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傳自然資源部出台《關于進一步規範住宅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對住宅用地出讓公告不再要求 " 全年不超過 3 次 "。該文件未在官網公開,文件落款日期為 2022 年 12 月 8 日,部分媒體将此解讀為今年 22 城将取消集中供地制度。
2 月 3 日,據報道,自然資源部明确表示,該文件是自然資源部印發的對地方住宅用地供應工作進行的指導文件,不是要取消集中供地制度,而是優化完善集中供地政策,更好發揮充分公開披露信息對于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的積極作用。
這意味着,已經實施兩年的集中供地政策,将迎來首次重大調整。
建立拟出讓地塊清單公布制度
《通知》提出,建立拟出讓地塊清單公布制度,要求每次公開詳細土地清單對應的拟出讓時間段原則上不少于 3 個月,給市場主體充足的時間預期預判。同時,詳細清單内的地塊,在公開的拟出讓時間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發布出讓公告,有序組織出讓。
《通知》強調,凡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長、土地流拍率高、市場需求明顯不足的城市,應當控制商品住房用地供應規模。其中已供應未竣工住宅用地面積超過近 3 年平均完成交易量 5 倍的城市,應當從嚴壓縮計劃規模直至暫停供地。
大城市土地供應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供地計劃中應單列租賃住房用地。各地要結合城市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與城市更新,合理調整相關區域内用地結構、比例和布局。增加優質地塊供應,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建設用地需求。
中指研究院土地市場研究負責人張凱 2 月 3 日對此表示,從實際情況來看,已經推出 2023 年一批次供地的杭州、蘇州和鄭州均仍然采用集中供地方式,同時供應 10 宗以上涉宅用地,但相較于 2022 年一批次的供應量顯著下降。
網傳的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規範住宅用地供應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留意到,近期已有多個城市公布了最新批次供地計劃。
就在 2 月 2 日,公開資料顯示,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成都市中心城區 4 月底前拟出讓住宅用地明細表》,共計 35 宗住宅類用地,面積合計約 1936 畝。
1 月 17 日,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 2023 年第一批集中供地的公告,共推出 13 宗涉宅地塊,總出讓面積 54.36 萬平方米,總起始價 166.73 億元。
同日,蘇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 2023 年第一批集中供地公告,共推出 11 宗涉宅地塊,總用地面積約 39 萬平方米,總起拍價約 130.29 億元。
2022 年 12 月 30 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委員會發布 2022 年度第五批次商品住宅用地出讓公告,共計 6 宗,用地規模約 22 公頃,地上建築規模約 53 萬平方米,将于 2023 年 2 月上旬集中成交。
同日,鄭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也發布了一批次集中供地公告,共推出 12 宗涉宅用地,共計使用權面積約 66 萬平方米,總起始價 93.03 億元。
而對于供地方式,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曾在公告中表示,将根據年度供地計劃,分批次公布未來一定時間段内拟出讓的商品住宅用地項目清單,讓市場主體全面掌握土地供應狀況,為其投資決策預留充足時間并提供參考。
與此次網傳的《通知》表述基本吻合。
去年已有城市官宣退出集中供地
兩年前的 2021 年 3 月初,"22 個重點城市住宅用地将實現兩集中,2021 年發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過三次 " 的消息開始流傳,盡管這一政策并沒有正式的官方文件,但很快天津、鄭州、青島等地紛紛官宣了該政策。
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自然資源部開發利用司曾在一份文件中如此表述,集中供地的優勢很多,例如對大房企而言,将會使其短期内籌融資難度加大,不能同時參加多塊土地競争,不能再利用資金和信息優勢 " 通吃 " 市場、壟斷資源。對中小房企能有更多選擇的餘地,可以避開大房企直接競争而獲得土地開發機會。
但這兩年,房地産行業的劇變令集中供地政策頗受沖擊,這項旨在控制土地市場過熱發展的政策如今正面臨着誕生以來的最大考驗。
事實上,去年已有個别城市早早發出了退出集中供地的信号。
去年 9 月 27 日,長沙供地雲官方通知顯示,該平台對地塊推介方式進行了調整,今後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更改為年度常态化持續更新推介。
一個月後的 10 月 28 日,江西省住建廳發布《關于住房城鄉建設領域落實強省會戰略支持南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提出将持續完善房地産政策,積極争取國家有關部委支持,力争将南昌從集中供地城市名單中調出。
這是首個官方明确提出退出集中供地的城市。
不過張凱預計,今年多個城市都将分更多批次進行土地供應。
" 集中供地政策在土拍市場熱度較高的時期起到了‘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作用,而去年房地産市場熱度呈現下降趨勢,土拍熱度亦随之下降,房企現金流壓力加大。因此适時完善和優化原有集中供地政策,放寬全年供地批次數量的限制,分批次供地有利于緩解房企的資金壓力,降低同批次地塊入市的競争強度,進一步穩定房價、地價和市場信心。"
記者 |陳夢妤 編輯 |魏文藝 盧祥勇 杜恒峰
校對 |何小桃
封面圖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甄素靜 攝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