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188 篇原創文章,作者:Me410。
全文共 3487 字,配圖 6 幅,閱讀需要 10 分鍾,2024 年 3 月 3 日首發。
快捷閱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标題下方的作者 "me401 專輯 "!
圖 1. 袖珍戰列艦頂視圖和側視圖
圖 2. 德國海軍袖珍戰列艦 " 舍爾海軍上将 " 号的三視圖,1935 年 5 月狀态,對比起來兩者外觀上的主要差别包括了副炮配屬和煙囪數量的不同
P 級裝甲艦是德國海軍 Z 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後者本身又是一個大雜燴,糅合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海軍戰略思想。遲至 1938 年夏天,德國海軍的建設指導思想仍将法國和蘇聯海軍作爲其潛在假想敵。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尚不在德國人的考慮範圍内。但是圍繞蘇台德危機,希特勒最終将英國劃入假想敵陣營,并據此下令制定一個針對英國的海軍建設計劃。
但是基于 20 年前公海艦隊的悲慘往事,究竟需要一支怎樣的艦隊才能打敗英國?這個問題在德國海軍内部引發了激烈争論。海軍高層的老家夥們繼續鍾情于傳統的大型戰列艦。而年輕的激進派則試圖繼續貫徹袖珍戰列艦的道路,即通過攻擊英國的商船實現其戰略目标。最終,兩派人馬相互妥協的結構就是這個大而無當的 Z 計劃。其核心就是 6 艘強大的 H 級戰列艦和 12 艘 P 級裝甲艦。
技術上,P 級裝甲艦其實是之前的袖珍戰列艦的升級版。其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 1934 年。當時,第一艘 18000 噸級的升級版袖珍戰列艦已經開工。但是基于政治和技術上的理由,該艦很快被拆毀,以幫助德國海軍實現它的第一次突破,即主力艦噸位一舉跳躍至 30000 噸級。這就是兩艘 " 格奈森瑙 " 級。
圖 3. 第一代袖珍戰列艦德意志級的實景照片
1938 年夏天,随着政治環境的改變,升級版袖珍戰列艦的概念再度回歸。初步設計方案多達 20 個。但是幾經篩選,最終的設計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之前的袖珍戰列艦,即長艏樓構型、柴油機動力。并且主炮布置也是蕭規曹随,一前一後安裝兩座三聯裝 280 毫米口徑主炮。但是由于不再受到國際條約的限制,該艦的防護和速度都将大幅加強。連帶的,排水量将達到 20000 噸。
具體設計工作大緻與同時期的 O 級戰列巡洋艦平行。從 1938 年 3 月到 1939 年 12 月,德國人做了大量水池模型試驗,至少測試了 9 種船體設計方案。最大的問題在于,P 級裝甲艦的航速要求高達 34 節。這意味着必須拉長船體。其長度從原先的 217 米增至 229 米。此時最佳的水動力效率,要求将船體舷寬控制在 25 米。但如果希望采用柴油機動力,就必須進一步放寬船體,至少應達到 26 米。此外,更長的船體意味着更長的舷側裝甲,以及更大的裝甲重量。這反過來又要求更強勁的動力。
如此面多加水,水多加面。20000 噸的噸位指标很快就控制不住了,隻能繼續攀升。最終的參數指标包括:标準排水量 22000 噸、滿載排水量 23700 噸、船體全長 230 米、水線長度 223 米、寬 26 米、吃水深度 8 米。這還是在延續了原本的袖珍戰列艦的焊接技術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采用傳統的鉚接結構,排水量還得放大。
