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183篇原創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全文共13672字,配圖24幅,閱讀需要20分鍾,2024年2月27日首發。
快捷閱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标題下方的作者"阿登的苦林專輯"
按:本文編譯自外網,編譯本文并不表示贊同原作者觀點或證實文章内容,僅供讀者參考。原文寫作時較爲口語化,配圖有改動。
本文可以看作是對偉大衛國戰争中黑海艦隊一群優秀艦員的頌歌。事實上,筆者(注:指原文作者,即那位"外國網友",下同)在這裏并未誇大其詞:在黑海這樣一片猶如澡盆般波瀾不驚的内水裏,"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居然被當成大号武裝登陸駁船,主要用來運兵,這一點本身就讓人難以理解。筆者的觀點是:"紅色高加索"号近衛巡洋艦上的水兵是一支訓練有素、技術過硬、道德高尚、積極進取、絕對不計後果的艦員隊伍,任何國家的任何海軍将領都會以擁有這樣一群艦員爲榮。
圖1."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攝于1942年的波季港(波季港是位于格魯吉亞西部黑海沿岸的一座重要港口城市)
可能有人并不認同筆者的上述觀點,對此筆者認爲自己的觀點是經得起檢驗的:"紅色高加索"号的艦員們用這艘武裝遠沒有看上去強大的"登陸駁船"創造了奇迹,其在戰術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地。
讓我們從幾個數字開始
從1941年蘇德戰争爆發到1944年入塢大修前,"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共參加過64次作戰行動,運送了2.5萬餘名士兵和400多件軍事裝備,擊退了敵軍的百餘次空襲。另外可以肯定的是,這艘軍艦還遭受過敵人其他方式的攻擊,估計艦體上某些部位也被擊中過,但在此我們暫且不提這些。
運送了2.5萬餘名士兵是個什麽概念呢?這相當于20個步兵團的兵力,而且被運送者攜帶有随身的輕武器、彈藥,此外還随艦運送重機槍、團屬加農炮和各類車輛等("紅色高加索"号在曆次戰鬥中運送的火炮、車輛總數爲400多門/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這20個團的兵力不全是爲了轉移部隊而登上這艘船,其中一些人是爲了參加登陸作戰而登上這艘船,此時,一切武器,從連屬迫擊炮炮彈到重型榴彈炮炮彈,都在飛向登陸部隊和登陸艦艇且近在咫尺,而且有的取得了命中。
圖2."紅色高加索"号正在搭載登陸部隊,注意照片右側甲闆上的幾門陸軍火炮
對"紅色高加索"号而言,隻有1941年6月23日和24日的頭兩次戰鬥行動與運送人員和裝備無關:在這兩次行動中,這艘巡洋艦的任務是布設水雷,至于是從誰那裏接到的布雷命令以及爲什麽布雷是另外一個問題,但"紅色高加索"号确實完成了賦予它的布雷任務。除了這兩次戰鬥性質的行動外,就像現在某些人所說的那樣,該艦戰争期間其他所有的行動都是"後勤"性質的。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這艘改造自沙俄時代"斯韋特蘭娜"級巡洋艦的軍艦把自己打造成了一艘非常成功的武裝登陸駁船。用現代軍事術語來說,就是一艘"突擊登陸艦"或者"兩栖攻擊艦"。其與"突擊"二字确實很相關,筆者會在稍後談論這一問題。
"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的故事起源于所謂的"815工程",該工程堪稱是一部災難片的劇本,以"拉紮列夫海軍上将"号向"紅色高加索"号的蛻變爲主線,其中充斥着一系列無奈和不成功的決策,因爲"紅色高加索"号的姊妹艦和"斯韋特蘭娜"級巡洋艦首艦"國際紅色勞動工會"号(1939年10月31日改名爲"紅色克裏米亞"号)隻是按照該級艦最初的設計方案完工的,對當時百廢待興的蘇聯海軍來說,這也是一種更理智的做法:最終問世的是一艘航速較快、航程較遠,隻是在火力方面有些孱弱的軍艦。
