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又上熱搜了。
不久前,内地網紅大小楊哥拜訪周星馳,三人一起吃了港式茶點,并合影留念。
61 歲的星爺穿着黑色衛衣,頭頂的鴨舌帽已經壓不住滿頭白發,他摟着兩個晚輩,面容祥和。
大小楊哥平時在直播間裏活蹦亂跳,到了星爺身邊,立刻化身小奶貓,安靜拘謹,笑容純真。
這段合影視頻一經發布,便持續發酵,點贊量目前已攀升至 1200 萬。
不過網友關于此事的評論,卻一條比一條刺耳。
很多人說周星馳堕落了," 向資本低頭 "。
還有人說他可憐," 過氣了,爲了流量,隻能去蹭網紅 "。
客觀來說,咱們外人不知道這次會面的内情,現在下定論,還爲時尚早。
不過大明星和網紅越走越近,卻也是事實。
其實,細數這幾年," 自降身份 " 的又何止周星馳一人?
成龍大哥,華人之光,幾年前屈尊參加了網紅辛巴的演唱會。
劉德華,紅了 40 年,前幾天爲宣傳《紅毯先生》,也跑去 " 與輝同行 " 直播間,全程和董宇輝尬聊。
在大衆印象裏,網紅大多是上不了台面的投機者。
他們拍的短視頻是洪水猛獸,他們搞的直播帶貨更是竭澤而漁的産物。
怎麽一夜之間,這麽多大牌人物都放下姿态,争先恐後地跑去和網紅合作?
是利益迷了他們的眼,還是我們跟不上這個時代了?
01、
周星馳和小楊哥合影,還真說不好誰在拍誰的馬屁,誰在蹭誰的熱度。
周星馳是 " 喜劇之王 " 不假,但這幾年他的日子并不好過。
透過 " 作品不佳導緻人氣下滑 " 的觀衆評價表面,我們還能窺探到更深層的原因。
王晶曾評價,周星馳拍電影是 " 爲了錢 "。
雖然之後周星馳對王晶這番話進行了反駁。
但過去 10 年,星爺的确就是因爲金錢,陷入到了一起又一起風波中。
比如他和大資本華誼的矛盾。
10 年前《西遊降魔篇》票房大賣,周星馳名利雙收。
可沒多久他卻一紙訴狀,将投資方華誼告上了法庭。
周星馳稱自己與王中軍有過一條票房過 5 億後的額外分紅約定,有郵件爲證。
按照 12 億+的票房,華誼除了已經支付的 9100 萬元外,還需給到分紅 8610 萬元。
但華誼方面否認了這條私下約定的法律效應。
話裏話外,也暗諷周星馳一方貪心," 電影實際收入不到 5 億,即使約定生效,9100 萬分紅也沒虧欠。"
最終周星馳一方敗訴,兩家關系也随之破裂。
王中磊還對着媒體放話," 法院比周星馳的公司更懂電影。"
這起風波後沒過幾年,周星馳又陷入與其他資本的糾纏。
他與新文化集團簽了一份 13.26 億的股權轉讓協議。
協議包含對賭條款,若 4 年盈利達不到 10.4 億,則周星馳須自掏腰包。
偏偏那幾年周星馳作品質量出現下滑,盈利不達預期。
之後媒體還曝出周星馳挂售豪宅的猛料。
不管是不是真的湊錢還債,星爺整體還是穩穩賺了好幾億。
不過他那幾年,在粉絲群體造成的損失,卻是難以衡量的。
即使到了今天,一部《美人魚 2》也反複拖了好幾年,遲遲不見蹤影。
反觀小楊哥,正當紅。
兄弟倆靠拍搞笑網絡短視頻起家,短短幾年成爲網絡頭部主播。
目前他們的粉絲量超過 1 個億,風頭無二。
外人眼裏,小楊哥不過就是風口上的豬,很快就會過氣。
但實際上小楊哥旗下的三隻羊網絡員工超過了 400 人,每年光納稅就好幾個億,超過了很多上市公司。
周星馳和小楊哥,本質上是一類人。
他們都是草根出身,都通過喜劇這個賽道成爲各自領域的佼佼者,然後都轉型成商人,開創了各自的商業帝國,甚至連成名的年齡也基本一緻。
那爲啥周星馳當年能得到認可,如今的小楊哥卻不行呢?
