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漢能并購組(朱海、班效勐、劉鑫、周昊)、36氪資情留言闆(石亞瓊)
編輯 | 石亞瓊
封面來源 | 視覺中國
**
2022年中國經濟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疫情反複疊加負面外部因素導緻需求銳減、供給沖擊,兩側壓力導緻消費水平下降,基建投資與對外出口成為了中國經濟穩增長的主要力量。這樣的形勢之下,中國新經濟并購市場卻依舊保持了充分的活力,2022年全年交易數達到757筆,整體交易規模也進一步上升超過3500億,再創新高,反映出并購市場的蓬勃發展。
與2021年相比(《706筆交易,3400億資金,買出千億市值未來 | 2021年中國新經濟并購年報》),2022年的并購市場也呈現出一些明顯的特性。
比如,在新工業與大消費闆塊兩極分化的對比之下, 新工業甚至産生了一定的虹吸效應,吸引了近2000億、超過一半的并購資金,成為2022年并購市場的絕對核心。
比如,A股上市公司的出手頻率顯著增加,全年達到361次,與2021年的286次相比增加1/4以上。
再如,這一年炙手可熱的比亞迪、甯德時代都在成為中國新經濟并購的新勢力,頻頻出手。騰訊、小米、百度的交易數均下降到21年的1/3-1/2。
再如,産業鍊巨頭的觸角将伸向海外,錫産微芯超百億收購全球頭部移動基站射頻半導體企業荷蘭Ampleon公司、炬光科技3.5億元收購全球領先的顯示面闆修複設備,更多的出海并購也将幫助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腳步。
這些"2022"特性的背後,既可以看出中國産業政策變化的縮影,也能看到中國産業格局變遷的細節。
伴随着2022年末疫情防控逐步放開、中央強調将實施更加積極的财政與貨币政策,2023年内需修複、消費複蘇幾成定局,中國經濟無疑會迎來更加樂觀的局面,為新經濟并購市場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基本盤。
對于并購行業來說,2022年和2023年的獨特意義可能更在于——IPO作為國内基金首選退出方式但窗口拐點将至。可以看到2022年上市難+回報表現均不盡如人意。2022年全球市場延續動蕩,中企境内外上市總量 508 家,首發融資額約合人民币 6,599.17 億元,同比分别下降 21.2%、22.9%。
并購也将成為更多投資人考慮退出的方式之一。
因此,在暢想空間提升時,對2022年的并購情況進行彙總梳理、分析比較便更加必要、更有意義,幫助我們以此知興替、明得失,思考其中蘊藏的新趨勢與新風向,發掘新機會、創造新價值。
本文包含的757宗并購交易均屬于新經濟并購,即收購方或标的至少一方為新經濟企業。我們将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新業态、新産業等,代表時代先進生産力的新型經濟結構和經濟形态劃分為新經濟,具體行業分類請參見附錄。
附錄
一、2022年國内并購市場概況:757筆交易再創新高,平均單筆并購交易規模從8.80億元降至6.12億元
2022年,中國新經濟并購市場整體交易活躍,交易數與交易金額均略有上升。
2022年,中國新經濟并購市場整體交易活躍,交易數與交易金額均略有上升。
按對外披露交易金額的交易口徑統計, 2022年中國并購市場的交易筆數達到757筆,高于2021年的706筆、2020年的520筆,交易數量穩定增長,相較于2021年增幅超過7%。
而在整體并購的規模上,2022年相比于2021年出現小幅增加,總交易金額從2021年的3,477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3564億元,增幅僅為2.5%。在交易數增幅超過交易金額增幅的前提下,平均披露交易規模也出現下降,2022年披露交易規模平均值為6.12億元左右,低于2021年8.8億的平均值,降幅為30%左右,呈現出小額化的趨勢。
平均披露交易規模也出現下降
對于前十大披露交易,2022年的交易金額出現顯著上漲,前十大披露交易金額合計為1,659億元(百度收購集度汽車的具體數額未透露,因此以遠傳電信并購亞太電信的數額作為補充),2021年這一數據為1,219億元,前十大交易金額占全年的比重也從2021年的35%增長至2022年的47%,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智廣芯控股收購紫光集團一案交易規模達到549億,占據前十大交易金額總和的1/3,這也是2022年前十大交易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的重要影響因素。
剔除前十大交易後,2022年的平均值僅為3.33億元,相較于2021年的平均值5.86億元下降40%以上,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10億以上的大型交易不及去年, 占比由21年的21%下降至22年的10%,而1億以下的小型交易占比升高,由21年的37%上升至22年的47%。
前十大交易
二、2022年新經濟并購:新工業、TMT、醫療健康并購交易數持續領跑,從三足鼎立到新工業一騎絕塵
新工業、TMT、醫療健康并購交易數持續領跑
新工業領域在2022年可謂一騎絕塵
2022年,新工業、TMT、醫療健康并購交易數持續領跑,連續數年位居各行業并購交易數的前三名,但三者的排名不斷發生變化。
新工業領域在2022年可謂一騎絕塵,在去年增幅112%的前提下,今年又進一步增長70%,全年交易數達到312宗,貢獻全年超四成交易量。其交易熱度的持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接連推出促進新興制造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文件,提出要支持以高新技術、半導體、化工能源為代表的先進制造行業,并鼓勵資本賦能,增強對全球人才、技術的吸引力,而各地方政府對于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補助措施更是遍地開花,為相關領域的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反觀其他領域,僅有TMT與金融的并購交易數與并購金額有所增長,TMT與去年基本保持一緻,說明以企業服務為主的軟件并購市場依舊熱度不減,而金融相較于去年交易金額攀升數倍,主要得益于九州證券為代表的數家證券公司與東風PSA金融為代表的多家汽車金融公司所帶來的大額并購案。