圖3."國際紅色勞動工會"号的姊妹艦"紅色烏克蘭"号,照片攝于1930年,其主炮布局一目了然
如果"國際紅色勞動工會"号和"紅色高加索"号這兩艘軍艦在一場水面炮戰中遭遇的話,我恐怕不會把賭注押在"紅色高加索"号上,因爲與後者的四門180毫米火炮相比,前者的十五門130毫米火炮不僅數量多,而且還有很多微妙的問題,這甚至抵消了射程更遠的180毫米火炮的理論優勢。
我們還是按時間順序來闡述吧:"紅色高加索"号的主要問題是什麽呢?它在船台上等待完工的時間太久了,等着等着就進入了海軍技術變革的時代。
平心而論,筆者希望按照原先那個相當合理的計劃完成該艦的建造:安裝八門203毫米火炮,這些火炮是從退役的前沙俄戰艦上拆下來的。結果,"紅色高加索"号最終卻以某種"輕型巡洋艦"的身份完工了。由于基于主炮口徑的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的劃分仍存在各種争議,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去争論。
圖4.正在海上航行的"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照片攝于1938年,前方是"諾維克"級驅逐艦"伏龍芝"号
在這裏,來自蘇聯第一代紅色元帥圖哈切夫斯基(他或許是一位陸軍天才,但在海軍方面卻不像在陸軍領域那樣才華橫溢)的突發奇想橫插了一杠子:正是他(或者他手下的某位專家)想出了建造一艘裝備能遠距離射擊的火炮的巡洋艦的主意。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統一的流程管理,在"紅色高加索"号的建造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失誤:把一切可能的東西都塞進現有的排水量中,甚至比這更多一點,是設計師永恒的願望。當然了,這也是當時的普遍做法,而不僅僅是"紅色高加索"号的特例。
用八門203毫米炮盾炮取代十五門130毫米炮盾炮是個可行的計劃,但當決定用五門180毫米炮塔炮代替203毫米炮盾炮時,問題就來了:必須放棄一座炮塔,因爲這個體量的巡洋艦載不動五座炮塔(每座重120噸);另外,由于兩座炮塔爲一組,因此後一座炮塔還需要安裝重約60噸的炮塔座。每座炮塔除了火炮和裝甲外,還有旋轉機構、彈藥提升井和彈藥庫等。即便如此,設計師們還想留下一部分130毫米火炮作爲副炮……
圖5.攝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
最終,還是選擇了180毫米主炮,但不得不減少一座炮塔,130毫米副炮也被放棄。雖然這樣給人的感覺好了一些,但位于艦首的兩座炮塔仍然導緻了非常明顯的超重,這一點在對艦首的修改上表現得很明顯。
德國佬的"德意志"級裝甲艦曾存在逆浪航行時海水沖擊最上甲闆的問題,爲此他們更換了一個具有明顯傾斜的艦首,這樣就解決了問題。但對蘇聯人來說,"紅色高加索"号的長度已經達到169米(要知道,就連"巴黎公社"号戰列艦的長度也僅爲181米),而用于修理較長的軍艦的船塢數量卻很少。因此,蘇聯海軍決定,基本保留原艦的狀态,隻是簡單地将艏樓部分延長。爲此,設計人員修改了前甲闆形狀,簡單明了地将艦首上層建築的高度從每層3.25米降低到每層2.25米。爲減少海水上浪淹沒前甲闆,在艦首主炮之前的艏樓甲闆兩側增設防浪闆,但效果不大。
除此之外,設計人員還将第二座主炮塔後面的所有結構都向艦尾移動了:艦橋、前桅、司令塔和桅中部平台都朝艦尾方向進行了移動。整個"建築群"的搬遷需要取消艦體内的前部鍋爐艙,隻保留中部和後部鍋爐艙;換句話說,就是減少四台鍋爐,但一下子減少四台鍋爐很難彌補推動渦輪機所需的蒸汽量。在此之前,"紅色高加索"号安裝了十四台英制亞羅式油煤混燒鍋爐和四台布朗-柯蒂斯式蒸汽輪機,輸出功率5.5萬馬力,最終将剩餘的十台油煤混燒鍋爐全部改成燃油鍋爐,這無疑是一項有進步意義的決定,但蒸汽量減少的問題并未解決。事實上,"紅色高加索"号的航速比"紅色克裏米亞"号和"紅色烏克蘭"号低4~5節。