本質上,是網紅文化還得不到主流社會的認可。
讀書、演技、唱歌、體育賽事、創業 ……
這些是主流認可的上升渠道。
所以高考狀元、成龍周星馳、周傑倫王力宏、姚明劉翔、馬化騰劉強東,都是大家心中正統的成功者。
歸結成一句話,你得是真正的實力派,得有拿得出手的成績。
而網紅文化,雖然也成功幫助一些人實現了階級躍遷。
但它并不是普羅大衆一緻認可的正當渠道。
我們可以學習寒門子弟通過高考鯉魚跳龍門,肯定草根通過選秀一夜成名,頌揚運動員通過比賽一戰成名。
但對于直播間裏一夜爆紅這件事,還難以接受。
特别是當下很多網紅裝瘋賣傻、誇大賣弄、打擦邊球,又加劇了公衆對網紅群體的負面印象。
所以強如李佳琪、小楊哥、辛巴等人,已經擁有巨額财富了,在公衆心中依然地位很低。
他們自己心裏對此也是一清二楚。
當錢賺夠了,就會力争得到一個名分,常規操作就是找名人拜碼頭。
小楊哥早年的段子就是模仿周星馳,他去拜周星馳,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了。
和星爺同框後他能迅速提咖,拿到了娛樂圈入場券,等吃完了流量紅利後,還能去拍戲、拍綜藝。
而恰好,周星馳這邊電影領域前景不明。
他開始轉型籌拍短劇,既是積極嘗試,也是無奈之舉。
而涉足新的領域,就需要投石問路。
于是兩方一拍即合。
這番牽手表面看像是逢場作戲,但如果周星馳真的喜歡小楊哥,皮哥也不覺得奇怪。
周星馳喜劇的内核就是反權威和反傳統的,他塑造的角色都是底層小人物,靠着善良執着完成逆襲。
《喜劇之王》裏,他更是把自己這個 " 死跑龍套的 " 和 " 死坐台的 " 劃上了等号,所以他從心底是擁抱草根的。
更何況小楊哥這樣的草根已經成爲了短視頻賽道裏的王者。
兩人的合作,可以理解成各懷心機的算計,也能看作是英雄惜英雄的共赢。
02、
說完周星馳、小楊哥,我們再把目光轉向另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土味短劇,最近在美國那邊很火。
對此,著名編劇汪海林也發表了一番 " 雷人 " 言論。
他說,國人總是想着文化輸出,想的都是孔子這些高大上的東西,實際上真正能輸出的,往往都是低級趣味。
日本的動漫,韓國的女團,美國的超級英雄,全都是無腦刺激眼球的東西,時代要求我們應對好新的文化傳播形态。
雖然這話聽着不是那麽順耳,但對照事實,又無法反駁。
這些年,我們在海外辛辛苦苦修了那麽多孔子學院,最後淪爲關系戶安插海外親戚的清水衙門。
一百個孔子學院的影響力,可能還比不上一個網紅李子柒。
這些年六小齡童一直念叨中美合拍西遊大片遲遲無法開機,我們的四大名著隻有國人咀嚼,外國人并不愛看。
直到前幾年,一款國産遊戲《黑神話:悟空》引爆外網,讓老外第一次領略了西遊的魅力。
一大批文化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兒,被一款國産遊戲的半成品 DEMO 版給做到了。
影視圈更是如此。
一代代電影人如此努力,想讓中國電影在西方世界綻放光彩,結果屢屢碰壁。
沒想到,很多人看不上的古偶劇火爆東南亞,粗制濫造的土味短劇被好萊塢翻拍,文筆低劣的國産網絡小說讓老外欲罷不能。
這些現象看似不可思議,其實并不難理解——
同源文化傳播時,思想性和藝術性更加重要;
而異源文化傳播,簡單直接才是王道。
這也是爲啥當年内地的一些高級喜劇在海外沒人看,但成龍的功夫喜劇卻全球火爆。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有機會獲得和表達,市場的下沉已注定無法阻擋。
其實,在國内大導演裏,有一位,就很早就捕捉到了這一新生規律——張藝謀。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張藝謀确實厲害。
早年裏,他學西方的藝術電影,拍時代,拍人性。
當時代頻道切換,老謀子迅速意識到,中國電影想要開花散葉,姿态不應該是攀登,而是下沉。
2008 年奧運會結束之後,他就俯下身去,買了科恩兄弟的《血迷宮》,拍攝了《三槍拍案驚奇》。
後來 2016 年,他又召集了一群大腕兒,拍攝了怪獸片《長城》。
但因爲路沒走好,兩次都遭受觀衆批評,還被罵 " 放棄藝術追求 "。
你以爲張藝謀就這樣放棄了嗎?