除此之外,其餘行業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回落,在疫情反彈、美聯儲放水和一系列黑天鵝事件的反複沖擊下,居民消費意願受到抑制,消費者對于就業、收入、經濟增長的預期相對悲觀,導緻各方面消費均呈現疲軟,消費及服務、房産物業、物流運輸、文娛旅遊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落入冰點,進而影響了該領域的并購情況。其中房産及物業、教育降幅尤為明顯,房産物業交易金額相較21年降幅達到65%,主要原因是20-21年物業行業火熱,相關的優質标的已經經曆一批重組整合,滄海遺珠數量銳減,導緻22年并購案例中大型交易偏少,平均交易規模下降,由2021年的10億下降至22年的3億左右;同時,2022年的房地産寒冬無疑令物業行業唇亡齒寒,難以獨善其身,業績不佳的物業企業往往也趨于放緩并購腳步,靜待凜冬過境,因而交易數也同時降低。教育行業則是受到2021年下半年一系列雙減政策的影響,并購金額驟降至21年的2%左右,相關并購基本陷入停滞。
因此,在新工業與大消費闆塊兩極分化的對比之下, 新工業甚至産生了一定的虹吸效應,在消費、房産、文娛等行業發展乏力的背景下,吸引了近2000億、超過一半的并購資金,超過2021年約15個百分點,成為2022年并購市場的絕對核心,可謂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三、無融資曆史企業被并購更普遍,A股上市公司是并購主力 1. 無融資曆史企業被并購更常見,PE/VC被投企業通過并購退出或是未來重要趨勢
無融資曆史企業被并購更常見
無融資曆史公司依然占據所有被并購标的中的最大比重,2022年占比進一步上升至68%,在如火如荼的一級市場之外,身處水下、無融資經曆的優質公司數量更多、估值偏低,依舊是并購方最青睐的标的。
PE/VC被投企業通過并購實現退出的案例數進一步上升,總交易數達177宗,占比23%,與2021年基本持平。2022年中國企業在境内外上市的數量均出現明顯下滑,并且新股破發的現象屢見不鮮,超過50%的北交所新股和接近40%的科創闆新股在上市首日破發,因此上市之外更加多元化的退出路徑是當前一級投資者們格外關注的話題,來自産業方、上市公司的并購要約将是未來被投企業實現退出的重要一環。
2. 上市公司仍然是買家群體中的主力軍,其出手數量占總體交易量的65%
上市公司仍然是買家群體中的主力軍,其出手數量占總體交易量的65%
從買家群體組成角度分析,2022年新經濟并購案例中上市公司仍然是買家群體中的絕對主力,但其出手數量占總體交易量的比例出現顯著下滑,從2021年75%的占比降至65%。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A股上市公司的出手頻率顯著增加,全年達到361次,與2021年的286次相比增加1/4以上。同時港股上市公司與美股上市公司的并購活躍度均大幅降低,分别從2021年的174次、47次下降至2022年的103次、17次,一方面是由于2022年全球經濟下行,港股與美股首當其沖,港股在前十個月中持續下跌,恒生指數屢創新低,美股更是受到美聯儲加息、通脹飙升、國際局勢緊張等不利因素沖擊,三大股指全線下跌,成為2008年以來表現最差的年份,而昔日中國并購市場上美股的主力"中概股"在2022年更是經曆了驚心動魄的起伏,因此境外上市公司所處的宏觀環境風雨飄搖,導緻上市公司買家自顧不暇;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國内疫情反複,防控效果不及預期,複蘇節奏放緩,信心不足遏制了境外資本對于國内投資的熱度。
未上市被投企業作為買家的交易數在2022年稍有下降,由2021年的81宗降至2022年的74宗,占比由11.5%降至9.8%,同比下降約2%。
在上市公司、未上市被投企業交易活躍度雙雙下降的情況下,無融資曆史企業買家的交易數與交易占比均呈現有所增加,分别達到127起與16.8%,僅次于上市公司群體,成為中國新經濟并購市場中崛起的新生力量,也進一步證明了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
四、關于并購市場的幾個觀察 1. 新工業繼續領跑,工業升級成為新動力
如前文所述,2022年新工業領域并購交易表現亮眼,數量達到312筆,同比增長69%,貢獻全年超四成交易量。總交易金額達到1,992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30%。
新工業繼續領跑,工業升級成為新動力
但不同于2021年"雙碳"政策引起的新能源标的交易熱潮,2022年的主題變成了"工業升級"。在"十四五"的"制造強國"戰略下,傳統制造業迎來轉型升級的曆史契機。以高端裝備、自動化設備、新型材料為代表的工業升級熱度明顯上升。
(1)A股上市公司小步快跑拓展新型高端裝備制造商
根據我們的統計,2022年新工業領域下機械設備賽道的交易數量為39筆,交易金額83億元。
A股上市公司小步快跑拓展新型高端裝備制造商
買家方面,A股上市公司是收購主力軍。根據我們的統計,2021年超過四分之三的機械設備賽道交易買家為A股上市公司,而這些買家也大多為裝備制造領域企業,但業務相對傳統;而另一方面,除了天順風能30億人民币收購江蘇長風、華鐵股份11.2億人民币收購昌運盛兩個交易規模超過10億人民币的案例以外,絕大部分交易規模較小,超七成交易不到3億人民币規模。
标的資産方面,十四五規劃中提到"鞏固提升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船舶等領域全産業鍊競争力"表述中的四大行業相關裝備,也都在交易案例中出現身影。例如:
