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魚叔做了一個關于「選題」的小調查。
贊數最高的評論,是這條:
想看禁片。
算起來,内地被禁、國外拿獎的電影确實不少。
比如姜文的《鬼子來了》,田壯壯的《藍風筝》,陳沖的《天浴》……
以及,去年短暫上線後突然消失的《隐入塵煙》。
但,其實不隻是電影,國産劇也有類似的遭遇。
魚叔最近就發現了一部十一年前的「禁劇」。
豆瓣評分高達 9.1。
演員陣容強大。
老戲骨陸劍民(《漢武大帝》《黎明之前》)。
彼時尚顯青澀的朱一龍。
甚至還有女神周海媚。
可就是這麼一部正劇,卻也落得「牆内開花牆外香」。
在國内沒有正規觀看渠道,反倒是被韓國引進播出。
直到現在,都隻有韓文字幕,沒有中字。
實在是讓人困惑。
這更激發了魚叔的好奇心。
這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視劇?
話不多說,這就開挖——
《王陽明》
提起王陽明,國人并不陌生。
王守仁,字伯安,号陽明。
是中國文學哲學史上的「聖人」。
他開創心學,倡言「知行合一」「緻良知」等學說。
其思想,早已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骨血之中。
但另一邊,陽明命途多舛,幾次被逼入死局。
他的思想時至今日都備受争議。
推崇者與質疑者分庭抗禮。
教科書上的隻言片語,讓許多人對王陽明存在誤解。
這部劇則撥開偏見,讓我們得以瞥見,王陽明沉浮的一生。
排斥與打壓
公元 1506 年,大明正德元年。
朱厚照(朱一龍 飾)即位,時年十五歲。
新帝年少,不專國事。
身邊八個太監媚上縱容,緻使朝政大亂。
史稱「八虎之亂」。
如此時局之下,文官與宦官集團沖突激烈。
王陽明(陸劍民 飾),時任兵部主事。
也被卷入朝堂紛争之中。
後人大多熟知王陽明的思想功績。
卻不了解其政治生涯多次深陷險境,九死一生。
先是被宦官集團排除異己。
八虎當權,内閣多次谏言未果,還反被猜忌。
王陽明辨析朝局,主動獻計整治八虎。
怎料他人實行有誤,逼得八虎瘋狂反撲。
不少言官為此喪命,王陽明也淪入诏獄。
原本,八虎之首劉瑾看中王家實力,企圖拉攏王陽明父子。
但父子二人同心,臨危不屈。
這也讓王陽明陷入更大的危局。
劉瑾為報複,庭杖王陽明四十重棍,打到人一度斷氣。
這不僅是皮肉傷,更是極大的羞辱。
杖傷未愈,王陽明又被貶谪流放去貴州。
途中更是危機四伏,宦官集團窮追不舍,将王陽明逼至投河自保。
忠臣逢亂世,被逼入死局後也難免心灰意冷。
同朝官員有的辭官歸隐,有的忍辱偷生。
王陽明念及家人,同樣動搖過出世之心。
但彼時他已意識到,比起遁世修仙自我保全。
「責任」 才是正道。
為此,投河生還後,王陽明仍決意前往貶谪地貴州就職。
但這一決定,既是機遇也是新的艱險。
曆史上的貴州不比如今,而是蠻荒瘴濕之地。
貶谪地龍場更是多瘟疫,多毒物,十分荒涼。
道路艱險就罷了,深山偏僻處還缺糧。
王陽明成日挖野山菌果腹,狼狽求生。
餓極了,明知蛇湯有毒也願下咽,甯願病幾天也想嘗上一口葷腥。
即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扛得住極限生存環境,随從們逐一殒命途中。
求生懼死一同擠壓着王陽明,讓人心失衡。
如何在絕境中保留人的模樣,王陽明需要一個答案。
借此契機,王陽明決定親曆死亡。
他躺入石棺,不飲不食,不悟不起。
直至悟道,高喊「道在吾心」狂喜醒來。
此一役史稱「龍場悟道」,是足以影響中國思想史進程的标志性事件。
