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聽潮 TI,作者 | 劉勇,編輯 | 張曉
這兩天,一衆新能源車企公布了 11 月的月度銷量,其中多家車企都創下了交付量新高。
比亞迪銷量爲 50.68 萬輛,同比增長了 67.87%;零跑汽車交付了 40169 輛,同比增長了 117%,月度銷量首次突破了 4 萬輛;小鵬汽車單月交付量首次突破了 3 萬輛,交付新車 30895 輛,同比增長了 54%,等等。
這一态勢,也帶動了今年四季度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繼續高速增長。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日前表示,中國新能源乘用車 2024 年四季度國内銷量預計爲 355 萬輛,同比增長 39%。
在這背後, 從 2014 年特斯拉入華算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至今已加速狂奔了十個年頭。
這十年裏,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在全球市場的占比超過了 60%。
中國市場誕生了全球市占率第一的動力電池廠商甯德時代,今年它在全球的市占率穩定在了 37%;同樣在這波産業浪潮中受益最大的還有比亞迪,今年 1-9 月,它賣出了 246.66 萬輛新能源車,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爲 34.6%,它也是全球銷量最高的新能源車企。
迄今爲止,從美股到港股,你能叫出名字的造車新勢力,大多數也已經登陸了資本市場。
但這些,隻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崛起故事裏的一個側面。
圖 / 乘聯會
另一個側面裏,過去十年,從最初的政策驅動,到這幾年的價格、技術驅動,行業增長動能完成切換的同時,大多數的車企還未進入真正的 " 健康地帶 ":
除了那些已經在淘汰賽中離場的玩家,更多的車企都還沒實現自我造血;
已經在市場中站穩腳跟的車企也無法放松警惕,一場失敗的發布會、一次不當的營銷策略,都可能讓他們陷入危機;
行業的競争要素還在不斷豐富," 大亂鬥 " 時代,任何一項短闆都可能被無限放大,任何一項長闆,也可能會被趕超;
......
站在今天的節點來看,下場造車的窗口期很可能已經關閉了,甚至時間要更早一些。
小米造車之初雷軍就曾說過,當時有人認爲小米已經錯過了進入市場的窗口期。過去兩年裏宣布下場造車的新玩家也越來越少了。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着,市場競争格局在加速邁向新的階段——淘汰賽。
前幾天蔚來汽車十周年時,創始人李斌在内部信中指出,十年前的競争對手與今天完全不一樣,他說," 接下來兩三年,是整個行業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隻有少數優秀的企業能生存下來。"
更早一些,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雷軍等人也曾公開表示,2025 年行業淘汰賽将真正開打,能留在牌桌上的品牌最多不超過 5 家。
如今 2025 年很快就要來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笃定自己能繼續留在牌桌上,他們依然要對市場足夠敏銳、對競争高度警惕、對決策足夠謹慎。
01
智駕、" 性價比 "、産品體系,不能輸的 " 三大戰役 "
如果要從 2024 年的行業變化裏,抽離出幾個關鍵詞,那毫無疑問是:
價格戰、智駕、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多車型多品牌布局。
其中,價格戰看起來是拉動銷量增長的最簡單也有效的方法。
這幾天,過去頻繁發起價格戰的特斯拉又降價了—— Model Y 售價往下降了 1 萬元。有特斯拉中國的相關人士表示,這次降價主要與沖刺 2024 年全年銷售目标有關。
目前,跟進特斯拉這輪價格戰的車企并不多。理想汽車 11 月 29 日推出了限時 "3 年免息 " 活動。
客觀來看,行業确實存在打響新一輪價格戰的潛在可能。短期視角下,車企需要沖刺銷量,長期視角下,新能源車産品同質化加劇的情況下,當行業裏有玩家率先降價,另外的玩家出于競争,很可能也會被迫跟進。