①必得科技(605298.SH)6,950萬元收購京唐德信100%股權。必得科技主要從事鐵路客車的電纜保護系統、通風系統産品生産。京唐德信是國内首家專業從事地鐵輕自動門系統維修、改造、測試以及技術服務、配件供應的高科技企業。
②中鼎股份(000887.SZ)3,720萬元收購金美佳100%股權。中鼎股份主要生産機械基礎件、汽車零部件、液壓氣動密封件等零部件,尤其是橡膠密封件和特種橡膠制品。金美佳主要生産高低頻變壓器、感應線圈等。
③金剛玻璃(後更名為"金剛光伏",300093.SZ)1,097.69萬元收購歐昊電力100%股權。金剛玻璃曾是國内防火玻璃、防火門窗領域知名品牌,後拓展業務至光伏玻璃生産,涉足光電電站配套設備生産業務。歐昊電力核心資産為光伏電池片廠房和配套設施相關的前期工程施工資産。
④奧維通信(000887.SZ)1.929億元收購哈船導航82.5%股權。奧維通信主要從事軍隊電子信息化、音視頻指揮系統、網絡通信等領域并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哈船導航面向國防領域,專注于船海裝備制造、自主導航、信息化導航、海洋環境信息應用等方向,和奧維通信同屬軍工領域。
但在拓展業務的同時,作為A股上市公司的買家同時也會重點關注标的資産的"性價比",往往盈利質量優秀且價格合理的标的資産才會被并入上市公司,這也對标的的業務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例如機械設備賽道交易額最大的兩個案例:
①天順風能(002531.SZ)30億人民币收購江蘇長風。買家天順風能主要生産風力發電設施的風塔和葉片裝備,同時在國内投資建設多個風電站。标的資産江蘇長風主要生産海上風電設施相關裝備。通過整合江蘇長風,天順風能将進一步拓展海上風電業務,也為接下來的海上風電站投資補充供應鍊。而江蘇長風2022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約3.3億元,對應的交易市盈率約為7倍。
②華鐵股份(000976.SZ)11.2億人民币收購昌運盛。買家華鐵股份是國内頭部高鐵列車組件生産商,其主要供應産品為列車給排水和衛生系統、車身及連接系統、空調系統、制動系統等。标的資産昌運盛主要業務為列車座椅生産,華鐵股份通過收購昌運盛實現了高鐵産品版圖擴張。而昌運盛2021年上半年淨利潤就超過6000萬元,對應的交易市盈率約10倍。
在經曆了锂電、光伏、芯片等産品現象級增長後,上遊供應鍊的短闆逐漸被産業方和資本方關注并重視起來,在"制造強國"和"自主供應鍊"戰略下,更多的"卡脖子"關鍵設備和部件需要集中突破,産業鍊中的"隐形冠軍"、"小巨人"們成為已經上市的産業領軍企業迫切需要整合的對象。可以預見到在未來的幾年内,新能源、半導體、航空航天等領域的上遊關鍵裝備和部件仍将是并購整合的熱點闆塊,尤其是在證監會放寬現金收購審核的背景下,更多小而精的"專精特新"将逐步被整合進産業制造巨頭整體版圖中。
(2)新能源、新材料領域買家向锂電和光伏上遊領域拓展,碳纖維産業鍊值得關注
根據我們的統計,2022年新工業領域下新材料賽道的交易數量為38筆,交易金額224億元;新能源賽道的交易數量為37筆,交易金額170億元。
新能源、新材料領域買家向锂電和光伏上遊領域拓展
經過深入分析後我們發現,實際上在新材料領域的較多案例中的标的資産業務也是以锂電材料和光伏材料為主,因此我們合并新能源和新材料兩個賽道來進行重分類。其中可以發現,以锂電和光伏為核心的新能源領域仍然是并購交易中的熱門領域,但與過去兩年不同的是,今年更多的交易數量發生在了锂電上遊的材料和光伏上遊的組件細分賽道中,比如正負極材料、電解液、BMS等,以及矽料、玻璃、支架等。但從金額角度來看,上遊材料和組件的交易案例平均金額仍較小,而買家也多以拓展業務闆塊、提升題材概念為主要目的,例如:
①龍磁科技(300835.SZ)1.8億人民币收購龍磁科技51.43%股權。買家龍磁科技主要從事永磁鐵氧體及軟磁系列産品的研發、生産和銷售,産品适用于汽車電機、空調電機等領域。标的資産恩沃新能源主要從事微型光伏發電并網逆變器及相關産品的研發、生産、銷售,逆變器是光伏發電系統中的核心設備。龍磁科技通過收購其51%股權實現業務并表,從而拓展了光伏組件業務。
②天域生态(603717.SH)6.1億人民币收購青海聚之源。買家天域生态是國内知名的生态園林工程服務商,為生态修複與園林景觀提供規劃設計、施工、養護、運營、投資一體化服務。标的資産是一家锂電池電解液原材料生産商,專業從事六氟磷酸锂、锂電池正負極材料、锂電池三元材料的研發、生産及銷售。天域生态去年也同步成立了新能源事業部,希望通過收購青海聚之源而擁有産能和業務以實現轉型。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内,新能源中的锂電和光伏行業都經曆了資本追捧到回歸業績的冷靜過程,行業格局和趨勢都逐漸明晰:锂電行業巨頭效應凸顯,訂單集中,從而掌握産業鍊話語權;光伏終端應用增速不及預期,成本下降幅度有限,需要更多上遊供應鍊企業進入以降低終端應用價格。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更多的并購整合發生在了一個恰當的契機之下,即上市公司期待用新能源資産帶來業務的轉型,而中腰部上遊玩家面臨競争希望能背靠資金實力雄厚的股東以備戰下一個産業周期,從而交易機會湧現。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賽道是碳纖維行業,盡管2022年隻有3筆共計4.6億人民币交易發生,但不同于锂電和光伏行業是中國領先于全球的行業,碳纖維的生産長期被海外巨頭壟斷。而2022年中複神鷹的科創闆上市也标志着中國碳纖維行業不僅突破了海外巨頭的技術封鎖,同時也實現了全産業鍊的全面自主化,且産品等級達到國際高端水平。碳纖維作為劃時代的新材料,在衆多領域有着無可比拟的優勢,随着成本的逐步下降,逐漸從體育用品、汽車飾品等小衆領域拓展應用到了矽料生産、汽車結構件、建築結構件等大規模應用領域,可以預期未來随着國産供應鍊的全面開花,更多的場景中碳纖維的性價比優勢将顯現。
