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劉曠
如今在雲計算領域,國内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分化越來越顯著,國内市場也在走出與國際市場不同的路徑,而其中最大的變量則是來自三大運營商的進場與沖擊。
以天翼雲、聯通雲以及移動雲為代表,國内通訊運營商的雲品牌逐漸在衆多雲廠商之中 " 殺出 ",日漸逼近以阿裡雲、騰訊雲、華為雲以及百度雲等為代表的國内雲第一梯隊的邊界,展現出了 " 後來居上 " 的氣勢。
國資雲加速崛起
2022 年,國内雲市場正在變天。一邊是阿裡雲、騰訊雲、百度智能雲等互聯網雲巨頭們紛紛換高管、調架構、變策略,試圖尋求 " 第二增長曲線 " 來拉動疲軟的增長;另一邊,以天翼雲、移動雲、聯通雲為代表的 " 國家隊 " 已經收入翻番、橫掃大單,紛紛推動 " 雲改 " 回 A 攬金或拟獨立上市,劍指雲服務第一梯隊。
根據最新财報數據顯示,2021 年移動雲收入達到人民币 242 億元,同比增長了 114%;中國電信天翼雲營收 279 億元,同比增長了 102%;聯通雲實現收入 187 億元,同比增長 143.2%,增速為三大運營商中最快。
在最新出來的三季度财報中,中國聯通董事長劉烈宏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聯通雲的收入同比增幅超過 142%,将領先行業,預計到年度将會完成 300 億左右的銷售收入。而移動雲雖然在三季度沒有完全披露雲業務的收入,但從其側面披露的數據仍可窺見一斑,其财報中說:" 首 3 季度,公司 DICT 業務收入達到人民币 685 億元,同比增長 40.0%。" 而在半年報中,DICT 業務收入達到 481.74 億元,同比增 44.2%",其中:行業雲業務收入 188.53 億元,同比增長 93.9%。
作為三大運營商中雲服務的 " 領頭羊 ",天翼雲不僅繼續在增速上保持了較高增速,而且基于高于 " 友商 " 的基數,其收入依然是通訊運營商裡面最高的,大概率全年也是 " 友商 " 中最高的(其年收入當不下于 500 億);在政務雲等細分領域,天翼雲依舊占據了行業頭把交椅,足可俯視群雄。從體量上來看,三大通訊運營商的雲業務體量雖然較互聯網大廠仍有差距,但持續性的三位數增長卻也讓大廠不得不防。
在 IDC 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2 上半年)跟蹤》數據顯示,阿裡雲、騰訊雲今年分别在 IaaS、IaaS+PaaS 市場下降 4.1%、4.4%、0.8%、0.5%,而相應地華為雲、天翼雲則分别增加 0.4%、0.2%、1.4%、1.1%,由此華為雲在 IaaS+PaaS 市場躍居第二位,天翼雲則在 IaaS 市場進入第三位。以天翼雲為代表的國資雲追趕還是相當快的,而這顯然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結果。
一則随着國際形勢風雲變幻," 自主可控、安全可信 " 變得更加重要,出身國資的運營商雲廠商在這方面更有優勢。近年來随着國内信創産業的高速發展,安全可控的上雲環境日益受到重視,特别是受日益緊張的國際環境影響,涉及政府、國家命脈的關鍵數據要在雲上處理,就需要确保這些雲服務的絕對自主可控,而出身運營商的國資雲代表,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是運營商充分發揮其 " 新基建提供商 " 的優勢,大力砸錢搞 " 新基建 ",從而得到了快速發展。運營商作為地方網絡基礎設施的核心服務商,在推動地方雲服務的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将其在雲服務領域的優勢,與其網絡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構建起了 " 雲網一體 " 的發展路徑,由此得到了快速發展。
