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于今年年初的一劑降價 " 猛藥 ",讓國内一衆新勢力車企承壓。有消息稱,特斯拉中國于 2023 年 1 月 6 日官宣降價後,三天時間内便收獲了 3 萬輛新車訂單。
2 月 1 日,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公布了 2023 年 1 月的新車交付情況。從數據來看,新年伊始,持續 13 年的新能源汽車 " 國補 " 正式停止,多數新能源車企在 1 月普遍出現預期之中的下降,但也有車企降幅明顯超預期。其中,僅有 1 家造車新勢力實現了月交付量過萬輛。
制表:每經記者 孫磊
新勢力僅理想過萬,零跑減少 8 成
具體來看,理想汽車依舊保持強勁勢頭,盡管沒能再度實現月交付量超 2 萬輛,但其仍位列當月造車新勢力新車交付榜第一位。數據顯示,1 月,理想汽車共計交付新車 1.51 萬輛,同比增長 23.4%。自交付以來,理想汽車累計交付量已達 27.25 萬輛。
理想汽車方面稱,截至 2023 年 1 月 31 日,理想汽車在全國已有 296 家零售中心,覆蓋 123 個城市;售後維修中心及授權钣噴中心 320 家,覆蓋 222 個城市。此外,新車理想 L7 即将于 2023 年 2 月 8 日正式發布。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蔚來緊随理想汽車之後,其在 2023 年 1 月交付 8506 輛新車,其中包括 2190 輛高端智能電動 SUV 以及 6316 輛高端智能電動轎車。截至 2023 年 1 月 31 日,蔚來累計汽車交付量達 29.8 萬輛。
哪吒汽車排名第三,1 月交付新車 6016 輛,同比下降 45.4%。其中,哪吒 V 車系交付 3487 輛、哪吒 U 車系交付 1012 輛、哪吒 S 交付 1517 輛。截至今年 1 月,哪吒汽車累計交付達 25.4 萬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小鵬汽車則在 1 月交付了 5218 輛新車,其中 G9 交付 2249 輛。小鵬汽車方面稱,交付數據的變化是由于春節期間部分交付推遲,該月交付量反映了由 1 月中旬起春節假期的季節性放緩。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資料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全新改款的小鵬智能轎跑 P7 将在近期亮相。根據規劃,小鵬汽車在 2023 年将有 2 款新車上市,并對現有 3 款老車型換代,目标是全年交付 20 萬輛車。
在 1 月造車新勢力新車交付榜中排名第五的是零跑汽車。值得注意的是,零跑汽車自從 IPO 後便開始走下坡路,其 1 月交付僅 1139 輛,環比同比均大幅下降超 80%。零跑汽車方面宣布,零跑 C11 增程版将于今年 2 月 9 日開啟預售。
傳統車企的新汽車品牌方面,埃安公布的最新銷量數據顯示,其 1 月銷量為 1.02 萬輛,但相比于去年同期下降了 36.3%。廣汽埃安 2 月 1 日宣布,AION S Plus 新版本 70 樂享版正式上市,售價 14.98 萬元,以期加速在 2023 年沖擊 50 萬輛的銷量目标。
AITO 品牌公布的交付數據顯示,問界系列 1 月交付量達到 4475 輛,已經累計交付超過 8 萬輛。值得一提的是,在 1 月初,AITO 問界官方宣布,旗下問界 M5、問界 M7 部分車型進行價格調整。其中,問界 M5 EV 調整後售價 25.98 萬起;問界 M7 調整後售價 28.98 萬起。
值得一提的是,問界 M5 EV 價格調整後,已與其增程版本車型的起售價格相同,而以往囿于原材料成本,同一車型的純電動版本售價一般高于增程式或插電混動版本,如長安深藍 SL03 的純電動車型起售價為 18.99 萬元,而增程版車型起售價格為 17.19 萬元;比亞迪漢 EV 的起售價格較漢 DM 車型提高 2000 元。
混動市場也 " 躺槍 "?