(3)新能源汽車超預期增長,帶動汽車産業鍊加速轉型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2年我國汽車總銷量達到了2,686萬輛,同比增長2.2%,是自2018年經曆了三年負增長後第二年實現正增長。而新能源汽車銷量表現搶眼,在經曆了2019-2020兩年低潮後,2021-2022年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年銷量達到689萬輛,同比增長95.6%,也為汽車産業鍊注入了強心劑。
新能源汽車超預期增長,帶動汽車産業鍊加速轉型
根據我們的統計,2022年新工業領域下汽車制造和汽車零部件賽道的交易數量為31筆,交易金額324億元。
在這些交易案例中我們觀察到,汽車制造賽道的幾個案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集團資源的整合,例如BMW收購華晨寶馬25%股權以提高持股比例、百度收購吉利持有的45%集度汽車股份以全資控股、長安汽車收購10%長安新能源股份達到51%持股比例實現控股并表;另一類是具備資質的舊産能騰籠換鳥迎來新股東,例如比亞迪收購高端客車生産商西沃客車、AI廠商深藍科技收購專用車生産商一汽淩河以落地自動駕駛專用車制造産能、開心汽車收購微型電動汽車品牌朋克電動汽車以拓展制造業務、哪吒汽車收購甯達汽車以獲得其新能源乘用車智慧工廠。
整車制造需要大體量資金投入。在2017-2019年間,衆多整車品牌湧現,不乏一些企業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甚至取得了整車制造資質,投資數十億甚至百億元建立起了自己的工廠。但擁有工廠僅是主機廠業務的一個環節,"造出車"到"賣出車"之間還有一整套的營銷和服務體系需要建立,大量的入局者倒在了這個環節。而随着部分新勢力突出重圍,汽車産業的格局逐漸明晰,發展趨勢也逐漸健康,資源開始整合,未來也将出現更多的并購交易。
此外,除了我們之前分析的锂電相關産業的整合外,在汽車其他零配件的交易也頻繁發生,涵蓋底盤、轉向、車機電子、傳感器等衆多産品。我們認為,汽車産業鍊正處于曆史性的轉型階段:一方面,在國内汽車銷量增長轉型停滞的兩到三年裡,全産業鍊的企業都面臨着巨大的資金壓力,中腰部以下的企業現金流吃緊,在仍有财務淨利潤的情況下現金流大幅虧損,從而無法支持持續生産;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車逐步占據主導地位,汽車産品的整體結構和技術路線将發生本質變革,電氣化、智能化将成為必然趨勢,傳統機械傳動和控制的結構将逐步被線控技術取代,而智能網聯的浪潮将車載電子從一個娛樂系統升級為了中央智能大腦,産業鍊也将随之變化。在這樣的轉型中,很大一部分的玩家将退出舞台,而其投資巨大遺留的産能資産将發生交易流轉。
2. 一級市場退出面臨堰塞湖 (1)基金規模即将面臨的"馬爾薩斯停滞"
私募股權基金無論從規模和數量上都是由經濟增速和經濟穩定性共同決定的,而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募股權基金在支持創業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方面同時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縱觀中國私募股權基金發展曆史,自2015年政府主導"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資金面流動性充裕等積極因素促成了私募股權市場爆發式增長,使得我國私募股權基金募集規模、募集數量大幅上升。疫情前的私募股權市場盡管經曆了資管新規、金融去杠杆等等調控手段,資金規模增速雖有所放低,但在互聯網、數字經濟、新能源等行業發展多點開花的積極情緒下整體規模仍保持增長态勢。
然而,中國的經濟增速和經濟穩定性自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沖突、地緣政治危機等多重沖擊下蒙上一層陰霾。自2020年疫情以來,在經濟基本面企穩、政策支持有力情況下,股權募資市場回暖,疊加美聯儲等央行的财政刺激為市場帶來的充沛流動性創造了短暫的繁榮在2021年形成了一波小高潮,并且在2022年受到疫情加劇、地緣政治危機等多重因素下全年私募股權基金存量進一步保持增長,即将達到14萬億元的曆史新高。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統計,2022年中國存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31550 隻,規模達到10.94萬億元;2022 年新備案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3330 隻,備案規模2445.58 億元。存續創業投資基金 19354 隻,規模達 2.83 萬億元;2022 年新備案創業投資基金 5395 隻,備案規模 2020.00億元。
基金規模即将面臨的"馬爾薩斯停滞"
"馬爾薩斯停滞"本意是描述工業化前人口在生産與農業時代生存資料實現匹配的關鍵過程。而工業革命、技術革命、全球化浪潮的帶來的紅利可以突破性地使經濟體推動邊際遞減曲線右移,将經濟增長率拉到一個更高水平,從而實現經濟繁榮。同時,更高的經濟增長率對應着高收益率,不斷吸引資本大量進入。但在技術發展、人口紅利穩定或受到制約時,投資收益率逐漸遞減,經濟發展與資本規模的作為生産與生存資料的基本要素将重新陷入到"陷阱"當中。以此類比,自疫情以來,盡管2021年的全球性流動性釋放為私募基金市場帶來了一波新的紅利,但在疫情反複波動,"逆全球化"思想萦繞之際的2022年,疊加着市場上越來越多投資人對于基金規模"增量不增利"的顧慮日漸成型,我國私募基金存量增速同比産生了下滑,并退回到了2020年疫情時的水平。
2018 年至 2021 年,私募股權及創業投資基金年度備案數量呈先降後增态勢。到2022年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備案規模進一步減少,募資情況仍存在一定壓力。
