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電廠,作者|張勇毅,編輯|高宇雷
在洛杉矶生活的 Nicole 是一名 Google 員工,除了 Google 員工的身份之外,她同時也是一名 Tiktok 博主:她會在 Tiktok 上記錄自己在 Google 内部工作的日常,包括 Google 内部以各種美食著稱的食堂,以及各種甜點下午茶等。也收獲了衆多粉絲。
但這種内容在上個月的一條視頻中戛然而止:在這條短視頻中,Nicole 收到來自主管深夜發來的數條 iMessage 短信,要求她去檢查自己的郵箱以及工作賬号。當她打開電腦後發現,自己的訪問權限已經被收回,郵箱裡也收到了「那封郵件」。
她被 Google 裁掉了。她是本次 Google 1.2 萬名被裁員工之中的一員。
在視頻中,Nicole 多次落淚,表示「難以置信」,這和之前視頻中快樂的她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因此收獲了不少來自粉絲的同情。但她并不是 Tiktok 上唯一一個發視頻抱怨自己毫無征兆被裁員的矽谷大公司員工。
在過去 20 年,對矽谷大公司員工而言,上升通道是相當清晰的:加入公司,拿到優渥的薪資以及股票,在加州買房,甚至在實現财富自由之後再出來創業,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矽谷本身就是這一夢想的象征。矽谷大公司員工也被夢幻般的工作環境圍繞,也讓其成為幾乎全世界程序員群體的向往。
但直到本次面臨大規模裁員的殘酷現實,才讓很多矽谷科技公司的員工意識到,這些很可能隻是一種幻覺:其他公司員工需要擔心的裁員,他們也即将面對。
從去年 11 月開始,許多矽谷公司員工就開始增加了關注郵箱的頻率,害怕着某封解除自己公司内網訪問權限的郵件來臨,在僅僅在 2022 年 11 月,裁員數字就達到了近 6 萬人,而如果從 2022 開始計算,各家已經陸續裁員了近十五萬人。
但本次裁員并非是因為營收的直接下降:事實上,矽谷各家 2022 年營收雖然略有下跌,但總體上仍然保持了平穩,甚至部分業務略有上漲,看起來并沒有到「危急存亡之秋」,需要動刀進行大規模裁員,才能在寒冬中存活的程度。
但現實是,在裁員的殘酷表象之下,如今幾乎所有科技巨頭都是在為過去三年的粗放發展「還債」:伴随着新冠疫情導緻線下經濟紛紛轉向線上,各家科技巨頭也都開始大肆擴張,來保證自家的服務能夠跟得上這一浪潮。
微軟在過去兩年員工數新增 6 萬,Google 則是新增了 7 萬,Meta 則是直接從疫情之前的 4 萬翻倍至 2022 年的 8.7 萬。而依賴物流服務的亞馬遜則最為激進,兩年時間全球全職員工數增長了令人咂舌的 8.1 萬,全職員工數近乎翻倍。
亞馬遜員工數增長曲線 | 圖源:Statista 然而,預想中的行業轉型并沒有到來 —— 至少在全球疫情管控都已經逐漸放松、線下實體經濟都開始複蘇的 2023 年沒有,線上服務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極速縮減,但以「元宇宙」為代表的未來,卻在燒掉百億美元之後,仍未能看到明顯進展。公司營收增速卻逐漸放緩。
此消彼漲之下,裁員似乎就成了一個各家科技巨頭心照不宣的方式:在馬斯克對 Twitter 打響「第一槍」之後,這場裁員風暴最終爆發。
「是我搞錯了,我需要為此負責」
紮克伯格在發給 Meta 所有員工的全員信中,這樣解釋本次裁員的原因。
但「搞錯」的,顯然不隻是紮克伯格與 Meta 一家:截至 2023 年 1 月,幾乎所有矽谷耳熟能詳的科技巨頭都宣布了自己的裁員計劃,且公開信内容結構都高度雷同,一緻到甚至會讓人以為這些巨頭的内部公開信都是出自 ChatGPT 之手。
各家針對裁員發布聲明中的理由 | 圖源:The Verge 從這裡也能看出,為什麼在各家都在大批裁員的背景之下,蘋果至今毫無動作:因為過去三年蘋果并未跟随其他巨頭大規模招募員工的腳步,在 2022 年蘋果的員工數量僅增加了 7%,蘋果穩健的風格,讓其在當下的「裁員浪潮」中脫穎而出,成為打工人的最優選擇。
因此,巨頭們真正的裁員理由與其說是「經濟下行」,不如說是「經濟沒有按照我們的預期繼續猛增」更為準确。預期讓巨頭們放下警惕,在過去三年中猛打猛沖,大肆招攬人才,同樣是預期,讓此時的巨頭紛紛反思之前的問題所在,進而有了現在大規模裁員。
