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财經無忌,作者|山核桃
作爲國産運動鞋服的雙巨頭,安踏(02020.HK)與李甯(2331.HK)是被研究者反複拿來比較的兩個對象。
一方面,它們所代表的國産運服品牌們大多都抓住了「國潮崛起」這張時代彩票,巅峰之時兩大巨頭的市值也一路水漲船高。另一方面,随着「國貨紅利」攤薄,受消費理性和行業周期影響,安踏和李甯也順應時勢,一面主動降低身價,解決「庫存」這一老大難的問題;另一面則是謀求新增長點,向耐克、阿迪達斯一樣講述全球化故事。
從這一點角度來說,當「國潮」成爲人人都在說的故事,眼下的安踏與李甯背負類似「既要又要」的時代命題——既要快速應對市場變化,解決内部運營的問題;又要對外講述新故事,畢竟它們已不再仰視耐克阿迪們。
于此同時,不同的動作也決定了此刻的兩個巨頭不同的走向,市值是李甯 4 倍的安踏在去年營收已超過耐克中國,穩坐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的頭把交椅。而在全球體育用品的市值排名中,安踏與阿迪達斯也一直在第三名上來回纏鬥。
反觀李甯,則在近期一系列的「買樓」「竄貨」等事件影響下,股價跌跌不休,市值距高點已蒸發過半。市場擔憂下,李甯更是打響了「股價保衛戰」,股東增持、回購計劃不斷。
兩大巨頭如今分化的表現背後,既是不同基因所緻,也是不同時期不同戰略的結果。 但區别于市面上對兩大巨頭一味的褒貶,财經無忌認爲,安踏與李甯恰好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模式,在品牌運營、人群打法和全球化三個方面,存在不同的優劣勢。
某種程度上,舊王與新王的交替,領先與落後的争議在運動鞋服領域經常上演。
比如阿迪達斯沒有想到,前身爲藍絲帶公司的耐克能夠超越自己,耐克也沒有想到靠着一條瑜伽褲起家的 Lululemon 能成爲自己最強大的競争對手。李甯也未嘗能料到,被奧運紅利眷顧的它因爲遲滞的渠道轉型,而給了安踏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一個不确定的市場環境下,讨論「确定性」是奢侈的。而安踏李甯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一切的方法,接住市場的變化。
本文我們主要讨論安踏與李甯這兩家鞋服巨頭的差異,以及它們所面臨的挑戰,主要觀點如下:
1、在品牌運營上,安踏的平台化與李甯的 IP 化不能一概而論,基因所緻,各有優劣。
2、在人群打法上,安踏走向獨立分散,李甯走向整合統一,都幫助他們精準圈中了想要的人群,但它們所遇到的更大的挑戰是如何拿捏破圈的尺度。
3、在全球戰況下,安踏與李甯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前者激進,後者保守,但它們都是全球化的新手。
品牌運營:安踏平台化,李甯 IP 化
和曾經的耐克阿迪們一樣,國産運動鞋服品牌們在這些年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同一條河流—— 搭建自己的品牌全家桶。
安踏和李甯的說法并不同,前者強調「多品牌運營」,後者強調「單品牌運營」,但本質上都是通過品牌裂變與孵化,形成更多的增長曲線,它們的理想也很美好:一來是通過不同品牌切入不同賽道,搶占更多的人群,講述更多的新故事;二是分攤風險,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兩大巨頭的不同點在于,發展至今,安踏更像一個擅長品牌管理的平台型企業,李甯則更像是一個 IP 公司。
導緻這種分化,很大程度是曆史基因所緻。
在今年 11 月的電話會中,李甯管理層在被問到「擴品類和擴品牌,各自優劣勢如何」時就曾這樣回答:" 每個企業有自己的模式、思路和方法,沒有好壞之分,不同的做法是過去曆史積累的基因和經驗決定的。"
熟悉安踏與李甯曆史的都知道,李甯并非沒有走過「多品牌運營」之路,隻是因爲管理問題最後選擇聚焦主品牌,也正是因爲聚焦主品牌,讓李甯比安踏更快更好地承接到了「國潮紅利」。
而安踏在轉型時,李甯已名利雙收,隻能彎道超車。從百麗手中拿下尚在虧損的 FILA 時,也是一窮二白,靠着一步步地運營摸索,才逐漸跑通了模式。
關于「FILA 是如何起死回生」的故事已不必多說。比如,爲了貼合 FILA 的高端定位,安踏花了三年時間,從經銷商手中将 FILA 約 50 家門店全部回收,改爲了全直營模式。也正是對 FILA 成功的運營經驗,讓安踏具備了操盤更多品牌的底氣。
