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296 篇原創文章,作者:Behemoth。
全文共 4162 字,配圖 13 幅,閱讀需要 14 分鍾,2024 年 10 月 8 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 "behemoth" 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更新換代的需要
作爲在海軍航空兵領域的先行者之一,日本海軍不僅裝備了世界上第一艘航母 " 鳳翔 " 号,還在 20 世紀 20 年代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飛行學員(即所謂的 " 若鹫 ")培養體系。由于在航空母艦上進行艦載機起降難度遠大于在陸地機場起降,因此培養出精幹的飛行員隊伍就必須配備性能優良的教練機。早期日本海軍爲了積累經驗而直接采用 " 拿來主義 ",從英國引入了阿芙羅 -504 系列教練機。從 1920 年起日本海軍以購買整機方式獲得了 68 架 504K 陸上起降型機和 10 架 504L 水上飛機改型,之後通過特許生産(陸上起降型由中島飛行機生産,而水上飛機改型則由愛知航空機生産)方式總計又獲得 222 架飛機,成爲日本海軍在 20 年代的主力教練機。
圖 1. 日本海軍霞浦航空隊裝備的一架阿芙羅 504 型陸上起降型教練機
到了 1928 年,日本海軍開始尋求一種純國産教練機,最終由橫須賀海軍工廠拿出了新機的設計,并于 1930 年 1 月正式投産裝備,定名爲三式初級教練機(日語名稱:三式陸上初歩練習機,編号爲 K2Y)。相比起原有的阿芙羅 504,該機不僅實現了全面國産化,性能也有一定提升(安裝的日本國産瓦斯電 " 神風 " 二型空冷星型七缸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了 160 馬力,最大速度達到了 162 千米 / 時),從 1930 年到 1940 年,該機(包括陸上起降型和水上飛機改型)共計生産約 360 架,不僅被日本海軍使用,還成爲日本準軍事組織 " 日本學生航空聯盟 " 的訓練用機。
圖 2. 正在進行地面整備的一架日本海軍三式初級教練機
20 世紀 20 年代末到 30 年代初世界航空業經曆了一輪突飛猛進式的發展,很快三式初級教練機就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有鑒于此日本海軍提出了研發新型中級教練機的需求,這一任務又被賦予了橫須賀海軍工廠。最初他們拿出的設計是九一式中級教練機(日語名稱:九一式中間練習機),該機于 1931 年完成首飛,采用金屬和木質混合框架結構和布質蒙皮設計,雖然爬升性和續航性都較強,尤其是速度可與偵察機相媲美,但高性能所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難以駕馭,尤其是其水平穩定性表現較差,因此未被采用。
不過,考慮到該機依舊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在 1931 年 11 月起由川西航空機與海軍航空技術廠(該廠于 1932 年作爲橫須賀海軍工廠航空機部門獨立而成)對其進行改進,不僅改進了上層機翼的安裝位置,并對主翼和尾翼的翼型形狀進行了改動。新機原型機 1933 年 12 月完成,經過試飛确定其性能優良,之前的穩定性問題也得到了較好解決,因此該機被定名爲九三式中級教練機(日語名稱:九三式中間練習機,編号爲 K5Y)投入生産服役。該機結構簡單易于大量生産(總産量達到 5770 架),雖然性能并不起眼(最大時速僅爲 214 千米 / 時,武器也僅爲 2 挺 7.7 毫米航空機槍),但成熟可靠且機動性較好,深受飛行學員和飛行教員喜愛,一直服役到戰争結束并在戰後被新生的印度尼西亞獨立派武裝所使用。
圖 3. 飛行中的一架九三式中級教練機,盟軍代号 " 維洛 "(Willow)
随着時間推移,以零式戰鬥機、九七式艦載轟炸機和九九式俯沖轟炸機爲代表的新一代高性能艦載作戰飛機開始入役,九三式中級教練機已經無法滿足培養需要,爲此日本海軍提出了對新一代教練機的需求。由于日本海軍之前曾于 1938 年引入美制北美 NA-16-4R(NA-37,日軍編号 KXA-1)和 NA-16-4RW(NA-47,日軍編号 KXA-2)等型号的教練機并對其評價不俗,因此決定由國内廠商在美制教練機基礎上進行仿制改進,而最終這一項目最終落在了渡邊鐵工所(後更名爲九州飛行機)名下,作爲當時日本國内尚屬名不見經傳的一家航空制造商,該公司之前曾參與三式初級教練機等機型生産并研制出九六式小型水上飛機等一些偵察、教練機,選擇該公司研發新型中級教練機不僅能發揮其專長,也能爲當時忙于研發生産各種主力作戰飛機的大廠 " 減負 ",由此新機從 1940 年 1 月起開始開始投入設計。
圖 4. 渡邊鐵工所研制的九六式小型水上飛機,該機由潛艇搭載,盟軍代号 " 斯利姆 "(Slim)