另一方面,來自2015年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即将迎來它的落地之時——以傳統"5+2"投資期限計算,2015-2016年井噴的私募基金即将迎來清算退出潮,退出金額自2018年的4238億元快速增長到2020年的7505億元,基金面臨結賬重要關頭。而一方面LP的回款需求與GP的DPI表現不佳的交叉困境導緻退出成為難點,另一方面沒有新錢進入導緻基金無法拿回錢來持續投資均導緻龐大的存量資金缺乏有效的流動性,擁有巨大的蓄水能力但無法實現其應帶來的資金循環功能,進一步導緻資本無法有效服務于實體經濟。在以退出作為核心指标的2023年,基金LP、GP對于多元、有效的基金退出需求日益凸顯。
(2)多元、有效的基金退出需求日益凸顯
面對如此龐大的存量基金規模,如何将其通過合适的退出手段轉化為超額收益與本金回流逐漸成為了投資人的頭号難題。2021 年作為疫情恢複主旋律的一年,在流動性推動的影響下私募股權及創業投資基金項目退出項目數量 1.85 萬個,平均持有期限 3.37 年,退出本金6441.80 億元,同比增長 15.1%,實際退出金額 9527 億元,整體回報倍數為 1.48 倍,其中,以境内上市方式退出本金822.97 億元,同比增長 48.5%,整體回報倍數達 3.35 倍。
整體來看存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以協議轉讓的退出方式最多,占所有退出次數的 30.5%。以境内外上市方式退出回報倍數最高。截至 2021 年末,存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項目以境内外上市方式實際退出金額 1.64 萬億元,整體回報倍數達 2.94 倍,遠高于其餘退出方式回報倍數,也是作為PE/VC首選的退出方式。
1.IPO:作為國内基金首選退出方式但窗口拐點将至,2022年上市難+回報表現不盡如人意
2022年全球市場延續動蕩,中企境内外上市總量 508 家,首發融資額約合人民币 6,599.17 億元,同比分别下降 21.2%、22.9%。其中A股IPO公司共428家,同比下降18.3%。
多元、有效的基金退出需求日益凸顯
募資規模上,2022年A股募資規模創下新高達到5,868億元,但增速相比前兩年進一步放緩。
港股:IPO數量和募資金額均同比均産生了較大下滑,但中概股回港上市步伐加快,下半年市場快速升溫,港交所方面也積極優化上市環境,放寬特專科技企業赴港上市條件,并推動與境内市場互聯互通。
美股:中概股赴美上市更是處于低迷,整體活躍度處于曆史低位,仍在等待監管措施落實全年共14家中企在美上市,包括尚乘數科、稀石電車新材料、美華國際醫療、奧斯汀光電科技、大健雲倉、悅商集團、見知教育、金太陽教育、盈喜集團等,IPO數量創下新低。
從回報上來看,2022年A股IPO企業中,截止2022年底有121家企業自上市以來股價漲幅為正,307家企業自上市以來股價漲幅為負。由此可見,作為境内上市退出回報最高的方式,境内上市的整體回報在2022年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也進一步導緻了大量頭部機構更加積極的尋找IPO市場以外的退出方式。
2.主要市場參與方現狀及痛點
在IPO退出不及預期、其他退出方式未成氣候,中國私募股權市場陷入"退出難"的境地。我們分析了市場主要參與方現狀,探讨"主動退出"匮乏的原因。
從資産供給方角度看
PE/VC目前普遍更重視募資、投資,而對退出關注度相對較低,鮮有機構将退出作為"一把手工程"。我們看到不少投資機構設立了投後部門、證券部門,以服務被投企業人才招聘、戰略發展、後續融資及上市等。然而,定期評估标的退出可行性及收益率、主動管理退出時機及方式的機構并不多見。
公司核心決策人,如創始人、重要的早期股東、投資人董事們,往往以IPO為首要且唯一的目标,而不願通過并購、轉讓老股等方式更早地"落袋為安"。
從資産需求方角度看
二級市場基金為二級市場重要參與方,也是PE/VC上市退出後的主要承接方。然而,公募基金與PE/VC在行業理解、資産配置、定價邏輯上存在錯配,一二級估值倒挂屢見不鮮。
産業集團為中國市場主要的并購買家。産業并購需要買家具備清晰的并購戰略和執行能力。由于PE/VC被投企業多為新經濟公司,傳統産業集團覆蓋有限,往往缺乏明确的戰略支持。同時受自身股價低迷及反壟斷影響,新經濟巨頭并購意願目前受到較大抑制。
并購基金在美國市場已建立成熟的發展路徑,占據PE/VC退出的半壁江山。國内由于多重因素影響,并購基金的發展始終處于起步探索階段。
S基金作為近兩年市場關注焦點,開始逐步走進資本市場視野。S基金給基金接續及退出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目前,S交易市場仍處于發展初期,交易方案、成功案例、中介機構經驗均待進一步累積。
從服務機構的角度看
中國資本市場中介機構主要服務企業融資需求,各券商、FA中并購重組業務規模往往遠不及融資業務,服務S交易的中介機構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投行在私募股權融資、上市等融資産品已建立了豐富的服務經驗、專業的服務能力,但對于并購、S交易等産品仍有待積累。除了投行服務之外,律師、會計師、評估機構等對于私募股權二級交易的經驗亦亟待積累,各項專業服務的産品化進程剛剛開啟。
3. 新經濟換擋:互聯網巨頭降本為主,出手謹慎;硬科技大廠發力布局上下遊,投資并購熱度不減
互聯網巨頭降本為主,出手謹慎;硬科技大廠發力布局上下遊,投資并購熱度不減
過去數年,互聯網巨頭們始終是中國新經濟投資并購市場的生力軍,這一群體内部的交易量排名或許處于持續的動态變化中,但其作為整體的強大影響力與統治力毋庸置疑。然而面對2022年的複雜局面,互聯網巨頭們首當其沖,投資并購的腳步相較于2021年無一例外均大幅放緩,八家代表企業中降幅基本超過50%,部分甚至達到80%,總交易數降至21年的30%以下,投資數的驟降也從側面反映出過去持續高速增長的互聯網經濟所遇到的新挑戰。而另一方面,過去在投資并購市場所受關注度較低的硬科技大廠卻保持了21年的投資強度,充當起壓艙石的角色,與互聯網龍頭交易數的差距快速縮小,由昔日的二八開轉變為2022年的四六開。因此對于今年的新經濟領軍者,我們的關注點将不僅局限于互聯網巨頭,而是進一步延伸,将硬科技龍頭們同樣納入分析的範疇。
