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敲開地獄之門 gwwn ,作者 56FG 澤姆克
長期以來," 海獅計劃 " 一直被認爲是一項毫無成功可能性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著名軍事曆史學家福澤克對這個觀點持有不同的看法,并在自己的書中對海獅行動的可行性進行了細緻的推理和分析。本系列文章的作者和譯者是知乎網友 Airachniiid 負,由 UO 尼克、原教旨托利黨人、mayasan 等大佬負責審閱、校對和排版,同時他們也加入了一些注釋和分析并對福澤克的那些錯誤觀點的修正以幫助讀者們更好地判斷福澤克的想法和思路是否可行。
本文的總篇幅達到了 1.6 萬多字,今天更新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後一部分,前文如下:
另外,歡迎大家多多關注本文的編譯者、知乎用戶Airachniiid,他本人在知乎上有很多高質量的回複和文章!最後,非常感謝 UO 尼克、原教旨托利黨人、mayasan 和其他熱心網友對本文創作做出的巨大貢獻!接下來開啓今天的正文部分:
盡管 Robert Forcyzk 對德國人登陸能力的估計比起傳統叙事樂觀很多,但也一陣見血指出了德軍在同大英帝國一決雌雄的過程中暴露的諸多問題。最核心一點,就是德軍内部各軍種心懷鬼胎,都想着自己利益最大化,導緻難以達成統一的計劃。德國陸軍想要投送到不列颠本土,必須得到海空軍的支援。然而,德國海軍和空軍對海獅計劃的态度都比較冷淡。原因則各不相同。先說海軍,雷德爾爲代表的高層鑒于水面艦隊力量薄弱,整體上對登陸持反對意見。隻是硬着頭皮出席些海獅計劃相關的高層會談。
反過來,和一戰時期的前輩一樣,第三帝國的戰争海軍在法國戰役後依舊最熱衷的是封鎖戰術。利用潛艇、水面軍艦、水雷讓英國的物資進口損失難以承受。因爲這顯然相比登陸戰風險更小。然而由于此時德國海軍裝備尤其潛艇可用數量十分稀少,因此必須要讓德國空軍配合着來。在雷德爾設想重,德國空軍的飛機最合适的打擊目标就是英國最大、最關鍵的用以進口貨物的港口和經濟中心 ------ 利物浦。總之,一切以對英國的物資進口打擊爲重。
然而,雷德爾的計劃被另一大軍種也就是德國空軍的領導人赫爾曼戈林阻撓。原因無他:戈林并不願意和海軍合作,害怕海軍組建航空力量,占用空軍的資源。并且,戈林樂觀地認爲用他的飛機給英國空軍來個當頭一棒,比起實施起來見效緩慢的海軍封鎖戰術以及送陸軍登陸絞肉,輕松且有效得多。
從另一個角度也不難理解戈林的想法:如果英國因爲被絞殺得船運力量不足而上了談判桌,到時候肯定是雷德爾或者鄧尼茨這些海軍領導人最受元首嘉獎,海軍地位繼續提升,如果實施登陸更是要德國空軍和陸海軍分享功勞,但如果因爲戈林的飛機殲滅了英國空軍,然後英國人投降,那毫無疑問戈林在納粹黨内、德國空軍在第三帝國全體武裝力量中,地位之高都将無與倫比。
而這個時候,作者認爲,正是需要希特勒在主張封鎖爲主的海軍、主張空戰爲重的空軍、以及積極策劃登陸的陸軍争奪不休的情形下,展現決斷力,督促各方達成一緻的時候。然而希特勒自己也是對于哪樣更好舉棋不定。而同時,希特勒又熱衷于另一種渠道的解決英德糾紛:希望盡快通過外交渠道結束戰争。
上文也分析過希特勒把轟炸目标改爲倫敦的一大動機:既然英國先炸了柏林,那轟炸倫敦就沒有了道德束縛,而根據杜黑以來的理論,猛烈轟炸大城市尤其首都能嚴重打擊對方士氣 , 而對方士氣受損就更有可能希望結束戰争,所以幹嘛不轟炸倫敦,督促英國早點和談呢?隻是轟炸對對方士氣的影響被高估了太多,反而轟炸倫敦放過機場讓空戰的有利形勢被葬送。不過,這一切都要放到希特勒希望通過外交解決戰争的背景下審視。