有觀點認為,随着特斯拉、小鵬、AITO 将旗下純電動車型的價格下調,增程式或插電式混動車型的市場熱度或受到影響。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 年國内 PHEV 車型累計零售量約 142 萬輛,同比增長 160.5%,增速表現優于純電動車型和市場大盤。
但也有觀點認為,随着市場規模的擴大,增程式或插電式混動車型所搭載的增程器、混動專用發動機、減速器等部件的供應已形成規模效應,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調價空間。另一方面,由于車型結構特殊性,動力電池成本在增程式或插電式混動車型上的占比并不高,這也使其可以更好地應對動力電池相關原材料成本波動等風險。
圖片來源:AITO 汽車官微截圖
岚圖汽車日前也公布了 2023 年 1 月交付數據。數據顯示,岚圖汽車 1 月交付新車 1548 輛,環比下降 10.5%,平均成交價超 38.2 萬元。岚圖汽車 CEO 盧放表示:"1 月,正值春節長假,全國銷售門店日常運營和用戶上牌均受到較大影響。"
此外,極氪 1 月交付新車 3116 輛,同比減少約 12%。極氪方面曾在 1 月 10 日表示,極氪智慧工廠将利用春節假期以及其前後時段進行産線改造升級,預計設備産線停線升級改造的時間為 2023 年 1 月 11 日至 2 月 1 日。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 1 月新能源汽車銷量依然亮眼,銷量為 15.13 萬輛,同比增長 62.44%。其中,純電動乘用車銷量 7.13 萬輛,同比增長 53.79%;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 7.88 萬輛,同比增長 69.37%。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岩 攝
比亞迪旗下騰勢品牌繼續保持增長态勢,1 月銷量為 6439 輛,環比增長 7.3%。其中,騰勢 MPV D9 成交均價 41 萬元的數據,也打破了傳統豪華 MPV 市場外資品牌霸榜的舊有格局。據悉,自上市以來,騰勢 D9 累計訂單量已突破 5 萬輛。
乘聯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 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預計 136.0 萬輛,同比下降 34.6%,環比下降 37.3%;其中新能源零售銷量預計 36 萬輛,同比增長 1.8%,環比下降 43.8%,滲透率 26.5%。乘聯會分析稱,1 月在消費前置、疫情散發和春節提前等因素的影響下,車市增速下行。
2023 年新年伊始,實施了 13 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出曆史舞台。所謂的補貼,就是指購買符合條件的新能源汽車,可獲得一次性補助。2010 年,财政部開始對私人購買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進行試點,并于 2013 年正式出台全國統一的補貼标準。這之後的十餘年,補貼标準從最開始購買一輛新能源車可享受 6 萬的補貼,到最後受惠額度降到了 1 萬出頭。根據工信部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從 2010 年政策起步到 2020 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已經超過 1521 億元,至少覆蓋了 317 萬輛汽車。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進入到一個瓶頸階段,在 2023 年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市後,銷量增長會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新能源車型前期漲價過多,訂單較少,再疊加特斯拉等頭部企業降價,造成了消費者的觀望情緒,銷量環比下降較大。" 崔東樹說。
蔚來最高優惠超 10 萬?官方回應
2 月 2 日,有媒體報道稱,蔚來(09866.HK)開始針對 2022 款 ES6 和 ES8 進行降價促銷,降幅最高超 10 萬元。
"2022 款 ES8、ES6 和 EC6 即将迎來全新換代車型,目前還有少量展車和庫存車可供銷售,這部分車輛可以享受展車政策。" 針對上述消息,蔚來相關負責人回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不過,報道中所稱最高超 10 萬元的降幅并未得到蔚來方面的明确确認。上述蔚來相關負責人僅解釋稱,蔚來日常有置換政策、金融政策、科技配置包等可供用戶選擇,目前針對 2022 款 ES8、ES6 和 EC6 車型仍然有效,其中金融政策對購車用戶優惠較大。"2022 款 ES8、ES6 和 EC6 車型搭載 8155 智能座艙芯片和 Alder 智能系統,仍是目前市場上極具競争力的智能電動車産品,蔚來會對 Alder 智能系統軟件進行長期更新維護。" 上述蔚來相關負責人表示。
上述媒體報道稱,2022 款 ES8、ES6 依然可以享受蔚來兜底的過萬元國家新能源車補貼,且貸款三年零息零手續費。如果是在蔚來進行舊車置換,蔚來還給予 1.5 萬元的置換補貼。如果是庫存周期在 120 天以上的車輛,不僅最高可享受現金優惠 4 萬元,蔚來還針對車主贈送價值過萬元的服務無憂包(含商業保險)。此外 ,針對促銷的 2022 款 ES6 和 ES8,蔚來還直接贈送價值 3.9 萬元的 NIO Pilot 全配包。如果用戶選配 4900 元 NOMI 和 6500 元增強現實,蔚來還可直接給 9600 元優惠折扣等。
圖片來源:蔚來官網
去年 12 月,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就曾告訴記者,2023 年 6 月前,蔚來将完成 ES8、ES6 和 EC6 全系列車型向 NT2.0 平台的叠代。在去年 12 月舉行的 "NIO Day2022" 上,蔚來基于第二代技術平台 NT2.0 打造的換代車型——全新 ES8 已對外發布,計劃于今年 6 月開啟交付。
記者查閱蔚來官網、APP 等發現,2022 款 ES8、ES6 和 EC6 車型展車和庫存車的具體優惠銷售方案尚未公布。對于上述三款換代車型降價促銷活動的開啟時間,截至記者發稿蔚來方面也未給予回應。
按照此前披露的規劃,2023 年上半年,蔚來将推出 5 款全新車型。到 2023 年 6 月,蔚來将有 8 款車型同步在售,其中三款車型為 ES8、ES6 和 EC6 的全新換代車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資料圖)
蔚來董事長李斌在 "NIO Day2022" 媒體見面會上曾明确表示,預計到明年第四季度,外界将看到蔚來整個二代平台産品組合的銷量潛力。
記者 |孫磊 李星 編輯 |範文清 裴健如 盧祥勇 杜恒峰
校對 |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