王陽明由此參透生死,也開啟了新的人生篇章。
成聖之路大邁步,但仕途仍然危機四伏。
劉瑾雖然垮台,但新的風暴再次出現。
離開龍場,王陽明領命剿匪。
大悟的王陽明用兵如神,攻心于敵,約一年便蕩平贛州為患十數年的匪亂。
随後,甯王朱宸濠起兵謀反。
王陽明率兵,僅用四十餘天便成功平叛。
為此,王陽明弟子被殺,夫人被擄,痛不欲生。
如此功績,本該大加贊賞。
但風雲暗湧的朝堂之上,朱宸濠與當局勢力仍有糾纏。
王陽明功高逼人,被人污蔑參奏,甚至也被冠上了擁兵謀反的罪名。
縱觀王陽明一生,苦心性、勞筋骨,餓體膚,酸甜苦辣嘗遍。
甚至殒命之處,都是晚年在出行平亂的路途中。
但王陽明死後,仍功高遭嫉。
直至隆慶元年功績才得以平反,追贈新建侯,谥文成。
誤解與質疑
王陽明一生坎坷。
他的心學思想,更是生前身後都難逃被攻擊、質疑的命運。
正德年間,聖人學說仍以程朱理學為主流。
王陽明倡導的心學,雖有繼承,但出入更大。
因此,屢屢遭當時的文人集團發難。
劇中,就有一人名王銀,白天提着一盞燈籠來見王陽明。
稱自己一路提燈而過,沒見一個君子。
話裡話外透着挑釁的意思。
王陽明則回以一句話,「心中無君子,怎能見君子」。
王銀拜服,但轉而又生出不服。
決心跟在王陽明身邊,隻為不斷與其辯論。
一邊,學說挑戰者如雲。
另一邊,心學學說也因深奧為人不解。
就比如,「知行合一」。
傳統聖學中,「知」與「行」常被當做兩個階段。
知先行後,先明理,再實踐。
但王陽明主張,如若不能知行合一,其實就是不知。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隻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傳習錄》
彼時他已龍場悟道,在貴州開講設學。
龍場所在,苗人居多,教育環境落後。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祛除了傳統教育上的僞飾。
拿「孝道」來說,苗人并沒有接受過完備的倫理教育。
卻也實實在在地尊老敬老,追求天倫。
而漢人時常嘴上侃侃而談孝道二字,但嫌家貧母醜者仍衆。
可見,知孝不盡孝,并不能稱之為真孝。
論知書識禮,掌管五禮之儀制的禮部尚書可謂佼佼者。
但現實中卻勾結劉瑾一派的閹黨,殘害忠良一味媚上。
可見,僅憑「知」字辨人,就易被僞君子所蒙蔽。
而正是因為知行脫節,才會産生無盡的道德危機。
傳統理學與心學之間的沖突,也逐漸演變成政見上的傾軋。
同時,王陽明的「緻良知」學說更是備受貶毀。
劇中,正德皇帝昏淫無度,緻使國土各處叛亂不斷。
朝中更是奸佞橫行,忠臣良将被逼無路。
如此時局,心學被不少人視作以卵擊石的虛僞學說。
但其實如今再看,亂局便如龍場絕境。
越是世道艱險無序,越要掙紮不被吞噬,堅持做個人。
在平定甯王朱宸濠叛亂之戰中。
王陽明在戰船上适時宣講良知說,可謂振聾發聩。
亂世之下,人心混亂,正是因為丢了本心與良知:
良,良善,知,感知。
原始初蒙,人心良善,德行為上。
人人有良知,重德行,便不會互相記恨嘲笑。
但後來人心被私欲蒙蔽,緻使聖道衰落,霸道興起。
比起良知,人人追求富國強兵之學,權力傾殺之計,攻占讨伐之策,謀取功名之道。
于是乎人人熱衷誇耀學識,權勢傾軋,争奪利益,攀比技能,競争名聲。
做官的想要權力,唯利的想要職位,無能的想被重用,無學的迷戀聲譽。
這才讓官場成了攀比成風、裙帶纏繞的複雜場所。
而後,聖人教化被視為累贅,堅持聖道視為迂腐,良知成了短處,向善成了多餘,世道私欲橫流追名逐利,倡導聖道愈發艱苦煩難。
但天理尚存于心,永不泯滅。