除了大棒之外,希特勒通過胡蘿蔔搞對英外交的計劃書裏也列舉甚多,諸如通過瑞典的大使、通過國會大廈希特勒親自演講促和,甚至通過在葡萄牙和親近希特勒的先王愛德華八世展開交談,等等。作者還提出,考慮到米特福德、莫斯利、愛德華八世等英國人都在希特勒面前表示出對德國意識形态的親近,而且,希特勒的求和努力也在開展,希特勒有英國人會上談判桌的念想并不見得隻能用愚蠢來形容。雖說英國緻力于維持大陸均勢,但哪怕對打破大陸均勢的拿破侖,也簽署過亞眠條約。此時法國失敗,歐陸沒有英國盟友,在沒有盟友的情況下英國很少獨自對抗另一強國。
作者着重強調的德方另一缺陷,便是情報方面。德國空軍對于英國的地圖繪制已經過時,對英國空軍實力的估計也屬于低估。前面說過,希特勒因爲想從報複柏林被炸,打擊英國士氣,促成談判這個角度對倫敦轟炸,但是,戈林也同樣支持,隻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他的情報機構表明德國空軍基本把英國空軍打得剩不了幾架飛機了,而且,對英國飛機制造能力也存在低估。因此,戈林認爲轟炸倫敦能引誘英國把剩餘的少量飛機派上天空一舉殲滅,壓根不會想到這能給英國恢複制造能力的機會。對于英國雷達能力的估計也存在偏差。這對德國空軍的目标選擇都有關鍵影響。(UO 尼克注:這裏福澤克對戈林的描述有問題,曆史上戈林其實是反對轟炸倫敦的,當時支持轟炸倫敦的是他的參謀長耶順内克上将、第 2 航空隊司令凱塞林元帥和第 8 航空軍軍長裏希特霍芬上将,戈林和第 3 航空隊司令施佩勒元帥都是反對把主攻方向改爲倫敦的。貝裏斯特倫所著的 "The Battle of Britain, An Epic Conflict Revisited"一書中提到了戈林和耶順内克關于此事的争論,當時耶順内克爲了給自己的觀點背書,特地引用了另外一名将軍的話,宣稱隻要集中力量轟炸倫敦就能 "6 周内就能搞定英國 ",結果戈林反問了耶内順克這麽一個問題," 你覺得如果柏林被夷爲平地的話,我們德國會崩潰嗎?",耶順内克回答說," 當然不會!但是,英國人的鬥志跟我們德國人可沒法比 ",結果戈林聽到這話以後,對自己的參謀長露出了一副憂心忡忡的表情,并簡短地回複道," 恐怕你真的搞錯了。" 事實證明,戈林的判斷是正确的,但是,希特勒最終沒有采納戈林和施佩勒的意見,而是聽取了凱塞林、裏希特霍芬以及耶順内克和他的參謀們的意見,選擇把主攻方向從南部機場改爲了倫敦)
德國陸軍則是相反,其情報對英國地面部隊兵力存在高估,這也無疑使得德軍高層過于悲觀地估計海獅計劃前景。
總之,盡管有諸多缺陷,Forcyzk 認爲德軍海獅計劃的可執行程度也遠遠沒有傳統看法主張的那樣低。
另外,對于 Forcyzk 的觀點,筆者本人也認爲有一些還待商榷之處,在此列出并加以論述。
首先,對德國船運能力受限帶來的困難可能有所低估。Forcyzk 這方面的數據其實不少。他指出德國爲海獅計劃準備了 174 艘運輸商船,大部分都是 6000-8000 噸吃水的體型。然而由于沒用辦法利用港口,這些商船的卸貨成了個不小的問題。德軍得先靠掃雷艇、漁船開路,然後用 leichtes sturmboot 39 突擊艇和橡皮艇等每艘搭載不到十人的小船把先遣部隊送上岸。主要的商船上的兵力和貨物隻能随後通過駁船從運輸船隊運到海邊。德國征集的駁船多達 2318 艘,噸位有 360 噸和 620 噸兩種型号(前者可以搭載三輛中型坦克,後者四輛)。此外還有 426 艘拖船,以及 4 個潛水坦克營,每營 63 輛,在距離岸邊 650 英尺水深不超過 50 英尺的地方從駁船潛入水中,然後依靠浮于水面的管道提供艙内空氣,直到開到岸上。另有 52 輛 2 号 panzer ii 改進爲了可漂浮坦克。