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汽協數據,2022 年汽車産銷分别完成了 2702.1 萬輛和 2686.4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4% 和 2.1%,各大品牌也都紛紛公布了 2022 年的銷量。
有意思的是,豐田中國、本田中國、日産中國、馬自達中國這四家主流日系車企卻在中國市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其中,豐田中國在華十年來首次出現同比下滑,本田、日産跌超兩位數,馬自達更是收獲連續五年下降。
耐用、保值率高、經濟性好的日系車,在過去的一年裡都紛紛走了下行通道,讓人耐以尋味。
紛紛出現跌幅
先來看這四家車企的銷量詳情。
數據顯示,2022 年豐田中國新車銷量為 194.06 萬輛,同比下滑 0.2%,這是豐田中國在華十年來首次同比下滑。
具體來看,2022 年廣汽豐田累計銷售新車 100.5 萬輛,同比增長 21.4%,是 2022 年少數能夠達成百萬産銷的合資車企。
相比之下,一汽豐田則表現一般,2022 年全年銷量 83.46 萬輛,同比增長 0.3%,基本與 2021 年持平。
而雷克薩斯,卻成為了豐田中國下滑的關鍵。2022 年累計銷量 18.39 萬輛,同比下滑來到 19%。
豐田方面表示是因中國的疫情感染人數增多導緻到店人數大幅減少而受到嚴重影響。
再看日産中國,包括日産、啟辰和英菲尼迪品牌在内的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兩大闆塊在内,累計銷量為 1045197 輛,同比大跌 22.1%。
其中,日産品牌更是同比大跌 23.6%,全年累計銷售 800088 輛。
再根據本田中國發布的數據來看,2022 年在中國市場累計銷售新車 1373122 輛,同比下滑 12.1%。需要注意的是,這是本田在華市場連續兩年同比下跌,且跌幅正在擴大。
表現更差勁的是馬自達,據統計 2022 年 12 月份馬自達在華銷售新車 9882 輛,同比下滑 32.3%,而去年全年馬自達的銷量則為 108123 輛,同比下降 41.2%。至此,馬自達的銷量已經連續五年在中國市場下滑。
問題出在哪裡
事實上,雖然受疫情、芯片緊張、供應鍊不穩定等各種影響,使得 2022 年形勢困難,但其中依然藏有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表現。
比如,中國汽車市場的整體産銷量分别為 2702.1 萬輛和 2686.4 萬輛,分别增長了 3.4% 和 2.1%。
也就是說,全國汽車市場即便整體大趨勢艱難,但仍在緩慢增長着。隻不過,日系車在這一增長的浪潮中,卻出現了銷量的明顯衰退。
這就有意思了,【汽車維基】不禁反問,為什麼現在的國人都不再像以往那樣的狂熱追捧日系車了。
要知道,不管是豐田的可靠性還是本田的發動機或者日産的燃油經濟性,在以往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的。
究其原因,【汽車維基】發現,日系車銷量下滑與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消費需求有關。
首先,在存量競争時代,消費升級帶來的紅利多數被豪華品牌占據,同時自主品牌不斷向上沖擊高端,不少合資品牌受到影響。
其次,燃油車市場份額面臨劇烈萎縮,自主品牌憑借新能源車加快搶占合資品牌部分市場,日系車企的新能源汽車處于弱勢地位,處于追趕階段,市場份額便出現下滑。
趨勢和需求都未趕上
先來看消費需求。
衆所周知,日系以往的優勢在于耐用、經濟性好,但近幾年,随着自主品牌的在技術方面的不斷發力,這些優勢已逐漸縮短,甚至還被一些國産車企反超。
不僅如此,除了不斷精進的機械層面,自主品牌在其他方面,如智能體驗、駕駛樂趣、配置堆砌上也做到了超越,甚至,有些産品還能給到你一些豪華的感覺。
就拿吉利上市不久的博越 L 來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細細查閱,同等價位裡,不隻是日系,放眼整個合資車,也沒有一個能全方位與之匹敵的。而且,同博越 L 一樣有競争力的自主品牌車型還有很多。
更需要注意的是,自主品牌近兩年在用戶運營上有了極大的改變。如捷途的旅行 +,長安汽車的夥伴 +,以及其他品牌舉行的粉絲盛典一類,這都是對用戶粘性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反觀日系品牌,你很少能見到諸如此類的活動和舉措。
也必須要明白,如今的 Z 時代消費者,他們不再是單憑品牌影響而做選擇的群體,而是更務實,對自己的需求更清楚,他們會發現,自己的這些需求自主品牌都能給到,而且給得更到位。
再有便是新能源路線,市面上基本上找不到日系品牌的身影。
【汽車維基】去查閱了銷量榜單發現,日系新能源車型裡,2022 年銷量最好的是東風本田 M-NV,但全年銷量也僅為 8988 輛,像豐田推出的 bZ4X、日産的 ARIYA 等車型,全年銷量甚至都不到 2000 輛。
這就是非常緻命的問題,即使憑借品牌影響力依然能吸引到不少的用戶群體,但用戶卻沒有過多的選擇,需求價值就不會得到滿足,甚至整個日系新能源,都敵不過大衆的 ID. 系列。
所以,你去看 2022 年的國内新能源市場表現,日系品牌可以說毫無存在感。
而且,對于日系品牌來說,2023 年也無疑是充滿危機的一年。因為随着自主品牌們的加速超越,新勢力品牌的步步蠶食,留給日系品牌發揮的空間并不多,如若不加速調整,那麼跌幅必将持續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