動力方面,安裝 12 台 MAN 出品的 9 缸兩沖程柴油機。它們平均分布在四個機艙内,各自驅動一根推進軸。所以 P 級裝甲艦是四軸驅動,而不是像 " 俾斯麥 " 級那樣的三軸驅動。根據計算,全部 12 台柴油機可以輸出 16.3 萬馬力的功率,足以将軍艦加速至 33 節。這是相較傳統袖珍戰列艦的一個顯著的改進。而續航能力一如既往地誇張。燃料艙可以攜帶 3500 噸柴油。但如果将部分防護魚雷的舷側空艙也開辟出來,燃油的攜帶量可以增至 5000 噸。以 13 節巡航速度計算,續航力可達 25000 海裏。即便将巡航速度提升至 19 節,續航力仍有 15000 海裏。确實是遙遙領先。
武備方面。主炮布置模式延續了之前的袖珍戰列艦。雖然火炮口徑一緻,但是并沒有具體确定火炮型号。袖珍戰列艦的主炮身管爲 52 倍徑。之後的 " 格奈森瑙 " 級,采用了 54.5 倍徑。兩者的炮口初速相差不大。但是更新的 " 格奈森瑙 " 級的炮塔擁有想對較快的裝彈速度。且最大射程也略微高出一籌。
副炮方面,德國人繼續采用他們的對海副炮和對空重型高射炮分置的模式,而沒有像英美戰列艦那樣,将這兩種武器合并起來。兩座雙聯裝 150 毫米副炮采用中軸線布置,即前部副炮位于前主炮後方,并墊高一層。類似的,後部的副炮位于後主炮前方,同樣墊高一層。這顯然是更長的船體所帶來的好處。如此一來,舷側空間完全可以讓給高射炮和魚雷發射管。
但是現存的資料顯示,P 級裝甲艦的防空能力并不強悍,隻有 4 座雙聯裝 105 毫米重型高射炮和 4 座雙聯裝 37 毫米高射炮。它們分布安裝在船體舷側前後方。魚雷發射管與之前的袖珍戰列艦明顯不同。後者是在在船體尾部安放兩座三聯裝發射管。而 P 級裝甲艦全部轉移到了船體水線以下。如此一來,相對寬闊的甲闆上至少還能放置兩部飛機彈射器,以及兩架 Ar196 水上飛機。
裝甲防護的設計似乎沒有最終完成。現存的資料顯示,将采用克虜伯的滲碳裝甲闆。舷側裝甲最厚處也隻有 120 毫米。其長度大緻覆蓋了前後主炮以及中段的輪機部位。然後向艏艉消薄至 40 毫米。水平裝甲至少分爲三層。從上到下,厚度分别爲 20 毫米、70 毫米,以及 100 毫米。後者的高度位于船體下側,通過一個傾斜的裝甲闆,與舷側裝甲帶的下緣連接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裝甲防護體系。
圖 4. P 級裝甲艦在戰時改裝後可能的模樣,誇張的雷達天線頗爲醒目
圖 5. P 級裝甲艦的另一種升級改良版,排水量增至 26000 噸,航速 31 節
希特勒壓根不懂海軍戰略。他主要是從宣揚國威的角度看待大型戰艦的建造與服役。所以當把 Z 計劃呈交給他後,他本能地選擇了 H 級戰列艦,作爲優先項目。而在海軍内部,P 級裝甲艦還要與同期的 O 級戰列巡洋艦競争有限的資源。而後者原本并不在 Z 計劃的範圍内,主要還是出于充分利用資源的考慮。
當初在建造 " 格奈森瑙 " 級時,德國人已經計劃在戰時爲兩艦換裝威力更大的雙聯裝 380 毫米口徑主炮。但是這個換裝計劃最終夭折。而相關的大炮已經下單生産。于是,本着節約精神,德國人一度打算在首批 3 艘 P 級裝甲艦上安裝這些多餘的大炮。然而一旦發現不可行,他們就決定另起爐竈,爲這些大炮設計了 O 級戰列巡洋艦,作爲其平台。這個新項目反過來又擠壓了 P 級裝甲艦的資源。最初計劃建造 12 艘,随後降至 8 艘。首艦原計劃在 1940 年 2 月 1 日開工。但是爲了給 O 級戰列巡洋艦讓路,建造計劃再度推遲。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自然無疾而終。
圖 6. 戰争雷霆中的一艘德意志級裝甲艦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作者 Me410 的作品快速入口:
- 給本站投稿,隻需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