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 任娅斐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受訪者
12 月 28 日,小米汽車正式在小米技術發布會揭開神秘面紗。這是小米汽車首款車型 SU7 各方面細節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距離雷軍喊出“我要堵上一切榮譽爲小米汽車而戰” 1003 天。
現場,雷軍從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以及智能座艙 5 個方面介紹了小米汽車的技術布局,台下的掌聲和歡呼聲此起彼伏,尤其在講到智能座艙可支持 Carplay 和 Airplay 時,現場沸騰。一位車企高管對《中國企業家》坦陳,在智能座艙領域,生态确實是小米汽車的優勢。
雖然是首次說車,但雷軍的表現得到了車圈的肯定。資深車評人韓路在看完發布會後在微博寫道:“我覺得小米車這個發布會,是我見過新車發布會上把核心賣點、技術點講的最清楚的(幾乎快沒有之一了)…… 米數碼廠的第一個汽車發布會,我覺得給汽車行業穩穩地上了一課。”
不過,小米 SU7 的價格并未在今天公布。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張君毅告訴《中國企業家》:“雷軍之所以不報價格,隻發布技術,主要有兩點:第一,他有自己的價格預期;第二,他也要看看市場的情況,因爲馬上要過春節,銷量波動會比較大,沒必要把價格底牌都亮出來。”
過去三年,小米造車的進度完全按照雷軍的預期在進行。
在宣布進軍新能源汽車後,雷軍很快就收到上萬份簡曆,并快速組建了小米汽車團隊,其中不乏從德國舉家回國的前寶馬設計師李田原,他目前在小米汽車擔任首席設計師,也是此次小米 SU7 首席設計師,他曾參與設計了寶馬 iX。
此外,前奔馳德國總部高級外飾設計師仇臻、前寶馬高級内飾設計師 Shin Muto 均已加入小米汽車。目前,小米汽車已經聚集了 3400 多名工程師。
“我們要造的不是一款平庸的車,我們要造的是一輛媲美保時捷、特斯拉的夢想之車,它同時也是一個好看、好開、舒适、安全的移動智能空間。”在今天下午的發布會上,雷軍這樣定義小米汽車的目标。SU7 在亮出真身後确實被一部分觀衆驚呼是年輕人的第一台“保時捷”。
在他看來,汽車已經發展了 130 多年,一直是“工業之王”,也一直是每個時代“時代精神”最典型的代表。汽車的前 100 年,作爲出行載具,保時捷就是其中典範;新世紀以來,特斯拉率先開智能電動先河,讓汽車成爲“可移動的計算終端”;而當下,汽車工業全新使命,就是打造“先進的移動智能空間”,這是小米造車的出發點。
發布會現場。來源:受訪者
随着小米汽車 SU7 的發布,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态”也終于實現了産品面上的閉環。在雷軍的設想中,所謂人車家全生态,即“全面打通人、車、家場景,實現硬件設備無縫連接,實時協同,帶動産業鏈合作夥伴,共創以人爲中心、主動服務于人的超級智能生态。生态爲人提供智能服務,人又把智能帶給生态,讓生态變得更聰明。”
學習
别看雷軍今天在台上談笑風生,其實也有過進入陌生領域的忐忑。
2021 年 3 月 30 日,雷軍正式官宣開始造車。從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要放下過去的一切,所有的榮辱得失重新歸零,重新成爲一個“小學生”,從頭學習一個極爲複雜行業的準備。
發布會前一天,即 12 月 27 日,作爲汽車行業的新入局者,小米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多地的地标性建築上,發布緻敬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華爲和甯德時代等公司的海報。
雷軍常常想起 2021 年 3 月 30 日那個晚上,當他走下舞台時,心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因爲之前雷軍投資過幾家新勢力車企,也投資過跟車相關的公司。他深刻地知道造車太難了。
“當我決定親自下場的時候,一眼望過去全是太多的未知。開弓沒有回頭箭,百年賽道漫漫征程。”雷軍回憶道。
造車的日子裏,雷軍給自己設立了一個小目标 —— 開夠 100 輛車。每開過一輛車後,他都會在這個清單上給這輛車的每一個細節打分。截至目前,雷軍已經開了超過 150 輛車。
與此同時,雷軍也在積極閱讀世界知名汽車企業的書籍,《汽車和我》是他感慨最多的作品,這本書的作者費迪南德 · 皮耶希曾是保時捷标志性跑車的設計師,也是保時捷創始人費迪南德 · 保時捷的外孫。發布會上,被提及最多的車企也是保時捷。
雷軍回憶,小米汽車團隊剛組建時,他就召集團隊一起開了三天三夜的會,隻讨論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加入小米,你想造一輛什麽樣的車?最終,小米汽車團隊全員達成的共識是:造車,百年賽道無捷徑。堅持正向開發,從底層核心技術開始,十倍投入,造一輛好車!
