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風口總是來來去去,興起時吸引創業者湧入,退潮時又帶走許多泡沫。能夠抓住機會,并且在潮起潮落時保持自己的競争力,穿越周期的企業們,它們的方法論值得關注。
連線 Insight 推出特别欄目《CEO 面對面》,通過與各個賽道的企業掌舵者們深入對話,了解他們如何帶着企業适應環境,并在面對不同時期的挑戰時,如何找到應對之道。本期為第一期,連線 Insight 深度對話 AR 企業亮風台 CEO 廖春元,聊了聊他對中國 AR 賽道發展的觀察和思考。
文 / 周曉奇
編輯 / 葉麗麗
當元宇宙的浪潮沖擊着 2022 年時,誰會想到在十年前的 2012 年,國内已經出現了第一批 AR 企業。
彼時,當廖春元興沖沖帶着 AR 方案展示給投資人時,沒人能理解他所說的人機交互、智能感知是什麼,意味着什麼," 當時國内對 AR 概念的認知幾乎為零 "。
廖春元說得沒錯。當時國内智能手機才剛剛發展起來,人們都還沒完全玩轉智能手機,更不用說接觸超前的 AR 交互。盡管當時谷歌眼鏡的發布,為 AR 行業帶來了些許波瀾,但由于太過超前,加之軟硬件設施還不完備,谷歌眼鏡很快偃旗息鼓。
谷歌眼鏡雖然沒成功,但巨頭的入局還是讓整個 AR 行業開始被外界所知道,嗅到機會的玩家們也在此後悄然入場。
十年後的今天,元宇宙概念的爆火讓 AR 産業再度爆火,消費級 AR 眼鏡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字節跳動也斥巨資收購了 PICO,提前布局下一個時代入口。
但就在此時,廖春元并不認為消費級 AR 産品的時代即将到來,他認為還要三到五年才會迎來爆發期,因為真正的 AR 産品應該具備智能感知能力,現在的軟硬件條件很難達到這一條件。
因此,這些年廖春元的主要精力,放在了 B 端領域。十年來,亮風台為超過 20 個城市提供公共服務,與寶武鋼鐵、國家電網、中國商飛、富士康、三一重工、海爾、上汽等數千家企業與機構合作,挖掘核心需求創造實在價值,賦能實體經濟。
亮風台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廖春元
但亮風台并不會放棄龐大的 C 端市場。廖春元向連線 Insight 表示,接下來亮風台将以建設超實境智慧空間為目标,以空間計算、智能交互、AR 雲、智能終端、AI 五大核心技術為基礎,深入布局工業智造、智慧安全、文化旅遊等領域,無縫融合數字和物理世界,解決 " 虛實鴻溝 " 問題,這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這也是亮風台認為 AR 真正應該有的樣子,那就是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完美融合、共生。
連線 Insight 與廖春元對話兩個小時,聊了聊一位在 AR 領域耕耘十年的創業者,如何看待 AR 在中國的起起伏伏。以下為連線 Insight 與亮風台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廖春元的對話實錄(經編輯整理):
從 TO C 到 TO B,
AR 企業要活,得找到合适的落地場景
連線 Insight:您為什麼選擇在 2012 年回國創辦亮風台?那時候 VR 在國内還是個很陌生的概念。
廖春元:我本身一直在做智能人機交互的研究,回國前我在美國的富士施樂研究院工作,當時研究 AR 計算機的時候,感覺到這是未來人機交互發展必然會經曆的階段。此時,智能手機才剛剛發展起來。
其實,每一次計算機的發展,都會帶來一次全新的人機交互體驗,進而帶來行業的巨大改變和商業成功。比如微軟的 Windows 界面、iPhone 手機、iPad。大家都在沿着這個軌迹,尋找手機之後的下一個劃時代計算機是什麼樣子。
