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交子:世界金融史的中國貢獻》朱嘉明推薦序。
責編 | 金木研 排版 | 五月
第 8032 篇深度好文:4056 字 | 15 分鍾閱讀
宏觀趨勢
在宋代官交子正式發行和流通 1000 周年之際,王申和王喆偉的著作《交子:世界金融史的中國貢獻》出版。
這本書以世界金融曆史的視角看待北宋交子的曆史地位,值得肯定。我的序言,則試圖通過在放大的時空中認知宋代交子所開啓的紙币體系,希望有助于讀者更爲全面地審視北宋交子,理解北宋交子爲什麽是世界貨币金融史的劃時代創新。
一、交子開啓了宋代長達 250 年的紙币體系
現在更多的宋史專家接受這樣的考證:宋仁宗下诏開始置辦 " 交子務 " 的日期是天聖元年十一月戊午日,即公元 1024 年 1 月 12 日。
事實上,在官交子之前,交子已經在民間流行。相關文獻記載,在公元 995 年的宋太宗時代,川商王昌懿就已經開始使用類似交子的紙币了。
讨論官交子的核心是:交子開啓了宋代長達 250 年的紙币體系,支撐了宋代的經濟運行。宋代紙币體系大體分爲三個階段:1024-1107 年的交子階段;1107-1160 年的錢引階段;1160-1279 年的會子階段。
在真實曆史中,階段是相對的,存在着交子和錢引,錢引和會子或短或長的并存時期。其間,還有可能插入其他紙币,例如紹興元年(1131 年)發行的 " 見錢關子 " 和紹興二十九年(1159 年)發行的 " 公據關子 "。
最值得注意的是,自紹興三十年(1160 年)開始至南宋覆滅廣泛流通的 " 會子 ",初爲商辦,後收歸戶部專辦,從而具有全國性信用貨币功能。所謂 " 東南會子 " 成爲南宋中後期紙币的核心,而以銅錢爲代表的金屬貨币僅僅是紙币的補充和輔助。
元朝建立,南宋覆滅之後,會子在被中統鈔取代之前,還持續流通若幹年。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如果南宋沒有被蒙古人滅亡," 東南會子 " 大概率還會繼續存在下去。
二、兩宋:
紙币得以創造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北宋于公元 960 年建國之前,中國經曆了大約 70 年的五代十國分裂時期。五代十國最重要的曆史遺産是通過江南開發和擴展,奠定了中國北方和南方均衡發展的曆史格局。
至五代十國末期,全國至少 550 萬戶,3000 萬人口。所以,北宋實施中央集權制度之後,全國迅速實現經濟複蘇,人口膨脹,商業繁榮。
至北宋後期宣和六年(1124 年),人口達到 1.26 億。如果做全球性比較,在公元 12 世紀,宋代的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超過當時的塞爾柱帝國、朱羅王國、拜占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
應該說,北宋開國至宋仁宗繼位,日益強烈的貨币需求進入拐點,金屬貨币不足以滿足經濟發展之需要,導緻宋廷尋求銅錢之外的貨币工具,四川民間的交子成了最爲合适的選擇。
宋仁宗在位 42 年,形成了對紙币的 " 路徑依賴 "。宋仁宗時代,人口重新回到了 5000 萬 ~6000 萬水平,經濟持續繁榮,紙币的貢獻是不可低估的。
宋仁宗死後三年,經短暫的宋英宗,進入宋神宗(1067-1085 年在位)時期,王安石新法很快被實施。
王安石新法的基本思想就是通過貨币手段調整社會資源,變革政府管理社會的方式,實現政府财政稅收的貨币化和商業化。
王安石之所以可以推行如此新法,折射出宋神宗時期的中國經濟已經實現了相當程度的貨币化。進入宋徽宗(1100-1125 年在位)時期,國家銅礦資源枯竭," 錢荒 " 惡化。