兩種策略在不同時期裏,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因爲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
安踏平台化策略的優勢品牌擴張快所帶來的規模優勢與抗風險能力。 在安踏的「品牌全家桶」中,安踏并不需要對從 0 到 1「創造一個品牌」,隻需要從 0 到 1「改造一個品牌」。同時,借助依靠集團資源,不同品牌間也可以形成協同效應。
這給安踏帶來的好處是,一方面形成了覆蓋不同價格梯度和不同消費場景的矩陣,覆蓋的整體人群總量規模是更大的。另一方面,安踏可根據市場變化,靈活選擇出哪張牌,支撐整體營收增長。比如,在時尚運動風流行時,支撐安踏業績增長的新曲線就是 FILA。而在戶外運動風興起時,安踏又可以打出亞瑪芬這張新牌。
但劣勢也很明顯,一方面會消解離大衆更近的主品牌自身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就是在單一品牌的競争時并不具備絕對的優勢。
支撐安踏一系列擴張的其實是安踏的主品牌。 梳理安踏近 5 年财報發現,從收入占比來看,除了 2020 年 FILA 收入占比超過主品牌外,主品牌安踏一直都是集團收入的主要來源,背後的原因也并不難理解,一是區别 FILA 的價格帶,主品牌的價格帶更寬。二是安踏這幾年将 DTC 渠道改革都放在了主品牌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毛利更高。
但區别于李甯,作爲收入來源的主品牌「安踏」這個名字卻并沒有與其銷售能力相匹配的品牌影響力。安踏的新任品牌 CEO 徐陽就曾說過一個小故事:" 安踏店搬走了換一個别的國産品牌,大家會以爲安踏還沒搬走。" 也就是說,作爲主品牌的安踏,其品牌心智亟待提高。
另一邊的李甯則在消化「國潮紅利」攤薄後的苦果。
李甯 IP 化的優勢在于能夠力出一孔,極易形成用戶心智。 此前李甯主打「技術牌」與「國潮牌」,一雙籃球鞋在二手市場上表現超越耐克。李甯通過主品牌的品牌效應,也培育了 LNG、中國李甯、李甯 YOUNG、LI-NING1990 等子品牌。
但劣勢在于「船大難掉頭」。 李甯單品牌運營的本質依附國潮紅利。因此,李甯 IP 背後的附加價值在于高端、時尚與潮流,一甩過去國貨的「土氣」,但這一定位也意味着其必然會失去了一部分大衆市場,也很難如安踏一樣可以通過不同的品牌切入不同的消費人群。
人群打法:安踏走向分散,李甯走向統一
品牌運營外,在消費理性的趨勢下,當金融街的精英們開始流行平替風,耐克阿迪們也在直播間玩起降價, 安踏李甯們所遇到的另一個時代困境是:如何說服消費者接受自己的定價?
時代不同,賣貨的邏輯自然不同。在國貨紅利的鼎盛期,同等價位下,消費者在國潮面前,自然是用腳投票。但随着消費趨于理性,疊加耐克阿迪們也紛紛向中國市場低下頭顱,安踏李甯們也因價格被消費者瘋狂吐槽,從 2022 年第三季度至今,安踏李甯們的核心主線就是通過調整供給,優化庫存表現。
事實上,類似的劇本已經在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之後上演過一次。
但區别于上一輪李甯安踏們戰略層的失誤,本輪的調整壓力更小,庫存周期也更短。總結來看,李甯和安踏一邊通過折扣、渠道改革、産品布局(功能性 + 剛需單品)和投入數字基建等方法來改善庫存表現,另一邊也沒忘了自身的戰略布局。
優化庫存也就是更快地加速貨品流轉,從消費者的直接體感來說,首先就是價格優勢。
從 2022 第三季度至今,安踏李甯的産品價格帶開始出現下探趨勢。 據魔鏡數據,2020 至 2022 年天貓平台運動鞋品類中,安踏和李甯産品價格帶均逐步上升,而在 2023 年 1-10 月則出現明顯的下移趨勢。
其中,400 元以下的産品分别占比 78% 和 53%,相較 2022 年分别提升 7.0 和 0.9 個百分點。而在 600 元以上中高價位的産品占則較 2022 年分别下降了 4.9 和 3.8 個百分點。
就折扣率而言,去年 9 月在投資者交流上選擇低頭的安踏就表示:"Q4(2022Q)折扣有壓力,折扣有概率去到平均 7 折或以下。" 承認「産品定價水平太高了」的李甯也火速加入到了這場「折扣戰」中。
據兩家公司的公開交流,目前,安踏李甯盡管折扣率有所改善,但尚未恢複。2023 年三季度,安踏和 FILA 線下折扣率分别爲 7.2 折和 7.6 折,主品牌安踏同比略有加深,FILA 同比有所改善,李甯則同比低個位數改善。
