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伊
智能時代,汽車究竟該有什麼樣子?
駕駛,在屬于未來的汽車世界裡,到底還有多重要?
這是如今所有還在造車,想要造車的品牌,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不過,從特斯拉誕生起,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逐漸變得清晰了起來。甚至,早在特斯拉之前,人們就已經無數次地暢想,讓汽車變成一個移動的萬能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你可以幹所有的事情。當然,此時的你或任何人,都已經沒有心力去管駕駛了。
如果說,在那時,這依然是個幻想。那麼,當智能駕駛輔助、甚至比它更進一階的自動駕駛開始被提上日程,甚至逐漸開始在道路上實際應用後,似乎駕駛需要技術這件事,正在随着上一個時代逐漸離我們遠去。
但,似乎有人,并不這麼看。
是的,我說的是如今依然在猛打駕控的智己汽車,以及它的聯席 CEO ——劉濤。
盡管同樣是搞智能、同樣是搞新能源,但劉濤以及智己,似乎從來沒有打算完全擠在智能駕駛這條路上去 " 卷 "。更多時候,你會發現劉濤确實在造智能汽車,但究其核心,還在于那個 " 車 " 字。
錨定駕駛
除了賦予品牌個性,更找到了一條好路
在去年年末,劉濤在上海親自發布了智己汽車的第二款産品——智己 LS7。不出意外,這一次官方對 LS7 想要呈現的,依然是智能時代汽車的樣子。
這并不是一個新口号,從 L7 開始,劉濤就大力地想要宣傳智己所造的車,就是 " 智能時代汽車該有的樣子 "。但與大多數人想象中的樣子不同,智己并非一味地搞智能,而是更多地聚焦在車輛是否好開之上。
首先要明确的是,智己的産品從來也沒有放棄過智能。他們同樣在進行着智能駕駛輔助技術的研究,這從品牌成立之初就拖着阿裡巴巴、張江高科一起打造,就能夠看出端倪。同樣的,關于激光雷達、Orin 芯片等等屬于前沿的硬件,智己也一直在試圖融合、升級到自己的汽車産品之上(比如不久前剛上市的 LS7 車型上,就能看到車頂的激光雷達)。
但如果非要選一個突破口,劉濤選擇的卻是傳統汽車品牌、或者說傳統德系汽車品牌的強項——駕控。
駕控從來也不是一個新方向,但似乎是個在智能時代,新造車廠牌們很少選擇走的方向。
理由很好理解,首先主打駕控需要的是非常強大的體系支撐力,需要的是對于汽車的認知更全面、造車的積澱更深厚。這對于帶着資本的期待,希望快速催熟的新造車廠牌們而言。一是沒有,二是等不了這個時間,着不起這個急。
其次,在過往的汽車時代中,關于駕控的标簽已經早就被瓜分完了。不論是劉濤和他背靠着上汽集團的智己,還是任何一個全新的廠牌,想要去挑戰,重新在電動時代劃分在駕控世界中所占的地盤。一是沒必要,二是難度高。
因而,我們看到的是,幾乎所有的新造車品牌,都在挑戰 BBA 現有的地位。但幾乎都是在科技層面、用戶層面,以及市場銷售層面,進行有限地嘗試。但如果說,真的要在産品性能上,尤其是德系車最擅長的駕控體驗這一塊進行 " 硬剛 ",則似乎唯有智己。
這從智己 L7 推出時,所打出的那句口号—— " 新世界駕控旗艦 ",就能夠很清楚地看到了。
