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狂飙》的又一天,想他,想他 ……
如果讓你提名 2023 開年第一爆劇,相信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狂飙》。
自從播出以來,不論男女老少,返程高鐵上、上下班地鐵中,幾乎全員追更,要說有什麼差别,大概就是觀看的集數不同。
電視劇相關話題播放量已達 182 億 / 圖源:飛瓜數據
而随着《狂飙》大結局,不少網友也患上了 " 狂飙 " 後遺症。
有人拿着放大鏡看劇,分析可能被漏掉的劇情細節;有人入手了高啟強同款 " 成功秘笈 ",認真研讀,寫下筆記。
圖源:《狂飙》
當然,同時一路 " 狂飙 " 的,不止劇集的收視和口碑,更有劇中取景地:
廣東江門。
橫跨 21 年的劇情中,豐富的嶺南文化、騎樓老街讓人心動不已。
" 想去吃一碗高啟強同款豬腳面 "" ‘徹查’張頌文後,想看他連發幾十條微博安利的小城到底怎麼樣 ",等話題也在社交平台爆火。
這座城市為什麼有這麼大魔力?
廣東江門,
從狂飙的全世界路過
衆所周知,一部電視劇的氛圍感,離不開環境的構建。
但如果你問:道理我都懂,但為什麼是江門?
原因無他,這座城市實在很符合 " 狂飙 " 的氣質。
《狂飙》講述的故事橫跨 21 年,漫長歲月,風雲變幻。
拍攝中既需要符合年代感的 90 年代老建築,也需要體現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
在拍攝之初,劇組就花了足足一年采風,直到遇到了江門。
江門别稱 " 五邑 ",通常指新會、鶴山、台山、開平、恩平等縣級行政區。
在《中國地名大會》中,關于江門地名的由來,有解釋為:
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得名江門。
江門曆史悠久,自古就是一座主要商品的集散地,也是承接海内外貿易的主要樞紐中心。
元末明初時期,人們就會定期從周圍村落劃船,至西江出海口西岸聚集貿易,并漸漸形成了名叫" 江門墟 "的熱鬧市集。
圖源:《狂飙》
圖源:@張頌文微博中的梅家大院
當時的江門墟有多紅火?
明代大儒陳白沙先生有詩贊:" 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飯,過鳥避墟煙。"
每蓬墟日,墟上空煙雲缭繞,人聲鼎沸,連過鳥也識得要回避。
以三十三墟街作為江門的 " 城市原點 ",更是城市曆史最悠久的地方。
這裡沒有經過大規模翻新,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了懷舊的韻味。
圖源:@張頌文微博
發展至清末,江門被開辟為 " 江門埠 ",到民國時期,江門更為盛極一時。
在市區的長堤、倉後路一帶, 至今還保留了長近 3 公裡的騎樓街。
中西合璧的建築,錯落于山林之間,讓人有種恍如走進上世紀的錯覺。
而這也正是《狂飙》選擇江門的重要原因:氛圍感,對上了。
圖源:《狂飙》
以往提起 " 氛圍感 " 爆表的城市,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 " 懸疑劇 " 專業戶重慶和東北。
而如今,在 " 影視劇取景專業戶 " 的名單上,恐怕還要算上江門。
如果說前兩者榜上有名,是因厚重的懸疑色彩——
一個寒冷肅殺,冰凍一切生機的低溫下,紅色的鮮血和冰潔的白雪極緻對比,揭開塵封的真相;
一個熱到迷幻,霧氣重重,鱗次栉比的高樓,錯綜複雜的道路,穿梭于魔幻與現實間。
那麼江門,則有着完全不同于二者的氣質:在看似平靜無波的水面上,黑白兩面,暗流湧動,盤根錯節,錯綜複雜。
劇中的京海人民會堂,就是取景自新會人民會堂
" 江門既保留了老洋樓,也有濃厚的都市氣息。
随着劇情時間的推移,劇集環境背景也會跟着變化,突出強烈的時代特點,這些需求在江門都能滿足。"
作為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江門富有曆史韻味的騎樓建築也有加成。
劇中高家兄弟生活的舊廠街,就取景于蓬江三十三墟街