這裡要提到第一性原理,也就是人機交互、腦科學、認知科學的發展趨勢,本質是讓用戶大腦的認知負載最小化。也就是要讓人進化以來的很多本能,盡可能接近甚至超越物理世界。通俗來說,讓人用計算機的時候不費腦子,也就是讓認知負載下降。
沿着這個規律,第一我們肯定要從 2D 到 3D,因為人本身就在 3D 物理世界裡;
第二虛與實要融合,因為過去幾十年計算機發展産生的大量虛拟内容,與現實物理世界是割裂的。那麼,接下來就要将數字世界帶到物理世界裡;
第三是人的自然交互,現在我們觸摸計算機不是最自然的交互,最自然是用眼神、語言、肢體動作等行為與計算機交互,用計算機就應該像人和人打交道一樣,這才是人機交互的最終發展方向。
最終你會發現效率的提高,一直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到了極緻的階段,需求和支付完全數字化的階段,光速内就能完成整個閉環,而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這也是為什麼十多年就存在這些研究,這件事情也值得去做一輩子。
這是一個研究計算機的人,這輩子能參與的一次大革命。我的職業生涯隻要把 AR 這件事情做好,我覺得已經足夠了。
連線 Insight:當時的谷歌眼鏡對你有啟發嗎?
廖春元:谷歌眼鏡是我回國之後才發布的産品。當時我覺得從行業來講,AR 計算機從來都不等于眼鏡,隻是眼鏡是一種比較好的呈現形式,它能解放雙手,雙屏顯示更加立體。所以當谷歌眼鏡出現的時候,我覺得行業可能已經開始在探讨新的終端形式。
當行業巨頭看 AR 賽道的時候,對行業的推動作用是明顯的。後來微軟開始入局,大家會發現已經朝着産業化的步驟前進了,這也就印證我們當時的研究是對的,更堅定地讓我繼續朝這條路走下去。
連線 Insight:亮風台最開始做的其實是 C 端産品?當時為什麼選擇先做 C 端産品?
廖春元:最開始我們做的是手機 AR 平台,因為當時已經有了智能手機,所以我們就做了 ToB 和 ToC 的平台。我們第一個商業客戶是深廣電,給他們做了一個 App,編輯可以用 App 去更新内容。我們也和 OPPO 合作,開發了支持 UGC 創作 AR 内容的應用。
但後來我們發現智能手機平台入口端被大廠壟斷,很難進行突破,并且也認識到手機對于 AR 的局限性。這個時候,我們開始探索另外的硬件形式,那就是眼鏡。到了 2015 年,我們就開始眼鏡的硬件研發,發現消費級 AR 眼鏡的挑戰很大。
在我看來,真正的 AR 眼鏡應該具備智能感知能力。按照這個定義,消費級 AR 眼鏡受到重量、體積、電池、光學、算力、價格、生态等各方面的限制,不是一家企業就能全部搞定的。
一個 AR 産業的完整拼圖至少包括三大塊:硬件、軟件和軟件平台的整合。因為我是計算機出身,所以先從軟件平台入手,也成立了硬件部門。因為對 B 端企業來說,硬件重量、價格、外觀不是最核心影響因素,主要能解決實際問題就好。
所以我們先從平台軟件入手,再慢慢叠代硬件,最終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拼圖。這也是為什麼最開始從 C 端入手,但最終其實在 B 端場景先落地的原因。
另外,我們想要做真正具備智能感知能力的 AR 眼鏡,所以希望将很多軟硬件模塊沉澱下來,為未來推出消費級 AR 眼鏡做準備。
連線 Insight:亮風台還會入局消費級 AR 眼鏡嗎?
廖春元: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我們肯定不會主動放棄。實際上當我們的平台将能力和數據積累到足夠強的時候,不管去做消費級市場,還是合作夥伴入局消費級市場,都是必然的結果。
另外從産品角度來看,不管是 ToB 還是 ToC,最終使用者都是人。很多自然交互、3D 内容、虛實融合的東西,其實是共通的。如果在 B 端場景能做好這些,必然有一部分能力可以移植到未來 C 端場景。
連線 Insight:2015 年,您當時判斷說做消費級産品不太成熟,現在是否更合适一點?