在宋徽宗的崇甯年間(1102-1106 年)和大觀年間(1107-1110 年),蔡京主導了通過發行紙币刺激通貨膨脹,緩和财政危機的改革。
特别是大觀元年(1107 年),蔡京錢法改革,改 " 交子 " 爲 " 錢引 ",延續了宋代紙币的香火。後人基本否定蔡京的貨币改革。但是,不得不承認,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并沒有更好的選擇。
南宋早期和中期,伴随中國南方經濟的恢複與發展,在貨币制度方面,不僅繼承了北宋的錢引,而且擴大了錢引發行規模。
此外,财政、邊防和戰争之需要,兩宋的對外貿易,包括宋金間的走私貿易,刺激銅錢貨币外流,特别是向金國和日本流出,加劇了 " 錢荒 ",不得不擴大紙币發行規模。
其中,邊防和軍事需要是宋代紙币得以演化的關鍵性原因。南宋國祚 152 年,始終難以擺脫戰事的陰影,财政壓力持續存在,形成财政依賴紙币,紙币财政化的體制。
宋高宗(1127-1162 年在位)有建炎和紹興兩個年号。紹興元年(1131 年)因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屯兵,水路不通,運錢不便,便在婺州發行關子;至紹興三十年(1160 年),因爲與金國戰争,軍事開支膨脹,創始會子,形成錢引和會子并行存在的紙币制度,而且逐漸廢除紙币的 " 界制 ",實現紙币全方位地替代銅錢,成爲全國性的主體貨币。
總的來說,從北宋到南宋的 300 多年,構建和運行的是以紙币爲主體,輔之銅錢的貨币制度,貨币化程度不斷深化,以持續溫和的通貨膨脹,抑制了經濟蕭條的威脅,并有效地緩和了頻繁的财政危機。
宋最終未亡于經濟和金融,亡于政治和軍事。
三、兩宋的外部地緣政治 - 貨币環境:
紙币圈和銅币圈
兩宋的 300 餘年,始終受制于複雜的外部地緣政治 - 貨币環境。由此形成北部的紙币圈和東部 / 南部的銅币圈。
北部的紙币圈。經曆了遼國(907-1125 年)、西夏(1038-1227 年)、金國(1115-1234 年)和 13 世紀開始的大蒙古國。
其中,遼國的貨币經濟比較落後,長期和普遍使用以布帛、羊爲代表的實物貨币,至于銅、鐵鑄金屬貨币,唐币、宋币比重高,本國鑄币粗糙,且比重小。
至于西夏國,并不是從立國開始就鑄造錢币。之後,西夏仿照宋朝制定了錢币的設計、鑄造、發行、流通等一整套管理規章制度,但是,所鑄造的錢币有限,宋錢始終是西夏境内所流通的主要貨币,成爲西夏事實上的 " 法币 ",折射出西夏對宋朝經濟的依賴程度較高。
相比較遼國和西夏國,金國吸納了宋朝貨币制度的經驗,構建了以紙币和金屬貨币并存的貨币制度。金國紙币始于貞元初期(1154 年)的交鈔,至金章宗(1190-1208 年在位)年間,交鈔地位已經相當穩固:" 交鈔的全國性貨币化,流通範圍向農民階層的擴大,取代銅錢成爲主要貨币等現象,與流通期限被廢除,作爲儲值貯藏手段的功能得到強化一樣,都說明交鈔較北宋的紙币更爲發達的特征,說在該時期構成元朝貨币政策、貨币狀況的諸要素都已具備,亦不爲過。"
可以這樣認爲,自 12 世紀後期至 13 世紀初期,在東亞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個包括金國和南宋的紙币圈,該紙币圈幅員遼闊,人口衆多。
南宋中期人口爲 8500 萬,金章宗時期人口最盛,超過 5600 萬,合計達到 1.4 億。在這樣的尺度上,對南宋和金國貨币制度的地位産生全然不同的認知。
1260 年,忽必烈自立爲大蒙古國皇帝,發布稱帝的即位诏書 " 皇帝登寶位诏 ",正式建年号 " 中統 "。忽必烈爲了填補金國滅亡的空白,立即在華北地區發行 " 交鈔 " 和 " 中統鈔 "。