(1)互聯網巨頭全線收縮
互聯網巨頭全線收縮
2022年,受到疫情反複、業務增長放緩、股價表現不佳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互聯網巨頭們面臨着巨大的壓力與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一宏觀環境下,投資并購帶來的版圖擴張不再是公司的主要目标,收縮降本成為互聯網巨頭們的共識。因此,在業務層面,長期無法盈利的創新虧損業務被一一叫停,資源向核心業務集中,而在投資層面,巨頭們的出手頻率大幅降低,面對投資并購更加謹慎,也分化出了不同的投資思路:大部分互聯網巨頭選擇在過去擅長的企服、AI、VRAR等科技領域之外,有意加注先進制造為代表的"硬科技"領域,順應時代潮流,也有部分巨頭選擇修煉内功,鞏固已有優勢,加強資源整合。
2022年互聯網巨頭中投資并購交易數的前三甲分别為騰訊、小米、百度,但是相較于2021年頻繁出手的繁榮景象,三者在22年的交易數均下降到21年的1/3-1/2,投資節奏大幅放緩。
騰訊全年投資數僅為80餘例,為近年内的最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騰訊的投資領域依舊覆蓋全面,但是在投資案例數大幅減少的前提下,文娛遊戲等領域的投資快速縮水,而先進制造、汽車等硬科技領域的投資數依然維持着去年的高基準,實現了與騰訊傳統強勢投資領域(遊戲、企服等)的平起平坐。
小米和百度則采取了類似的策略,均依托于自身優勢,重點發掘符合國家導向的新工業賽道項目,尤其對汽車交通領域給予高度關注。百度作為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先行者與領軍人,22年投資并購的重點放在了汽車交通領域,年中收購集度汽車剩餘45%股份,實現100%控股,同時參投了全固态激光雷達解決方案提供商一徑科技、智能行車助手研發商億咖通、汽車智能駕駛系統供應商格陸博科技等公司,深化汽車領域布局。小米首先聚焦于米家産業鍊的進一步拓展,相繼投資了美高廚具、堯樂科技、之樂生活、甲智甲創等一系列智能家居、家用電器的相關企業,持續挖掘IoT領域的投資機會;其次針對一直關注的半導體、芯片、電子器件領域不斷加碼,參投微納核芯、芯能半導體、華源智信等公司;随着造車計劃逐步落實,汽車産業鍊無疑是小米未來數年關注的重點,在22年也陸續參投速騰聚創、智綠chilye、輝羲智能等新能源汽車或自動駕駛産業鍊公司。
字節則保持了一貫的風格,在互聯網巨頭中并購交易數最多、并購占投資類型比例最大,接連收購了多家文娛産業的内容公司,包括漫畫閱讀平台漫迹、二次元虛拟社交服務商波粒子等,作為字節核心業務的補充;另外字節在22年花費100億左右并購私立醫院美中宜和醫療,進一步拓展自身"線上醫療+線下醫院"的醫療版圖。在其他行業分布上,字節側重于企服電商,在廣告收入放緩、電商業務接過發展大旗的轉換過程中,能對新增長點産生積極效果的投資并購将獲得更高的優先級。
阿裡與美團投資節奏同樣放緩,并且在投資案例中呈現出相對清晰的投資主線。阿裡分别以傳統優勢領域企服和未來發力點新工業作為2個主要方向,持續加注東南亞在線購物網站Lazada,領投Unity、喜屏傳媒、長鑫存儲、睿力集成等公司。美團則聚焦于機器人與半導體領域,參投高仙機器人、未來機器人、智砹芯半導體、晶湛半導體等公司,加大在硬科技領域的投入。
B站和京東是互聯網巨頭中少有的未向新工業領域傾斜的選手,二者在22年選擇将資源投入自己安身立命的主營業務中,增強在原有賽道的競争力。B站的投資并購悉數集中在遊戲與文娛兩大闆塊,并購了動作類遊戲研發商心源互動、虛拟偶像制造商遷譽網絡,領投了《三體》動畫的制作商藝畫開天與B站自主培養的視頻自媒體日食記,圍繞自身生态選擇投資标的。而京東在22年出手寥寥,次數僅為個位數,但其中包含了90億元收購德邦快遞、收購中國物流資産等重量級并購案例,均是為了發揮彼此間的協同效應,提升物流效率,鞏固京東核心電商零售業務的護城河。
(2)硬科技大廠逆勢而為
硬科技大廠逆勢而為
在互聯網巨頭之外,諸多硬科技大廠作為 "新勢力"成為中國新經濟投資并購市場中不容小觑的參與者。事實上,這些大廠都成名已久、體量龐大,稱其為"新勢力",是因為在2022年經濟下行的宏觀背景下,其中的代表性企業逆勢而為,投資力度與2021年持平,有些甚至不降反升,在風雨飄搖的市場環境下顯得格外醒目,在互聯網經濟增速放緩、互聯網巨頭投資業務全線收縮的情況下,硬科技大廠成為投資并購市場新一極的藍圖無疑惹人遐思。在當前的環境下,半導體、新能源、新材料、汽車産業鍊等全局視角下的熱門賽道本就是大廠們擅長的領域,因此同樣是其投資并購時最受青睐的選擇,而圍繞硬科技投資布局也将是後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内的主旋律。
比亞迪是2022年最為活躍的硬科技大廠之一,全年出手20餘次,相較于2021年增長數倍,其中既有收購高檔客車制造商西沃客車的橫向投資,也包含了Lidar龍頭速騰聚創、纖維闆研發商盛新锂能、高端光學鏡頭生産商長步道等上遊企業的縱向投資。一方面比亞迪亮眼的全年業績成為其頻繁出手的有力保障,2022年比亞迪全年乘用車銷量超過180萬輛,在國内乘用車中位居第一,同比增長200%以上,成為為數不多實現年度銷量KPI的車企之一,同時淨利潤水平達到曆史高點,一枝獨秀的業務情況為同樣逆勢增長的投資并購活動提供了底氣;另一方面比亞迪強調對核心技術與供應鍊的掌控,對三電技術的技術積累也使其有信心成為全球首家宣布停止生産燃油車的企業,22年12月,比亞迪發布高端汽車品牌仰望,同樣證明其野心不止于此,這就要求其對新技術保持敏銳、對創新持續追求,因此在半導體、關鍵元器件、新材料等領域的投資布局便顯得格外關鍵。
華為2022年的投資節奏相對放緩,相較21年投資案例減少一半左右,但是其重點布局半導體、新能源、新材料的投資策略未發生改變。半導體領域華為旗下的哈勃投資參投了天域半導體、睿芯微電子、縱慧芯光等一系列明星項目,而新能源上更是分别領投了固态锂電池和鈉電池的龍頭衛藍新能、中科海納,進一步完善了對于電池領域各技術路線的覆蓋。
