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9 日,據港交所文件顯示,美的集團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中金公司和美銀證券爲聯合保薦人。根據美的集團此前披露的信息看,公司拟發行規模預計不超過發行完成後公司總股本的 10%。若能順利上市,參考美的在 A 股 4700 億元左右的總市值,其可能在港股融資數百億元。
海外收購不斷
早在去年 10 月,美的集團便正式遞交了招股書,長期以來,市場對美的的質疑就是 " 不差錢 " 爲何還要赴港融資?
這一點從其最新發布的 2023 年年報中也能看到。數據顯示,美的集團去年歸母淨利潤 337.2 億元,同比增長 14.1%;扣非淨利潤 329.75 億元,同比增長 15.26%;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 579.03 億元,同比增長 67.07%,貨币資金達到約 816.74 億元。
業内觀點指出,美的集團之所以赴港上市,還是希望能夠接納更多的海外投資者,對其海外業務産生幫助,雖然去年美的集團繼續錄得了喜人的增長,營收、淨利再次顯著提升,但是國内家電市場進入存量競争是不争的事實,中小規模企業固然能在其中繼續尋找機會,但是對于美的集團而言,其每年的營收已經逼近 4000 億元規模,國内市場不能滿足這個龐然大物。
而想要投資美的集團的大有人在,例如中泰證券便在研報中指出,根據相關規定,境外投資者持有 A 股上市公司股份比例不得超過 30%,這就把很多潛在的投資者擋在門外,早在 2020 年初,該規定便對美的集團産生影響,公司一度因爲外資持股超過 " 限購線 " 而被暫停買入,美的集團赴港上市成功的話,能獲得更大的自由度。
實際上,美的集團一直瞄準海外優質資産,十餘年來并購不斷,或許讓不差錢的美的也産生了對資金的渴求。具體來說,2011 年後,美的先後将一系列海外優質品牌收入囊中,例如其收購了日本東芝家電 80.1% 的股份;完成對德國庫卡機器人 100% 的股權收購;收購意大利空調品牌 Clivet 80% 股權。2017 年 1 月,美的完成對以色列高創公司的收購,獲得其 79.37% 的股權,以完善機器人産業平台布局;同年,美的集團的海外市場收入首次突破人民币 1000 億元。
目前美的海外品牌已形成三個全品類品牌,即東芝、美的、COMFEE,以及包括開利、Comfee、Eureka 等 13 個細分品類品牌的矩陣。
轉型也需資本支持
雖然在人們觀念中,美的與家電緊密聯系在一起,但實際上,十餘年來的轉型讓美的的商業版圖越擴越大,從 2023 年年報來看,美的集團除了智能家居外,還涉及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換言之,想要入局的資本不愁找不到去處。
如果簡單分類的話,可将美的集團的産品分爲暖通空調、消費電器、機器人自動化系統及其他制造業三個部分,其 2023 年年報顯示,機器人自動化方面業務在營收中的比重已經占到 10% 左右,而且同比增長 24.49%,遠高于前兩個業務闆塊的增速。
分地區來看,國外地區業務已經占了美的集團超過四成的營收,近年來,其國外、國内業務比重基本上 " 四六開 "。
即便是空調這樣的傳統業務,美的集團如今的經營重心也與人們印象相去甚遠。目前美的在國内愈發側重中央空調産品,而且其零部件例如離心機組、螺杆機組、模塊機組等份額也處在國内首位,這與公司近年來不斷加碼智能樓宇産業密切相關。
甚至在芯片半導體領域,美的集團也不甘人後,公司從 2018 年就開始進軍芯片制造,成立了美仁半導體公司,2021 年又成立了美墾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同年美的開始量産家電芯片,産品涵蓋功率芯片、電源芯片、MCU、IoT 芯片等家電全部芯片品類。
對于集團的發展方向,美的集團在采訪中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美的将推進和實現 ToC 與 ToB 均衡發展,通過 ToC 領域産品力與核心技術的提升,爲 ToB 業務轉型提供戰略支撐。
對于美的集團的戰略,産業觀察家丁少将對北京商報記者評論稱,總體來看,美的集團雖然不斷跨界,但總的來說,還是以其在空調、家電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逐漸向外延展,例如其芯片業務就與智能家居相關。當美的集團邁入芯片這種重資本、長周期、慢回報的産業,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開拓更多的融資渠道已是必要的選擇。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