圖6."紅色高加索"号的姊妹艦"紅色克裏米亞"号,注意二者結構和外觀上的異同
接下來,還打算拆除艦上的縱搖減搖水艙(邊艙)。不可否認,黑海在一般情況下是較爲風平浪靜的,并不以風暴而聞名,但在艦炮開火時這類減小艦體擺動幅度的裝置還是非常有用的。此外,還減輕了桅杆的重量。也就是說,與"紅色克裏米亞"号和"紅色烏克蘭"号相比,"紅色高加索"号的桅杆更小、更輕。
縮小了桅杆後,在海軍領導層中,居然又有人提出了這樣的想法:需要對射程非常遠的180毫米主炮進行某種調整!其理由是,該炮高達40公裏的超遠射程有時從縮短的桅杆上是觀測不到遠界的;而且,那時的蘇聯軍艦還沒有配備雷達。
爲了解決縮短桅杆導緻的觀測問題,決定在艦上安裝從德國亨克爾公司購買的彈射器,搭配蘇聯自行研制生産的KOR-1型單發雙翼艦載水上偵察機。最終,"紅色高加索"号配備了一部彈射器和兩架水上飛機,但這也進一步擠壓了艦上有限的空間,外加對蘇聯航空工業提出了新的要求。爲了給彈射器和水上飛機騰位置,拆除了艦尾的部分上層建築,将原先位于艦尾的渦輪發電機移到了舵機艙,并爲食品貯藏庫找了新位置,後桅也向後移動了。
圖7.改裝後的"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注意采用獨特四腳桅構造的後桅和上面保留的吊車
最終,"紅色高加索"号在外觀上完全變成了另外一艘船,顯然已經不再是原先"斯韋特蘭娜"的模樣了。不過,保留的東西還是一樣:兩條裝甲帶,舷側水線裝甲厚75毫米,分布于水線部位上下;舷側上闆裝甲厚25毫米,從水線裝甲上沿向上延伸至主甲闆。水平防禦由雙層裝甲甲闆組成,分别位于主甲闆和下甲闆,單層厚度20毫米。司令塔和炮座壁厚75毫米。
這樣一番改動過後,"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的标準排水量從7000噸增加到7600噸,主炮爲四門180毫米口徑火炮。相比之下,與之排水量相當的日本重巡洋艦"古鷹"級和"青葉"級各裝備六門200毫米火炮。把這個話題再稍微擴大一下:如果讀者還記得"德意志"級裝甲艦/重型巡洋艦的話,其标準排水量略超過一萬噸,但其主炮爲六門280毫米口徑火炮!不過總的來看,"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的改裝效果還算不錯。
下面,讓我們來仔細讨論一下"紅色高加索"号的主炮。首先,180毫米這個口徑的由來和出處現在已經不那麽重要了——二戰前,法國人還曾涉獵過非主流的138毫米、164毫米和194毫米口徑。至于原先提出的要安裝的203毫米口徑火炮呢?不錯,雖然早在1926年就下達過這樣的任務,但對布爾什維克工廠的總設計師切爾尼亞夫斯基(K. K. Chernyavsky)來說,口徑數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上艦爲基礎設計的180毫米火炮在勒熱夫靶場進行了測試,但以其爲基礎研制203毫米火炮的想法被放棄了,蘇聯海軍決定重新制造180毫米火炮,而且炮彈已經生産出來了。
圖8."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的180毫米主炮特寫
這種采用維克斯楔形炮闩的180毫米口徑火炮被命名爲B-1-K型火炮,這也是蘇聯海軍新研制的第一型大口徑艦炮。蘇聯海軍對這種新型火炮評級頗高,稱其爲"新一代武器",具有"獨特的作戰性能",而且"超越了世界同類産品"(嗯,這一點倒是沒說錯,因爲世界上根本沒有同類産品,但總的來看,其性能确實有可圈可點之處)。B-1-K型火炮發射的彈丸重97.5公斤,初速920米/秒,最大射程超過40公裏(225鏈,約合41.67公裏),實際射速4發/分。
缺點方面,B-1-K型火炮彈藥爲分裝式結構且采用人工裝填,導緻射速較慢。此外,發射藥還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在藥筒中,第二部分在底火中,這顯然不是最實用的布局。而且,正如讀者所猜想的那樣,這遠非該型火炮的唯一缺點。B-1-K型火炮的主要缺點是炮管壽命太短:在全裝藥(藥筒+底火)情況下隻能打70發炮彈,打完70發炮彈就要更換炮管,這簡直令人咋舌。當然了,軍艦上的主炮并不總是以最大射程射擊。