威爾森咨詢此前判斷," 按照汽車産品周期,(價格戰)預計至少還要持續五年。"
價格戰之外,智駕能力的比拼更加關鍵也更激烈,對車企的影響将更加深遠。
今年以來,車企圍繞智能駕駛的布局力度也在加快——他們或是加速補短闆、或是繼續夯實智駕技術,加快落地進程。
行業裏賣出最多輛車的比亞迪,具有一定代表性。
此前,比亞迪在智能化上的表現并不突出,很長一段時間裏智能化甚至不是投入重心。 援引财新網此前報道,去年上半年時,一位新能源車企人士表示,當時比亞迪的主要受衆對智能駕駛要求不高,比亞迪在智能駕駛方面的短闆不影響其市場需求。
但市場形勢正急劇變化。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今年 1-9 月,中國市場 20 萬元以下價位的新能源乘用車交付占比達到 64.49%;同期,這一價位下,高階智駕的搭載交付量同比增長了近 5 倍。
在這背後,傳統的入門級 L2 輔助駕駛,正加速進入高速 NOA 的升級周期,而成本敏感度相對較低的中高端車型,也正迎來城區 NOA 的大規模落地拐點。
比亞迪必須轉變,加速補課。
前段時間,據界面新聞報道,比亞迪成立了前瞻部門,主攻端到端技術落地。
此外比亞迪的自研智駕團隊 " 天狼 ",還吸收整合了另一個自研團隊 " 天璇 " 的研發人員,對外統稱爲一個自研團隊,重點是低階平台的高階智駕量産落地,目标是要在明年 3 月實現 50 款車型的适配。比亞迪的規劃裏,低階平台重點要實現高速領航功能,高階平台則主攻城區無圖 NOA。
比亞迪的這一策略,某種程度上也是車企智駕布局的一個縮影——一邊是将智駕能力下沉,在更主流的低價格帶市場強化競争優勢,另一邊是希望通過智駕能力強化品牌心智,在中高端市場赢得競争。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比亞迪加大智能化投入力度,還有另外一重原因。
當前,主要的新能源車企,都陸續增加了新的動力類型的車型、或者新的價格區間的車型,比亞迪在全線細分市場都有壓力。
一方面,當前市場上仍然隻堅持純電路線的車企,已經不多了。今年,幾乎所有的車企都開始選擇 " 純電 + 插電式混動 / 增程式混動 " 的雙線布局策略。
原因在于,PHEV 跑出了更高的增速,隻做純電或者隻做 PHEV,相當于把市場份額拱手讓人。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 1-10 月,按零售銷量口徑統計,純電動車賣出了 479.3 萬輛,同比增長了 19.9%,插電混動新能源車則賣出了 353.2 萬輛,但同比增長了 80.5% ——與上半年相比,增速差進一步擴大。
圖 / 乘聯會
另一方面,當前市場上,隻聚焦在單一價格區間的車企,也不多了。今年,不少車企都開始增加不同價格定位的子品牌或者新車型。
他們中有的在更激進地開拓高端産品線。
典型代表之一是鴻蒙智行,8 月份發布和北汽聯合打造的售價 40 萬元的享界 S9 後,前幾天又推出了售價在 100-150 萬元區間的尊界 S800,後者與江淮汽車聯合打造,餘承東說将對标邁巴赫、勞斯萊斯等超豪華品牌車型。稍早一些,華爲的老對手小米在一個月前發布了小米 SU7 Ultra 量産版,定價超 80 萬元。
也有更多車企在持續向下,試圖抓住在更低價格區間的市場機會。
比如蔚來今年 5 月發布了旗下第二品牌 " 樂道 ",并在 9 月底開始交付首款車型 L60,标準續航版本的售價爲 21.99 萬,比其 NIO 主品牌中售價最低的 ET5 和 ET5t 便宜了 8 萬塊錢,今年 12 月,其還将推出代号爲 " 螢火蟲 " 的第三品牌,定位精品小車,定價将在 10-20 萬元區間;小鵬汽車 8 月末發布的 MONA MO3,售價 12 萬元起,它其他的車型價格多集中在 20-30 萬元區間上下。等等。
總結來看,接下來,在價格戰、智駕、産品體系這幾個維度,車企間的确定性競争趨勢已然明顯,競争态勢也将持續走向白熱化。
換句話說,從最底層的智駕技術到産品的性價比、質價比,再到影響長期市場競争力的産品體系,每一環,對每一家車企,都至關重要、不容有短闆。
AI、端到端,必争之地
2024 年以來,端到端,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另一個高頻詞彙。
相較傳統分模塊架構,端到端架構優勢顯著,核心是 " 數據驅動 " 而非 " 規則驅動 ",有望顯著提升智駕上限。 所謂 " 端到端 ",是指一端輸入圖像等環境數據信息,中間經曆類似 " 黑箱 " 的多層神經網絡模型,另一端直接輸出轉向、制動、加速等駕駛指令。