整個行動力求 9.24 日從鹿特丹、安特衛普、加來、敦刻爾克、瑟堡等地将第一波部隊近十萬人送到不列颠南端,花十幾天卸貨、建立灘頭,然後十月中旬等第二波裝甲部隊的支援。【mayasan 注 :1. 德國人的運力計算,我們按照平均 7000GT 來計算,那麽是接近 120 萬 GT。這個數字背後的維持部隊水平我們可以參考昭 17 對菲律賓作戰的運力。昭 17 菲律賓打的厲害的時候,其補給量要求是 89 萬 GT,實際發運 62 萬,運到 56 萬。如果往前看,按照昭 16 年底,陸軍接近 35000-40000 人登上去(含航空)計算,則那個月需要 20 萬 GT 運力。而按照德軍第一波是 10 萬人規模來計算。那麽你第一波就需要至少 60 萬 GT 以上運力(含損失)。2. 如果考慮戰況激烈,那麽需要的船舶運輸總噸會更加可怕。如昭 18,所羅門方向,陸軍所需的船運補給量是 230 萬 GT/ 年,實際運到是 180 萬 GT。就這個運力,實際上還是遠遠不夠的。3. 陸軍作戰所需的物資數量,實際上非常大。哪怕是日本的一個步兵大隊,除去人之外,各種彈藥和物資也有 900 立方 + 的大小。基本上,如果在沒有港口的情況下,要裝卸至少一天時間。4. 英吉利海峽水文情況,并不支持穩定的簡易卸貨——也就是從運輸船到駁船,然後再去灘頭的情況。這一點參考霸王行動我覺得就可以看出來。5. 我認爲在登陸作戰中,德國人雖然征集了很多駁船。考慮到需要搶灘,所以這批駁船都是一次性産物。這批東西如何搶灘把物資放下來?還有就是這批東西就算沖灘了,考慮到其無動力的特征(哪怕是弱動力),應該也回不去了。那麽,等于德軍從運輸船到灘頭的運輸手段,實際上是一次性的産物。那麽,10 萬人的規模的部隊。我們參考昭 16 最後一個月上菲律賓的日本部隊水平,以及其那個月所需的物資數量,德軍至少是要 40 萬 GT 以上。如果考慮到德軍還有坦克等機械化部隊和燃料,那麽我懷疑可能要到 60 萬以上 GT。不考慮駁船損失,按照 360 和 620 的平均值乘以數量,所有的駁船也就是隻能提供 112 萬 GT 運力。那你覺得德軍能支持幾個月運輸?另外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燃料問題 D day 的燃料,後來是通了油管的。我記得是 D+18 就通了。德軍的燃料怎麽辦?另外,就算是拿下了灘頭。我覺得德國人也沒有能力弄個桑葚港那種東西】
盡管他提到了這些事實,但是一旦實施,真的可能像 Forcyzk 說的哪怕經受損失,也能耗上幾個月嗎?畢竟橡皮艇、駁船不是正規登陸艇(德國的 MFP 登陸艇直到 1941 年才服役),部分根本沒有動力,行駛緩慢,運輸和搶灘過程可靠性不敢保證。哪怕沒有被英國軍艦、水雷擊沉,因爲非戰鬥原因也會造成損失。雖然總共貨船、駁船有百萬噸的運力,但是投送到岸的效率不能保障。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德國準備海獅計劃的各種船隻很多都是萊茵河等歐洲重要經貿航道征集的。雷德爾反對海獅計劃的一個重要論據就是,這個計劃的準備和實施會給内河航運帶來惡果,進而影響到經濟、工業的方方面面。那可想而知,如果真的施行海獅,這些船回不到歐陸内河,德國耗到英國和談的能力需要打個大問号了。
第二,貶低了轉而轟炸之前德國空軍白天對英國戰鬥機力量的打擊能力,過分強調德國夜間精準轟炸的作用。書中作者認爲,德軍對機場的轟炸沒有作用,因爲英國有太多機場可用而且還可以建立臨時機場。英國的弱點在于雷達站、指揮中心、訓練基地以及飛機工廠等等,用夜間轟炸可以避開英國戰鬥機攔截而且精準度也有所保障,最爲可靠。這首先忽視了在 1940 年 8 月 24 日到 9 月 7 日之間德軍的打擊目标不止是機場,書中提到的指揮中心、訓練人員、工廠統統遭到了攻擊,尤其是指揮中心。其次,這些目标被打擊,最關鍵是給德國戰鬥機部隊提供了獵取英國戰鬥機的機會。而夜間轟炸雖然不會被英國戰鬥機擊落,但也無法削弱英國戰鬥機力量。1940 年 9.7 日前英國戰鬥機損失多于補充,飛行員訓練時間進一步壓縮,空戰形勢逐漸有利于德國,前面的圖片已經說得很清楚。Forczyk 沒有很好地分析這方面數據,就說白天空襲沒有作用。