在"紅色高加索"号上,每門主炮的備彈量從175發到196發不等,具體取決于裝藥量,這個備彈量是半裝藥情況下可以開炮射擊的次數。可一旦打完這些次數,無論如何都要更換炮管。另外要指出的是,艦上沒有炮管清潔設備。事實上,使用這種身管膛線易磨損的火炮意味着,即使在兩次相鄰的射擊中,彈道也會發生很大變化,這也是爲獲得超過40公裏的射程而付出的代價。
圖9."紅色高加索"号入役後不久拍攝的照片,注意其後主炮
總的來說,"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給人的感覺是一切都很奇怪:它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種"海上狙擊手"形象的巡洋艦,即它可以輕松地從很遠的距離上獵殺敵艦。沒錯,在這種情況下,它并不需要太多的炮管數量,一切都取決于精度。不過,射擊精度的獲得需要火控裝置來提供,在20世紀20~30年代的蘇聯海軍艦艇上,能安裝這樣現代化的裝置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爲當時的蘇聯經常受到制裁,故其海軍艦艇上的火控系統非常簡陋。
當時,"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上的火控裝置甚至簡陋到了這樣的地步:炮塔沒有自己的測距儀和瞄準裝置,所有的射擊參數都來自桅杆上的兩台測距儀。獲得的信息彙總到中央火控台,由半自動機電設備進行處理。然後,中央火控台将射擊參數以俯仰角和方位角的形式傳送給炮塔。也就是說,該鏈條上的任何一個環節(測距儀或中央火控台)失靈,都會使艦上的炮聲沉寂下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紅色高加索"号是一艘"海上狙擊手"性質的巡洋艦,但……筆者想到了這樣一個比方:一名士兵裝備有一支安裝傳統後置瞄準鏡的SVD狙擊步槍,這款步槍既是一種狙擊步槍,也是一種遠射程步槍,但對這名士兵來說意義并不大:因爲射程高達40公裏的B-1-K型火炮需要借助測距儀獲取的參數進行校正,而測距儀操作人員會根據炮彈落下時濺起的水柱引導主炮射擊。
圖10."紅色高加索"号後主炮群特寫
在火炮時代的海戰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做法了:濺起的水柱幫助觀測者了解敵艦在不同炮彈落點之間的位置。在朝地面目标開火時,目标往往會被地形起伏所掩蓋,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爲"朝敵人的某個方位射擊"。一般來說,當火炮朝距離很遠的目标射擊時,哪怕使用裝藥量不大的炮彈(95公斤重的穿甲彈隻裝填有2公斤炸藥),對落點進行修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總的來說,蘇聯海軍領導層認識到,"紅色高加索"号的戰鬥力不宜高估,但艦上的水兵們還是積極駕駛這艘巡洋艦開展各種訪問活動。也就是說,這艘巡洋艦更多地是爲政治服務,而且其應對自如。
圖11.1933年訪問伊斯坦布爾期間拍攝的"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
1938~1940年,"紅色高加索"号接受了現代化改造。蘇聯海軍非常渴望重新武裝一下這艘船,把所有過時的火炮和裝備都扔到垃圾堆裏(而且不誇張地說,艦上的火炮和裝備幾乎全都是過時的),但船舶工業人民委員部決定"就這樣吧",隻更換了艦上的副炮和高射炮等輔助火炮。最終,"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裝備了六座(每舷三座雙聯裝)100毫米口徑斯柯達高平兩用炮(這款火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出色)和四門45毫米口徑的21-K型半自動高射炮。
