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數人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之間的區别不是很清楚,導緻以錯誤的方式進行治療,造成病情延誤。
兩者緻病原因不同
骨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多與衰老、遺傳、創傷、勞損等有關。随着歲月的流逝,關節軟骨會逐漸退化,表面也會變得粗糙不平,甚至可能完全磨損。由于失去軟骨的潤滑和緩沖功能,關節在活動時會産生疼痛,同時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會導緻骨質增生,進一步刺激周圍組織和神經,造成關節損害。
中醫認爲骨關節炎的主要發病病機在于肝腎虧虛、筋骨失養、風寒濕邪侵襲等,臨床上以補益肝腎、祛風除濕等治療爲主。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自體免疫性疾病,以關節滑膜慢性炎症、關節的進行性破壞爲特征。中醫将其歸屬 " 痹病 " 等範疇。臨床上以祛風除濕爲主,輔以活血通絡。
兩者臨床症狀不同
骨關節炎患者可能會感到關節持續隐痛,尤其在活動增加時疼痛加重,但休息後會有所緩解。晨僵小于半小時,休息後疼痛往往會減輕。
類風濕性關節炎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臨床上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爲主要表現,嚴重時可導緻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晨僵可能持續 30-60 分鍾或更長時間。其症狀包括發熱、疲勞乏力、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晨僵、關節疼痛腫脹、關節畸形等,但不具有特異性。
兩者治療方法不同
骨關節炎治療包括抗炎藥、止痛藥、力量訓練、局部類固醇注射和關節置換術。中醫治療上将其分爲 4 個證型:肝腎虧虛證,方用獨活寄生湯、左歸丸、右歸丸;寒濕痹證,方用烏頭湯、當歸四逆湯;濕熱痹阻證,方用四妙散、當歸拈痛湯;痰淤痹阻證,方用小活絡丹、身痛逐淤湯。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是以預防關節破壞,保護關節功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爲目标。臨床上,主要是應用抗風濕藥來改善病情。嚴重的患者,還要使用包括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以及小分子靶向藥和生物制劑等。
根據症狀中醫将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爲行痹、痛痹、着痹、熱痹。而臨床病人多幾種症狀同時具備,基于此,中醫也有一套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主要如下:風寒濕痹證可選黃芪防己湯加減;風濕熱痹證可選四妙散加減;痰淤痹阻證可選身痛逐淤湯和二陳湯加減;腎虛寒凝證可選附子桂枝湯加減;肝腎虧虛證可選左歸丸加減;氣虛虧虛證可選補中桂枝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