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一位海洋生物學家将自己熟知的海底衆生百态描繪于畫紙之上,于是,一塊穿着大褲衩的四方形海綿跟一隻粉紅色海星在比奇堡裡的故事便開始了。
用 " 成功 " 二字來描繪《海綿寶寶》所取得的成就有些輕描淡寫,世界上很少能有這樣老少皆宜深入人心的動畫形象出現。在動畫開播的短短幾年之内,這部動畫的每月觀看人數就邁入了千萬級别,哪怕是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海綿寶寶仍是家喻戶曉的人氣動畫角色,人氣不減當年。
2006 年,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順利将《海綿寶寶》引進國内,優秀的本地化翻譯輔以傳神的配音,經曆過那些年的中國青少年的 DNA 裡刻下了以下台詞:
" 準備好了嗎孩子們?"
" 是的 船長!"
" 哦 ~~~~~~"
時過境遷,當年那批看着《海綿寶寶》長大的孩子們如今已長大成人。青春不再,童趣難尋,當大家想再度重溫經典的時候,卻總能在互聯網上找到諸如 " 毀童年 " 之類的評價,似乎想要與自己的童年再續情緣,總會有這樣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為什麼最近的《海綿寶寶》變得這麼獵奇?
1
在近幾年的相關讨論中," 海綿寶寶 " 這四個字愈發頻繁地與獵奇、童年陰影等詞彙挂鈎,如今翻閱互聯網上的評價," 小時候最害怕的一集 " 是用于形容這部動畫最恰當的句式,似乎大家都曾在年幼時分被這隻看上去人畜無害的海綿吓到過。
不隻是十幾年前的舊版,伴随着互聯網的傳播,那些未被央視引進的最新幾季裡重口毀三觀的奇葩橋段開始被國人挖掘,誇張刻意的風格輔以 " 黑深殘 " 的劇本,都很難不讓人懷疑《海綿寶寶》如今面向的受衆年齡幾何。
在第 10 季第 1 集《飛旋大腦》裡,海綿寶寶和派大星發現了一款能讓自己的大腦脫離身體任意飛行的遙控玩具,本集單論劇情其實并無亮眼之處,不過遙控飛腦直升機的驚悚畫面确實讓人大受震撼;
在第 11 季第 16 集裡《墨汁檸檬水》裡,海綿寶寶和派大星為了提取章魚哥體内的墨汁做檸檬水,不惜用盡各種手段恐吓威脅章魚哥,最後甚至将其困在屋内實行圈養,隻為将他體内的最後一滴墨汁壓榨殆盡。
這一集也刷新了《海綿寶寶》在評分網站 IMDB 上的最低單集評分
在後期的劇集裡,《海綿寶寶》的表現手法有所轉變,以往輕描淡寫僅作笑料的惡趣味畫面被拉長放大,刻意凸顯身體内部器官的比重增多,在某些特定的集數中随手截取出來的片段都能讓人倒吸兩口冷氣,像是這副血肉橫飛的地獄景象,宛若動畫版的《沙耶之歌》。
不僅是由官方出品的動畫,在粉絲們的二次創作中,以恐怖、壓抑為核心的作品同樣不勝枚舉。最為經典的莫過于兩年前曾風靡一時的粉絲作品《比奇堡恐怖故事》(又名 " 派大星的複仇 "),漫畫借用原作角色為大家帶來了一段離奇曲折契合克蘇魯世界觀的邪典故事,其中 " 海綿寶寶你知道海星怎麼進食嗎?" 這句極具沖擊力的台詞更是一度成為粉絲之間心領神會的 " 禁語 "。
據不完全統計,《海綿寶寶》裡光是那些玄乎到邪門的都市傳說有大大小小數十個,單獨拎一條出來都有一套完整的陰謀論作為支撐,同時,大家還真就喜歡看看自己的童年回憶裡藏着怎樣細思恐極的驚天大秘密。
油管上某個名為 " 海綿寶寶黑暗理論 " 的系列視頻就是這類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典型案例,通過歪曲拼湊動畫裡的各個細節從而編織出一幕令人震驚的恐怖真相,超過千萬次的播放也證明他的這套理論的确唬住了不少人,盡管事後網友們發現這隻是他精心準備的虛拟現實互動遊戲的一環。