總之,無論是基于哪方面,國資雲均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
東數西算成全新助力
在業内外界對運營商雲品牌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政務雲領域的突出影響上,實際上如今運營商雲的影響力早已經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并正在借助東數西算等雲基礎設施的拓展,而形成全新的業務增長點。
據公開的數據顯示,今年 2 月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印發通知,全面啟動 " 東數西算 " 工程,建設 10 大國家數據中心集群。這一項目意在用西部算力支持東部數字經濟,同時拉動西部發展,截至今年 4 月已帶動 1900 億元新項目。東數西算項目一出,各路雲服務廠商競相擠進場來競标,但相比之下運營商雲的優勢更為顯著。
一方面,東數西算在技術架構上要求雲網融合,也就是不僅要建設算力節點還要推動算力在網絡管道中流動,同時具備這種能力的運營商雲優勢得天獨厚。對于電信、移動、聯通等運營商而言,網絡方面是其基礎業務,其建設經驗相當豐富,在現有的網絡節點上鋪設算力節點,升級算網基礎設施,相比其他玩家自然也要更容易一些。
據官方數據統計顯示,中國移動 2022 年上半年算力網絡資本開支為 200 億元,全年預計為 480 億元,占全年資本開支總額的 26%。中國電信也計劃雲資源投資 140 億元,新增雲服務器 16 萬台,算力總規模從 2021 年的 2.1 EFLOPS 擴容至 2022 年的 3.8 EFLOPS,算力提升超 80%。中國聯通這邊,2022 年全年算力網絡計劃投資 145 億元,同比提升 65%,雲投資預計提升 88%。
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盡管過去十幾年國内運營商錯過了消費互聯網的時代紅利,但也因此構建了覆蓋全國的雲資源池和邊緣節點。基于完善的雲基礎設施,運營商們的雲網融合工程進展非常順利。以中國電信為例,早在 2020 年它就完成了 "2+4+31+X"(兩大園區 + 四大核心區域 +31 省核心 +X 邊緣節點)全國資源布局,目前在全國擁有 300 多個雲資源池,雲計算中心超過 700 個。
通過将這些雲資源與網絡連接起來,三大運營商迅速構建了覆蓋全國的雲服務底座,助力産業邁入數字化的 " 快車道 "。
另一方面,東數西算這個項目本身,也同樣有自主可控的要求和門檻,這對于運營商而言跟政企項目并無太大差别。據智東西統計,2022 年第二季度國内 237 個超千萬元的智慧城市項目,三大運營商中标了超 100 個,此前拿下衆多大單的 BATH 四家直接中标的項目僅 12 個。運營商雲在政企市場一路 " 攻城略地 " 的戰術,用在 " 東數西算 " 上也是駕輕就熟,這或許也是運營商能夠借助東數西算項目進一步發展的原因所在。
除了以上理由之外,運營商本身具備的屬地化渠道和服務優勢,也是其能夠從衆多雲服務廠商中勝出的重要原因。具體而言,相比華為雲、阿裡雲等雲巨頭,都在忙着拓展渠道、開拓下沉之時,運營商四通八達、下沉到縣城的門店網絡,使其在項目信息收集、本地服務方面都走到了其他雲廠商的前面,這使其服務優勢、信息情報優勢更加顯著。
雲廠商拉鋸升級
随着運營商雲服務的崛起,原本還算 " 穩固 " 的傳統雲市場格局也在發生新的變化。
一是現有的市場競争會進一步激化,倒逼整個行業進一步從各方面強化自身來實現新的服務升級和突破。從整個國内 IaaS 市場的分布來看,國内市場尚且沒有像美國那樣形成亞馬遜雲與微軟雲兩大巨頭合計占據 60% 的份額那麼極端,但阿裡雲、華為雲和騰訊雲三分之勢還是比較明顯的,但它們彼此之間似乎也并未因此分出個楚河漢界來。
比如,國内雲市場至今仍沒有明确說明,誰做基礎設施(IaaS),誰做平台開發(PaaS),誰做應用服務(SaaS),幾乎都是在搶着做。翻開國内雲服務廠商的公開消息不難發現,包括天翼雲、移動雲等在内的雲玩家,幾乎沒有人承認自己會獨自做某一方面,樣樣都做、大包大攬幾乎成了各家雲廠商的标配。
