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3 月,搭載鴻蒙 OS 智能座艙的首款車型—— AITO 問界 M5 正式開啟交付。時間來到年底,經過市場與用戶 9 個月的考驗,鴻蒙座艙受到了廣大用戶好評,更有人稱它是 " 車機天花闆 "。
圖源:AITO 汽車
AITO 問界自亮相至今剛滿一年,一登場就能把智能座艙水平拉到天花闆,自然是因為有華為為車企賦能。對于華為這樣的科技企業來說,做好智能座艙并不是難事,利用在手機、平闆等數碼消費品領域的技術積累,做出一個流暢、好用的車機并不難。
但如果想要讓體驗更上一層樓,則需要科技企業與車企的共同努力。
鴻蒙座艙——不止是車上的平闆
" 車機就是一塊車上的平闆 ",這是多數人對車機的認識。不過,這種認識并不完全,鴻蒙車機的系統底層确實與華為手機、平闆等設備一樣,并且在 UI 設計上,也借鑒了華為平闆産品。但考慮到車的使用場景與用戶需求完全不同,華為與賽力斯其實做了大量針對性的研發工作。同時,為了确保使用上的安全,車機也少不了車規級測試與驗證。
車機的最直觀感受,首先來源于視覺交互。以 AITO 問界車型上的車機為例,使用後的第一感受就是上手很快。車機在設計上保留了 HarmonyOS 在華為手機及平闆的 UX 設計精髓,交互設計簡潔,用戶學習成本低,特别是對于日常也在使用鴻蒙系統設備的人來說,更可直接上手使用。
圖源:AITO 汽車
出于對駕駛安全等用車場景的考量,系統也做了針對性設計。據華為介紹,基于駕駛場景的人因研究,對系統進行了定制化設計,對文字、圖标、虛拟按鍵的尺寸進行特别設計;同時,對功能進行優先級劃分,信息架構清晰明了,并通過大面積的可視化交互區,讓大部分設置和信息一步直達,實現零層級操作,極大縮短用戶在開車過程中的分神時間。
圖源:AITO 汽車
同時,在 UX 設計上,為了讓駕駛員專注駕駛,AITO 問界的車機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時兼顧娛樂内容,基于駕駛員的視覺行為将區域劃分為主、次兩個安全區,主安全區為駕駛員左右搖動、上下搖動 15 度的範圍内,在此範圍内,視覺搜索效率最高的屏幕左上角顯示關鍵信息(路況、導航等)。而次安全區則為駕駛員左右搖動、上下搖動 30 度的範圍内,在此區域增加了 Smart Dock 滑動區,可以添加自定義應用,并快速完成操作。
圖源:AITO 汽車
此外,在界面設計上,AITO 問界的鴻蒙座艙也有不少創新之處。不少車機的主界面都使用導航或是功能設置界面作為車機 " 打底 ",而鴻蒙車機則使用了壁紙打底,前段時間還更新了具有動态效果的 " 時光壁紙 "。從整體感官來說,這樣的壁紙更具美感且整體效果更加簡潔。
而智能座艙的另一個高頻使用功能則是語音交互。車載語音與手機、智能家居的語音交互從場景以及使用需求上都有較大差異。事實上,語音交互也是一項 " 安全功能 ",可以讓駕駛員在行車時最大限度減少因操作其他功能所引起的分神。但前提是語音交互需要好用,才能讓用戶有在車内用語音的習慣,不少人不習慣在車上用語音,也是因為現在很多車的語音識别能力不足,或功能較少造成的。
小藝上車,華為與賽力斯也做了不少針對性工作。首次做車載語音的華為,通過研究選擇了使用 AI 神經網絡技術來做小藝車載語音。為了能讓小藝首先在 " 聽清 " 上做好基礎,華為通過反複測試才确定了麥克風的位置,并且為了實現多音區識别(即區分指令來自哪個座位上的人),華為不僅在确定麥克風位置上下了功夫,還使用分區幹擾消除算法,确保聽清座位上每一個人的聲音。
此外,鴻蒙系統在語音交互上的另一大亮點即 "可見即可說",語音交互的範圍不再局限于系統功能、自帶 App,而是拓展至更多第三方 App 的内部功能當中,實現了解放雙手的語音。
一輛車的智能座艙能不能滿足更多用戶,則要看應用種類是否豐富。AITO 問界的應用市場中包含了目前市面上大多數主流音視頻應用。在娛樂之外,為了滿足部分用戶在車内開會或辦公需求,車機還上線了 WPS。當然,無論有多少應用,畢竟相比手機來說還是杯水車薪,為了能滿足更多極端需求,AITO 問界 M7 上還上線了超級桌面功能,手機上的 App 都能在車機上運行,并且憑借鴻蒙系統的互聯能力,超級桌面在延遲與卡頓問題上要明顯強于傳統的手機投屏。
圖源:AITO 汽車
在用戶使用頻次最高的應用——導航上,華為提供了車機版的花瓣地圖,以高德地圖為基礎,在此之上支持了聯動 HUD、儀表,并支持多設備流轉。同時,也讓地圖與座艙進行聯動,例如可以更加精準地根據車輛實時續航,推薦相應的補能點,或是在車輛途經隧道時,自動切換内外循環等。
不過,終歸 AITO 問界品牌才問世一年,智能座艙與傳統數碼産品一樣,有着叠代快的特點,久而久之,座艙的良好體驗該如何持續?