降價隻是「面子」,通過最直接的價格優勢輻射更多的人群,「裏子」則是安踏李甯們不同的「人群打法」策略。
賣貨本質上通過更适合的渠道賣給對的人,對頭頂「庫存利劍」的安踏李甯們來說也是如此,隻有更長久地賣貨,才能改善庫存表現,進而優化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
安踏的并購哲學在「人群破圈」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安踏的并購曆程,也就是卡位不同需求人群的過程,通過「買買買」,安踏比李甯更快地捕捉趨勢,并做出反應。
如迪桑特針對的滑雪場景,可隆迎合戶外運動,運動界的「老錢」的亞瑪芬以戶外與冰雪爲主陣地,包含了 12 個品牌,旗下的始祖鳥和 Salomon,和 Lululemon 一起被稱爲新「中産三寶」。而在 2023 年,安踏又收購了女性運動服飾品牌 MAIA ACTIVE,槍口瞄準了 Lululemon 的女性市場。
安踏從 FILA 的成功經驗中所學到的其實一套品牌獨立化的路徑:想要成功,就要與安踏做區隔。複盤 FILA 的打法,其實分爲「三步走」:
•第一步,重新梳理定位,聚焦高端時尚運動。
•第二步,采取直營模式,開店主要在一二線城市。
•第三步,講述動人的故事,用更适合中國的品牌營銷方式。
很多研究者曾将 FILA 增速放緩歸咎于其「時尚運動」的定位不适應當下的發展,但根本原因其實是 FILA 所瞄準的核心客群的消費趨勢發生了變化—— FILA 的核心客群是一二線城市的高淨值女性人群,此類人群在當下偏向服飾的功能性需求。而 FILA 也在近年來推出「菁英運動」,挖掘高爾夫、網球、滑雪等功能性産品,近期還官宣了新代言人楊幂。
FILA 的經驗也被複制到了始祖鳥身上。除了塑造始祖鳥「運奢」定位外,安踏還通過渠道升級、跨界聯名、社交媒體營銷等方式,讓始祖鳥覆蓋更多的圈層。
主品牌安踏也正在做類似的改變,用新任 CEO 徐陽的話來說就「将安踏越做越小」。主品牌安踏開始通過多層級的門店匹配客群需求。據徐陽透露,後續構建 Arena(競技場級)、Palace(殿堂級)、Elite ( 精英級 ) 、AES(标準級)、AS(非規店)等差異化的渠道結構,用不同形象匹配不同商圈和客群。
不同品牌之間走向獨立和分散,這也意味着安踏想要通過更靈活的方式,更精準地抓住人群。
而李甯則走上了一條相反的路線——更聚合、更統一。
随着與安踏逐漸拉開身位,李甯也想明白了兩件事:一是國潮紅利真的過去了,「時裝周一件 5000 元的聯名帽衫」在一個強調性價比的年代裏,根本無法生存。二是李甯過往的優勢在體育精神(創始人李甯)、科技基因與對國風設計的理解力,這些長闆需要做長。
在這樣的思路下,李甯開始掉轉車頭:一是重新梳理品牌定位,從強調國潮重新聚焦體育功能賽道。其中,中國李甯定位轉變成服務大衆的潮流運動品牌,1990 則是定位高品質的時尚高級運動品牌。二是持續将自身的科技優勢植入優勢品類,加碼籃球、跑步與健身三大核心專業運動品類,用大單品策略疊加更飽滿的價格帶,進行破圈。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李甯的籃球品類。以疊加了李甯「䨻」這一中底技術的反伍系列爲例,2019 年發售至今,已經曆了三代。區别于 2019 年發售的反伍 1,反伍 2 和反伍 3 體現了李甯的誠意,不玩饑餓營銷,反複補貨,主打一個複購,而且價格穩定在 300 元左右。
用球鞋測評博主的話來說:" 穩定在 3 開的價格,代理商能掙點錢,消費者也能接收,品牌也能收獲口碑,三方得利,非常的和諧。"
反映在李甯的财報中,就是鞋類産品布局占比明顯提高。2021 年時,李甯服裝品類營收占比爲 52%,到了 2022 年,這一數字已換成了鞋類産品。
安踏走向分散,李甯走向統一,兩大巨頭也同樣面臨着各自眼前的挑戰。
對安踏而言,随着品牌走向獨立分散,這極爲考驗集團内部的資源分配與協作。對李甯而言,更寬的價格帶對李甯的渠道控價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李甯的渠道結構依舊以加盟爲主,李甯目前仍在消化「竄貨」帶來的影響。
而長期來看,安踏李甯在今年乃至之後的任務主線其實隻有一條——将核心産品以更合适的價格送到消費者手中,但它們也同樣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如何拿捏破圈的尺度?因爲大衆與專業間似乎總有一條隐形的鴻溝。