以這種配置,"紅色高加索"号投身到了戰火之中
早在蘇德戰争爆發前的1940年,根據弗拉基米爾·安東諾維奇·阿拉富佐夫海軍中将的報告,由于火炮狀況不佳,"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不适合作爲訓練艦使用。可能實際情況确實如此,但該艦在政治舞台上展現出了自身的價值。至少,通過該艦出訪在内的一系列外交活動,意大利人在列甯格勒建造了一條郵輪生産線,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大的成果了。
圖12.航行中的"紅色高加索"号,照片攝于1940年
事實上,黑海艦隊通過這艘船收獲了什麽?在缺點方面倒是有一大堆:有口徑符合國際條約規定的火炮,但幾乎不敷使用,因爲炮管壽命消耗得太快;幾乎沒有堪用的防空能力,對于這一點,我們在整個戰争期間都感到無能爲力;魚雷兵裝和布雷裝備在這樣一艘軍艦上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況且也沒有人會真正讓它去布雷;速度和機動性也都不是很好。
至于優點方面,那就是培養了一批訓練有素、技能過硬的艦員。面對周圍都是敵對國家和不友好國家的現實,數年間的外國出訪之行肯定會讓艦上的每個人都曆經考驗,這也是正常的。另外,筆者想說的是,該艦的艦員們能有這樣的指揮員是幸運的:古什金(A. M. Gushchin)和愛羅先珂(V. N. Eroshenko)都是不怕做決定的人,他們做出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總之,他們是稱職而不怯懦的軍官。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好"字就勝過了一堆"壞"字。沒法用主炮射擊?那我們就用副炮好了,六座雙聯裝100毫米副炮總比什麽都沒有強。不過,要想使用一側的全部六根炮管射擊,就必須通過某種機動使軍艦側面對敵。與主炮相比,副炮的射程不是40公裏,而是15公裏?沒關系,反正支援登陸作戰又不是海戰,陸地上隻有浮塵、灰土和煙霧,隻是首先要關注艦首方向的威脅。
圖13.在甲闆上列隊的蘇聯水兵,旁邊可見一門雙聯裝100毫米副炮
于是乎,"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就成了一艘大号的登陸駁船,而且其在戰鬥中确實使用180毫米主炮開過火,但真的非常小心,每次開火的次數從12次到27次不等。第一次主炮實戰射擊發生在1941年9月12日,在敖德薩附近,向敵軍打了27發主炮炮彈,至于結果……好像也就那樣。
相比于珍貴的主炮炮管壽命,沒有人會節省100毫米副炮的壽命,所以艦上的100毫米斯柯達高平兩用副炮可以毫無顧忌地全力開火,而且副炮炮彈的成本與主炮炮彈成本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紅色高加索"号的統計結果是,每次行動會打出200~400發副炮炮彈。當然了,副炮的射程遠沒有40公裏,不過在支援登陸作戰中,太遠的射程似乎也沒必要。
"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在蘇德戰争中的最高光時刻是參加了刻赤-費奧多西亞登陸作戰:1941年12月29日,"紅色高加索"号運載着1853名傘兵、一個下轄六門76.2毫米火炮的炮兵連、16台車輛、若幹彈藥和食品,作爲登陸編隊的一員離開新羅西斯克港,于12月30日清晨駛入費奧多西亞灣。作爲此次登陸行動的一部分,"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用其全部四門大口徑主炮開火,共發射了86發180毫米炮彈;此外,100毫米副炮也發射了700多發炮彈。
圖14."紅色高加索"号的主、副炮都在開火射擊
蘇軍關于這次登陸行動的想法非常大膽:"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用其所有的艦炮開火,沖入海灣,壓制住岸上的德軍炮台,然後停泊在寬防波堤的3号泊位,開始讓登陸兵上岸和卸載裝備。而且按照預想,被壓制住的德軍炮火将不會對蘇軍的登陸行動構成幹擾。
