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蝴蝶、強迫症與機器人。
文|劉旌
來源|暗湧 Waves(ID:waves36kr)
封面來源|IC photo
一年前,大概還有人以爲這是與某知名企業家的重名,但如今人們已經充分知曉了這位新晉明星創業者,他就是:王興興。
在 2 月 17 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90 年出生的宇樹科技創始人是最年輕的一位。
去年春天," 暗湧 Waves" 曾在宇樹的杭州總部,與王興興有過一場對話。當時,宇樹完成 10 億人民币融資不久,我們聊到了融資、機器人行業格局、AI 等等話題,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一個關于畫蝴蝶的故事。
二十幾年前,還在浙江餘姚上幼兒園的王興興,畫下了生平第一張畫:一隻蝴蝶。這張畫震驚了四座。在此之前他從未學過畫畫,蝴蝶也隻是照貓畫虎臨摹來的。
當然他當時并不自知,直到多年後他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原來他是一個對 " 動手 " 如此有天賦的人。" 一條線、一個膠水,我都可以把細節做得足夠好 "。
這是王興興主動向 " 暗湧 Waves" 說起的故事。但他的初衷并不是想說他的天賦,而是想說他的困擾。
具體而微地觀察、以及複刻,是極緻的感官調動。這令少年時代的王興興時常感到 " 過于敏感 "。" 很多(時間)都花在了思想鬥争上。" 他不太知道如何準确描述那種感受," 簡單來說就是強迫症 "。
比如穿了一件他不太喜歡的衣服,他在學校一整天都會渾身不适。當他覺得父母做飯一般時,隻有五六歲的他即便身高不夠,他會站在一個闆凳上,用自己學來的方式炒菜。
但王興興已經能夠意識到他擅長什麽,無論是畫畫、還是各種手工活,這一度令他有一絲驕傲。但也令他失去了另一些東西,比如對語言的敏感。
他說他努力學過英語,但 " 單詞就是記不住 "。他指着我們面前的 A4 紙說,甚至有些中文漢字他也未必能立刻寫出來。偏科帶來的結果是:他本科就讀于浙江理工大學;考研時因爲英語不行,落榜浙江大學,被調劑到上海大學。
這也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在機器人行業,多數創業者都有工科名校背景,比如宇樹的兩位同行——智元機器人的彭志輝和逐際動力的張巍,一個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一個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後者還曾去美國深造。但王興興是個例外。
在評判标準單一的教育體系之下,這大概是一種窘境。王興興說:" 小時候多少會覺得,自己有點小聰明的,但沒有得到關注、評價,甚至是被打壓。"
于是在我們的訪談裏,王興興說了一段不大像是創始人會說的話:" 内心一直很掙紮。一直在尋求出路、找機會,從繭裏面出來。" 他幾次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世界)給我的機會真的不多 "。
驕傲與孤獨并存的感受,充斥着王興興的青少年時代。盡管如今再回憶,他會帶着玩笑地說道:" 但也還好,自己玩得很開心 "。
一位宇樹的投資人曾對 " 暗湧 Waves" 說過一個細節,王興興 " 喜歡一個人吃飯 ",因爲他覺得和别人吃飯浪費時間。這裏也暗含了一種投資人式的擔憂:相較于宇樹一些對手的做法——比如找來更多縱橫捭阖的行業大拿,王興興的内斂性格,是否會成爲一種阻礙。
王興興當然知道自己并非呼朋引伴之人。他更喜歡自己待着、思考,而不是從與人的溝通中獲取能量。這從他的閱讀習慣也能窺得:他不愛看人物類書籍,甚至很多科技從業者慣于自居的科幻小說,他也不太感興趣,他喜歡單純的講科學的書。比如他向 " 暗湧 Waves" 推薦了《費曼物理學講義》——在一些人看來,這是一本枯燥的講述物理學本質的書。
十歲時,王興興在中央電視台上——也是多年後他創造的機器人屢次登上的舞台,第一次知道了 " 波士頓動力 ",以及各類飛行器等等,瞬間大開眼界。
讀研二時,王興興做出了機器狗 XDog,拿到了上海機器人設計大賽的二等獎。如今來看,這隻小狗還很初級,隻能做一些基礎的動作。當時報道的記者拍了一張王興興狹小的、堆滿了設備的實驗室,配文是:" 這比起谷歌和麻省理工的研究環境與動辄就幾百萬上千萬美金的财力支持,簡直是天壤之别 "。
2016 年,王興興決定創業,并不輕松地拿到了 200 萬元天使投資,創辦宇樹科技。
有趣的是,17 日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兩位年輕創始人:他和梁文鋒,都有類似的的内斂性格。對于一些問題,他們也有類似的表達。
比如談到人才。王興興說,他們招人不一定要有經驗,不一定要是名校生," 不是大家意義上的那種名校海歸、非常大的頭銜、博士或者教授什麽的 "。他的理由是平實的:因爲這對他們當下的事沒有太大幫助。
比如談到組織。大公司難免會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如果是處于一個壟斷行業或許可以,但面對一個嶄新行業就不奏效了,之所以說新的機會通往往屬于創業公司,原因也在此。
比如談到創業。王興興認爲,作爲一個創始人,壁壘無他,是保持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産品進步," 在這個時代,有可能會被迅速淘汰。而且打破你的往往不是你的同行。"
很難說,這種相似隻是一種巧合,還是有可能是新一代創業者的心性映射。
這也是王興興和梁文鋒的故事雷同之處:一個原本沒有被廣泛接納的人,如何堅持用自己的方法和價值觀,最終得到更廣泛的認可。
訪談的最後,王興興說到了他最近的煩惱,那是一個類似王菲年輕時的煩惱:" 太熱了太熱了。找來的人太多了,消息回都回不過來。"
不過他旋即又說:這還隻是個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