衆人更需要發現、啟迪、發揚、堅守良知。
喚回蒙昧已久的本心。
其實,過往三年陽明心學時有翻紅。
「緻良知」學說更是被頻繁提及。
聯系現實,動亂之中有人牟利,有人登天。
也有人堅守,有人互助。
似乎不同的,确是良知而已。
忽視與埋沒
平心而論,王陽明這一人物極難塑造。
一是由于他的經曆過于傳奇,以至于一個真實的曆史人物卻有了一定「玄幻色彩」。
影視劇處理需回歸常理,有一定難度。
就比如王陽明被閹黨追殺跳水求生。
是否真實、如何生還,都衆說紛纭。
《文史知識》2022 年第 7 期
其次,王陽明心學十分深奧,粗解已是難題。
而想讓玄奧的哲學思想落地,更是考驗創作實力。
正如劇中,友人聽罷王陽明闡述心學,敬佩之餘又有擔憂。
你的學說立論高而簡潔,我擔心你的弟子們傳承時會出現謬誤。
其實,《王陽明》電視劇也不甚完美。
豆瓣 9.1 的高分,有些虛高了。
魚叔認為,它的可貴之處,還是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素材挖掘上的嘗試。
就目前來說,國内對于「王陽明」這一人物的關注實在貧瘠。
相關劇作,數量更是稀少。
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這一文化符号背後的豐富性。
曆史上,王陽明是天縱奇才,家學淵源,文武雙全。
12 歲立志成聖,15 歲遊曆邊關。
文化與軍事戰績,鮮有人可比。
更重要的是,王陽明一生立言立功立德,踐行知行合一,足以稱聖。
陽明心學也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領域都享有重要地位。
複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就曾開講陽明心學。
稱其為「中國人生哲學最高成果」,可見文化厚度。
而與此同時,陽明心學在國内與國外的不同遭遇,也令人感慨。
基礎學術階段,陽明心學受唯物與唯心、主觀與客觀二元對立思想影響,被定性為唯心後被貶斥在主流之外。
但日韓卻對陽明心學推崇備至。
紹興陽明墓,就是由日本學者岡田武彥籌集 300 萬日元修繕的。
電視劇《王陽明》之所以隻流傳着韓文字幕版本,也是因為在國内遇冷,轉而被韓國 Ching TV 買下播出權。
如果不是由于朱一龍爆火,大批粉絲挖出了這部冷門老劇。
這部劇恐怕依舊是鮮為人知。
可見背後市場與重視度的差異。
确實,陽明心學立論高而簡潔,逃不開被誤讀的命運。
在如今,本論早已失真,成為雞湯「成功學」的道具。
市場上打着陽明心學旗号者,不乏「腹黑心理秘術」「管理學」等騙局。
但本質上,騙局的産生,也是建立在大衆對陽明心學的陌生之上。
越是如此,越需要人來探索盲區,拓寬文化影視的可能。
可惜的是,《王陽明》被韓國購入版權又在國内翻紅。
畫面上的韓文字幕,昭示着這似乎又是一次反向文化輸出。
魚叔不由得又想起《茲山魚譜》,繼而一聲歎息。
《茲山魚譜》中的中文
或許影視創作,與陽明心學亦有共通之處。
正像王陽明與友人同遊時,關于花的那一番對話。
友人指着樹上的花,問到:這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的心又有什麼關系?
而王陽明說: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如果沒有發掘和正視。
那麼,更多寶貴的題材,都将默默隐入塵煙。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