這樣的産品邏輯、乃至品牌邏輯,與劉濤畢業于吉林工大的理工男學業背景,以及在上汽集團 20 多年間,幾乎都在和産品打交道的職業背景分不開。
所以,劉濤意識到了。雖然智能駕駛在未來必然成為所有人研發、追趕的主流領域,但在現階段,一方面由于技術的瓶頸,另一方面是遇到了法律法規的瓶頸,導緻幾乎所有在賽道上跑着的品牌們,如今都隻能停留在 L2 級智能駕駛輔助的層面上,難得寸進。
此時,參與競争就需要回到造車的最初始狀态上了。既然暫時還不能把方向盤交給車,那麼自然要提供給開車的人一個更好的駕駛體驗。敏銳意識到這一點的劉濤就曾不止一次地說:" 我們要把駕控這件事做到極緻、做到底,要讓智己 L7 的操控有質感、越開越好,成為讓人上瘾的車。"
劉濤是這樣說的,智己也是這樣做的。
你一定還記得在去年的上半年,上海疫情最為艱難的時間段内,智己汽車在上海的天馬山賽車場,為智己 L7 舉辦的那場直接、生猛的發布會。在這場發布會上,劉濤身着一身工程師裝束,與著名的 F1 主持人李兵一起,見證了智己 L7 成功挑戰 " 電動汽車在濕滑路面漂移距離最長 " 的吉尼斯紀錄。
在智己 L7 之前保持這項紀錄的,是保時捷的 Taycan。
要知道,在智己 L7 還在内部調試階段時,英國人沒有興趣調校 L7。直到智己不遠萬裡把 L7 運到英國,威廉姆斯團隊總監親自感受了一番後,才達成了共識:"IM L7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erformance cars we have worked on."
在此後的一年時間裡,L7 共進行了兩輪調校。第二輪調校時,劉濤甚至親自上陣,帶隊成立底盤攻堅組參與底盤升級和調校。顯然,作為一個擁有工程師思維的理工男,劉濤所做的并不隻是下指令,更多時候他會親自去試、去調,因為他并不是在打造一款産品、商品,而是一個能夠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與此同時,如果你關注細節,你會發現發布會錄像中,劉濤所穿那套衣服其實是精心挑選過的。在那件衣服左胸部位的智己 LOGO 對稱的右側位置上,清楚地印着幾個重要的供應商,除了威廉姆斯前瞻工程團隊外,還有倍耐力和布雷博。
這就是劉濤的狡黠之處,他可以默默無聞地在背後,花大代價,大成本去打造一款開起來非常棒的車。但更重要的是,他并不是隻想讓你在手握方向盤的那一刻,才意識到這一點。團隊所有的付出與努力,頂級供應商的支持,必須被更多的人了解到。
而他,就是最好的宣傳者。
因此,劉濤會在更多的場合,宣傳智己汽車與威廉姆斯前瞻工程團隊,在英國的賽道上,如何艱辛地調試、調校車輛關于駕駛、關于反饋的每一個細節。因為他覺得," 你可以把全世界最好的轉向機、懸挂、電控懸挂、後輪轉向堆到一起沒問題,如果足夠有錢。但是你不能做到的是調校 "。
同樣,他也會告訴每一個用戶、潛在用戶," 智己一定要把機械素質做到最好,在機械素質層、原生架構層,真正從用戶角度考慮,帶來最好的體驗。"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智己 L7 在不久之前,挑戰了浙江賽道,并打破了最快圈速。
對于劉濤來說,選定最傳統的駕控,在智能汽車時代,是一件特别反傳統的事。因而,更多人關心的是,為什麼要這麼做?
劉濤或者智己的底層邏輯,究竟在何處?
