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電價格暴跌反而成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動力。
年關将至,外界對于市場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格外敏感。
最近,造車新勢力極越的 " 斷崖式清盤 " 就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所以當董明珠最近又一次 " 宣布 " 要造車以後,家電巨頭們的 " 汽車夢 " 也再一次被擡到了台前。
不過家電巨頭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所以 " 以舊換新 " 也成爲了 2024 年家電市場的增長關鍵詞。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 13 日零時,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整體帶動相關産品銷售額超 1 萬億元。其中,家電以舊換新帶動 8 大類産品銷售量超 4900 萬台。
然而,拉動效果似乎沒有想象中那麽強烈。
據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4 年前三季度,中國家電市場零售規模 6144 億元,同比下滑 0.2%。從季度來看,一季度 1767 億元,同比增長 4.3%;二季度 2398 億元,同比下滑 8.5%;三季度 1979 億元,同比增長 7.5%。
家電巨頭美的 CEO 方洪波在近日露面時談及了家電行業的 " 卷度 "。他說," 我們内部有個口号,積極參與内卷,勇敢跳出内卷。" 而關于 " 卷 ",方洪波表示," 不要在地闆上卷,要捅破天花闆。"
對此網友們笑稱,看來捅破天花闆和積極參與内卷的最佳方式就是 " 造車 " 了。即使汽車行業不好 " 混 ",但傳統家電巨頭看準了其中的巨大商機,紛紛進場,它們要麽從電池這種核心零部件切入,要麽從空調壓縮機入手,或者跟車企合作開發智能座艙。
也許就像雷軍曾說的,汽車是百年賽道,隻要看好汽車産業,任何時候都不晚。
八仙過海開辟 " 第二曲線 "
此前由于在銀隆新能源身上的巨虧,并未讓董明珠在造車事業等來 " 豐收 ",所以格力在造車這事上的角度也發生了轉變,開始着重發力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領域。
2022 年,格力電器斥資 30 億元入主盾安環境,後者是制冷元器件行業的龍頭企業,公司主營業務分爲制冷配件業務及制冷設備業務、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業務兩大闆塊,此舉被視爲公司有意切入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領域。
去年 12 月,格力電器又加碼新能源,增持格力钛。公告稱公司已經于 2023 年 12 月 19 日與 12 名交易對方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拟受讓其合計持有的格力钛 2.71 億股股份,該部分股權占格力钛總股本 24.54%,交易對價爲 10.15 億元。
但截至目前,格力钛仍未實現盈利。截至今年上半年,格力钛新能源總負債爲 247.86 億元。王健林等人的投資基本是打了水漂。
近日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悄然成立,其業務涵蓋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包括工業互聯網數據服務、智能機器人研發、軟件開發、科技中介服務,以及制冷、空調設備銷售制造和汽車零部件研發等。
有人認爲,董明珠想通了不一定必須進場造車才能賺錢。從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業務範圍上看,并不包含汽車制造,而是汽車零部件研發,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成爲車企的供應鏈企業,爲車企提供車載空調和冰箱等産品,賺車企的錢。"
不過在外界看來,董明珠之所以要造車,究其原因還是因爲在家電行業的 " 内卷 " 下,董明珠急需開拓出增大營收空間的 " 第二曲線 "。
根據格力電器在 10 月底發布了 2024 年三季報顯示,格力營收 471.3 億元,同比下滑 15.87%;歸母淨利潤 78.25 億元,同比增長 5.47%。前三季度格力營收 1474 億元,同比下滑 5.39%;歸母淨利潤 219.6 億元,同比增長 9.30%。格力遭遇近十年該季度的第二次業績大下滑,僅次于 2021 年三季度營收下滑 16.40%。
在業界看來,一切與消費關聯的産業,營收增速往往排在第一位,它決定了公司對市場的統治力及增長空間。而營收的下滑更說明,本就增長艱難的格力電器,長達 30 多年,依舊難以開拓出增大營收空間的 " 第二曲線 "。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業績表現和市值在三大家電巨頭中均是墊底,所以這也是董明珠必須讓格力加入傳統家電造車新勢力大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家家電頭部企業美的也很早涉足汽車行業。
