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華 40 年,憑借出色的産品力與極佳的口碑,上汽大衆在中國市場打下堅實基礎盤,其背後不僅以精進的研發技術與高品質作爲支撐,更離不開持續優化與不斷完善的供應商體系。40 年來,衆多供應商在與上汽大衆的合作中做強做大,作爲 " 鏈主 " 的上汽大衆,其相關團隊也深入合作夥伴一線作業流程中,雙方形成平等互信、資源共享的新團隊,并針對中國家庭需求進行定制化開發和升級叠代。上汽大衆與衆多供應商相伴相扶,逐步促進産業體系的建立及快速成熟。
聚 " 鏈 " 成林
1993 年,桑塔納轎車創造中國首個年産 10 萬輛 " 神話 ",其見證中國汽車制造業轉折點的到來,帶動中國汽車零部件加工業的發展,由此翻開中國汽車供應鏈發展新篇章。
事實上,在國産桑塔納生産初期,上汽大衆的産能卻捉襟見肘,無法滿足愈加旺盛的市場需求。彼時,由于 CKD(全散件組裝)生産方式過度依賴海外零部件,如零部件短缺即直接影響整車生産,同時由于當時國内尚未建立完整的現代工業生産線,上汽大衆也面臨生産力不足的壓力。
1983 年,首輛國産桑塔納下線是由上汽大衆工人師傅葫蘆吊、锉刀、榔頭等工具拼裝而來。有德國媒體曾報道稱," 大衆汽車将在一個‘孤島’上生産,并且這裏幾乎沒有任何配件供應商。中國車間裏的葫蘆吊、長闆凳、橡皮榔頭,都是我爺爺輩的生産方式。"
在沒有汽車強大的供應鏈體系中生産國産汽車,就像在沙子上建立的城堡,始終不牢靠。因此,提高汽車制造的國産化率、擺脫 CKD 組裝、建立成熟的供應鏈體系成爲上汽大衆需要攻克的難題。當時,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 " 一缺技術,二缺錢 ",提高國産化率必須對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但高額的改造費用成爲制約提高國産化率的最大障礙。爲此,1988 年 " 國産化基金 " 正式設立,用于扶持配件生産企業;同年,105 家零部件配套企業、6 所高校、7 家科研院所的成員共同成立 " 桑塔納共同體 "。
在企業内部,上汽大衆從德國大衆聘請 20 多位退休工程師培訓和指導零部件生産,嚴格按照德方的 " 六道關口 ",實現零部件國産化 100% 合格。彼時,如果國内本土零部件工廠想成爲上汽大衆的供應商,就必須按照德國标準重新改造,在零部件經過德國标準測試後才能通過考察,這也幫助供應商迅速成長。1986 — 1991 年,能夠滿足德方質量标準的上汽大衆供應商從 1 家迅速增至 127 家。
在此過程中,上汽大衆逐步建立起現代化汽車産業體系的完整産業鏈。其中,在零部件方面,中德合作夥伴共同建立 400 多家高質量的零部件企業,這些供應商也成爲中國汽車零部件體系的核心,爲國内汽車産業發展打下基礎。業内人士認爲,桑塔納的國産化爲我國轎車工業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産業共同體。目前,福耀玻璃、揚州亞普、甯波華翔、甯波均勝均受益于 " 桑塔納共同體 " 全方位的支持,其中包括訂單支持、技術支持、資金支持。
如今,上汽大衆已不再是 " 孤島 ",而是聚合供應商 " 森林 ",共同在中國市場相互成長。
鍛造 " 共益 " 樣本
與上汽大衆共同成長的 40 年,一大批零部件供應商發生 " 脫胎換骨 " 的變化,這些原先 " 作坊式 " 的工廠逐漸成長爲國内零部件企業的巨頭。在外界看來,從跟随學習到自主設計,中國汽車供應鏈離不開上汽大衆的支持與啓蒙。
延鋒是上汽大衆衆多供應商快速成長的縮影。1986 — 1993 年,以桑塔納國産化爲核心,延鋒陸續開發 100 多個引進車型的内飾産品,闖入國内汽車零部件企業頭部陣營。如今,延鋒已從傳統的内飾座椅供應商,發展成提供數字化座艙解決方案的智能制造企業,在全球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 240 餘座生産研發基地。
" 上汽大衆對整個國内供應鏈的建立産生非常大影響,如今很多頭部供應商都參與過上汽大衆的早期發展。" 在談及與上汽大衆的合作時,延鋒國際總經理藏純高表示,從上汽大衆身上,延鋒學到标準化設計的理念。