沒有,他将下沉進行到底,隻不過換了一種方式:不再拍大片,改拍小片。
《影》,一部典型的莎士比亞悲劇,除了色彩無甚驚喜;
《一秒鍾》,他寫給自己的電影情書,極少批判,多是抒懷;
《狙擊手》,本以爲是戰争大片,結果隻是一場小小的戰壕對狙;
《滿江紅》,一個院子,一個月,主打明星陣容和劇情連續反轉;
《堅如磐石》,一部标準的犯罪類型片,最大賣點就是劇情大尺度。
這些電影都是小片,制作周期短,類型多樣,藝術性不高,但通俗易懂。
春節檔的《第二十條》,也是這種下沉策略的延續。
明星戰術,有群衆基礎的故事題材,喜劇的叙述方式。
直接安排春節檔,不出意外,這種短平快的電影又将收割票房。
很多人對張藝謀嗤之以鼻。
他們認爲張藝謀應該像李安、王家衛和賈樟柯一樣愛惜羽毛,怎麽能一把年紀賺這種快錢呢,吃香太難看了。
但别忘了,過去 10 年,張藝謀是産量最高的電影導演。
他是豆瓣評分 7 分 + 數量最多的電影導演,也是綜合票房最出色的電影導演。
一次兩次可能是意外,但連續踩中市場,就證明了他這套機制是成功的。
所以帶着這種觀察,我們再去看他如今的創作風格的改變,也就沒什麽好意外的了。
從他當年決定邁出下沉策略這一步時,就不會再回頭。
03、
理清這一切,我們再重新審視周星馳和張藝謀。
他們的成功不僅在于領先行業的藝術審美,更源于他們的 " 清醒 "。
什麽年紀談什麽樣的追求,什麽時代用什麽樣的手段。
某種角度來說,這就是世界運轉法則。
順應潮流,做個 " 聰明人 ",你很難說有什麽錯。
而且即使強如周星馳、張藝謀,也無法靠一部電影,永遠吃一輩子。
作爲觀衆,我們可以批評他們,是可憐也好,是堕落也罷。
隻是這種聲音,在時代湧起的滾滾巨浪下,悲觀點說,翻不起一朵小浪花。
其實,沒有永遠的成功者與失敗者,也沒有永遠的高雅與庸俗。
看《百家講壇》的人,并不比看《快樂大本營》的人高貴;
看羅振宇跨年演講的人,也不比看各大衛視跨年演唱會的人博學;
同樣,都是劇情影像,都是狗血的家庭倫理戲碼。
憑什麽它放在電視機裏,就可以說是融入底層的大衆通俗藝術。
放在短視頻平台,節奏變快了,就淪爲了庸俗的奶頭樂?
再譬如:你看王家衛,格調很高吧,但他照樣跑去拍電視劇,不一樣赢得了滿堂彩。
怎麽,拍《花樣年華》的是王家衛,拍《繁花》的就不配叫王家衛了嗎?
事實上,王家衛不僅能下沉拍電視劇,還很世俗。
他也會關注電視劇的收視情況,他也會趴在電腦前研究網友彈幕。
這種姿态不損于他的形象。
顯然廣大藝術工作者已經達成了共識。
作爲觀衆,也應該以一個更開放的心态,去看待這個嶄新的短視頻時代。
能沉澱下來的,自然是能被新時代審美所包容的。
80 年代鄧麗君演唱的情歌,被認爲是淫歌豔曲,現在已經成爲時代經典;
00 年代周傑倫演唱的歌曲,被批吐字不清,現在已經成爲華語巅峰;
20 年代的土味短劇、草根網紅、直播帶貨,同樣被吐槽和攻擊。
但幾十年後我們回眸,或許會懷念這個人人都有機會成爲巨星的神奇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