科大訊飛在所列的科技大廠中相對低調,但其22年在投資并購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出手投資近20起,行業覆蓋廣泛,既有主要業務上聯系緊密的機器人、AI、半導體、企服等科技領域,又在醫療、體育等方面不斷嘗試,分别投資了創新藥開發企業費米子科技和私教服務平台樂途健身。而科大訊飛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受益于中科大的孵化,與以中科大為中心的産學研合作體系淵源頗深、關系密切,而安徽傾力打造的"科大矽谷"等産業集聚地也在不斷吸引科技企業落地,因此由中科大成果轉化而來或蒙蔭于相關孵化體系的優質企業背後也常常能看到科大訊飛的身影,例如22年其投資的聆思科技、仁潔智能、乘翎微電子等公司均呈現出相應的特點。22年中科大又推出了"鲲鵬計劃",以此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的速度,從合肥市到安徽省的各層級同樣在大力推動産業創新、建設新興産業科技園,伴随着安徽成為創新高地,科大訊飛無疑能近水樓台先得月,在投資并購市場擁有更多機會。
甯德時代在2021年一舉加冕為"甯皇",市值一度高達1.6萬億,風光無兩,在投資并購市場上也是頻頻出手,達到30餘宗。22年其在動力電池領域面臨更加嚴峻的競争形勢、起伏波動的上遊原材料價格,腹背受敵之下投資腳步有所放緩,出手次數降至10餘次,關注标的主要以電池為核心進行延展,最上遊的礦采環節收購了時代新能源礦業,電池供應鍊上投資了碳負極生産商東恒新能源、锂電正極材料生産商升華新材、锂電銅箔生産商華創新材等,電池下遊應用中,新能源汽車一側涉及滑闆底盤研發商壁虎科技、充電站研發商時代星雲科技,并入股奇瑞集團,而在儲能一側包括了德蘭明海、時代永福、啟源芯動力等明星企業,其覆蓋整車、動力電池、出行、儲能、充換電等領域的投資版圖已然初具規模。
最後,以上汽、廣汽、北汽等為代表的車企是硬科技大廠中不容忽視的一環。如前文所說,當前汽車産業面臨着百年新變局,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為中國真正實現汽車強國的目标提供了絕佳的機遇,而中國主流車企作為這一趨勢下的先行者、領軍人,在自身的努力之外,同樣尋求通過投資并購的途徑突破底層技術、增強國際競争力,其中上汽、廣汽、北汽三家最具有代表性。它們的投資分布符合"新三化"的發展導向:在智能化/網聯化的方向上,(1)關注自動駕駛算法,例如北汽領投主線科技、廣汽領投文遠知行、上汽投資宏景智駕,(2)注重自動駕駛産業鍊零部件企業的布局,從激光雷達廠商速騰聚創、一徑科技到車規級芯片芯馳半導體、旗芯微無所不包,(3)同時以如祺出行、享道出行為代表的智能出行平台也是車企們感興趣的投資标的;而在電動化一側,分散自身對于上遊單一電池供應商的依賴性是車企電動化轉型的重中之重,因此欣旺達動力電池、瑞浦能源等電池供應商背後往往會出現多家車企的身影,同時锂電池回收再處理這一細分領域得到了車企們一緻的關注,時代中能、金晟金屬、金凱循環等锂電池回收處理服務商均得到了各大車企的相應支持。縱觀汽車與交通出行領域的主要環節,主流車企幾乎無處不在,敏銳而細緻地甄選出具備潛力的候選者并以投資并購的形式參與其中,這份熱情将伴随汽車行業新變革的滾滾浪潮加以持續。
五、新經濟并購趨勢判斷:科創闆、創業闆上市公司未來可期,半導體、新能源方向仍是并購重點 1. 科創闆、創業闆未來可期:數量、企業性質、政策支持三重加成
2022年,A股上市公司共424家,其中創業闆和科創闆分别達到148、123家,合計占比64%左右,融資額分别為1795億、2517億,同比增速均超過20%,接近A股總募資額的3/4,相較21年占比提升近10個百分點,可見注冊制推行後科創闆與創業闆上市公司正在成為A股中越發重要的組成部分。
同時受益于二者立足于科技創新企業、創業型企業的定位,其中的上市公司具備鮮明特點:一方面創業闆與科創闆中包含了衆多科技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其在自身賽道中掌握核心技術,具備強勁競争力,但普遍業務面偏窄,如何拓展、如何成長是這些上市公司關注的命題,通過并購實現業務的橫向發展與産業的縱向深入成為更多企業選擇的答案;另一方面科創闆、創業闆天然具有行業優勢,企業往往與當前中國新經濟并購市場中的優質标的具備更緊密的相關性與更顯著的産業協同效應,尤其是針對新工業、TMT 、醫療健康等領域,這一現象更加明顯,專題中所示的硬科技大廠便是典型代表,在順應時代發展的東風下,它們在并購市場逐漸扮演起過去十年互聯網巨頭們的角色,而這種演進不會停歇,更不會僅僅局限于現有的玩家。
最後,政策端的不斷改進為科創闆、創業闆上市公司的并購交易提供了保障,更加高效便捷的并購重組機制被逐步建立。2021年滬深交易所頒布的《重組審核規則》推出了"小額快速"審核渠道,為上市公司不構成重大資産重組的并購交易提供了綠色通道,這與并購市場本身小額化的趨勢相輔相成。
因此在數量、企業性質、政策支持三方面的加成之下,數量更多、資金體量更大、實力更雄厚的科創闆、創業闆上市公司将更樂于通過并購交易來加深或拓寬業務,從冰山之下顯露,由此成為新經濟并購市場中無可替代的關鍵參與者。
2. 工業轉型升級進入深水區,更多産業鍊上遊并購增加,産業鍊巨頭的觸角将伸向海外
能源變革已經成為下一個長達十餘年甚至數十年的周期的核心要點,而在這個階段的早期,我國已經在锂電和光伏等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工業基礎的升級,諸如自動化、數字驅動、工業4.0等要素,中國仍然落後于歐美工業大國,甚至落後很多,西門子、艾默生、羅克韋爾、IBM、達索等一衆海外巨頭早已在中國的工業自動化和數字化領域占據了絕對份額。中國工業轉型升級之路任重道遠。展望未來,我們認為:
(1)機械設備領域:随着國産優勢行業的全球地位進一步夯實,國内的産業鍊巨頭将逐步實現上遊所有環節的全面技術内化和生産國産化,例如高鐵、航天、新能源整車、锂電、光伏等領域,更多的核心部件大型制造設備研發生産商将投靠産業鍊巨頭,或加入轉型中的上市公司體系,在資本和資源的助力下加速成長。