第三,對德國海軍戰術的看法不敢苟同。作者認爲,鄧尼茨的噸位戰無法有效讓單一種類的重要物資得到特别針對。隻專注總噸位不如在英帝國的石油、礦産、糧食進口上做重點打擊,甚至還提出商船配合潛艇在大西洋西部的西印度群島上登陸 300 人,癱瘓掉當地的英國石油産業。作者書中其實也指出,希特勒告訴雷德爾在西印度群島所處的加勒比地區展開海軍行動容易刺激美國,因此在德國對美宣戰前一直不敢于此行動。事實上一向奉行門羅主義的美國人必然會對美洲任何地方起火感到極度不安。羅斯福爲了打壓孤立主義思潮的一個做法就是羅斯福大肆宣傳英國人編造的一幅地圖,聲稱這是德國人畫出來,表示第三帝國要将美洲納入勢力範圍的證據。如果德國人真的直接在加勒比地區用潛艇和軍艦火炮轟擊油田、派人登島破壞,那羅斯福無疑會赢得宣傳戰勝利,聲稱德國人意圖擴充勢力威脅美國。就算英國殖民地油田損失巨大,美國也一定會援助以油輪,賣出德州等世界石油最豐富地區的資源。甚至提前爆發德國潛艇與美國驅逐艦和商船的沖突,讓租借法案、中立區擴大、自由輪下水等美國對英國的巨大援助提前發生。而總噸位戰在 1943 年以前戰果輝煌,作用也很大,不能因爲沒有專一打擊單個種類貨物就忽視。原書已經提到本位面 1940 年底英國油料也很短缺。而此時英聯邦的下水船隻噸位都遠遠無法彌補英國船運損失。如果按照作者的專注于西印度洋的油田破壞、埋雷,而非在大西洋中部和東部搞總噸位戰,也許英國油料供應會雪上加霜,但是萬一刺激了美國怎麽辦?本位面總噸位戰,按上圖已經一清二楚,并不是敗在戰術沒有作用,而是恰恰因爲 1942 年開始美國巨大的下水噸位導緻了盡管損失高居不下,淨減噸位大幅減少,而 1943 年開始商船損失少于補充更是和美國造船業馬力全開、大量飛機軍艦用于反潛有關。如果刺激到美國,對德國大西洋海戰的害處肯定大于利處。
第四,關于德軍運輸船隊的行動時間有出入。在第六章分析英國海軍攔截能力時,說道德國空軍在白天對英國軍艦威脅很大,因此德國運輸船隊會以小隊形式在白天空軍護航下行動;但在第七章模拟海獅計劃會如何發展時,又說德國人會在夜間組織小隊運輸,來避免英國巡邏。這就沒有一緻性了。至于到底白天運輸還是夜間,相比之下從長期來看,應該還是白天有德軍飛機加持下,英國海軍損失更大,運輸船隊損失率更低。夜間的話隻能說英國軍艦也會面臨上述諸多困難,但夜複一夜還是會造成登陸船隊可觀損失的。不過由于運輸船航速低下、補給需求大,難說确保隻在白天才有船隻運送兵力物資、夜間取消一切輸送是可行的。
第五,對蘇聯相關的認識有些異見。作者認爲 1940 年 7 月 31 日著名的希特勒稱英國寄希望于美國和蘇聯、打敗蘇聯才能逼和英國并解放日本的力量對付美國的講話并不代表對蘇作戰必然發生,隻是一時想不到對英作戰策略時的沖動。他稱此時希特勒對和蘇聯作戰沒有太多想法。誠然,這時德國對蘇作戰的準備完全無法和年底巴巴羅薩計劃确認後制定詳細方案相媲美,但是希特勒這時對蘇聯的重視不宜低估。在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啓動前,從 1940 年 7 月不列颠空戰打響開始,OKH 就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的雛形 ------ 奧托計劃了。雖然物資軍隊的正式籌集要等到巴巴羅薩計劃定型,但此時針對對蘇作戰的進攻路線、所需兵力種種細節都已開展。