在官方動畫與粉絲創作的雙重作用下,這個系列給如今的觀衆留下的印象也是越來越奇怪,尤其在《海綿寶寶》生父史蒂芬 · 海倫伯格去世之後,輿論風向進一步走偏,諸如 " 原作者去世後《海綿寶寶》徹底走向獵奇 ""《海綿寶寶》後期過于重口 " 之類的言論也不算少見。不過打從一開始,這部動畫就沒有你想像得那般天真幼稚,大家如今所批判的獵奇,正是它起初特立獨行的氣質。
2
或許多數觀衆都未曾察覺,但《海綿寶寶》從最開始就已經向孩子們亮出了它的獠牙。在第一季第 13 集《膽小鬼》裡,海綿寶寶為了在萬聖節晚會上吓到别人,與派大星攜手将自己的腦袋整顆剪掉,隻留下外形詭異的腦仁;
在第二季第 19 集《水母捕手》裡,蟹老闆建起了一棟血腥工廠,通過活生生捏死水母并提取其體内的醬汁作為蟹黃堡的新調料,滿桶水母的幹癟屍體隻能無情控訴資本的壓迫。
在《海綿寶寶》的前期,觀衆們時常會看到某些近距離寫實風格的特寫,這些場景大都完美與 " 恐怖谷效應 " 契合,在讓人感到不适的同時平添一份反胃感,久而久之,這類風格逐漸演變為本作的特色,開始被廣大觀衆接受并承認。
早在《海綿寶寶》誕生十周年時,原作者史蒂芬 · 海倫伯格接受了華盛頓郵報的采訪,他在訪談中提到了自己創作這部動畫的動機,特别是當時正在熱播的美國動畫《萊恩和史丁比》(The Ren & Stimpy Show)給了他不小的靈感啟發。
《萊恩和史丁比》是一部有些不太尋常的動畫,這部登錄了兒童頻道的作品充斥着大量黑色幽默、性暗示、暴力等少兒不宜的内容,盡管作品本身充滿争議,但它也收獲了一批忠實粉絲,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海綿寶寶》的創始人。
網友為這類畫面取名為 "Gross Up",直譯為 " 惡心的特寫鏡頭 "
嚴格來說,上世紀的不少美國動畫多多少少都摻雜了些許惡趣味,這些過分誇張的美術風格配合前言不搭後語的無厘頭劇情,而這恰好正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感官刺激。
《飛天小女警》同樣也有這類大腦外露的奇葩橋段
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海綿寶寶》的粉絲群體寬泛且難以特定,在 2004 年的統計報告裡,每月有 5780 萬人觀看《海綿寶寶》,其中約 1310 萬為青少年,2040 萬是年齡在 18-49 歲之間的成年人。不難看出,《海綿寶寶》有着相當數量的成年受衆,當紐約郵報随機采訪了一些 " 大朋友 " 之後,記者發現 " 荒誕 "" 超現實 "" 詭異且瘋狂 " 這些形容詞正是讓他們持續觀看的原因。
《海綿寶寶》是一部推薦年齡 7 歲以上的作品,從第一季開始到如今的第 13 季一直保持着同樣的分級,它獵奇的氣質某種程度上是對美國兒童的耳濡目染,讓他們在常年觀看這類動畫的過程中逐漸習慣此類風格。
實際上在海外粉絲網站,有關獵奇的讨論雖然同樣存在,卻與國内大相徑庭。國内粉絲通常會苛責第 10 季往後的糟糕劇集,而海外粉絲則将第 6 季至第 9 季命名為 " 黑暗時代 ",并将其中的大量集數冠以 " 臭名昭著 " 的罵名。
或許是文化差異,又或者是水土不服,但在國内的主流視頻平台,即便是大家認知裡最人畜無害的前三季,也都收獲了不同程度的删減與和諧,部分特定集數甚至通篇删除,如果底下的評論區裡無人指出,恐怕真會錯過不少精彩單集。
B 站版本将共 20 集的第一季删減成了 14 集
3
有關 "《海綿寶寶》是不是越來越獵奇了?" 的質疑聲,本質上其實是在問 "《海綿寶寶》這些年來到底有沒有變?"