今年年初,特斯拉開始在北美地區一定範圍内推送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 FSD V12,展現出來的自動駕駛潛力,收獲了業界的一緻高度評價。
據騰訊科技報道,曾經擔任 Scale AI 首席技術官、亞馬遜機器人副總裁的 Brad Porter,稱 "FSD V12 就像是 Chat GPT 3.5 到來的時刻一樣,它并不完美,但令人印象深刻,你可以看出這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迫不及待地期待它進化到 GPT 4 那樣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也表示," 今年的 FSD 和以前的 Tesla 自動駕駛從能力上完全是兩個,我非常贊賞。"
在這背後,算法、算力、數據,如今早已成爲車企構築自動駕駛能力的核心競争要素,其中每個環節,AI 的重要性都在加速顯現。
比如數據層面,在端到端等 AI 技術加持下,數據的篩選、标注、訓練、驗證逐漸形成全鏈路閉環,能加速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叠代;
在算法層面,過去多年裏算法架構在不斷進化、自動駕駛算法也幾經叠代,如今已經從規則走向神經網絡,從模塊化走向端到端,長遠來看解決的其實是智能駕駛體驗的更加 " 拟人化 ";
再到算力層面,信達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端到端模型與大模型高度相似,數據驅動的開發形式,讓模型高度依賴算力規模來提升叠代速率。
上述背景下,2024 年以來,圍繞端到端等 AI 技術,車企紛紛下場。
其中最激進、進展最快的,是小鵬汽車。
今年 5 月,在 "520 AI DAY" 上,小鵬全球首發了全域大語言模型 XGPT,同時發布了 AI 天玑 AIOS,官方稱是全球首個将 AI 應用在智艙和智駕上的操作系統。小鵬同時稱其全面進入 AI 時代。
再到上個月的 " 小鵬 AI 科技日 " 上,圍繞 AI 汽車,小鵬又發布了以大模型爲核心的、包括雲端大模型、車端模型、圖靈 AI 芯片、滄海底座在内的圖靈 AI 智駕體系。此外其還發布了 " 小鵬鲲鵬超級電動體系 ",也是 AI 的一個落地場景。
這之前的小鵬 P7+AI 智駕技術分享會上,小鵬也給出了明确的智駕時間表:至 2025 年第三季度,小鵬端到端大模型将實現類 L3 的智能輔助駕駛,百公裏接管小于 1 次;再到 2026 年,實現 L4 級别的部分低速場景下," 人不在駕駛位 " 的行駛。
" 從今年開始,小鵬汽車已明确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即成爲一家全球化的 AI 汽車公司。" 何小鵬在 " 小鵬 AI 科技日 " 上如此說道。
圖 / 華泰證券
小鵬之外,如上圖所示,已經有更多車企加快了端到端的上車進程。
可以預見,接下來幾年,圍繞端到端自動駕駛,車企間的競争和博弈隻會更加激烈。
賺錢、賺錢、賺錢," 自我造血 " 大考驗
根據乘聯會數據,從今年 1-10 月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Top 10 廠商的零售銷量合計占到了 78.1% 的市場份額, 其中從傳統自主品牌車企下的新能源品牌,到理想和賽力斯,這 Top 10 中已經囊括了當前中國市場大多數造車勢力。
Top 10 之外的造車勢力中,比較重要的新勢力造車品牌還有小鵬、蔚來、零跑、小米、北汽極狐、岚圖。
往前回顧,2023 年,中國新能源車企中,隻有特斯拉、比亞迪、理想汽車三家達成了全年盈利——如果條件再苛刻點,隻有特斯拉一家,憑借着純電動車實現了盈利。
2024 年,這種局面或許會發生一些細微變化。
賽力斯很可能也會實現全年盈利。今年前三個季度,賽力斯已經實現了盈利,歸母淨利潤達到了 40.38 億元。
前十個月賣出了第二多新能源車的吉利汽車,在新能源汽車闆塊也迎來了盈利拐點。三季度财報電話會上,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提到,三季度吉利汽車的新能源闆塊開始扭虧爲盈了。此外按香港會計準則極氪也扭虧爲盈了。
即便如此,持續虧損,預計仍将是接下來一段時間裏,新能源車企的主流現狀。
核心原因在于,從特斯拉到比亞迪到理想汽車再到賽力斯,他們的關鍵盈利要素幾乎難以被複制。