即使從商業角度分析,巨頭們不約而同開始進行的大規模裁員浪潮,更像是一種提前「擠泡沫」,來避免更大的危機發生的應對措施,褪去「矽谷大廠員工」這一金牌标簽,在時代浪潮下,絕大多數被波及的都隻是普通人。
但單從薪資以及補償來講,或許這些被裁員的大廠員工,本身也并不需要來自互聯網的同情:畢竟即使當前大裁員看起來腥風血雨,但巨頭還是給到了這些被裁員工優渥的補償:
Meta、Google 除了在裁員通知期間為被裁員工提供全額薪資(至少 60 天)之外,還會額外發放一筆補償金 —— 這筆補償金起步為 16 周的薪水,也會随着工作年限的提升而上浮。同時員工接下來六個月的醫療支出,公司也會全額報銷。
按照亞馬遜 CEO 安迪 - 亞希的說法,(裁員)能讓公司變得更具活力,員工也能變得更有鬥志。但這些很可能是隻存在于公開信中的漂亮詞藻。
正如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 Jeffrey Pfeffer 指出的一樣,如此大規模裁員在短期内并不能直接提升公司的營收效益,相反甚至會讓這些科技公司承擔數十億美元的遣散以及善後成本,并且過去幾乎沒有經驗能證明,裁員能夠提升公司盈利能力這個結論 —— 通常情況下結果往往相反,裁員隻會進一步損害盈利能力。甚至研究還表明裁員會對留任人員造成新的心理壓力,降低工作效率。
除了直接進行裁員,「降本增效」也在這些科技巨頭也在從其他角度削減成本,包括疫情幾年為了應對員工數量急速擴張,各家紛紛購地造房的計劃:其中不僅有辦公室建設,也不乏類似微軟亞馬遜這樣直接拿地、為了安置衆多員工而造住宅區的科技巨頭。
如今,伴随着招聘凍結以及大規模裁員,這樣原本為了容納更多員工的計劃自然也就随之暫停,原本預計修建住宅的計劃暫停,甚至剛剛高價買入的地塊随着公司策略的轉向,也隻能草草出售了事:亞馬遜已經于 1 月 30 宣布将出售 2021 年底購買的灣區一塊 29 英畝(約合 11.7 萬平方米)的地産 —— 亞馬遜原本計劃在此建立新的辦公室與配送站點,來應對計劃之中的更多員工。
這些節約下來的成本,會被用在更加具有前景的業務上:比如 ChatGPT 。其強悍的泛用能力,就讓 Google 感到了空前的危機感——甚至已經有一部分用戶把 ChatGPT 當作自己的搜索引擎來用。即使是在裁員的大背景下,微軟與 Google 也都不得不繼續在 AI 領域繼續加碼,投入大筆資金繼續招募技術人才。
但在「利潤第一」的驅使之下,原本以「多元性、包容性」著稱的矽谷科技公司文化,或許是本次裁員風暴中最先被犧牲掉的那一部分:在高速增長時期,各家科技巨頭都會确保在非盈利項目以及開源研究項目上保持穩定的支出,一方面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孵化更多新項目,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公司在矽谷程序員群體之間的口碑,進而提升吸引力。
據領英上的消息來源表示:Google 内部的創意項目孵化部門 —— Area120 也是本次裁員中受到沖擊最嚴重的部分之一,過去 Area120 曾為 Google 孵化過近百個内部創意項目,但如今這一部門已經被迫縮減到隻剩三個項目,甚至基本所有員工都确定被裁掉,連這三個項目也有很大概率在 2023 年内被關閉。
這一動作在領英上招緻了不少人的批評,甚至在 Google 内部工作近二十年的數位技術大牛也對此感到惋惜,認為 Google 在這一過程中沒有堅守住原本開放包容的價值理念,「不再給予員工充足的創意空間」。
除了這些價值觀上的變化,更危險的信号,或許是在一些長期研究投入上的削減:Google 内部已經研發六年的下一代跨平台操作系統 —— 代号為 Fuchsia 的項目計劃,也被裁掉了 64 人,這種長期投入或許短時間内看不到太大的影響,但毫無疑問會拖慢 Google 在下一代操作系統的研發進度,在未來與蘋果以及微軟的競争中,喪失更多優勢。
但無論如何,瘋狂增長的三年已經過去,經濟衰退的前景,加上原本屬于線下實體經濟的資金逐漸重回實體,決定了裁員的腳步注定不會停止,即使這伴随着一直以來的矽谷幻夢破滅,即使很多人會因此改變人生。
1 月 31 日,電子支付巨頭 PayPal 也宣布:将在未來幾周在全球範圍内裁員 2000 名全職員工,本次裁員約占員工總數的 7%。矽谷的裁員寒冬,還遠未結束。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