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12 月 29 日,阿裡巴巴董事會主席兼 CEO 張勇發出全員郵件,宣布一系列組織變化,并且将新年關鍵詞定為 " 進 "。" 進 " 的方向從組織調整中看來主要涉及科技版塊,其中有三項主要調整:張勇親自挂帥阿裡雲,兼任阿裡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專注帶領達摩院進行科技創新和探索;80 後吳澤明擔任新任 CTO。
從科技布局的角度看,這是一套超配的科技戰略,覆蓋了 " 長期 - 中期 - 應用 " 的三個關鍵科技階段:在前瞻性的科技布局上,最懂技術的高管張建鋒派往達摩院,專注前沿技術突破;在 " 中期 " 布局上,雲計算作為阿裡的科技底座和三大核心戰略之一,由張勇直接挂帥阿裡雲;應用層面,集團 CTO 交由年輕的 80 後擔任。
阿裡雲戰略地位再提升
雲計算是阿裡巴巴三大戰略之一,阿裡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過去四年,是阿裡雲在技術領域的集中突破期。如果說王堅帶領阿裡雲實現了從 0 到 1 的突破,讓飛天成為中國唯一自研雲操作系統,胡曉明帶領阿裡雲實現了商業成功——張建鋒在任期間,将阿裡雲推向技術的新高度。
過去幾年,能夠看到阿裡雲在技術層面實現了幾項重要突破,讓阿裡雲跻身世界一流技術水平,并為自身構建了技術壁壘:
2020 年,阿裡宣布雲釘一體戰略,将釘釘與阿裡雲全面融合,形成 " 基礎設施 + 界面 " 模式。随即,釘釘宣布升級為協同辦公和應用開發雙平台,下連基礎設施層的阿裡雲,向上則承接着與企業應用鍊接的 SaaS 平台定位。目前,釘釘已經有超過 6 億用戶,企業組織數超過 2300 萬。
2021 年,阿裡雲發布第一款自研 CPU 芯片倚天 710,攻克下造芯長征的艱難一役。目前,倚天 710 實例已經在多家互聯網科技公司中大規模應用。
2022 年,阿裡雲再次推出一款裡程碑式技術 " 雲基礎設施處理器 CIPU",在數據中心内部替代 CPU 成為雲計算的管控和加速中心,代表着雲計算深入到數據中心内部的創新。
至此,阿裡雲形成了以 " 飛天 + 倚天 +CIPU" 的技術壁壘,奠定了在全球技術水平上的位置。
可以看到,近幾年在全球機構評測中,阿裡雲的評估水位穩步上升,Gartner 進行全球雲計算整體能力評估時,将阿裡雲 IaaS 基礎設施能力評為全球第一,在計算、存儲、網絡、安全四項評比中均給予最高分,這也是中國雲廠商首次在整體評估中超過亞馬遜、谷歌等國際廠商。
去年,阿裡雲營收首次超過 1000 億大關,并成為中國第一家實現盈利的雲廠商。
2022 年,阿裡巴巴将三大戰略之中的 " 高科技 " 戰略更加聚焦得表達為 " 雲計算 "。此次張勇直接挂帥阿裡雲,在以 " 進 " 為關鍵詞的 2023 年到來之際,進一步加強科技投入,阿裡雲的下一步無疑值得期待。
達摩院承擔更大使命
作為阿裡長期科技布局的承載者,達摩院變得更為重要。
過去五年,達摩院從無到有,完成了一流科技研究院建制,搭建了完整的「科學—技術—産品」研究體系,先後在國際頂級技術賽事上獲得 60 多項世界第一,發表 1000 多篇國際頂會論文。
同時,達摩院還成功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達摩院牽頭建設的湖畔實驗室是目前浙江省唯一由民營企業牽頭建設的省級實驗室。達摩院不僅緻力于基礎科技的學術研究,還緻力于前沿技術産業的轉化,在五年内成功孵化出兩家高科技企業——平頭哥半導體公司和小蠻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在這其中,平頭哥半導體被公認為已經進入中國頂級芯片設計公司前列。事實上,阿裡雲技術産品體系中最新的明星産品倚天 CPU 正是由平頭哥研發。平頭哥不僅為阿裡雲帶來了第一款自研 CPU 芯片倚天 710,同時在下一代芯片架構的 RISC-V 系列處理器中積累深厚,其玄鐵 9 系列處理器産品系列被認為是目前國内 RISC-V 開源陣營的拳頭産品。
同時,達摩院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的領域和成果也位居國内行業前列。由達摩院研發的全球首個 10 萬億參數的超大規模多模态預訓練模型 M6,被 MIT Tech Review 評為中國 AI 2021 年重點突破。
面向未來,無論是對内還是對外,達摩院都将在張建鋒的領導下承擔更大使命。
對内,阿裡業務已經從業務驅動走向技術驅動,前沿技術的探索變得更加重要,無論是元宇宙還是 web3.0,無論是虛拟人,還是最新流行的 AI 作畫,未來互聯網形态的雛形尚不清晰,需要達摩院在前沿領域做好充足的技術儲備,為阿裡巴巴的未來探路。
對外,今天,達摩院已經不僅是阿裡的達摩院,更是承擔着攀登技術高峰、參與國際競争的職責。過去幾年,達摩院經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達摩院牽頭建設的湖畔實驗室是目前浙江省唯一由民營企業牽頭建設的省級實驗室;不少達摩院的科學家具備着世界級學術能力和學術影響力;在量子計算領域,達摩院的布局也處于領先地位。
張勇在全員信中寫道," 希望行癫帶領達摩院在科技領域繼續勇攀高峰 "。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