在之後近 20 年間,蒙古新政權禁止黃金、白銀和銅錢流通,其中統鈔成爲與南宋互補的貨币。從金國 1234 年滅亡到南宋 1279 年覆滅,中間的 45 年對于中國貨币曆史走向至關緊要。
元朝與南宋戰争期間,忽必烈允許在其占領區繼續使用南宋貨币,最後通過實施公平的中統鈔兌換,完成了貨币制度的大一統。
南宋和金國所奠定的紙币制度,爲忽必烈繼續實行紙币制度提供了基礎。元代的中統鈔本質上屬于南宋和金國紙币的延續,支撐了元朝在貨币制度上的平穩過渡。
也正因爲忽必烈的這個曆史選擇,中國最終沒有被納入以西亞爲中心的金、銀通貨體制,元明清三朝走上了獨特的貨币演變路徑。
兩宋紙币圈和銅币圈圖東部和南部的銅币圈。兩宋時期,中國銅币成爲東北亞、南亞、東南亞的硬通貨。東北亞的高麗國和日本長期處于中國的銅币圈。高麗雖然出産銅,但在宋崇甯(宋徽宗年号,1102-1106 年)之前,不懂鑄錢。崇甯之後,逐漸學習掌握了鑄錢技術,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錢,建立鑄币系統。
但是,由于鑄造能力有限,鑄造的銅錢質量也不如宋錢,宋錢是高麗境内長期的主要貨币。中國隋唐時期的銅币已經流行于日本,宋錢在南宋覆滅之後的鐮倉時代(1185-1333 年),依然被市場接受。
宋代中國因爲與南亞和東南亞(越南、柬埔寨、蘇門答臘島、爪哇、菲律賓)的朝貢關系或海外貿易,獲得當地産品和輸出銅币。宋代的海外貿易還到達波斯灣的阿拉伯地區,銅币成爲貿易的中介。
四、世界經濟史視角下的
全球兩大貿易體系和貨币體系
如果以全球經濟和金融史的視角看,全球存在一個以中國爲中心的東半球貿易圈和東方貨币體系,以及地中海貿易圈和古羅馬爲代表的西方貨币體系。
東方的貨币金融體系,發轫于春秋和戰國時代,秦漢形成貨币體制,成熟于唐,經宋元明的紙币演變,實現白銀化轉型,至清末币制改革融合于近代國際貨币體系。代表中國古代金屬貨币的是漢代發行的五铢錢,代表中國紙币的是北宋的交子。
西方的貨币金融體系,源于古希臘,代表鑄币是琥珀金錢币,成熟于羅馬帝國的蓋維斯 · 屋大維 · 奧古斯都(公元前 63 年 - 公元 14 年)時期,最終形成金銀銅三種金屬貨币并存的制度,延續于拜占庭,再經文藝複興和美第奇家族、工業革命,形成貴金屬以黃金爲主體貨币,白銀輔之的貨币體系。
以上兩個貨币體系,在曆史上有過互動和影響的時期,主要集中在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公元前 2 世紀至公元 2 世紀,羅馬帝國與中國西漢和東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構建了貿易和金融的早期關系;
第二階段:公元 7 世紀、8 世紀拜占庭帝國與唐王朝之間,構建以陸路爲主要途徑的貿易和金融的全盛階段。
處于東方貨币體系和西方貨币體系之間的主要貨币闆塊包括:古埃及,納入羅馬帝國的貨币政治;阿拉伯帝國,長期通行金币體制,代表性金币是第納爾(dinar)和迪爾汗(dirham);古印度,實施的是金币和銀币并行制度;俄羅斯形成獨立貨币制度較晚,直到 8-11 世紀,才完成從流通阿拉伯銀币過渡到本國銀币的過程。
比利時漢學家魏希德(1969 年 - )在她的著作《宋帝國的危機與維系》中,提出了關于研究宋朝的曆史、政治、疆域、朝廷和信息網絡的不同維度。
可以肯定地說,宋代貨币制度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系統,有效維系了宋帝國多元維度和信息網絡的聯結,實在是舉足輕重。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