事實上,與計劃相比,現實中的一切都變得極爲複雜:"紅色高加索"号雖然打出了86發180毫米主炮炮彈,但這些炮擊幾乎毫無建樹。第一次靠岸時無法停泊,第二次靠岸時也是如此。最終,"紅色高加索"号繞着港口轉了兩個多小時之後,才在第三次嘗試時停靠在了碼頭上。
圖15."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模型上的主炮炮塔特寫
在"紅色高加索"号繞着費奧多西亞港兜圈子的兩個多小時裏,德軍方面所有能射擊的火炮都在朝這艘在海灣内低速行駛的真正的大艦開火,試圖盡全力擊中它。由于德軍炮兵的訓練水平較高,導緻"紅色高加索"号被多發炮彈擊中,據當天艦上的戰鬥日志記載:
5點08分:被兩發迫擊炮炮彈擊中。
5點15分:被一發88毫米炮彈擊中,無損壞。
5點21分:一發炮彈(估計口徑爲150毫米)擊穿二号主炮塔正面裝甲并在内部爆炸,炮塔内的艦員全部犧牲且炮塔内起火。損管分隊迅速将火撲滅,一個半小時後,二号主炮塔再次進入戰備狀态。
5點35分:一發105毫米炮彈和兩發迫擊炮炮彈在艦橋上爆炸,艦橋上大部分人犧牲。
5點45分:一發炮彈在艦體第83号肋骨區域爆炸。
7點07分:一發炮彈擊中左側第50号肋骨區域。
7點17分:另一發炮彈擊中第50号肋骨區域。
7點30分:第60号肋骨區域被擊中。
7點31分:據推測,一枚105毫米炮彈擊中司令塔,裝甲未被擊穿。
7點35分:第42号肋骨區域被擊中。
7點39分:三發炮彈擊中艏樓上層結構。
8點08分,"紅色高加索"号完成人員上岸(運載的1853名傘兵全部登陸),但沒有卸下火炮等重武器裝備,此時該艦便開始機動進入港外的開闊錨地,這非常及時,因爲9時左右德軍飛機抵達,它們在一天之内對這艘蘇聯巡洋艦發動了25次攻擊。由于全體艦員士氣高漲,因此德軍飛機的空襲未能奏效。
圖16.二戰蘇聯海軍艦艇上的防空高射炮和射擊指揮儀
12月31日,"紅色高加索"号終于在費奧多西亞港的防波堤上卸下了火炮等重裝備,随艦登陸的炮兵得以繼續打擊岸上的德軍,支援傘兵的戰鬥。1942年1月1日,完成任務的"紅色高加索"号向新羅西斯克港返航。在這場登陸作戰中,全艦共有27人犧牲,66人負傷。軍艦總共挨了12發身管火炮炮彈和5發迫擊炮炮彈,8處起火,艦體上被穿出7個窟窿,内部機構也多有受損。
1942年1月4日,運載着1200名士兵、裝備和彈藥,"紅色高加索"号再次駛抵費奧多西亞港。此時距離上次遭德軍炮火打擊還不到一個星期,這艘巡洋艦的戰傷甚至都沒修好就再次投入了戰鬥,隻是在艦身破損處打了些"補丁"。由于無法在黎明前卸下所有物資,第二天一早,"紅色高加索"号又遭到德軍航空兵攻擊,對德軍來說,這艘停泊在碼頭邊的巡洋艦無疑是最誘人的目标。
圖17.箭頭所指處爲"紅色高加索"号的姊妹艦"紅色烏克蘭"号巡洋艦,後者于1941年11月12日遭德機空襲沉沒
在本次空襲中,德軍飛行員共在船舷附近投下4枚炸彈。250公斤重的炸彈在艦尾炸出了3個大洞,海水從洞中洶湧而入。不過,艦員們最終還是堵住了進水,并開動軍艦,把船開到了港外的開闊錨地裏。在那裏,"紅色高加索"号遭到一群挂載500公斤炸彈的Ju 88轟炸機的攻擊,德軍投下的一枚炸彈在艦尾附近爆炸,右螺旋槳軸被炸斷,左螺旋槳支架被炸彎,方向舵被卡住,海水再次從之前炸開的大洞洶湧而入。最終,"紅色高加索"号進水約1700噸。
很難想象此刻艦員們的遭遇。從費奧多西亞到圖阿普謝,"紅色高加索"号幾乎是以爬行的速度走完了300公裏的航程,艱難航行了整整一天。途中,在暴風雨來襲的情況下,"紅色高加索"号恢複了航速和對航向的控制,最終駛抵圖阿普謝。對艦上的水兵們來說,惡劣的天氣正中下懷,因爲這樣就不會有敵機來襲擾了。
在瀕臨戰火的軍港塞瓦斯托波爾,仍保留有用于維修艦船的浮船塢。對"紅色高加索"号的修理是另一個充滿英雄主義的故事,這真可謂是如果你想活下去,那麽你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不知道世界上是否還有這樣的例子:把滿載排水量9000多噸的軍艦拉到承載能力僅爲5000噸的浮船塢上修理,但"紅色高加索"号做到了。最終,蘇聯工人們在浮船塢裏修好了這艘船。