比如比亞迪的盈利能力,一邊建立在規模效應之上,讓它能在上遊供應鏈有更高的議價權,另一邊則是其過去幾年裏一直在向上做供應鏈垂直整合,也可以降本增效。這也是比亞迪之前大打價格戰的支撐。
财新網此前報道,有熟悉比亞迪的人士稱,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每個月都要參加降成本的工作會議,他還要求所有車型必須每半年推出一個改款,保持市場熱度,無論改動幅度是大是小。
11 月 26 日,網傳的一份比亞迪緻供應商的郵件截圖顯示,比亞迪稱,希望收到信件的供應商,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将供貨價調低 10%。
這封郵件快速将比亞迪推向了風口浪尖。有汽車行業資深人士向媒體表示,過往汽車零部件年降幅度一般在 5% 及以下,車市價格戰無休無止,零部件企業的利潤率普遍較低。
理想汽車的盈利,則建立在早期增程式混動車型幾乎沒有競争對手、明确的家庭用戶定位、早期的成本管控做得不錯這幾個基礎上。
理想汽車成立 10 年,目前除了今年 3 月上市的理想 MEGA 是純電車型外,其他的銷量都來自于增程式混動車型。
此前在《理想再也回不去了》一文中我們也曾提到,早期理想的成本管理能力其實是被逼出來的,因爲錢不夠花。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造車新勢力首款量産車上市之前,蔚來、威馬、小鵬、理想的融資金額分别爲 163.11 億元、133.2 億元、47.91 億元、38.8 億元。
另一個視角裏,從 2018 至 2020 年,對比特斯拉、蔚來和小鵬,理想的研發投入也是最少的—— 2020 年,理想汽車的研發支出隻有特斯拉的 11.31%、蔚來的 44.21%、小鵬的 63.73%。 當然這也與理想起初車型單一、且增程式車型的成本确實比純電車型客觀要低,有很大關系。
但上述優勢并不穩固。 比如 2022 年 7 月,問界 M7 發布後的三天裏,訂單量就超過了 6 萬輛,這直接影響到了理想的銷量表現,當年 8 月,理想汽車的銷量跌到了 4571 輛,跌幅超過 50%。
接下來的 2023 年,盡管理想汽車交出了成立以來最好的業績表現,過程也不輕松。
2023 年 6 月,理想汽車創始人兼 CEO 李想發文稱,問界 M7 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殘了:" 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麽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毫無還手之力。華爲的超強能力直接讓理想 ONE 銷售崩盤、提前停産。" 他還向财新網透露,因爲理想 ONE 的提前停産,公司向供應商支付了 10 億元賠償。
這對應的是,憑借着與華爲的合作,賽力斯憑借着問界快速起量,并在一衆對手中加速走向盈利拐點。
2021 年至 2023 年,賽力斯還處在連續虧損中,淨虧損額分别爲 18.2 億、38.3 億、24.5 億元,但去年 9 月上市的問界新 M7,扭轉了這一局面。
原因很簡單,問界新 M7 賣得貴,但銷量不俗。
圖 / 賽力斯官方微信公衆号
截至 11 月 27 日,問界新 M7 在今年的累計交付量突破了 18 萬輛,同時期裏,今年 1-11 月,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了 389566 輛,同比增長了 255.26%。
換言之,僅問界新 M7 這一款車型,就爲賽力斯貢獻了接近一半的銷量。這款車型的售價高于 50 萬。
上述背景下,如我們上文所述,在價格戰的裹挾下,在車企加大力度擴充新車型、擴充品牌矩陣的戰略下,在智駕成爲必赢之戰的前提下,在每個細分市場都站滿了對手的态勢下,對行業裏的其他車企而言,能否擺脫 " 賣一輛虧損一輛 " 的現狀,早日實現自我造血,并不輕松。
從用戶關系到營銷策略,微妙的平衡
3 月底小米 SU7 發布會前的三個月," 這輩子最後一次創業 " 的雷軍在個人微博上發表了近 60 條與小米 SU7 相關的微博,爲 " 三年造車 " 維持住了熱度。
發布會上,典型的 " 小米式營銷 " 也爲小米 SU7 帶來了實際的轉化——上市 27 分鍾,訂單超 5 萬個,首日訂單量接近 9 萬輛。
相比于以往車企網紅 CEO 們的口水戰和小作文," 雷學 " 帶來的現象級傳播和轉化給車圈帶來了不小的震撼,連出身傳統車企的老闆們都開始湧入直播間——