消費心理總是瞬息萬變。比如當投行的精英們意識到飯桌上出現了更多的始祖鳥,他們逐漸開始選擇更小衆、更垂類、更專業的品牌。" 穿始祖鳥太大衆了,我們已經在穿 Patagonia 了。" 一位小紅書上的穿搭博主這樣說。
全球戰況:安踏激進,李甯保守
2017 年 7 月 21 日下午,當美國 NBA 球星韋德來到位于北京亦莊的李甯公司總部時,細雨之中的李甯總部就像一個體育公園。6 年之後的 9 月,另一位 NBA 頂流球星凱裏 · 歐文落地晉江,參觀安踏總部,在中國球迷的擁簇下,度過了一個印象深刻的中秋節。
從韋德和李甯,到歐文和安踏,2023 年,安踏和李甯都有了一個新的關鍵詞——出海。
借助球星的 IP,名人就是渠道,這是一條被耐克們已驗證過的經典老路。安踏與歐文的簽約,某種程度上也印證着其進一步深入美國市場的野心——這是耐克們的主場。
安踏官宣歐文 圖源:安踏微博
無獨有偶,李甯在近期斥資 22 億港元在香港買樓,對外宣稱爲「集團在香港設立總部,标志着國際化進程的加速」。
安踏李甯們的出海熱也并不是偶然現象,但安踏和李甯呈現出明顯的分化——安踏激進,李甯保守。
導緻這樣态度分化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是戰略布局不同,安踏很早就劍指全球市場。
2019 年收購亞瑪芬時,創始人丁世忠曾經如此闡述安踏的并購邏輯:" 我們買這個公司核心很重要的一點是,看重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空間,同時這家公司的許多品牌在全球也有足夠的影響力。"
除了簽下歐文外,安踏也成立了東南亞國際業務部,在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卡塔爾、泰國開設線下首店,同時,也逐步獲得了 FILA 在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經營權。
相較于安踏這位出海新手,李甯早在二十餘年前就開啓了國際化探索。在 2001 年,作爲「中國第一運動品牌」的李甯在西班牙開了一家品牌店,但在此後的庫存危機下,李甯停掉了幾乎所有國際市場的贊助活動,回歸中國市場。截至今年 6 月,李甯國際市場的營收占總營收的比例也僅爲 2.1%。
圖源:李甯 2023 半年報
而寄托于香港爲國際化的瞭望所,從李甯的角度來其實是一種保守的策略。一方面,自去年起,李甯先後在尖沙咀、屯門、荃灣、大圍開設了線下零售門店。另一方面,通過對香港市場的探索,李甯嘗試建立一套海外的标準化體系。
二是經驗也不同。 安踏在收購亞瑪芬後,實則通過這家企業了解了如何運營一個世界級多品牌體育用品公司。除此以外,安踏連續 8 年披露 ESG 實踐和成果,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同樣也是爲全球化提前鋪路。
但激進也好,保守也罷,全球化布局對安踏和李甯來說,都充滿許多未知的挑戰,因爲海外是耐克與阿迪們的主場。如前文所述,截至今年上半年,李甯的國際化業務占總營收的比例僅爲 2.1%,安踏也并未公布其國際業務具體營收數據。
因此,無論是如今保守的李甯,抑或是依靠并購完成涅槃的安踏,習慣了在中國打勝仗的國産運動鞋服品牌,在全球化的路上依舊還是個新手玩家,而它們所面臨的不僅是複雜各異的全球市場挑戰,更是本土化運營時可能會出現的諸多水土不服。
回到文章開篇我們提出的觀點:在運動鞋服領域,新王與舊王的交替持續演進,尚未到終局。 在一個不确定的市場環境下,讨論「确定性」是奢侈的。安踏李甯們唯一能做的,也必須要做的,就是用一切的方法,接住市場的變化。
參考資料:
1、申萬宏源:《需求及庫存持續改善,品牌發力細分賽道及下沉市場看好——運動服飾行業跟蹤深度》
2、浦銀國際:《李甯:剖析李甯不同時間維度的增長驅動力在哪裏》
3、國盛證券:《安踏體育研究報告:集團化運營模式成熟,多品牌賦能長期增長》
4、晚點 LatePost:《對話安踏新 CEO 徐陽:把安踏越做越小》
5、表外表裏:《是什麽給了安踏李甯,又一次漲價的勇氣?》
6、36 氪:《姚偉雄:從未擔心 FILA 觸及「天花闆」|專訪》
7、刀法研究社:《從 " 阿迪棄子 " 到 " 安踏希望 ",始祖鳥的戶外頂奢 4 重關》
8、時代财經:《李甯出海,從香港買樓開始》
9、南方周末:《十年國際化無果,李甯再度借船出海》
10、XCin:《最推薦的籃球鞋!200~800+ 價位,20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