圖18.在浮船塢上接受修理的"紅色高加索"号,照片攝于1942年,地點是波季港
一系列軍事行動的成果,包括1.4萬海裏的航程,運送了2.5萬名士兵,不計其數的從敖德薩及塞瓦斯托波爾運回的負傷軍人和平民,400多門/輛火炮、迫擊炮、車輛,2000噸彈藥再次證明,"紅色高加索"号對戰争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問題依舊存在:用巡洋艦運送彈藥和登陸部隊到底算不算"大材小用"?
筆者的回答是:當然不是!巡洋艦的任務無疑包含爲登陸/運輸艦船護航,保護它們不受敵艦和敵機的攻擊,用艦炮火力壓制敵海岸炮台,等等。但是,就"紅色高加索"号而言,它卻根本不适合執行這樣的任務。就當時黑海上的敵人海軍狀況而言,可以肯定地說,這艘巡洋艦是沒有對手的,但在陸地上,可以成爲這艘船對手的目标(比如各類海岸炮台)卻比比皆是。而且,就算是對付陸地上的對手,軍艦也不是向海岸上的動态目标開火的最佳火炮平台。
圖19.攝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背景中可見"巴黎公社"号戰列艦
與飛機的戰鬥基本與二戰蘇聯海軍的艦艇無關,因爲從戰列艦到魚雷艇,防空始終是二戰蘇聯海軍艦艇最薄弱的方面,老舊的100毫米高平兩用炮和45毫米半自動高射炮更多地是爲了表現出一副"擊退敵機進攻"的姿态。雖然"紅色高加索"号的防空火力配置在大修後得到極大提升,但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因爲随着塔曼橋頭堡戰鬥的失利,震怒的斯大林下令,除非有他本人的特别批示,否則禁止蘇聯海軍所有的大中型水面作戰艦艇擅自出海作戰。此外,蘇軍也不再需要發起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了,中小規模的登陸作戰所需船艇可由地面部隊自行解決。
那麽,就"紅色高加索"号而言,蘇聯海軍究竟建造了一艘什麽樣的巡洋艦呢?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它其實不算是一艘巡洋艦,實際上,它可以看作是爲了測試新式180毫米口徑B-1-K型艦炮而建造的實驗艦。除了"紅色高加索"号,B-1-K型艦炮未應用在蘇聯海軍的其他任何艦艇上,原因正是B-1-K型艦炮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了諸多問題。與蘇聯許多類似的武器研發項目一樣,B-1-K型艦炮追求的創紀錄射程最終成了勞而無功的無本之木。但那個時代就是這樣,沒有什麽好譴責的。
圖20.存放于克拉斯納亞高爾卡要塞的一門TM-1-180列車炮,與"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上的180毫米主炮同源
在"紅色高加索"的後繼型号26型巡洋艦和26比斯型巡洋艦上,雖然主炮口徑依舊爲180毫米,但它們裝備的并非B-1-K型艦炮,而是完全不同的B-026-P型艦炮。在此必須特别強調的是,B-1-K型艦炮與B-026-P型艦炮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火炮,甚至連炮彈都不通用。可以這樣說,180毫米口徑的B-026-P型艦炮是一款全新設計的火炮,它采用意大利安薩爾多公司的襯裏層;而且不同于B-1-K型艦炮的60倍徑,B-026-P型艦炮爲57倍徑,即炮管長度縮短了3倍口徑,約合0.54米,這将完全改變彈丸的内彈道。此外,B-026-P型艦炮還加深了膛線,炮管壽命也增加到300發,并在結構上增加了駐退閥。
沒錯,與B-1-K型艦炮相比,B-026-P型艦炮的射程從40~41公裏下降到了36~37公裏,但不必再擔驚受怕地數算着每一次開火以防炮管到壽了,單憑這一點就極具價值。無論如何,戰列艦把一發半噸多重的彈丸發射到上述距離不算難事,而巡洋艦把一枚重約97公斤的180毫米炮彈發射到相同的距離上難度肯定與之不同。
圖21."基洛夫"級輕巡洋艦的三聯裝炮塔和B-026-P型艦炮
最後的問題:筆者究竟想表達什麽觀點?