由于有了參照機型,因此新教練機的研發工作進展非常快,很快就渡邊鐵工所的技術人員就拿出了代号爲 14 試陸上中級教練機(日語名稱:14 試陸上中間作業練習機)的設計。到了 1941 年 4 月第一架原型機生産完成。然而在試飛階段該機卻暴露出縱向穩定性不足的問題,之後技術人員通過加大垂直尾翼面積等一系列改進方法大緻解決了穩定性問題,最終該機于 1942 年初正式投産并交付日本海軍,定名爲二式中級教練機(日語名稱:二式陸上中間練習機,編号 K10W)。
總體設計
由于該機在設計中參考了 NA-16 系列教練機,因此該機從外表上看非常富有美式作戰飛機的設計風格。不過如果細細分析,就會發現該機在本質上依舊屬于充滿因陋就簡思想的日系設計。
圖 5. 二式中級教練機三視圖
該機爲單發下單翼加倒 T 字形尾翼布局,機體全長 8.6 米,翼展 11.16 米,機體空重 1500 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2033 千克,從尺寸上看與 NA-16 系列并無太大出入。相比起其預定替換機型九三式中級教練機,該機整體設計更具有現代感,雖然依然采用了固定式後三點式起落架,但機體結構已經升級爲全金屬結構,同時各種飛行設備等也更加先進。
考慮到該機的機體容量和性能定位等原因,該機搭載的發動機爲最大功率 600 馬力的中島 " 壽 "2 型改 2 型氣冷星型 9 缸發動機,并配用一副木質雙葉螺旋槳。作爲日本在戰前投入生産的綜合性能最好的發動機之一,該系列發動機曾被日本陸海軍作戰飛機大量使用。在其驅動下,二式中級教練機最大速度可達 295 千米 / 時,最大航程可達 1095 千米。
圖 6. 中島 " 壽 "1 型發動機設計圖
圖 7. 一張較爲模糊的二式中級教練機實機圖,注意其機頭的木質雙葉螺旋槳
二式中級教練機裝有一挺九七式 7.7 毫米航空機槍(日語名稱:九七式七粍七固定機銃),這也是該機唯一的固定武器。作爲英制維克斯 E 型航空機槍的仿制改進型,該機槍全長 1.054 米,全重 11.5 千克,槍口初速 745 米 / 秒,射速 950 發 / 分(實際射速由機槍射擊協調器而控制在 600~700 發 / 分)。二式中級教練機裝備的機槍主要用于飛行學員的射擊訓練,一般不作爲戰鬥武器使用。
圖 8. 博物館中展示的一挺九七式 7.7 毫米航空機槍原品
型号一覽
1、一一型
編号爲 K10W1,批量生産型,也是全系列唯一投入生産的型号。
2、二一型
編号爲 K10W2,由于戰争中後期日本國内出現金屬原材料短缺等問題,爲了節省資源九州飛行機提出了二式中級教練機的全木質化設計,不過由于需求量有限等原因,最終并未投入原型機制作。
裝備使用
從 1942 年起,該機開始進入日本海軍服役,除了作爲教練機使用之外,該機還被廣泛用于聯絡、拖靶等用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該機通常擔負二線作戰任務,同時其造型與同時期盟軍使用的 T-6 等型号飛機頗爲相似,因此爲了防止被地面部隊誤傷,部分飛機采用了上綠下橘的雙色識别塗裝。雖然該機在太平洋戰場上并不活躍,但盟軍情報機構在了解到該機存在後依然賦予其代号 " 橡樹 "(Oak)。
圖 9. 1944 年日本海軍大井航空隊的一架二式中級教練機上綠下橘塗裝示意圖,該部駐地爲靜岡縣牧之原機場
雖然二式中級教練機性能不俗,在日本海軍飛行教員和飛行學員中也受到較好評價,然而當時日本海軍正處于新舊機型換代階段,大量舊式作戰飛機諸如九六式艦載戰鬥機甚至早期型零式艦載戰鬥機(包括零戰 21 型等型号)被轉交訓練部隊改造成教練機或是直接充當單飛教練機使用,同時九三式中級教練機由于保有量大而無法在短時間内被全部替換(通常作爲初級教練機使用),這些都大量擠壓了二式中級教練機的應用空間,加上日本國内航空企業大量轉産前線戰損率較高的幾種主力作戰機型,因此留給二式中級教練機的生産資源非常有限,最終産量僅爲 180 架,其中 30 架由九州飛行機生産(一說九州飛行機産量爲 26 架,總産量 176 架),剩餘 150 架由日本飛行機生産。
圖 10. 日本海軍某機場訓練圖景,近處可見一架九六式艦載戰鬥機和一架零式艦載戰鬥機,遠處則爲一架二式中級教練機
圖 11. 1945 年 6 月 6 日,正在進行起飛前整備的一架隸屬于日本海軍大井航空隊的二式中級教練機
圖 12. 日本比例模型玩家根據上圖制作的二式中級教練機情景模型,機身雙色塗裝清晰可見
随着戰事發展,美國海軍潛艇部隊開始活躍在日本近海,導緻日本海軍艦艇尤其是各種運輸船隻(包括征用的民間艦船)大量損失,爲了維持脆弱的海上交通線,日本海軍開始引入航空反潛戰術,将大量的二線作戰飛機投入海上巡邏,由于飛機數量不足,連二式中級教練機都曾 " 客串 " 上陣,不過該機并沒有取得可以認定的擊沉或擊傷戰果。
圖 13. 日本戰敗時殘存的一架隸屬于日本海軍海上護衛部隊的二式中級教練機,機頭螺旋槳已被卸下,表示解除武裝
由于戰損和事故損失等原因,截止到日本戰敗,二式中級教練機僅有 78 架幸存,戰後美軍調查人員在對舊日本海軍裝備進行評估時曾對該機進行考察,不過并沒有對其産生深刻印象,僅僅認爲該機是對美國機型的拙劣模仿,此後剩餘機型大部分被拆解,所得原材料被回收後重新利用。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從下方快捷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