常用常新——注重軟件的能力
更智能的汽車,也面臨着一個新問題。智能産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車本身的生命周期又很長,怎樣能在車輛的全生命周期内都保持良好體驗?常用常新是關鍵。
常用常新的第一層,是要讓車機至少保持流暢。不少車企采用堆硬件來 " 站未來 ",也有部分車企更是推出了 " 換芯 " 計劃。更換硬件确實是提升智能座艙性能最簡單的辦法,但這種做法涉及的硬件及人工成本太高,讓車企承擔壓力太大,讓用戶掏出上萬元更新芯片恐怕不少人也并不情願。
更重要的一點在于,硬件并不完全決定智能座艙的水平與體驗,以目前比較常見的高通骁龍 8155 車規級芯片來說,目前不少車型都采用了這款芯片,但智能座艙的水平卻有高有低。這也反映出單純堆疊硬件,未必能解決問題。
常用常新的第二層,則是要讓智能座艙每隔一段時間都有新功能、新界面與新體驗。前段時間,問界 M7 迎來了首次 OTA 升級,超級桌面、ENC 增程器主動降噪、時光壁紙等共計 96 個新功能上線。這就是對于問界 M7 的常用常新。
圖源:AITO 汽車
常用常新的這兩層,都是在利用軟件的能力。軟件定義汽車最大的意義,其實就是讓車輛能夠常用常新。華為已經在手機等數碼産品上踐行常用常新理念,在華為與賽力斯的共同協作下,AITO 問界車型保持長期、高頻次的智能座艙更新,并不是難事。
在體驗之外,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其他價值與意義。
鴻蒙系統——構建車機的 " 新秩序 "
個人電腦與智能手機目前已經發展到非常成熟的階段,它們都有一個特點——操作系統基本集中在 2-3 個左右。系統統一的意義在于,更加規範地統一硬件與生态。此前,不少車企内部甚至都存在因車輛年份或産品線不同,車機系統完全不同的情況,更不要說車企間系統的差距。由于采用了各自不同的系統,相互之間的兼容性極差。這造成了車企的重複開發,同時又難以兼顧對舊系統的更新工作,最終,導緻用戶的使用體驗非常不好。
車機系統過于 " 細碎 " 進一步導緻了生态的割裂。隻要車機系統不同,那麼即便是同一個應用也需要重新定制,而應用廠商通常并不願意隻為了少數車型專門去做定制與适配工作,定制費用也相當高昂。最終,後果就是車上的應用少,更新慢。
另一方面,智能汽車目前被定義為 " 第三空間 ",但往往存在着與第一、第二空間的割裂,如果想和第一、第二空間做聯動,車企隻能通過與其他科技企業合作的方式,來完成生态閉環,但問題還是在于,隻要系統繼續割裂,那麼同樣存在開發成本高,時間長的問題。
圖源:AITO 汽車
針對這些常見問題,華為在一開始就做好了打算。用鴻蒙系統統一座艙 OS,在系統上做到一緻後,即便不同車型的車機尺寸、形狀有所不同,适配的工作量也要比從零開始做系統小得多。而應用也隻需要定制一次,後續适配不同屏幕尺寸即可。一套系統為多個車型,甚至是多個車企賦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還帶來了更好的體驗與更快的 " 上車速度 "。
而在生态上,華為已經有了 1+8+N 的基礎,在此之上,汽車成為這套生态當中的重要一環,特别是對于日常使用華為設備的用戶來說,鴻蒙座艙實現了用戶生态上的閉環。打造萬物互聯的生态,車企或許隻能選擇與科技企業合作,才能實現。
首個智選合作夥伴,帶來造車新模式
賽力斯作為首個華為智選車模式的首個合作夥伴,二者共同研發的 AITO 問界品牌車型讓我們看到了智選模式帶來的諸多優勢。憑借着這些優勢,AITO 問界品牌發布僅一年就拿出了三款搭載鴻蒙座艙的新車型,并在銷量上展現了自己的實力。
圖源:AITO 汽車
智選模式下,華為并不隻是賽力斯的 " 供應商 ",雙方從車輛的設計、制造與智能化等領域都展開了深入合作,這也是為什麼鴻蒙座艙能夠在 AITO 問界品牌發揮出更強的實力。就像是上文所說,智能座艙并不隻是單純把一塊平闆裝上車,更懂車的車企與更懂智能的科技企業聯手,雙方都從體驗出發,緊密合作,這樣的産品才能稱之為智能座艙,而不是割裂開的車機與車。
實現了雙赢的華為與賽力斯,為未來的智能汽車提供了新的造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