廖春元:現在我也認為還沒到時候。從 2015 年算起到現在,光學模塊是否能夠縮小到普通眼鏡大小了?顯然還沒有。眼鏡腿這點體積裝載的電池能力,能否支撐 AR 眼鏡 8 小時續航?也沒有。芯片放在這麼小的空間内能否支持複雜的 AI 計算嗎?也不行。
所以消費級 AR 眼鏡真正達到理想狀态是很難的。現在出現了兩條路,一條是把功能簡單化,隻投屏看電影等。它對周圍沒有感知能力,從邏輯上不是 AR 眼鏡,更符合的稱呼是智能眼鏡。
這條路門檻低,大家都可以快速進入。2015 年火起來的 VR 盒子就是這類産物,但這都是過渡性産品,很快會消失。
另外一條路,那就是真正做出 AR 眼鏡應該具備的感知能力,但現在還達不到條件,離消費級 AR 産品爆發還要三到五年時間。
行業經曆過寒冬,退潮期更考驗競争力
連線 Insight:2015 年,AR/VR 行業經曆過短暫爆火後很快陷入寒冬,您如何看待當時的那波寒冬?
廖春元:我覺得當時是表面上的熱鬧,大家想象這個東西出來後,明年就能人手一台。但忽略了本質的東西,這個産品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當時大家太嗨了,完全忘記了這個問題,隻看到了一些随機性、不确定性的東西,而沒有看到穩定的、确定性的東西。所以一旦沒有達到原先預期,很快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
回到第一性原理,大家的預期其實沒有錯,但不能因為一兩年沒達到就完全否定,也不能期望很快就能做到預期效果。這樣既傷害了用戶,也打擊了整個行業。
連線 Insight:這兩年元宇宙概念的爆火再次帶火了 AR/VR 行業,您認為現在和當時有本質的不同嗎?
廖春元:元宇宙補足了數字資源的稀缺性,也讓更多人願意了解 AR/VR 行業,這是一件好事。當然,産業也在不斷叠代,大家會發現很多場景是僞需求,但有一些場景是真正有落地價值的。比如工業領域,AR 對安全性、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
連線 Insight:現在大家對元宇宙的期待很高,是否會再次出現 2015 年的那種落差感?
廖春元:現在其實已經有這種苗頭了。還是回到第一性原理,隻要大賽道和方向沒有問題,叫方宇宙也行,其他宇宙也行,元宇宙這三個字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決了什麼問題,需求在哪裡,價值在哪裡。
沒有元宇宙,亮風台也活了七八年了。隻是元宇宙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帽子,可以教育市場,引起大家關注。現在可能是節奏太快的原因,與大家的預期有落差,從周期來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否認這條路徑和大方向是對的,所以不管是 2015 年還是現在,都不影響我們對大趨勢的判斷。
連線 Insight:您之前接受采訪時談到了至暗時刻,當時亮風台遇到了什麼問題?為什麼感到很痛苦?
廖春元: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難處。2012 年 -2015 年的時候,當時最難的是别人不知道 AR 是什麼,我們要從 0 開始,拿着第一個 demo 去進行市場教育。所以現在看來,其實感謝 2015 年的那個泡沫,至少教育了大家,讓很多人知道了 AR/VR 概念。
今年在整個經濟收縮之下,企業都面臨着很大的難處,包括我們也遇到很多挑戰。我覺得這是一個公司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曆的事情,如果不經曆這些困難,很難建立起自信心。
我們在 2015 年融資之後,直到 2017 年才繼續拿到融資。這中間整個行業都有下滑,很多公司創立之初的友商很多都不存在了,我們自然也有迷茫的時候。但隻要核心基本盤沒有變化,那這件事就值得做下去。
很多時候積累是需要時間的,不管是對行業的理解,還是技術、産品、商務等方面的資源積累,都需要時間。通過時間積累起來的競争力,這才是最大的競争力。
連線 Insight:現在看來行業情況相對好很多,融資也回暖了,現在你如何看待整個行業?
