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甲骨堂 Author 甲風
1939 年冬,國軍策劃了規模宏大的 " 冬季攻勢 ",多個戰區所轄部隊均有參戰。
其中第八戰區的任務原本隻是牽制性作戰,不過傅作義卻認爲小打小鬧不足以打疼鬼子,因此決定集中綏西的主力部隊直接進攻包頭。
當然,雖說是集中了主力,但綏西的駐軍卻并不多,滿打滿算的參戰兵力隻有 34000 餘人。而且其中多有雜系兵力,傅作義真正所能倚靠的第 35 軍,兵力則隻有 12000 餘人。
日寇在包頭所駐的則是其騎兵集團,當時轄有騎兵第 1 旅團;此外其所謂的 " 駐蒙軍 " 尚有第 26 師團的機動兵力可用,另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僞蒙軍分駐其間。
應當說單純以雙方的軍力對比來說,傅作義的攻擊部隊是不占優勢的。
不過第 35 軍作爲傅作義手中的精銳,具有豐富的對日作戰經驗,而且在綏西練兵時尤注遠程奔襲作戰,所以奇襲包頭的作戰計劃還是形成了。
在進攻部隊突襲包頭時,恰好鬼子還派出一支部隊出城作戰,以至于城内更加空虛,所以以新 31 師爲主的攻城部隊一舉突入到了包頭城内,給予日寇極大震動。
不過當時鬼子的戰鬥力不弱,在反應過來後便開始固守城内據點,同時緊急求援;騎兵第 1 旅團分駐外圍據點的兵力紛紛來援,第 26 師團的步兵也緊急出動。
鑒于敵情發生變化,第 35 軍決定将戰術改爲 " 守城打援 "。
一方面,入城部隊保持現有陣地,繼續與城内的鬼子厮殺;另一方面,城外部隊則準備迎擊鬼子的援軍。
值得注意的是,傅作義從山西出走綏遠時,帶了一個炮兵團過來——即炮兵第 25 團。
這個炮兵團裝備有山西造的 75 毫米山炮,同時還有少量百祿式 47 毫米戰防炮。
在包頭之戰中,該團将 3 個炮兵營分别配屬給第 35 軍的 3 個師,其中配屬給新 31 師的炮兵營駐在黃草窪,原本是支援攻城部隊所用的。
而在日軍從固陽開來的援軍迫近後,傅作義親自執行了應對方案:先用炮兵集中射擊,繼以騎兵沖擊,再以步兵掃蕩。
當時從固陽開來的日軍援軍爲騎兵第 1 旅團第 13 聯隊主力約 400 人,因爲當時日軍的騎兵正在進行摩托化改裝,所以這些 " 騎兵 " 并不是乘馬來的,而是搭載 24 輛汽車開來。
如果僅僅是用輕步兵在塞北對抗這些摩托化部隊,實在是不好打,但第 35 軍恰好配置的炮兵發揮出了巨大作用。
在偵知日軍車隊來援後,黃草窪的炮兵調轉炮口,對着這支剛剛改裝的日軍摩托化精銳開炮。
根據第 35 軍的戰後統計,炮兵裝備的 75 毫米山炮總計打出了 692 發炮彈,另外百祿式戰防炮也打出了 22 發彈,合計消耗了 714 發炮彈。
在傅作義部隊炮兵火力的打擊下,日軍騎兵第 13 聯隊的援軍遭受了重大打擊,其聯隊長小原一明大佐認爲在這樣打下去就要全軍覆沒了,所以連包頭也不救援了,而是率領殘部撤回了固陽。
注:應爲新 31 師
當時還有一小股鬼子與聯隊長脫離了聯系,總算是到了包頭城下,卻又被新 31 師參謀處長宋海潮所率的炮兵全部殲滅。
戰後,即便是按照鬼子那種戰報統計,它的這路援軍都折損了 18 輛車,傷亡達到了 200 多人,可以說被殲滅了一大半。
應當說第 35 軍的炮兵在打擊鬼子固陽援軍的過程中,是立有大功的。
但非常可惜的是,敵情變化太快,在騎兵集團自身的援軍接連遭到打擊之際(另一路騎兵第 14 聯隊長小林一男大佐被打死),鬼子第 26 師團的步兵也出動了。
這路鬼子步兵以主力直接進攻黃草窪,當時在該地的守軍隻是新 32 師的一個新編營,戰鬥力不強,所以未能擋住鬼子 2 個步兵大隊主力的猛攻。
而布防在此地的炮兵,按照安春山、宋海潮的說法,是由于炮兵司令劉振蘅事先隻考慮了勝利的情況,沒有多想萬一失敗時的應對。
所以這些山炮配置在黃草窪以東的絕地上,在撤退時來不及開道,所以丢失了幾門山炮。
至于具體的丢失數據,按照第 35 軍的戰後詳報計,則是 8 門,可以說幾乎把一個山炮營的炮都丢了(注:當時一個營滿編爲 12 門炮,不過因爲戰鬥損失等因素,實際 8 門可能就是一個營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炮兵第 25 團的戰鬥統計中,顯示消耗步槍彈 1684 發、沖鋒槍彈 8991 發、手榴彈 314 發,這說明炮兵在最後時刻仍然是跟鬼子步兵發生了激戰,并試圖盡可能保住火炮的。
隻不過當時的情況确實太過嚴峻,8 門山炮還是損失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損失武器列表中沒有丢百祿式戰防炮,說明這種小炮還是盡量撤走的;而在炮兵的戰鬥傷亡方面,則顯示陣亡 20 人、負傷 44 人、失蹤 19 人,占到參戰兵力數的約 10%。
這一損失雖然也不算少,但也可見炮兵的絕大部分應當還是成功撤出來了,這些寶貴骨幹的安危可是比火炮本身更珍貴。而他們會在随後的綏西、五原之役中,繼續發揮重大作用,以殲滅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