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丹書戰史 ,作者經理小小
1853 年克裏米亞戰争爆發,此戰打得異常艱難," 死亡之谷 " 就是反映該戰的著名照片,滿地的球形炮彈讓人震驚,不過也從側面印證了火炮在此戰中的作用。愛爾蘭工程師羅伯特 . 馬萊特(Robert Mallet)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在 1854 年對外公開了自己的重型攻城迫擊炮設計,1855 年得到帕默斯頓勳爵的支持獲準建造兩門樣炮,該炮被稱爲馬勒特重型攻城迫擊炮,或者臼炮。
泰晤士鋼鐵廠 / 造船廠以每門火炮 4900 英鎊的價格赢得了建造合同,單門火炮重 35 噸,如果最終産品超重了,将處以 140 英鎊 / 噸的超重處罰,這個價格在當時非常誘人,造船廠承諾在 10 周内完成。但是火炮制造的技術難度超過技術人員預期,此事直接導緻工廠破産倒閉,火炮的生産工作被另外三家工廠承擔。
馬萊特迫擊炮包括身管和底座兩個部分,鑄鐵底座重 7.5 噸,底座上還包括了耳軸等部件,炮管通過銷釘垂直固定在底座上,底座中間有一個洞,炮管尾部 " 坐 " 在這個洞上,通過往底座後部墊楔子改變整個底座和炮管的傾斜角,從而調整彈道。
炮管内炮膛部分由熟鐵鍛造而成,長度約 1.8 米,外部安裝了 2 層鍛鐵箍和一個末端的另一個加固鐵箍,内膛呈喇叭形,炮口部分直接爲 19 英寸(482 毫米),底部直徑爲 14 英寸(355 毫米),深度爲 48.5 英寸(1.23 米)。整個炮管部分長 80 英寸(2.03 米),最大直徑處有 67 英寸(1.7 米)。炮管外還有熟鐵環,它們把多個鍛鐵的金屬條縱向捆綁在炮管上,這鍛鐵條底部可用銷釘與底座連接,運輸時可以拆卸下來。
最終造出來的馬萊特迫擊炮重量達到了 42 噸,超過設計預期,不過它拆解後最大的部件重量不超過 12 噸,勉強可以用設備進行野戰運輸安裝,對這種重型攻城炮來說勉強能接受。
馬萊特迫擊炮可以發射輕、中、重三種球形炮彈,起重輕型炮彈重量 2362 磅(約 1070 千克),重型炮彈重 2940 磅(約 1330 千克),炮彈中可裝填 480 磅火藥(約 218 千克),使用碰撞引信引爆,爲了避免炮彈在飛行過程中胡亂翻滾,炮彈内部實際上是偏心的,這樣可以保證稍重的頭部向前飛行,确保引信以正确的姿态激發。
火炮發射藥以 10 磅 / 袋進行分裝,根據射程調整用量,但最多不會超過 8 袋。火炮還可以通過山毛榉楔子墊底座的方式改變炮管仰角,從而達到彈道調整的效果,但隻提供 40 ° 和 50 ° 兩種仰角,火炮每小時能發射 4 發炮彈。
由于 2 門馬萊特迫擊炮在 1857 年才準備好,此時克裏米亞戰争已經結束,陸軍對它的興趣大幅度降低,隻同意使用一門火炮進行測試工作。第一次測試隻發射了 7 炮就出現外環破裂的情況,随後 3 次測試均出現火炮損壞的情況,4 次測試總共發射了 19 發炮彈,最遠的一次将炮彈發射到 2523 米,炮彈飛行了 23 秒。
此後陸軍拒絕測試,因爲平均每次發射的費用高達 675 英鎊,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最終兩門火炮都被送進了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