廖春元:當大家都看好這個賽道後,會發現進入賽道的人有很多,包括巨頭也會進來。今年我們公司也進行了擴張,這時候你會發現組織變大之後,對内對外都有很多挑戰。這個時候内部管理怎麼做,外部怎麼擺好自己的戰略定位,怎麼和這麼多企業同場競争,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創業本身來說,CEO 可能決定公司的天花闆,你的認知如果被局限了,對公司影響會很大,所以我覺得不管時間維度還是寬度上,确實需要看得多、看得廣一點才好。
AR 在 B 端應用很廣,但選對行業很重要
連線 Insight:亮風台如何幫助工業、制造業領域的企業,進行真正的降本增效?
廖春元:一方面是突破人的智力和體力,另外一方面是突破空間的隔閡。具體來講,比如在工業巡檢領域,這些設備都在物理空間裡面,要派人去檢查和維護,但現在的工業設備越來越複雜,靠人記住所有規範和流程,其實是不靠譜的。所以通過 "AI 教練 " 來輔助人力進行巡檢,人隻要照着單子掃描設備就能完成檢查,甚至人可能做錯了某一個步驟,那 "AI 教練 " 會提示糾錯。
亮風台 AR 設備輔助工業巡檢場景
另外突破物理限制,就是人去不了,或者人去了但成本很高,這時候通過遠程指導去降低成本。未來當問題積累多起來後,一些簡單的問題 AI 就能回答,複雜問題再交給人去做,AI 是會進化的。
連線 Insight:有些行業的容錯率比較低,比如醫療行業,那亮風台如何通過标準産品的組合,保證穩定性和可靠性?
廖春元:我們會謹慎選擇行業。這也是我們沒有選擇正式進入醫療領域的原因,就是因為容錯率很低,所以我們會策略性選擇相對容錯率高一點的行業,比如醫療培訓行業,至少出錯了還能糾正。
關于行業的選擇,我認為有幾個點,首先行業真正有需求,我們的産品和技術能滿足這個需求,其次商業上是否合理,客戶出的價錢和我們付出的成本能否匹配。
為什麼要特别提到行業發展,因為除了産品和技術的叠代,商業模式和場景的進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場景決定了我們能創造多少價值,付出多少成本,這樣商業模式才能轉起來。
連線 Insight:B 端 AR 産品是個定制化很高的事情,在定制化的過程中困難點在哪裡?
廖春元:複雜一點的功能肯定還有定制化。但從産品和技術上來看,可以分成很多層,有些模塊可以直接使用當前平台已有的能力,另一些是定制化的部分。現在我們提煉的共同模塊越來越多,定制化的部分越來越少。
在這其中,一方面是我們标準化的能力持續提高,另外非标的部分不一定是亮風台來做,而是底層模塊做好後讓合作夥伴來做,形成一個生态合作模式。
連線 Insight:目前亮風台的标準化做到了什麼程度?
廖春元:我們有 "ABCD" 四大闆塊,分别指的是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data)和智能通訊(Connection),以及 AR 終端(Device)。
在這之上,針對每個行業也有标準的行業應用,比如工業領域我們有數智化平台,如果客戶有特殊需求,我們再加定制的東西即可。如果标杆客戶确實有非常複雜的需求,超過了目前平台的能力,那也不要緊。因為現在标杆客戶的定制化,其實是後續中小客戶的标準化,中小企業會仿照标杆客戶的方案,所以并不矛盾。
亮風台建立的 "ABCD" 四大闆塊
連線 Insight:目前業内對 B 端 AR 市場的預期是怎樣的?