心态
在雷軍看來,小米造車有很多天然的優勢,因爲今天智能電動汽車的本質就是汽車工業跟消費電子工業的大融合。
“智能電動汽車其實就是一個大号的手機裝了四個輪子。”一個車企的董事長曾這樣告訴雷軍,雷軍深知這樣說法當然不太準确,但是正好說明這兩個行業是在高度融合之中,因此,“小米進入汽車行業對我們來說有挑戰,總體難度可控”雷軍表示。
小米進行了 85 場業内拜訪與溝通,與 200 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深度溝通交流。最終,雷軍給造車團隊定的第一個原則,就是“守正出奇”。即充分尊重汽車行業的規律,确保能把第一輛車做好,在這個大前提下創新。
第二條策略是“十倍投入”。“其他車企做一輛車,大概投三四百人、二三十億元,我們第一輛車就投了 3400 名工程師,整個研發投入超過 100 億元,用了 10 倍以上的投入,反正我是抱着志在必得的方式來做的。”雷軍在現場表示。
雷軍的忐忑也體現在對未來銷量的不确定上。
“我特别擔心一上來不火,大家都不買,這個你肯定很擔心;更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來買,這一等要等一兩年,肯定會被罵慘了,其實是各種很焦慮的情緒。”雷軍近期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
西南證券分析認爲,若 SU7 定價小于 20 萬元,參考比亞迪秦 PLUS(純電),目前小米公布的配置具備一定優勢,但考慮 SU7 作爲新入局車型,或需一定時間獲得市場認可,全年銷量有望沖擊 10 萬輛。
若 SU7 定價介于 20~30 萬元,在該價格帶中,參考小鵬 P7 表現,今年前 11 個月小鵬 P7 月均銷量 0.4 萬輛。考慮小米生态以及客戶基礎,預計在該價格帶内,小米汽車全年銷量将達到 6 萬輛。
若 SU7 定價大于 30 萬元,在該價格帶内,當前蔚來 ET5T 月均銷量爲 0.3 萬輛,小米 SU7 銷量表現取決于産品配置以及産品營銷等多方面因素。對于小米第一款汽車的價格,雷軍這次在現場笑着回應觀衆:“ 9.9 萬絕對不可能”“ 14.9 萬也不用再講了”。他提到,一塊電池占據了整車成本的 50%,而通常一塊 100 度的電池成本至少要 10 多萬元,所以小米高配車型可能還真不是“年輕人的第一輛保時捷”。
小米汽車 SU7。攝影:佘貴森
12 月 26 日工信部公布《減免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第一批),兩款小米 SU7 在列,汽車生産企業名稱爲“北京汽車集團越野車有限公司”。這意味着,購買小米汽車,可享受最高 3 萬元的免征稅款。
在渠道方面,2023 年 7 月,小米在北京成立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後續在上海、杭州、南京、武漢等 10 個城市設立景明科技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汽車銷售、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汽車零配件銷售、充電樁銷售等,或将成爲小米汽車交付及售後門店的主要載體。
小米招聘官網顯示,小米已啓動汽車門店相關人員的招聘,如在北京招聘交付中心店長、服務中心店長;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多個城市招聘新能源汽車交付邀約主管、交付接待主管等。
根據招聘信息,東方證券預計,小米汽車線下渠道或将采取銷售中心 + 交付中心 + 服務中心的模式,其中銷售中心預計将主要負責宣傳引流、線索收集、試乘試駕等功能,不參與交付和售後環節。小米極大可能會在現有的小米線下門店中,挑選部分面積較大的門店用于銷售小米汽車。
此外,小米也可能在一線城市建設旗艦店以展示小米汽車。而交付中心預計将主要承擔小米汽車交付,服務中心預計将主要承擔機電維修、钣噴、配件銷售等售後服務,首批交付中心和服務中心或将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一二線城市建設。
投入
新能源汽車市場已是一個極度内卷的領域。在中國這片紅海裏,既有比亞迪、特斯拉形成雙寡頭格局,也有蔚來、理想、小鵬等新勢力快馬加鞭,以及廣汽、吉利等傳統車企的奮起直追。
如何在這些新舊勢力中突出重圍,也是一項重大的考驗,而大投入必不可少。宣布造車僅 5 個月後,小米就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DeepMotion 訂立股份購買協議。而 DeepMotion 主要提供以高精地圖爲核心的感知、定位、決策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在 2022 年 8 月的年度演講中,雷軍稱,自動駕駛是汽車工業中最複雜的模塊,不僅技術密度高且與安全高度相關,也是小米汽車第一個突破方向。小米目前已組建 500 人規模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首期投入 33 億元研發費用,目标是 2024 年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