例如,像天翼雲、移動雲、聯通雲三家通信商雲都有着自己的 SaaS 産品,涉及協同辦公、電子政務、金融、物流等産業場景。不過,由于這些應用較釘釘、企業微信等現象級應用的影響力而言還稍顯不足,但強化應用、面向前端的意圖已然表露無疑了。畢竟移動互聯網時代應用缺失的 " 教訓 " 仍曆曆在目,運營商們不會不吸取教訓,更何況 SaaS 應用本身是商業回報最高的部分呢?因此,接下來圍繞從基礎設施到平台再到應用服務,運營商雲或将會與互聯網等技術廠商們展開更為全面的較量。
二是現有雲市場分化會加劇,從 " 大而全 " 到 " 專而精 " 或将成為引領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如前文所述,當下雲服務市場各自的路徑尚未明确,但随着行業進入 " 新常态 ",雲服務日益融入各行各業,其 " 行業性特征 " 日益顯著," 專精行業 " 日漸成為了其重要的階段性特征。
另外,從不同背景的雲廠商來看,其各自的優勢并不相同。如電信運營商雲的優勢在于基礎設施層面,其擁有覆蓋全國的光網寬帶、移動互聯網、衛星通信等強大網絡基礎資源優勢;而阿裡雲、騰訊雲、華為雲等廠商則具備較強的自研技術能力,在應用層面和平台層面都更勝一籌,這也是電信運營商喜歡與阿裡雲、華為雲等強技術廠商合作的原因所在。
從長遠來看,天翼雲、聯通雲、移動雲等雲廠商,一定會加強自研能力的投入,但在當下所有雲廠商都在 " 降本增效 " 的情況下,其是否會全線投入仍值得商榷。
運營商雲的未來前景
目前運營商雲的高速增長是有目共睹的,但依然有人對其持續性抱持質疑态度,畢竟行業老大阿裡雲、騰訊雲等也曾保持着連年 100% 以上的高增長,但如今其仍然未能避免增速下滑的窘境。那麼,運營商雲會步這些互聯網大廠雲廠商的 " 後塵 " 嗎?現在來看應該還不至于。
首先,當下運營商雲增長快有客觀因素,這些客觀因素在較長的時間之内還不會完全消散,因此其增速維持在較高位置還是有希望的。
一是在過去幾年,包括零售、互聯網等行業的上雲市場已經被瓜分殆盡,如今政務雲、金融雲等市場才是雲市場的核心增量,央企出身的運營商在這方面拿訂單比民企要強一些;
二是國企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運營商雲也能夠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機會,同時政策、資金扶持也會更多一些,這使其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施展空間;
三是從用戶需求方面來看,如今分布式雲日益流行,分布廣泛、節點衆多的運營商雲在部署、優化等各方面優勢顯著。總體來看,在國家将 " 雲 " 放在更高位置的情況下,國資雲、運營商雲的發展壯大在情理之中。
其次,運營商雲自身的短闆也很顯著,還需要多方面進行提升和改進。比如,在核心技術層面,阿裡雲、騰訊雲等互聯網大廠建立了完整的 IaaS、PaaS、SaaS 技術層,并掌握雲計算、虛拟化、分布式存儲、容器化等衆多核心技術。相對來說,三大運營商如果自己去做這些技術研發,可以說有一個不小的時間差;在體制機制層面,雲市場的比拼不僅是渠道戰更是一場技術戰、人才戰,如何激發創新活力,在國企改革的體系框架下實現趕超,也是一大重要因素。
在業務執行層面,當下雖然衆多大标上冠的是運營商的名字,但仍是分包給雲大廠去做。比如近日公布采購來源的中國電信北京公司海澱雲計算中心項目,正是從騰訊雲采購。在過去很多年裡運營商都習慣了外包模式,在硬件、軟件及服務層面的自研能力則存在不足。比如,天翼雲與華為雲的 " 合營 ",聯通與阿裡雲的合作等,這些都很影響其單獨執行雲業務的能力。
在可預期的将來,運營商雲強化自研以推動自身變革,獨立建設雲基礎設施将成必然趨勢,但這中間的過程必然是任重而道遠的,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其想要在短期之内超越互聯網出身的大廠也還需要時間。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