底層邏輯
車,決定了智能的天花闆
智能汽車制造的底層邏輯,其實如今已經開始變得有些分化。
這樣的分化,其實由制造智能汽車的廠商的屬性而定。對于新廠牌來說,希望能夠跳開原本的造車邏輯,直接邁入自動化時代。這是由于他們并沒有足夠的時間與資本,再從頭将以往傳統汽車品牌百多年來走過的路,重新走一遍。
速通,是最低成本且最高效的一條路。
因而,我們看到智能汽車的智能機器人化、智能手機化。手機廠商開始造車、汽車廠商開始造手機。甚至雷軍曾說:" 智能汽車會蛻變為一個純粹的消費電子産品。"
對于這個邏輯,老牌汽車廠商是無法接受的。打造更好的車,首先它得是車。這些老廠牌并不排斥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浪潮的來臨,但以往數十年、甚至百多年的造車經驗,對于汽車的理解,并不需要放棄,也沒有任何放棄的理由。
所以,我們看到了德系大廠們,紛紛推出了或豪華、或優質駕控的電動車産品;日系的本田,也試圖将電動車的産品特性、使用質感盡可能地向以往人們所熟知的本田燃油車方向靠攏。
簡單來說,能源形式可以變、智能水平可以提升,但車,依然是車。
而劉濤與他的智己,就是這個邏輯的忠實踐行者。
在劉濤看來," 汽車不會像手機那樣,靠一個長闆就通吃市場,智能時代的車,操控、自動駕駛、用材、品質感、智能化一樣不能差。"
汽車首先是要超脫于手機的存在,畢竟 " 人和手機乃 We carry the phone,人和汽車卻是 Car carries us。因此,現在汽車制造固然要重視軟件學習,但機械素質也必須滿分。"
這是一個非常清醒的認識,也是推動劉濤打造駕控更好的智己汽車的一個重要底層邏輯。
在這個邏輯框架内,智能汽車的智能如果遇到了瓶頸,則必須要開發出更為有優勢的長闆。而駕控,則是劉濤選擇的那塊 " 長闆 "。與此同時,這塊長闆與智能駕駛輔助,乃至自動駕駛之間,并非平行的兩個模塊,而是互相支持的關系。
在此前,劉濤就曾說過,更好的性能其實代表的是更好的安全性。這個安全性,其實可以從機械與智能兩個層面來理解。
在機械層面,其實很好理解。也就是更精準的轉向、更迅捷的加速,更高效的制動,在日常的駕駛中,能夠帶給駕駛者如臂使指般的使用體驗。而在遇到危險時,車輛能夠與人的應急反應更好地配合,顯然是能夠極大提高車與人的安全系數的。
而在智能駕駛層面,高性能的意義就更重要了。因為,一旦智能駕駛開啟應用,人的介入程度會很低、直至消失。此時,車輛的機械性能,能否匹配到更好的操控邏輯,有更快的車機響應速度,其實在更大程度上能夠規避各種危險狀況的出現。
要知道,軟件是可以升級的,但經過反複調校、标定的汽車主體硬件,在日後的使用中,是很難升級的(即便可以提升,成本也很高,成果也有限)。因而,軟件并非是智能汽車的天花闆,而車輛包括底盤、制動、轉向等等在内的汽車主體硬件,才是。
正如劉濤所說:" 關注車的機械結構,再看車的數據,這兩件事情并不矛盾,是好車的一體兩面,缺一不可。我們把安全堅守在賽道級的标準之内,體驗可以 OTA,但生命不能 OTA。"
劉濤曾表示," 軟件上智己可能會慢一點,但軟件的成熟度需要達到 99.9999%"。但在此之前," 極緻的架構等于安全邊際的提升 ",顯然說的也正是這個邏輯。
這,才是建築在賽道體驗、更好駕控性能這兩個浮于表面的标簽之下的,智己汽車打造更好智能駕控的底層指導邏輯。
結語
對于劉濤來說,選擇将智己這個新能源智能汽車品牌,打造成駕駛操控更好的品牌,無疑是一個另辟蹊徑的玩法。
但,如果在此之前,就想清楚了要給消費者呈現什麼樣的産品;如果在此之前,能想清楚駕控并不僅限于駕控,更是開啟未來更好的發展方向的鑰匙,這是一個正确的選擇。
當然,如今擺在劉濤與智己面前的,還有更多的問題和挑戰。但如果秉承着造一款好車的初心,以及堅持着工科男所應有的執拗,堅持走下去。
市場,必定會給出一個公正的、正向的反饋。
而劉濤與智己的 " 逆戰 ",應該會有一個更值得期待的 20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