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直播挑戰長途高速駕駛爲産品做預熱,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極越 CEO 夏一平等人也走入直播間,開始學起雷軍走到台前,打造創始人 IP,親自當網紅,卷入這場流量争奪戰。
這對應的是,對車企而言,好的用戶關系維護、好的營銷策略和方法可以擡高上限。
但這顯然并不容易。今年以來,在營銷策略上翻車的車企不在少數,典型的兩個例子是極氪和哪吒。
8 月 13 日,極氪推出了旗下 001 和 007 這兩款車型的 2025 款,但由于更新換代節奏過快,且新車型配置更高、價格更低,且極氪在這兩款新車發布前,未做必要的發布預熱,旋即引發大量老車主不滿,陷入輿論風波。
001 是極氪推出的首款車型,迄今爲其貢獻了最多銷量,今年 2 月底才剛剛推出全新版。此次時隔不足半年便推出 2025 款,極氪在産品配置上做了明顯升級,包括搭載了自研智駕系統、改用英偉達芯片(總算力是 2024 款的 10 倍)。
007 是極氪的新車型,去年 12 月 27 日上市。最新的 2025 款,搭載了最新的超快充電池,價格比舊款下浮了 2 萬至 3 萬元。
極氪所遭遇的這場風波中,最讓車主不滿的并不是換代本身——而是圍繞換代這件事,極氪的态度。
主要有兩點:
第一,早在今年上半年,市場上就不斷有極氪 001 即将切換到自研智駕系統的消息,最近的是在 7 月份,一則消息稱極氪即将于月底發布改款 001。
極氪否認了這些網傳消息。
第二,很多車主反映,他們在購置 2024 款極氪 001 之前,曾反複向銷售人員确認是否會發布改款車型,同樣均被否認。
比如,據媒體報道,一位 8 月 4 日提車的車主稱,極氪的銷售在 7 月底提前公布了 8 月權益退坡,強調下定現車。
但頗爲微妙的一點是,這一過程中,很多銷售門店甚至也不知道極氪 001 的改款計劃。據自媒體山上報道,北京兩家極氪門店的銷售人員均表示,發布會之前并不知曉極氪的改款計劃。
與此同時,期間極氪的銷售策略,也值得商榷。
7 月 13 日,極氪 001 變相降價,推出了爲期一個月的 "7 月購車限時權益 ",用戶可享的最高購車權益爲 35000 元——這個時間點也很微妙,距離極氪發布 2025 款極氪 001,剛好還有一個月。
極氪的目的不難理解,即在改款 001 發布前,盡可能多地消化掉 2024 款 001 的庫存,爲新款讓路。
但極氪對改款 001 的發布消息始終保持沉默,并多次辟謠,某種程度上,剝奪了一部分車主的選擇權。
再來看哪吒汽車,小米 SU7 發布後不久,在投資人 360 集團董事長周鴻祎多次敦促下,哪吒汽車聯合創始人、CEO 張勇公開在微博表示:接受老周批評,營銷向雷軍學習。
隻是張勇的 " 模仿 " 明顯還沒到火候,後來的一場直播中,翹着二郎腿的張勇被觀衆認爲是高高在上,遠不如雷軍謙遜,張勇用 " 舔狗 " 一詞回應。或許是生性耿直,或許是體系尚未搭建完成,惡補營銷的張勇如今卻以 " 翻車 " 出圈,搜索 " 哪吒汽車 "、" 張勇 " 等關鍵詞,出現最多的就是 " 翻車 "。
張勇此前回應網友質疑,後删除,圖 / 張勇個人微博
不過,現在這些或許都不重要了,張勇面臨的已經不是能不能向雷軍學好營銷了,而是哪吒的生死問題。10 月份以來,張勇兩個月裏隻發了一條微博,還是轉發周鴻祎決定考駕照。
在這背後,哪吒汽車近兩個月裏沒有再傳出好消息,而是一連串的欠薪、裁員傳聞。
今年前三季度,哪吒汽車交付了 8.59 萬輛車,同比下滑了 12.13%,跑輸大盤——同時期中國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增速超過了 30%。
結合媒體報道來看,哪吒汽車從 10 月份開始拖欠工資,11 月開始和員工溝通裁員,财聯社報道稱裁員比例甚至高達 70%,後來官方否認了這一數字。11 月 8 日,工業機器人公司埃夫特發布公告,稱哪吒汽車拖欠了其 4819.5 萬元項目款未付。
此外,這幾天,市場上也傳出了 CEO 張勇離職的消息,目前官方及張勇本人,尚未做出回應。
結合上述來看不難發現,對車企而言,好的用戶關系維護、好的營銷策略可以擡高上限,但具體怎麽做、怎麽制定策略、怎麽把握節奏,其實并非易事,稍有不慎就容易 " 翻車 "。
當然,決定性因素還是要聚焦到産品、技術上,有了前面的 "1",後面的 "0" 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