其次,也是 Robert Forcyzk 沒有提到的一點:希特勒對蘇聯的關注,不僅僅是來年即 41 年的全面戰争,對 1940 年當下因爲領土争端(尤其是羅馬尼亞)導緻劍拔弩張的擔心,也在與日俱增。一個很值得研究的材料就是 1942 年希特勒慶祝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生日時的談話音頻記錄 : https://b23.tv/L4vAb0c。在音頻第 20 分鍾左右處,希特勒說明了 1940 年秋天,也就是和英國空中激戰正酣時,他對蘇聯在吞并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亞地區後,繼續趁着德軍東線無兵之時進攻羅馬尼亞油田的深度擔憂,甚至擔心這會導緻德國輸掉戰争。對于西線和南線牽制德軍兵力等事,希特勒談話中都有提及,但是對英國本土的登陸可行與否,希特勒隻字未提。這也許能夠說明,所謂的不列颠空戰和海獅計劃,在德國領導人的心中重要性未必像一般人想的那麽大。甚至可以說,對陸地局勢特别是蘇聯動向的不安,可能是影響希特勒不進攻英國的一個因素。哪怕按 Forcyzk 對德國沒那麽悲觀的海獅行動前景判斷,德軍能守住灘頭、奪取多佛,也得耗上累月,才能在兩敗俱傷的情形下結束戰争。在德空軍主力必須全力維持海峽運輸、支援登陸場而陸軍在羅馬尼亞沒有駐軍同時,斯大林趁機打下羅馬尼亞并非難事,蘇聯對德國的資源軟肋控制會更深一步,也會造成巴爾幹的動蕩,德國在東歐被從東、南兩面包圍,形勢更爲被動。這樣的情形顯然不是德國人盼望的。
最後個人認爲,德軍對海獅計劃無從下手,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不僅僅如上文所說德國海空軍領導層不支持登陸、更熱衷封鎖或單純空戰,最高領導人這塊,對海上行動更是一竅不通,從心底很忌憚。希特勒曾說過 " 在陸地上我是獅子,但在水上我不知從何入手 "。這句話被引用在 Walter Ansel 所著的 "Hitler Confronts England" 第 143 頁中。縱觀二戰德軍的軍事行動,常常可以看到希特勒同将領們争論戰争策略,要求别人按照他的意願行事,從法國戰役到東線比比皆是。但是,針對對英國的登陸準備,希特勒很少過問細節,任由海軍和陸軍争執不休。最直接原因無疑就是,希特勒對海上行動一竅不通,非常畏懼這類作戰,也不知如何插手。就連挪威戰役也不過是面臨至關重要的礦物運輸被掐斷的生死攸關境地時,才在雷德爾的推動下勉強同意行動。一旦對英國的登陸發起,希特勒自己不擅長指揮水面行動,無法乾綱獨斷,到時候必然是各軍種各懷鬼胎:态度消極的海軍甚至可能 " 保船避戰 ",不給陸軍提供太多支援;陸軍反過來要求海軍不顧實力消耗,防禦足夠寬的灘頭;空軍也可能不願意配合海軍來打擊英國軍艦停泊的港口。這樣的局面下,希特勒爲了不冒太多風險,更傾向于一面單純實施海空作戰一面等着英國人求和,就不奇怪了。
總之,Forcyzk 的這本書确實對海獅計劃的可行性進行了全新的審視,也挑戰了一些傳統的固有觀點(比如對皇家海軍攔截能力的看法),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他大大低估了兩栖登陸作戰的難度系數),但整本書還是有參考價值的并在曆史研究方面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這次行動無法實施,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本文結合原書加以分析,也列出了一些異見,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