此外,小米先後投資了縱目科技、禾賽科技、幾何夥伴、愛泊車、黑芝麻芯片等企業,涉及激光雷達、視覺傳感器、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核心傳感器等汽車相關領域。
除了小米汽車的技術投入外,人才團隊也是外界非常關注的。
在将李田原、仇臻等知名汽車設計師招入麾下之外,小米也在國内召集了大量的人才。比如曾供職于吉利的胡峥楠。胡峥楠 1975 年生人,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人機與環境工程專業,1997 年大學畢業後進入上海汽車工業技術中心擔任工程師,直至 2000 年與同在上海發展的師兄王珣共同出資創辦汽車設計公司上海龍創,并擔任技術總監。
胡峥楠參與了大大小小近百款車型設計,包括江鈴馭勝、比亞迪 F3、豐田薇華、長安悅翔,哈弗 H8/H9,其中兩款都進入百萬銷量俱樂部:2004 年龍創幫助比亞迪完成 F3 開發的逆向工程,比亞迪 F3 在 2005 年上市;另一款百萬台級别的神車則是長城哈弗 H6。
2021 年,胡峥楠以入職順爲資本的方式間接加入小米。雷軍是順爲資本的管理資金人,胡峥楠目前在順爲資本官網的職稱爲“投資合夥人”。
根據小米過往财報顯示,2022 年小米在智能電動汽車等新業務上的研發投入已經達到 31 億元。今年小米一二季度在汽車上的研發投入共 25 億元。按一二季度同比增長粗略估計,小米汽車三季度汽車研發投入大緻在 16 億元。如果按此計算,那麽小米汽車已經在研發上投入約 72 億元。
小米超級電機。來源:受訪者
小米 2023 年三季度業績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雷總本人并未表述過初期小米汽車銷量可達 10 萬輛,但小米造車目标是花 15~20 年的時間進入世界前五。”
過去 6 年,小米研發投入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38.4%,預計 2023 年全年的總研發投入将超 200 億元,未來 5 年研發投入将超過 1000 億元。好在小米的資金鏈雄厚,擁有 1276 億元的現金儲備。一個可參考的指标是,目前新勢力中已經實現盈利的理想,其公司現金流儲備是 885.2 億元。
進展
小米造車資質的申請目前還在推進中。
今年 8 月,小米汽車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目前已在工信部完成新車型備案。按照流程,在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之後,企業還需要通過工信部《乘用車生産企業及産品準入管理規則》《新能源汽車生産企業及産品準入管理規則》的考核,并列入《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公告》,才能獲得生産資質。目前小米汽車在工信部流程中,而新車型 SU7 已經在工信部備案,獲得最終的“雙認證”大概率隻是時間問題。
曾效力北汽集團的于立國在 2022 年 1 月正式宣布加盟小米,并擔任小米汽車北京總部政委,負責統籌小米汽車綜合管理工作,專項業務推進以及小米汽車北京總部組織和人才建設,向雷軍彙報。
公開資料顯示,于立國在圈内人脈極廣,曾擔任北汽集團戰略規劃部部長、北汽新能源執行副總經理,并兼任過藍谷智慧能源公司董事長以及 ARCFOX 事業部總裁,極狐汽車這一全新品牌就是在于立國的主導下成立。
目前小米汽車車尾“北京小米”的字體,使用了和“北京汽車” logo 一樣的字體。外界猜測,小米目前使用的是北汽的造車資質,等小米的造車資質申請下來後估計就可以摘牌獨立造車。
此外,今年 9 月全球供應商麥格納中國區副總裁黃振宇加盟小米,接替李肖爽,任供應鏈部總經理;李肖爽則換任小米汽車市場部總經理;前吉利研究院院長胡峥楠出任小米汽車高級顧問。
據業内媒體報道,黃振宇在麥格納任職期間,曾參與麥格納和北汽新能源的多項合作,包括“藍谷麥格納”合資工廠 —— “北汽藍谷智造基地”的建立,以及極狐阿爾法 T 首款車型的量産。
小米汽車工廠也在擴建當中。按照此前披露的規劃,小米汽車工廠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占地面積約 72 萬平方米,年産能爲 15 萬輛,計劃 2023 年 6 月竣工;二期計劃于 2024 年動工,2025 年完工。公開消息顯示,小米汽車一期工廠相關廠房已于 6 月 12 日通過驗收。
根據乘聯會最新的數據,2023 年 11 月新能源車國内零售滲透率首次突破 40.4%,較去年同期的 36% 提升了 4 個百分點。王傳福此前預計,2025 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将增長到 60% 以上。
毫無疑問,小米進入的是一個快速上升的領域。小米如何在享受行業機遇的同時,迎接好随之而來的挑戰,也是重中之重。
張君毅告訴《中國企業家》:“小米汽車未來的挑戰包括成本管控、産能、工廠調校、第一批産線的穩定性等等,這些都是小米汽車需要考慮的。往往需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才能進入到平衡狀态,即使是投産了,也要經過幾個月時間才能進入到穩定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