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風
爲了完成突襲包頭的作戰,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決定動用綏西幾乎全部的主力計 34000 餘人參戰。
但是因爲當時的綏西部隊系統極爲龐雜,尤其主力部隊比較少,因此傅作義所能倚重的主要是自己的第 35 軍。
甚至爲了強化突襲戰鬥力,在後續戰鬥中将副長官部直屬特務營都用上了。
之所以打到這種地步,主要是因爲第 35 軍是從山西帶回來的,雖然當初有 8 個步兵團、1 個炮兵團,回到綏西後又進行了一定加強,整合出了 3 個步兵師。
但是晉綏軍的編制本身不大,加上綏西地瘠民貧,人力并不充沛,所以第 35 軍當時的參戰兵力總計隻有 12000 人左右,其具體編成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現在聊聊其武器狀況。
而第 35 軍當時的武器,也有非常明顯的晉綏軍特色,比如裝備了較多數量的沖鋒槍。
那麽當時該軍裝備沖鋒槍的情況,以及在戰鬥中具體形成的火力如何呢?
我們可以通過戰鬥詳報中的武器損耗、彈藥消耗來進行分析。
首先是裝備數量方面,按照晉綏軍最初的編制裝備,沖鋒槍裝備到步兵班一級,爲班長所掌握,一個步兵連應有 9 支沖鋒槍。
晉綏軍步兵團執行三營九連編制,外加團直屬的迫擊炮連和營直屬的重機槍連(注:也有不分團的迫擊炮和沖鋒槍是在團級),按此編制計步兵至少應配備 81 支沖鋒槍;此外再加上團營部警衛人員、迫擊炮 / 重機槍分隊裝備的沖鋒槍,則一個步兵團應裝備 100 餘支沖鋒槍。
第 35 軍當時一個師轄 3 個步兵團,外加師直屬分隊,但師直屬分隊規模不太大,故一個師在理想狀态下應有 400 支沖鋒槍。
經過綏西整編後,第 35 軍下轄第 101 師、新 31 師、新 32 師,外加騎兵團、炮兵團,故而全軍裝備的沖鋒槍數大約應在 1300 到 1400 支。
在這裏我們解釋下爲何晉綏軍部隊會配備這麽大量的沖鋒槍,主要是因爲太原兵工廠在 1920 年代就仿制成功了湯姆遜沖鋒槍,而且前後産量達到了大約 40000 支。
全面抗戰初期,晉綏軍雖然損失了大量沖鋒槍,而且太原失守後,也失去了沖鋒槍制造能力。
但是閻錫山當時還有爲數不少的庫存,所以在整訓部隊時,基本又将武器裝備補齊。
據閻錫山在傅作義尚未率部出走綏遠前的統計,當時晉綏軍實際裝備沖鋒槍數爲 10012 支,以傅系部隊所占的比例,實際配備 1300 多支沖鋒槍還是可能的。
而在包頭戰役中,第 35 軍的沖鋒槍當然也有折損。
其中,第 101 師損失 13 支、新 31 師損失 50 支、新 32 師損失 38 支,全軍損失沖鋒槍 101 支。
至于沖鋒槍的火力,我們也可從彈藥消耗上看一下。
同樣是戰鬥詳報中提到的數據,第 35 軍于包頭戰役中消耗的沖鋒槍彈情況分别爲:
第 101 師消耗 23878 發;
新 31 師消耗 25304 發;
新 32 師消耗 14310 發;
炮兵團損耗 8991 發;
上述各部總計消耗沖鋒槍彈爲 72483 發。
包頭戰役的持續時間并不長,從 1939 年 12 月 20 日到 23 日,總計隻有三天四夜;在這樣的戰役周期内,消耗掉 7 萬多發沖鋒槍彈,就當時的戰場條件來看,應當說近戰火力還是不錯的。
尤其是包頭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發生在城内,在近距離交戰中,沖鋒槍短促猛烈的火力更爲關鍵。
當然,晉造沖鋒槍的質量不算好,這會對槍彈威力的發揮有所影響。
但傅作義練兵比較有一套,尤其是規定必須要極近距離才開槍,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槍械質量帶來的劣勢。
所以在包頭戰役中,日軍的騎兵集團損失很大,在吃了大虧後就想報複,這就有了後來的五原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