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首頁刷到陸虎發了一首歌,他說 " 多少知道一些我從業經曆的朋友們會懂為什麼找我創作演唱 ",我就點進去看,沒想到歌詞還挺刀:
" 白天搬磚,晚上加班 …… 終于有天我做了場夢,那裡收獲隻需要播種,換來三餐 …… 醒來吧少年,這不是夢。"
結果評論區有網友問:虎子又接了什麼碎活?
我順着碎活戳進去看節目,點了個開頭之後,我滿腦子都是:???!!!
天啊,他們真的從頭到尾都在割稻子!
真種地嗎?是真的種地!
他們在玩一種很新的綜藝。
142 畝地,找了 10 個少年,用 190 天的時間要把這些地都種完,大家要深度參與播種、灌溉、施肥、收獲的全過程。
現在看的第一集,是搶收水稻。
我以為節目會講點什麼再幹的,沒想到啥也沒有,我還沒看清楚那 10 個娃的臉,他們就在田裡舉着鐮刀嘎嘎開幹。
但辛苦勞作一天,收割量也隻有可伶的 0.04%。
好吧,手工效率不夠高科技來湊,結果小型手推式拖拉機少年們推不動,大割稻子機經常撞車或陷泥坑裡 …… 多數人還是隻能老老實實用手割。
看到稻谷被卷入收割機内脫粒,還是蠻治愈的。
但除此之外,這節目幾乎從頭到尾就是在割稻子,翻車,中午放飯,割稻子。
唯一的綜藝之神,是那隻意外闖入鏡頭的小流浪狗。它深夜狗狗祟祟扒拉房子外的鏡子,鏡子倒了,狗子吓得慘叫一聲,跑了~
但就是這種每天幹活,素材幾乎一直在重複的節目,我竟然看忘了快進 ……
我的 os:不會吧?不會真的就在割稻子吧,前面一定會有什麼 …… 不會吧?怎麼還在割稻子 …… 真的在割稻子!全程都在割稻子!
一旦看進去它一直在幹活的設定後,我很快 get 到,網絡上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喜歡看修驢蹄子和洗地毯的視頻了。
說不上來,就是有點解壓。
這節目到底在做什麼?
賽博網絡時代就是你能想到的都會有。
第一次聽到 " 種地吧 " 還是在龐博的段子裡。
他說朋友圈有人在籌備一個節目,主要就是找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男生在荒蕪的土地上去種糧食。
當時大家都覺得是段子,笑笑就過了,沒想到不久之後,真出現了招商海報。
評論區倒有不少質疑聲:" 不要找一堆明星來擺拍 "" 不要浪費糧食 ",大家都覺得,種地這件事用在綜藝上好像沒什麼可行性。
确實,很多綜藝裡," 勞作 " 大多都是用來挖掘真人秀内容價值的手段,有些是 " 體驗式 " 任務,通常幹個半天就完了;有的是話題式的存在,大家圍繞着某些活兒來,談天說地,說不定瓜就來了。
但《種地吧》讓我大開眼界,是真種啊珍重(諧音梗誤)。
" 真種地 " 意味着,連 " 人 " 都不是主角,整個節目就是電子木魚。
大多數鏡頭,你隻看到一群少年在勞動,裡面有好幾個稍微眼熟點,大部分是素人,整集看下來我都沒記得幾張臉。
龐博在段子裡說節目主要就是面向這兩年在家待業的愛豆,我看這連 " 豆 " 都沒有,節目也沒有要多介紹的意思。
不過沒太多 " 豆 " 的好處是,大家幹起活來也沒什麼包袱,挺認真。
但這些少年和曬得一臉黝黑的當地人還是不一樣。
一是大家對割稻子這件事認知不足,以為自己掌握了技巧就拼命幹活,實際上是沉浸式诠釋了龐博的段子 " 手無縛雞之力 ",做到最後 " 電量 " 沒了,拿起手機就想摸魚。
二還是大家對割稻子這事認知不足,沒經驗卻沖動有脾性。
趙小童開割稻機那兩段,簡直看得我窒息。
起步不順就随便熄火(機器不能多次啟動),師傅喊停偏不停,非要堅持自己的開法,把師傅給惹毛了:" 真的,不動腦子的。" 果然 …… 最後小童把車撞壞了。
以為這種事就一回,沒想到還有,第二次小童直接把車給陷進坑裡,師傅發出了崩潰的咆哮:" 作孽咯!作孽咯!"