此外,福耀集團同樣通過與上汽大衆的合作,快速成長爲全球企業。福耀集團商務中心北美業務拓展部總監朱建紅回憶稱,上汽大衆國産桑塔納初期,很少有汽車零部件可以在國内進行本地化生産,上汽大衆要提升國産化率,需要尋找國内有潛力的零部件供應商合作。此背景下,上汽大衆與同樣有做大做強目标的福耀一拍即合,雙方開始共同開發桑塔納的門玻璃。
1987 年,福耀集團進入汽車玻璃供應領域,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成立福耀玻璃汽車制造有限公司,而此時國内大部分玻璃均從國外進口,福耀集團也是從做汽車配件玻璃市場切入汽車售後市場。1994 年,上汽大衆與福耀集團進行接觸;1996 年,福耀集團正式爲上汽大衆供貨。目前,福耀集團産品得到全球知名汽車制造企業及主要汽車廠商的認證和選用,其中包括賓利、奔馳、寶馬、奧迪、通用、豐田、大衆、福特等車企。"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最快的 20 年,上汽大衆相當于引領者和見證者的角色。" 在福耀集團副總裁張玲玲看來,上汽大衆爲福耀提供走進汽車配套領域的機會,引領福耀從二級配件市場轉向配套市場,從中國市場走向全球市場。在此過程中,福耀與上汽大衆相互扶持,共同成長。
業内人士認爲,如果一個國家不能建立起具備全球競争力的零部件配套體系,其汽車工業也無從談起,更不會有今天千萬級的市場及衆多 " 出海 " 的中國品牌。過去 40 年,正是上汽大衆這類合資企業,帶動整個中國汽車工業向前發展。
擦出 " 新火花 "
随着電動化、智能化時代到來,消費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對于車輛智能化技術創意需求提升。作爲中國首批合資車企,上汽大衆敏銳地洞察消費者需求的轉變,清醒地認識到創新研發和本土化開發的重要性,踐行 "In China for China" 理念才能長期立足于中國市場。因此,在上汽大衆在智能化上不斷擴充供應商 " 朋友圈 "。
目前,在智能座艙、自動駕駛領域,上汽大衆與科大訊飛、華爲、百度文心一言、大疆車載等頭部科技企業進行合作,相互賦能,不斷升級産品、技術,滿足消費者的新購車、用車需求。以上汽大衆途觀 L Pro 爲例,其搭載上汽大衆與大疆車載聯合開發的 IQ. Pilot 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擁有同級獨有的 IQ. Light 高分辨率智慧投影大燈,以六屏交互體驗爲用戶打造科技感十足的數字化座艙,真正滿足當下燃油車消費者對高性能和高智能的多重需求。
在衆多供應商中,創立僅四年的零束科技與 40 歲的上汽大衆碰撞出 " 新火花 "。去年 9 月,零束科技與上汽大衆聯合創新研發中心正式成立。根據規劃,雙方将開展深度戰略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攜手推動智能車創新技術的研發與實踐。
" 從功能汽車向智能汽車轉變過程中,讓零束科技與上汽大衆走到一起。" 談及與上汽大衆的合作時,零束科技 CEO 李君表示,零束科技與上汽大衆的關系不同于傳統的鏈狀關系,更多是生态合作夥伴的 " 圈狀 " 關系。因爲智能汽車不是各子系統的堆砌産物而是整體系統,其背後是軟件架構定義硬件架構,因此作爲合作企業的零束科技,也需要站在 OEM(原始設備制造商)去幫助其進行規劃。
據了解,零束科技定位于平台型科技公司,作爲 " 數據決定體驗,軟件定義汽車 " 的踐行者,零束科技長期聚焦研發智能車技術底座,爲客戶提供全棧或平台解決方案。" 上汽大衆需要的可靠的并能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業務合作夥伴。" 李君表示,在雙方合作之初,大衆集團曾到零束科技考察、調研 20 餘次。
在汽車行業專家看來,在智能化時代,合資品牌會不會落伍始終爲熱議話題。但從零束科技與上汽大衆的合作中可以看出,合資企業正尋求一條躍升之路。上汽大衆不斷擴充智能化供應 " 朋友圈 ",在創新科技上持續加碼,牢牢抓住市場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