作為一種上世紀 20 年代,就在我國華南地區興起建設風潮的外廊式建築,騎樓,并不是江門特産。
但和廣州等其他城市相比,江門的騎樓卻自有其特色。
圖源:《狂飙》
建築是凝固的曆史和人文,透過江門的獨特建築,可以窺見城市背後的韻味。
就像張頌文在微博中說的:
" 我喜歡這些樓上住人、樓下商鋪的建築。快一百年過去了,這片建築群仍然在使用,依舊熙熙攘攘。"
以《狂飙》取景較多的長堤曆史文化街區為例,這裡的騎樓沿河而建。
相對于廣州騎樓,江門騎樓雖沒那麼高大,但華僑參與度更高,更具有西方特色。
圖源:@張頌文微博
斑駁的樓房、嘈雜的市場、百年前的建築 …… 來到這裡,你會恍惚感覺仿佛 " 掉進了時光隧道 "。
" 從中你能觸摸到曆史的紋理,一股難以抗拒的宿命感撲面而至。"
劇中很多人印象深刻的 " 李響墜樓下線 " 一段,取景自江門台山梅家大院。這裡同樣是台山乃至整個江門的重要景點,108 幢二至三層帶騎樓的樓房,呈長方形排列,整齊劃一。
《狂飙》的 " 高開瘋起 ",讓許多人知道了江門這座城市。
但嚴格來說,江門成為影視取景的常客,不僅從《狂飙》開始。
早在上世紀 40 年代,就有影視劇到江門拍攝。
到近年來,《讓子彈飛》《一代宗師》《除暴》等近百部影視劇都曾選擇來到江門取景。
江門市區住宅區鳥瞰圖
自然,一個城市的爆火,光抱緊熱門影視取景地是不夠的。
這個道理," 低調 " 已久的江門也明白。
東西交融的複古韻味、兼容并包的文化氣息讓人癡迷。
但江門的 " 殺手锏 ",還遠不僅于此。
圖源:《一代宗師》
卧虎藏龍的江門,
又雙叒叕火了?
用一個詞來形容江門,很多當地朋友首先想到的,想必會是:卧虎藏龍。
之所以這樣說,實在是因為這裡的特産太特别了,盛産——
院士。
據統計,江門五邑鄉親中總共出現了 34 位院士。
在 34 位院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 19 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12 人,1949 年以前當選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的也有 3 人。
人文社科、物理動力、生物化學、醫藥衛生 …… 來自江門的院士們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發光發熱。
再向前追溯,明末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 …… 都是江門人。
圖源:《人文江門》
為了紀念鄉賢俊達,在江門,有一條聞名海内外的道路,院士路。
它地處江門市中心,南起五邑大學北門,北至華僑廣場,它是中國首條也是唯一一條院士路。
" 這是江門面向全國的一道獨特風景,也是江門厚重人文氣息的最好注腳。"
梁氏 " 一門三院士 " 的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禮。他們分别是中國近代國學大儒梁啟超的長子、第五子和第六子 / 圖源:江州市人民政府網
順便說明,江門的卧虎藏龍,亦可用" 文武雙全 "概括,因為江門同時還被稱為 " 武術之鄉 "。
在元、明、清時期,江門曾出武舉人 565 人,其中武進士 78 人。
我們常常在電影中看到的蔡李佛、偏身詠春等武術流派大都發源于此,且在海外傳播甚廣,弟子衆多。
目前在海外的武術教練中,也有半數以上來自江門地區。
舊時的僑批檔案
以不到全國千分之一的陸地面積,孕育如此多能人大咖,和江門 " 中國第一僑鄉 " 的曆史不無關聯。
數據顯示,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近 400 萬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的 122 個國家和地區。
要知道,江門市的戶籍人口總共才不到 480 萬。
" 有衆多旅居港澳及海外的鄉親,中外文化、信息交流頻繁,開風氣之先。"
不過,說江門卧虎藏龍,還不僅僅是因為其 " 文武雙全 "。
1841 年香港開埠後迎來發展良機,因為彼此相鄰,江門人大批來到香港,成為香港開埠之初的城市發展主力。