在第 12 季第 15 集《亂亂區》裡,海綿寶寶與章魚哥來到了一片混亂無序的街區,這裡的一切都混亂至極,直到章魚哥看到了這麼一張詭異怪誕的臉:
這張臉對《海綿寶寶》的忠實粉絲來說應該并不陌生,它源于一個頗為流行的都市傳說——章魚哥自殺。相傳在 10 年前,曾有一段未被播出的删減内容在互聯網上流行,故事的大意是章魚哥的演奏無法打動觀衆進而自殺,伴随着口口相傳愈演愈烈的誤解,章魚哥自殺越傳越玄乎,吸引了大量網友對這個不曾存在過的同人作品加以追本溯源和考據分析。
很顯然,這段流傳甚廣的都市傳說被做進了正式作品之中,不過這樣充滿惡意的謠言故事得到官方的收錄采納本身就是一件挺不尋常的事,有關這個片段的争議在短時間内鬧得甚嚣塵上,大家都在質疑動畫制作組是不是沒活整了,要把這種東西搬到台面上來?
事後官方将章魚哥自殺的鏡頭換成了這個
準确來說,《海綿寶寶》确實是沒活整了。這個單元劇形式的動畫本就極度依賴各位制作人員腦子裡點子的存儲量,而《海綿寶寶》的大規模人員變更也并不頻繁,長此以往,作品早期重劇情的風格必然會出現轉型。
在近期的劇集中,實質性的内容填充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畫面上的放飛自我,淡化人物邏輯的同時在表情以及動作等方面進一步誇張化,更加注重表演層面的腦洞大開——各種意義上的腦洞大開。
《海綿寶寶》的收視率在第 9 季開始有所回暖,并在第 13 季開播之際拿到了很好看的分數,單論評分與口碑,《海綿寶寶》在近些年的表現雖遠不及前三季,但肯定也是稱得上合格的——前提是你得接受滲透在作品每一處細節裡的獵奇感。
獵奇是《海綿寶寶》的基因,不過新版相較于老版的獵奇誇張尺度,也确實要高出一個層次。每個角色都像是罹患了躁動症一般狂亂不安,猙獰的顔藝淪為家常便飯,幾乎每個角色都能為了劇情的推動而犧牲自己原有的人設。
這樣的轉變在官方去年推出的衍生作品《派大星秀》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那隻蠢萌蠢萌在關鍵時刻還能派上用場的粉絲海星,在最近的作品裡逐漸演變成了自私自利的蠢貨。如今的他或許是個很好的劇情推進工具人,可對人設這般大刀闊斧的革新也毀了無數人心中的經典形象,《派大星秀》作為官方蓋章的正統作品,毫不意外的遭受了系列粉絲的強烈抵制。
實際上從第 4 季開始,這個系列的粉絲們總會為了每個季度的改動與變化大打出手。就像無數爆火出圈的作品一樣,随着觀衆的流失,如今留守在它身邊的隻剩下那一小撮觀衆,要如何在保留這部分觀衆的基礎上進一步扭轉頹勢,是《海綿寶寶》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十多年來,《海綿寶寶》變了,也好像沒變,一個延續了 13 季的超長系列自然應當順應時代做出一定程度的改變,但不管往哪個方向改,總會有人無法滿意。
獵奇也好,精污也罷,《海綿寶寶》能不能回到從前誰也說不準,但你的童年肯定是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