月銷量一度降至隻有 " 三位數 ",廣汽在高端市場的表現并不理想。
然而,在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中低端領域競争已經非常激烈,小鵬、小米等品牌紛紛殺入下沉市場,廣汽要彎道超車,在高端市場突破可能會是一個妙招。在這種情況下,華爲在品牌、技術和渠道等方面對廣汽的支持,則顯得尤爲重要。
" 華元魔 " 征戰新能源車圈
目前,業内共識是能夠留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汽車品牌,可能隻有 5-7 個,車企們要争奪這 " 個位數 " 的入場券,一刻都不能慢。
而在新能源車圈中,智駕已經成爲影響消費者購車決策的重要因素。有調研顯示,在國内購買 20 萬 -30 萬元車型的消費者中,将智駕作爲購車原因的用戶比重超過四分之一;而在購買 35 萬元以上車型的消費者,這個比重更超三分之一。
随着智駕行業不斷發展,目前智駕供應也已經形成了兩大派系,分别是以理想、小鵬等爲代表的 " 自研派 ",以及由華爲、元戎、momenta 等頭部智駕供應商組成的 " 華元魔 ",單從合作數量上來看," 華元魔 " 的朋友圈反而更爲活躍。
從這一趨勢來看," 自研派 " 和 " 華元魔 " 将有望憑着持續的數據積累和路況測試,不斷優化智能駕駛系統的模型和技術,從而在智能駕駛領域建立起顯著的領先優勢。
對于中腰部的智駕供應商而言,可能它們的上一代技術還沒有搞定," 自研派 " 和 " 華元魔 " 就已經走向下一代技術上,這是技術能力、組織架構、戰略資源、量産能力等方面所帶來的 " 飛輪效應 "。
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争,将不隻是車企之間的競争,而是車企 + 智駕供應商 + 物聯網生态這種 " 産業聯盟 " 之間的競争。
因此,廣汽再次擁抱華爲,或許是其錯過第一次合作之後,最後一次的 " 補票 " 時機。不過,也有業内人士認爲,廣汽錯過上一次合作機會後,當下可能已經太晚了。但無論如何,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仍在 " 全面開花 " 的當下,一切仍有可能。
對廣汽來說,接下來最大的挑戰,将是如何在 " 華爲聯盟 " 逐漸壯大的同時,尋找合作形式、産品打造、品牌聲量等方面的差異化,廣汽唯有突破過去的自己,才能擁抱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