在師傅的眼裡,一台車随便掉個零件都是錢,車出了問題耽誤收割也是在浪費錢 …… 但在城市裡養尊處優的孩子,其實很難一下子代入當地人的思維去心疼機器。
對他們來說,節目規定了他們要幾天内收割完,他們就顧着趕 kpi,沒太把 " 安全勞作 " 放在心上。
但你以為這是種地版變形計麼?又沒有。
估計是割稻子的生活太單一了,你發現瞎折騰也沒用,少年們沒多久就意識到問題,默默跟師傅道完歉又繼續幹活。
一點那種煽情的,哭天搶地的素材都沒有,每天就是在重複地收割,基本不用怎麼思考,就專注做這件事。
看到後面我突然發現,這節目确實不是什麼 " 愛豆再就業 ",隻是在通過時間和勞作,慢慢地去磨練人,去改變人的心性。
我想到了唱加油曲的陸虎。
陸虎選秀停留在十三強,做歌手人氣積累不上來,就想方設法做音樂,耐心地去找同行、找劇組找節目,接了許多 " 碎活 ",做到有一天能憑代表作閃閃發光,到了做節目的關鍵時刻,他那些娛樂圈的人脈也派上用場,不太計較利益得失的 " 陸藝統 " 反而更受歡迎。
可這來來回回,也花了十數年光陰,就像種地一樣,種下一顆喜歡音樂的種子,你要耐心澆灌,耐心等待收成。
具體到節目裡的少年也一樣,他們當中很多是藝校出身,還沒出道,最需要磨練的,也是耐心。
如果連單一、機械、重複的工作都沒有耐心做,又怎麼能長久地把自己運營好呢?
速食時代裡最缺乏的耐心,就在這樣的 " 重複勞作 " 裡一點一點被撿回來。
當我們看人種地的時候,我們在看什麼?
通過這一場勞作,想必少年們獲益良多。
像蔣敦豪就說這次種地讓他有機會放慢腳步,感受美好生活。
而來自農村的李耕耘則感受到了科技帶來的變化,還有人種完地之後覺得自己是個能挑米的男子漢了,有人表示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
這可以延伸出很多關于節目立意的讨論,但節目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基本沒什麼升華,隻有大片的稻田給人留下思考空間。
我想到最近年輕人圈盛行一種 " 吉祥三保 " 式的工作觀,覺得當保安、保潔或者保姆都不錯,隻需要付出體力就行了,不用動腦。
更高階一點的,有人會去澳洲摘葡萄、摘草莓、剪羊毛 …… 外人覺得好像讀了幾年書做這種工作有點浪費,但身在其中的人,隻覺得一旦适應了之後,人反而變得不焦慮了,工作之外,剩下的時間都能用來生活,不用思考,不用煩惱。
《種地吧》大概也有這種意思。
很多人喜歡看種田文,去到遠離世俗的地方,種幾畝地,慢慢裝點小家,打造屬于自己的桃花源 …… 有些現代穿越的種田文還特别技術流,能科學種田,看得人津津有味。
但實際上的 " 種田 " 是怎樣的呢?
節目呈現出最真實的畫面,沒有經驗就上手,肯定會吃虧。
并且種地這活看天吃天,下雨就影響收割,天時地利人和缺一樣都能讓人陷入絕望。
基于這種畫面,有人會共情到農民的辛苦,有人會打消去 " 種田 " 的念頭,當然可能也會有人向往——隻要付出勞力就有收獲,那些用鐮刀割過的、割稻車開過的整齊劃一的田地也很治愈。
沒有太多綜藝感和拔高,反而多了想象空間,哪怕套入 " 種田文 " 也不違和。
所以我決定繼續追看這個節目,看人種田就是這樣,看着枯燥(實際也枯燥)但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看完可以好好吃飯。
并且收割水稻隻是開頭,大家還得把賣糧食的利潤用來播種,養雞鴨鵝,做池塘 …… 每一種我都很想追。
這可比看 " 愛豆再就業 " 有養成感多了(call back)。
E 姐結語:
之前我們做 2022 年度綜藝盤點的時候就發現,大家更喜歡的是小而美,題材新穎但内容不太複雜的節目,甚至是純聊天局也可以。
當時我們歸納出了兩個關鍵詞:電子炸雞和電子榨菜。
去年大家面臨各種壓力,更想看到的是一些治愈的、能讓人暫時逃避現實的綜藝,減少焦慮和孤獨感。
而現在《種地吧少年》這種節目,算是開了另一種類似 " 電子木魚 " 的新路子,它真實記錄了每天重複勞作的内容,不燒腦,不狗血,給你的飯點帶來一刻平靜。
我不知道這種節目能不能成為 " 爆款 ",但至少它會耐看,幾年後你再看他們種地,還是一樣舒爽解壓。
做盤點時我還提了個小建議,希望品牌冠名商選擇項目的時候,還是要從做節目的基本規則出發,綜藝市場才會有更好的内容産出。
沒想到《種地吧》第一集已經喜提冠名,還挺讓人驚喜。就目前來說,内娛無論是做節目還是什麼,隻要從不迷信大咖陣容開始,就是好的開始。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如果有一個機會讓你去種地,你會想去體驗嗎?
來評論區說說吧 ~
- 今天頭條の作者 -
你的小仙女 E 姐,愛看綜藝的小椒 & 堅果
值日生:小椒 美編:樹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