早在 2003 年,美的便嘗試收購多家商用車公司,并在昆明和長沙設立客車生産基地,但因經營不佳,最終于 2009 年退出整車制造,轉投電機、汽車空調壓縮機等零部件的生産研發。
2017 年,美的收購了頭部工業機器人供應商庫卡的大部分股權;次年,美的又成立威靈汽車部件公司,主要生産驅動電機、電子水泵、電子油泵、電動壓縮機和助力轉向電機等零部件。
2020 年 12 月,美的将整體業務架構由原先的四大闆塊重新劃分爲五大闆塊,涉及汽車零部件産品的機電事業群首次成爲專設業務闆塊之一。
美的目前重點布局電驅動、熱管理、底盤執行系統三個方向,目前已經成爲蔚來、理想、小鵬造車新勢力的供應商,江淮等傳統車企也成爲美的的合作方。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工業技術事業群總裁伏擁軍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從家電零部件到汽車零部件,産品和市場不一樣,挑戰确實很大。我們選擇了汽車電動化的過程中産生的增量部件,對于汽車行業的供應商來說是新産品,但我們在技術上比這些供應商更擅長這些部件。"
美的不造車卻等于已經加入了造車供應鏈,而 " 冰箱、彩電、大沙發 " 是新能源汽車的标配,加上儲能業務,美的不造車,卻已經能從汽車領域賺到不錯的收益。
家電巨頭決定卷土重來
與格力、美的不同的是,海爾雖否認推出自有品牌汽車,但在汽車領域布局已久,更專注于汽車産業鏈,将視角聚焦在二手車市場,并在此進行快速擴張。
目前海爾通過卡旗下的汽車工業互聯網生态平台品牌——卡泰馳深度布局二手車市場。目前已在鄭州、上海、武漢、青島等 30 多個城市布局汽車生态網絡。
但爲何海爾集團要選擇入局二手車市場?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稱:" 二手車市場作爲一個龐大的市場,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通過多維度的布局,海爾集團可以充分利用其在品牌、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快速切入市場,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此外,海爾集團還希望通過布局二手車領域,進一步拓展其業務範圍,提升品牌影響力,實現多元化發展。"
也有業内人士認爲,二手車業務,或許隻是海爾邁進沸騰汽車圈的緩兵之計,海爾也有一定的優勢。例如,海爾在品牌、服務以及标準化建設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和資源,恰好能彌補二手車市場叢生的亂象。
而海爾終極目标則在于汽車的智能生态。
相較于海爾、格力、美的,另一家電巨頭創維更注重于對整車制造的布局。
早在 2010 年,創維創始人黃宏生在南京成立開沃新能源汽車,收購并重組南京金龍客車,快速進入到商用車領域,從中巴擴展到物流車、專用車、卡車、電池、零部件等領域。
2017 年,開沃獲取乘用車生産資質,後于 2019 年發布天美汽車品牌;首款車型天美 ET5 于次年 10 月上市。
2021 年 4 月,天美汽車更名爲創維汽車,天美 ET5 也先後更名爲創維 ET5 和創維 EV6 上市。但創維汽車的市場表現卻不盡如人意。2023 年,創維汽車全年銷量僅 1.86 萬輛,僅完成全年目标的 46%。
創維汽車的前景并不理想,在多數人看來,主要原因在于其産品沒有核心競争力,例如在三電系統、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技術上,創維汽車泛善可陳,既無自研成果,也無宣傳亮點,而創維汽車将 " 保健 " 作爲賣點的做法,更是備受質疑。
總的來說,傳統家電市場趨于飽和,内卷嚴重,如果不開拓新的業務邊界和增長點,就無法維持穩定運營。随着智能新能源汽車時代來臨,汽車與手機産生大量互動和融合,家電巨頭們認爲再次布局汽車行業的時機已來臨。
特别是在小米汽車首款車型小米 SU7 上市後,其通過同一集團的生态與米家智能家居聯動,實現隔空操作家電等功能,更讓傳統家電制造商看到了智能汽車跨界家電産業的聯動前景。
然而,家電與汽車雖然有共通之處,但終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
汽車制造是一個高度複雜和資本密集型的行業,與傳統家電巨頭熟悉的電子消費品領域存在巨大的差異。從研發、生産到銷售和售後服務,汽車産業鏈條長且環節衆多,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投入。
此外,汽車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遠遠高于電子産品,傳統家電巨頭需要在這些方面建立起強大的研發和質量控制體系。
20 年前,家電行業曾掀起過一股 " 造車熱 "。美的、春蘭、新飛、格林柯爾等公司都曾參與其中,但最後基本都铩羽而歸。現在,新一批的家電巨頭們決定卷土重來,但他們的決心甚至比上一輪更猛烈了。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