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說說,認真追劇、專注劇評品人生百味,願你不用身披盔甲,也能抵擋萬千生活不易。
火車上一個人拿撲克牌變戲法,吸引的不僅僅是乘客的目光,還激發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勝負欲,當大家注意力都在這三張撲克牌上的時候,就放松了警惕,也給小偷有了可乘之機。
這是一個團夥作案,配合相當默契,馬魁一眼就識破了這幾個人的伎倆,和汪新分頭抓人。被他們偷來的錢包在幾個人手裏互相倒換,最終到了變戲法的小偷手裏,可就在汪新抓到他的一瞬間,他把錢包扔了出去。
所謂捉賊捉贓,錢包不在小偷的身上,汪新抓到這個小偷的時候,已經跑到了兩節車廂之間的地方,沒有第三個人看到。
汪新抓賊心切,不防備小偷一拳打在自己鼻子上,打出了鼻血,還順勢連滾帶爬地進了下一節車廂,倒在了地上。
他口口聲聲喊着救命求饒,滿臉的血流不止,說警察打人了。
這是火車上的餐車,在大家都坐綠皮火車的年代,能去餐車吃飯的人不多,換言之,在餐車吃飯的人都是有一定社會身份地位的人。
一個中年男人見此狀況,挺身而出阻止汪新抓人,汪新說自己是警察辦案,可這個中年男人說,汪新沒有證據,就不能欺負群衆,而且臉上的血也不可能是自己打的,不是自己打的那就是汪新打的。
都說正義會遲但一定會到,可是正義也經常會從同情弱者開始,對弱者的判斷,是每個人代入自己認知的評價。
在上一節車廂裏,汪新還是伸張正義保護群衆财産,抓賊的警察,到了下一節車廂裏,就成了沒有證據亂抓人還打人的警察敗類。
小偷的演技可以拿奧斯卡獎了,苦哈哈的模樣讓這位中年男子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就這樣,小偷逃過一劫,汪新也的确沒證據,還好找回了丢失的錢包。
車停靠到站,一切似乎都結束了。然而這隻是開始,這位中年男子是一位大學老師,回去後就給報社投稿寫了一篇自己在火車上的見聞,批判警察無證據打人的現象。
汪新被停職,很可能丢了工作從此不能當警察,成爲職業污點。也是因爲這個原因,姚玉玲才提出了分手。
師傅馬魁對被冤枉這件事情深有體會,他知道一定得找到證人,證明汪新當時是在抓小偷。還真讓馬魁找到了兩個乘客可以作證,汪新抓小偷這件事情澄清了,工作是保住了消除了職業污點,但是他還得調離崗位,去基層小站工作。
爲什麽?因爲這件事情上了報紙,影響很不好。即便是找到了證人,但是打人這件事情還是說不清楚,也無法挽回登報的影響損失。
結果就是汪新事業愛情雙雙遭遇滑鐵盧,是給汪新的人生上了一課。汪新開始了廣場巡邏的工作,這是師傅和小站領導的有意爲之,在日複一日最簡單平凡的事情上,鍛煉汪新的工作能力,也就是磨性子。
終有一日,汪新在廣場上再次遇見這個小偷,這次汪新有了經驗,和同事一起當場抓獲小偷,讓他沒有再演戲的可能。汪新也被調回來,繼續跟着師傅馬魁辦案抓壞人。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那些困境帶給我們痛苦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成長,但是不要感謝那些帶來困境的人和事,要感謝自己,感謝自己有勇氣和力量跨越這些困境。
汪新走出了困境,小偷也終于被抓,正義得到伸張,可是這背後起到推波助瀾的人和事,就不了了之了。
其實,這裏我更想聊那位大學老師,那個用文字伸張正義的中年男人。對于屏幕前的我們來說,是用俯瞰的視角可以看到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是知道汪新被冤枉,是看到小偷的欺騙,也看到了中年男子的是非不分。
但是,在生活裏,誰也沒有機會站在看劇的視角看到一切,看到角角落落的細節。我們更像是火車上的乘客,或許是上一節車廂裏被變戲法吸引的人,或許是那個丢了錢包的人,或許是下一節車廂裏正在用餐的人,或許就是那個中年男子。
先不說汪新的職業經驗還是欠缺,第一次遇到這樣無賴的小偷,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中年男子,他當時沒有意識到,可能會出現的後果,這是他工作經驗的積累過程。
想說的是,中年男子在看到一個人滿臉是血地撲倒在自己身邊喊救命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這是一位被欺負的人,再看後面追來的警察,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個警察有問題。
人一旦相信自己眼見的東西,一旦給貼上标簽,那便不會有質疑,更不會在汪新解釋後,承認自己判斷錯了。
他更爲相信自己的判斷,在他拿起筆捍衛正義的時候,是不曾去核實這件事情的,他沒有去上一節車廂找更多人詢問,也沒有找車上的其他乘警和列車長了解情況,而是直接寫稿發報社。
這裏我又想起《新聞女王》,這部劇給我留下的印象不是那些所謂職場法則和博弈,而是對于新聞傳播的更多思考。
在《新聞女王》的最後一集,開頭的名人名言是,善诠含義,巧傳真實。下面标注魯迅,說實話我當時還随手記錄下來,根本沒有質疑,但是在劇結束的時候,文慧心告訴我們魯迅并沒有說過這句話,這是麥肯廣告公司标語。
再來看汪新的這件事情,被登上報紙,那位中年男子可曾想過自己的正義之舉,沒有被查證的正義,帶給汪新,一個小警察命運的影響。他大概是沒想過的,或者說他不相信眼前這個警察是在抓壞人,而是相信是在打人。
相信文字的力量,更要對文字有敬畏之心,那個年代隻有報紙傳播,那麽放在如今網絡發達的時代呢?細思極恐,或許真的就成了汪新的職業污點,就算是後來真相大白,可是網絡的記憶會停留在哪裏?每一個人更願意相信什麽?
無從知道卻細思極恐。
寫在文末的話:伊說說更願意相信美好,是心向往之,是努力踐行之就可以距離美好更進一步,而不是因爲太陽之下會有陰影,便眼裏心裏全是陰影了。
(圖片均來源于電視劇《南來北往》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特别聲明:以上内容 ( 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内 ) 爲自媒體平台 " 網易号 " 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