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鋼鐵槍炮與細菌 Author 鋼鐵槍炮與細菌
(本文是本人所做視頻的文案,如需觀看視頻,敬請拉至文末。)
在二戰爆發前,蘇聯和德國的步兵炮在性能上存在顯著差異。蘇聯的步兵炮重量大,射程遠;而德國的步兵炮則重量輕,彈道靈活。然而,經過戰場的洗禮,兩國的步兵炮設計逐漸從差異走向了統一。
M1943 型 76 毫米步兵炮
在步兵炮系列的第六期中,我們已經讨論了德國步兵炮是如何從 IG.18 逐步發展到 IG.42 的。在這期文章中,我們将聚焦蘇聯步兵炮的發展曆程,從 M1927 到 M1943,一步步解析其演變過程。
IG.42 步兵炮
早在 1930 年代初,蘇聯紅軍剛開始裝備 M1927 型 76 毫米團炮時,就已經意識到這是一款落後的産品。
M1927 的主要缺點包括:單腳式炮架導緻左右射界和高低射界有限;螺紋炮闩導緻 M1927 的射速比不上采用半自動炮闩的新式火炮。
M1927 團炮
此外,蘇聯人還希望通過提高初速來增強團炮的反裝甲能力。我們知道,提高初速必然會導緻後坐力增加,爲了應對更大的後坐力,就需要加強炮架。作爲一門衍生自施耐德山炮的武器,M1927 的炮架改進潛力已經被挖掘幹淨,無法繼續升級。因此,蘇聯人決定另起爐竈,重新設計一款團炮。
1936 年秋,蘇聯紅軍炮兵總局下達了新的團炮設計需求,工程代号爲 L-10。炮兵總局對新炮的性能指标要求包括:加長炮管以提高炮口初速,初速需要從 M1927 的每秒 387 米提高到每秒 500 米以上;火炮最大仰角要達到 70 度,左右射界要達到 60 度;最大重量不能超過 950 公斤。
zis-3 型 76 毫米加農炮
現在我們可能認爲,一門 76 毫米的步兵炮重 950 公斤會有些誇張,畢竟 76 毫米加農炮 ZIS-3 才 1100 公斤。然而,在 1936 年,當時蘇聯的新銳 76 毫米師炮 F-22,重量高達 1600 公斤。
76 毫米師炮 F-22
L-10 項目的結局相當悲慘。參與項目的軍隊領導層和基洛夫工廠管理層相繼被捕,項目最終在 1939 年徹底終結。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著名火炮設計師格拉賓也參與了 L-10 項目的競争。他在自己設計的 F-31 山炮基礎上,進一步設計了 F-24 步兵炮。
F-24 步兵炮
F-24 和 F-31 的設計幾乎完全相同,唯一的區别在于 F-31 可以拆分成 10 份,便于騾馬馱載運輸。F-24 的戰鬥全重爲 985 千克,最大仰角 65 度,左右射界 60 度,炮口初速每秒 509 米,最大射程 10 公裏。接近一噸的重量使得 F-24 并不适合作爲步兵炮使用,因此最終沒有被采用。
格拉賓在 F-24 項目的工作也沒有完全白費,它的許多設計理念後來變成了 ZIS-2 型 57 毫米反坦克炮的設計基礎。因爲 L-10 項目無果而終,所以到蘇德戰争爆發時,蘇聯紅軍裝備的團炮還是 M1927。
zis-2 型 57 毫米反坦克炮
在蘇德戰場上,坦克與反坦克作戰,一直是戰場上的核心問題。蘇聯紅軍希望,除了專業的反坦克炮之外,步兵炮也應該具備一定的反坦克能力。隻有這樣,在面對德軍坦克進攻時,蘇聯方面才能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M1927 的穿甲能力有限,在 500 米距離上,隻有 30 毫米。這個穿甲能力,隻能勉強打打輕型坦克的正面裝甲。在面對中型坦克時,隻有在近距離擊中側面,才能奏效。
加長炮管的
1942 年,蘇聯紅軍又提出了新的團炮需求,要求在 500 米距離上擊穿 50 毫米厚的裝甲。當時主要有兩個方案來實現這一目标:第一個方案是增加 M1927 火炮的身管長度到 25 倍徑,以提升炮口初速;第二個方案是縮短 ZIS-3 型 76 毫米師炮的身管長度到 20 倍徑,以減輕重量。