廖春元:我覺得 B 端 AR 市場有千億甚至萬億的市場空間。未來,AR 計算機其實可以适用所有手機的場景,而且按照未來發展趨勢,一個人應該會有多個多種形态 AR 設備,同時還會有許多服務,這些都是無形的服務價值。
連線 Insight:之前就有觀點說 AR 會取代手機和電腦,這個您如何看待?
廖春元:部分取代。直到今天電腦也還在,台式機也還在。這是因為從來沒有一種設備或人機交互方式能滿足所有需求,所以用戶會根據不同場景選擇不同的終端。
連線 Insight:現在行業有流行一種 B 端無爆款的說法,您如何看待?
廖春元:在 B 端領域,很難像 C 端一樣,突然一下子就出現爆款。但反過來看,C 端的爆款往往是在 B 端和 G 端沉澱下來的東西,這是需要軟件、硬件、生态等達到一定條件,才有可能形成最終爆發的狀況。
連線 Insight:現在亮風台 AR 設備的應用很廣泛,那工業元宇宙會不會出現?理想狀态應該是什麼樣子?
廖春元:我們認為最後形成大而全的元宇宙,恐怕還是比較遠的未來,現在可能是根據行業先落地,甚至都不叫元宇宙,也許叫星系、星球、智慧空間。
AR 本身是圍繞人的能力進行服務,通過虛實融合的方式解決物理、智力、體力的限制。另外我們做 AR,也是因為解決這些問題有價值。
虛實融合,才是 AR 最終章
連線 Insight:了解到亮風台提出三年打造一個 " 超實境智慧空間 ",這個空間大概是什麼樣子的?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
廖春元:可以理解為基于物理世界的元宇宙。比如這間(采訪)會議室變成超實境智慧空間是怎樣的,首先整個空間被 AR 化了,我進到這個空間,戴上 AR 眼鏡就已經識别這個空間内的所有事物。拿起這瓶水,各種介紹就顯示出來了,看到每個人後,相關簡介也顯示了出來。
但這些情景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依托現實的物理世界,而且數據都在一個中心内,隻是我們通過不同的終端後,相關信息統一集合在了一個地方。這樣不管人走到哪裡,隻要登錄賬号,就能獲取之前保存的所有東西。人、空間和數據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和虛拟内容真正融合在了一起。
超實境智慧空間效果圖
連線 Insight:這個空間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社交還是娛樂,或是其他?
廖春元:這個沒有限制,它是一個底座,你可以在這上面搭建不同的應用。相當于在同一個物理空間内,可以有 N 種不同的應用。就像是我們使用同一個手機,但是打開了不同的 App。
連線 Insight:您設想的 AR 産業最終形态是怎樣的?預期什麼時候能發展到理想狀态?亮風台會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廖春元:未來可能 AR 眼鏡不是最主要呈現終端,可能真的用投影和物理方式進行整合,呈現出一個空間内有多種終端、多種應用的樣貌。這個過程可能還要 5-10 年來達到,我們希望自己可以在垂直的方向上,占據到一些空間。
連線 Insight:國内在 AR 産業深耕十多年的公司比較少,您如何總結 AR 産業這十多年的關鍵時期,包括亮風台自身的變化?
廖春元:從 2012 年到 2016 年左右,這是第一波教育市場階段,用戶基本有了 AR 概念,然後行業進入衰退期。但在衰退期會發現,很多巨頭反而在這個時候進入了 AR 賽道。
從 2016 年到 2019 年,國内市場開始進行 5G、新基建的建設,我們也開始有了一些行業落地,因為新基建帶來了更多數字化、智能化的市場機會。
第三波就是現在,疫情帶來了推動作用,因為大家都在家裡待着,生活環境更加數字化了。這也是元宇宙中的數字化生存概念的現實化,未來人們生活可能會更加數字化,這是 AR 産業未來一個很大的市場機會。
連線 Insight 旗下新号「連線出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