有檔案記錄,1940 年代至 1950 年代,香港有 80% 人口原籍江門。
圖源:新華社
即使時至今日,香港市民原籍江門的比例仍占 20% 以上。
早前就曾有說法:平均每 5 個香港人,就有一個人祖籍江門。
這一說并不誇張,從其 " 明星之鄉 " 的稱号也看得出來。
到目前,祖籍江門的香港明星多達 120 多位,可以說是香港娛樂界的半壁江山。
劉德華、梁朝偉、譚詠麟、周潤發、黎姿、胡杏兒、林子祥、李克勤、鐘嘉欣、梁詠琪 ……
" 很高興帶大家走進我的家鄉,廣東,江門 "/ 圖源:@廣東台觸電新聞
對于這座面積不大的廣東小城來說,走出家鄉、走向更大的世界,從來不是一件難事。
門外,是大千世界;
門裡,是煙火人間。
圖源:@張頌文微博
" 活出主人公的模樣 "
僑鄉,似乎總天然與别離有關。
可接納遊子和承托鄉愁,也是寫在江門曆史裡的溫情,關起門來,一樣能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這裡最不缺的,就是平和安然的人情味。
劇中名場面取景自台山,河濱中路
人與人之間如此,人與自然亦是如此。
江門依山傍海,擁有五百多個島嶼。
西江、江門水道、潭江等河流蜿蜒而過,讓江門成了珠三角中海岸線最長、海島數量最多、灘塗面積最大的市。
江門人一直享受和珍惜着自然的陪伴,也獲得了自然的饋贈與回報。
在江門市新會區環城天馬村前,有一座小小的島——乍看并不起眼,卻是中國最大的天然賞鳥樂園," 小鳥天堂 "。
也許你還記得,語文課本上有一篇巴金先生寫作的《鳥的天堂》:
" 起初四周非常清靜。後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朋友陳把手一拍,我們便看見一隻大鳥飛起來,接着又看見第二隻,第三隻。
我們繼續拍掌。很快地這個樹林變得很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寫的,就是江門這座小島。
江門樹間的白鹭
這裡距離江門火車站隻有 7 公裡,深湛鐵路從景區裡穿過。
為了保護島上成千上萬的鳥兒,江門人硬是在鐵路上設置了全球第一例高速鐵路拱形全封閉聲屏障。
一如巴金在 1933 年寫下的那樣:
" 朋友說這裡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隻鳥在這棵樹上做窩,農民不許人捉它們。"
江門樹間的白鹭 / 圖源:@廣東台觸電新聞
抱着這樣平和的态度,江門悄悄成了最宜居的灣區城市之一。
但平和,不意味着湊合。
江門人愛吃,也懂吃。
無論是傳承千年的恩平裹粽、古井燒鵝,還是承包了無數年輕人快樂的喜茶 ……
江門人既然要吃,就一定要搞出點門道來。
喜茶正是源自江門 / 圖源:江門日報
裹粽,用當地特色的蓢古葉緊緊包裹,内裡是香噴噴的糯米,藏着鹹蛋黃、豆子、肥豬肉等紮實的餡料。
不要覺得膩,江門人有自己的道理:" 糯米是瘦物,要有足夠的油才香!"
雙龍角粽,可以挂在小朋友脖子上,一起去 " 遊龍舟水 "
燒鵝,用本地産的馬崗鵝,精心飼養 90 天後,肉質口感恰到好處。
必須用含着淡淡果香的荔枝木烘烤,這樣烤出的鵝才能好吃好看,醬汁油亮,皮脆肉嫩。
為了以備不時之需,有的燒鵝師傅甚至自己儲存了多達 1 萬噸荔枝木。
可見對吃的品質有多在意。
在江門,吃的喝的玩的都有講究。
或許正是因為這份平凡又美好的追求,江門成了廣東省 " 最具幸福感城市 " 的城市之一。
在江門開平碉樓建築群裡,有一扇屋門的上方,裝飾着這樣四個字:
隻談風月。
開平碉樓大都興建于 20 世紀 20~30 年代,多為海外華僑在家鄉修建,碉樓除居住外,還帶有戰争、防守等目的
這固然是當時漂泊在外的華僑在返鄉後,面對時局明哲保身的态度,但從中不難看出,江門世代傳承的,那份對平穩、安定生活的向往。
在江門拍攝《狂飙》時,張頌文記錄了路邊一座老房的屋頂上,生長的一棵小葉榕。
" 靠着自身的氣根緊緊抓住磚牆,就活了下來,還活出了主人的模樣。"
這或許就是江門的一個縮影:
無論在門裡還是門外,都能靠着一股對生活的熱愛和沖勁兒,不僅生活下來,還要活成主人翁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