不過,兩個方案都未明顯提升穿甲能力,最終被放棄。棄用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破甲彈的成功開發。破甲彈采用的是聚能戰鬥部,依靠金屬射流擊穿坦克裝甲,穿甲能力不受炮彈速度的影響。
在 1942 年團炮立項之初,由齊魯科尼夫領導的 OKB-172 設計局也提出了一個方案參加了競标。OKB-172 是一個由囚犯組成的設計局,它裏面的成員都是在 1930 年代被判刑的蘇聯設計師。設計局負責人齊魯科尼夫在 1939 年被判了 8 年。
齊魯科尼夫
由 OKB-172 設計局開發的 45 毫米反坦克炮 M42,在 1942 年被蘇聯紅軍采用,成爲了蘇聯的主力輕型反坦克炮。在 M42 裝備之初,齊魯科尼夫就提出一個方案,給 M42 的炮架安裝一個 76 毫米的炮管,作爲團炮使用。但是這門炮的炮口初速太低,彈道性能較弱,達不到 "1942 年團炮 " 的技術要求,最早被淘汰。
45 毫米反坦克炮 M42
然而破甲彈的出現,挽救了 OKB-172 的方案,它搖身一變,反而成了最靠譜的一個。随後該方案以工廠代号 OB-25 繼續開展設計工作。
戰争期間的火炮研發節奏很快。1943 年 6 月,OB-25 的樣炮開始靶場實驗。7 月,在靶場測試完成以後,便送入部隊,進行實戰檢驗。8 月,部隊實驗完成。9 月 4 号,OB-25 被正式命名爲 "M1943 型 76 毫米團炮 ",正式投入部隊列裝。到戰争結束前,總共生産了 5800 多門。
M1943 型 76 毫米團炮
M1943 戰鬥全重 600 公斤,炮管長度爲 1480 毫米,大約是 19.4 倍口徑。後膛的閉鎖裝置沒有跟上時代發展,采用的還是 M1927 的老式螺紋炮闩。相比而言,德國的 IG. 42 型步兵炮,就采用了更加先進的半自動炮闩。
因爲用了反坦克炮的開腳式炮架,M1943 的左右射界非常靈活,有 60 度。這門炮不太重視曲射能力,因此最大仰角隻有 25 度。M1943 團炮炮彈的藥筒長度比 M1927 短,所以兩者的炮彈也不通用。
在作戰中,M1943 主要使用的炮彈爲高爆榴彈和破甲彈。使用榴彈用于打擊敵方人員、火力點和防禦工事,使用破甲彈防禦坦克。
它所使用的 OF-350 型高爆榴彈,彈頭重量爲 6.2 公斤,裝藥爲 710 克。炮口初速每秒 262 米,最大射程 4200 米。
破甲彈有兩種,其中 BP-350M 型破甲彈,彈丸重 4 公斤,炮口初速爲每秒 310 米,可以擊穿 100 毫米裝甲。破甲彈的穿甲能力,理論上不受距離的影響。但炮口初速太低,距離遠了,很難準确命中坦克。所以,M1943 反坦克的有效射程不超過 500 米。
對比蘇聯和德國步兵炮的發展曆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盡管戰前兩國裝備的步兵炮存在巨大差異,但随着戰争的推進,這些差異逐漸縮小,最終趨于一緻。
IG.18 步兵炮
蘇聯的 M1927 步兵炮重達 800 公斤,是德國 IG.18 重量的兩倍,其射程爲 8550 米,也是 IG.18 的兩倍多。
IG.42 步兵炮
随着戰争的進行,兩國在戰争末期裝備的步兵炮變得高度一緻,都是短管榴彈炮加上輕型反坦克炮架的組合。德國 IG.42 和蘇聯 M1943 的重量都在 600 公斤左右。由于迫擊炮的大規模應用,德國步兵炮放棄了大仰角曲射能力;而由于破甲彈的普及,蘇聯步兵炮降低了炮口初速。
最終,兩國的步兵炮演變成了高度相似的武器,真正實現了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