(2)新能源領域:锂電在汽車領域的滲透将進一步增長,但锂電産業鍊格局已經相對明晰,未來的頭部對中腰部廠商的整合将增加。而在光伏領域,下遊應用需要等待上遊成本的快速下降,類似2017-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鍊格局變化,在總量增速不快的情況下,終端産品的巨頭地位将确立,而上遊的供應商将加速進入并形成價格戰,因而并購交易仍以小體量整合為主,甚至不排除颠覆性技術出現導緻産業鍊迅速叠代的可能。
(3)汽車領域:雖然國内汽車的總銷量增長基本停滞,但新能源的替代是加速的,同時也帶動汽車産品向電氣化、智能化轉型,汽車工業也将從原來的機械化向全自動化、數字化轉型。更多主機廠、電池廠和Tier1将開始逐步布局全線控、一體化底盤、數字座艙等關鍵技術,在短期内避免類似芯片短缺的供應鍊掣肘,在長期避免類似新能源汽車颠覆傳統主機廠的行業變革淘汰。
在衆多重資産或重人力的制造業領域,中國已經在全球領先;但重研發或重積累的科技類産品領域,我們還亟待孵化培育出能實現國産替代甚至走出國門的标杆企業。核心技術和核心組件的研發路徑漫長、前期投入大,導緻大量創業企業前期現金流壓力大,經常在産品商業化量産之前就半途夭折。而這個過程中,不同于消費品創業路徑,來自産業鍊巨頭的資源加持價值是遠高于财務投資人的資本支持的。上市公司也期待在傳統業務或優勢業務之外提前進行轉型布局,産業鍊上遊的核心先進技術的早期創業公司就是不錯的選擇,上市公司在提供資金支持之外,還可以提供業務傾斜支持和産品應用指引。
而令人振奮的現象是,以半導體工業為代表的産業頭部企業不僅在支持國産替代研發團隊,也在積極整合海外優秀技術,從而為我所用。例如錫産微芯超百億收購全球頭部移動基站射頻半導體企業荷蘭Ampleon公司、炬光科技3.5億元收購全球領先的顯示面闆修複設備、泛半導體光學檢測設備提供商韓國COWIN DST公司,更多的出海并購也将幫助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腳步。
3. 以主動退出為勝負手,構建成熟的私募股權二級市場生态
過去20年,中國波瀾壯闊的創業史告一段落,已然進入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新階段。20年的新經濟創業和投資超高速發展在私募股權市場,既成就了諸多創業公司與投資機構的财富故事,也同樣留下了一些退出難題。而重投輕退是年輕熱血的中國資本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曆的階段。如今,如何消解疏通一級市場的退出"堰塞湖",是屬于我們這個行業的供給側難題。我們在《PE VC行業激蕩二十年,主動退出時代大幕拉開》一文中對于中國資本市場退出的現狀與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歡迎各位閱讀。
回歸本質,對于私募股權基金而言什麼是一筆好的退出?我們認為從GP/LP視角考慮,理想的退出需要充分利用多種退出方式,退得快(DPI>1是一個門檻)且幹淨,即盡早實現"落袋為安",避免後續不确定性。而從機構角度看,好的退出還需要服務于基金的長期發展,通過退出為LP帶來理想回報,獲得下一期基金投資,實現正循環。而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在A股IPO作為私募基金主要退出途徑的大趨勢下,創投基金無法複刻昔日獨角獸行情,通過巨額超額收益分攤其他項目的成本,而成長性基金進入價格往往與IPO價格相差無幾,"上市就虧"反而成了當前投資人面對所投企業敲鐘後的一大顧慮。由此可見,投資人在退出清算時不但要考慮資金成本,如何确定、消化掉投資輪次對應"估值成本"是當前投資人的一大核心課題。
退出路徑上,在前文中我們分析到不少企業仍通過以并購為主的退出方式在新工業、TMT等行業中大展拳腳,通過業務整合、資源對接的方式實現了主動退出。由此可見,在經濟下行、二級市場表現不佳的大環境下,如何主動擁抱并購,構建成熟的私募股權二級市場生态是GP/LP/創業者三方共同推進的話題。而除了GP/LP為核心角色之外,專業第三方機構,如評估機構、會計師、律師、财務顧問和券商等戲份一樣必不可少,為退出行為提出指引,共同促進投資-退出-再投資良性循環。
4. 新經濟巨頭雙輪驅動,互聯網巨頭呈現複蘇迹象,硬科技大廠投資并購動力依舊強勁
2022年導緻互聯網巨頭們遭受沖擊的消極宏觀因素在逐漸褪去,國内疫情政策優化,美聯儲加息逐步放緩,全球流動性緊縮臨近尾聲,經濟複蘇迎來曙光,飽受抑制的消費雖難以迅速恢複至昔日水平,卻足以為主要業務面向C端的互聯網巨頭們帶來暖意。政策層面,一方面中概股審計問題得到解決,退市風險基本消除,另一方面國内對于互聯網行業的整改告一段落,23年1月央行透露14家平台企業金融業務專項整改已經基本完成,22年底中央印發的《擴大内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 年)》中提出要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培育"互聯網+社會服務"新模式、促進共享經濟等消費新業态,後續又多次強調數字經濟的重要性,以上表态均釋放出積極的政策信号。在業務恢複在即、政策壓力緩解的雙重利好下,互聯網巨頭得以重整旗鼓,在投資并購市場上重新煥發活力。
同時,硬科技大廠2023年在投資并購方面将依舊保持高昂的熱情,一方面中國的硬科技發展之路剛剛踏上征途,如前文所述,無論是能源革命還是工業信息化改造都仍需要以十年為單位去積累與沉澱,長路漫漫決定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投資并購的機會層出不窮,對于已經完成原始積累的龍頭,以投資并購的形式進軍某一領域相較于從頭起步更具有性價比;另一方面競争在加劇,新技術快速叠代,硬科技大廠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通過投資并購的形式完成産業鍊整合與技術的快速消化,以确保自身的優勢地位。因此,對于走在潮頭的硬科技大廠,投資并購既是一種優點明确的自發行動,又是殘酷環境下外界迫使龍頭采取的必然之舉。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