事實上,筆者想說的都說了。在此,我再次向"紅色高加索"号上令人欽佩的艦員們表示敬意。事實上,一艘軍艦是什麽并沒有什麽區别,重要的是艦員們能用它來做些什麽。但我們必須承認,讀到關于一艘英雄巡洋艦的故事是一回事,因爲這艘巡洋艦缺少真正堪用的主炮和防空武器系統,在整場戰争期間基本被當成大号武裝登陸駁船使用;而如果我們談論的是一艘實驗性質的軍艦,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紅色高加索"号就是一艘實驗艦。
圖22.陳列在俄羅斯莫斯科中央武裝力量博物館内的"紅色高加索"号巡洋艦模型
可以這樣說,根據第一次《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最初版本的"紅色高加索"号甚至都不能算是巡洋艦,因爲條約明确規定,所謂"巡洋艦"需要裝備口徑大于5.1英寸(130毫米)的火炮。順便提一句,這就誕生了一種非常新穎的艦艇:美國海軍的"伊利"級炮艦,這種軍艦倒是與"紅色高加索"号有幾分相似。
"伊利"級炮艦排水量2000噸(作爲對比,蘇聯海軍的7型驅逐艦排水量爲1500噸),裝備四門152.4毫米火炮,外加四座綽号"芝加哥鋼琴"的四聯裝28毫米高射機關炮和四門"厄利孔"20毫米高射機關炮。總的來看,這是一型非常有趣的軍艦,唯一的缺點是航速太慢(20節),但這一點在1930年的協議中已經寫明。所以,對比之下,"紅色高加索"号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算作巡洋艦,讀者心中恐怕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圖23.美國海軍的"伊利"級炮艦,共建造兩艘,分别是一号艦"伊利"号與二号艦"查爾斯頓"号
至于蘇聯海軍把一艘擁有優秀的高素質艦員的試驗艦性質的軍艦用于戰争,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或者說,問題完全出在表述方式上:如果把"紅色高加索"号看成一艘巡洋艦,那麽它絕對是當時各方面性能最差、最弱的巡洋艦之一;但如果把"紅色高加索"号作爲一艘試驗艦來看待,那麽一切結果都很好,比如爲地面部隊提供了支援,新式艦炮也得到了檢驗,等等。
當然,關于"紅色高加索"号的曆史是一個關于如何建造軍艦的故事,比如追求一些毫無意義的紀錄(射程40公裏的主炮!)。另外,筆者認爲本文所述在今天仍有意義,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意義,因爲我們在有關軍隊、武器的展覽中又頻頻出現了"無與倫比……"的字樣,不過,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隻是在不同的時間伴随着不同的結果而已。
圖24.前後兩代榮獲"近衛"稱号的"紅色高加索"号軍艦:上爲"紅色高加索"号近衛巡洋艦,下爲"紅色高加索"号近衛大型反潛艦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