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本文系紫金财經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 大象 " 吉利汽車,開始 " 轉身 "。
近日來,吉利子品牌整合的消息接踵而至。從幾何并入銀河品牌、雷達汽車納入吉利集團,再到極氪領克合并,吉利一次又一次釋放加速整合的決心和速度。
這一切源自今年 9 月份,吉利發布《台州宣言》,這是一份吉利 " 戰略聚焦、戰略整合 " 的公開宣言書。這個曾經堅定執行多品牌戰略的 " 大象 ",開始轉身 " 瘦身 "。
在《台州宣言》發布之前,吉利内部的業務整合已經悄然展開。有消息稱,從今年二季度起,吉利就開始對研發體系進行大調整,重設 CTO,整合同類團隊,加大平台化建設。
可以說,整合是 2024 年吉利的戰略主線,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影響着吉利的發展。任何一家企業的整合,都是組織架構以及人員的大調整,能否真正完成子品牌之間的融合統一,如何協調好原本不同架構和團隊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都考驗着吉利的整合能力。
業務調整,吉利走向大整合
實際上,對于吉利,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大衆對它的印象既熟悉又模糊。吉利這個名字都聽說過,但是要給他貼一個準确的企業标簽,反而說不上來;都知道吉利品牌很多,但是要說全他到底有多少品牌,對于圈外人來說也是一道高難度題。
不僅僅是外部對吉利品牌認知模糊,一位極氪内部人士也曾對外表示,即使在公司工作多年,也難以理清各個品牌之間的股權脈絡關系。
而外界普遍的認同是:吉利是一家非常龐大且複雜的 " 汽車帝國 "。自 2007 年《甯波宣言》之後,吉利就一直采取擴張的戰略,将 " 多生孩子好打架 " 奉爲圭臬。從收購沃爾沃開始,吉利陸續從外部收購了寶騰汽車、路特斯、倫敦電動汽車公司等等,又在内部孵化出了領克、極氪、銀河等多個品牌。
不得不說,分立品牌的戰略讓吉利汽車吃到了時代紅利,當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吉利似乎又在時下的節點,認爲應該采取業務整合了。這順應了那句古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分立 17 年後,吉利開始走向業務大整合。
有消息稱,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吉利高層開始頻繁開會讨論研發體系的整合事宜,參與整合的對象包括吉利中央研究院和各子品牌背後的智駕、座艙、電子電氣架構、電動力、整車平台以及後端采購和供應鏈團隊等。
如果說研發體系的整合是吉利大整合的前奏,那麽 9 月吉利公開發布的《台州宣言》就是整合計劃全貌浮現的一幕。
吉利汽車創始人、董事會主席李書福通過《台州宣言》明确宣布,吉利進入戰略轉型新階段,以 " 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 " 五大舉措,聚焦汽車主業未來的發展。
今年 10 月,吉利将幾何品牌正式并入銀河品牌。此後的 2 個多月時間裏,吉利子品牌之間的合并、重組消息紛至沓來。最先是電動皮卡品牌雷達汽車納入吉利的消息,随後雷達相關人士承認了此事。
11 月 14 日,吉利控股宣布對極氪、領克股權結構進行優化,理順股權關系,減少關聯交易、消除同業競争,推動内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極氪将通過購買吉利控股和沃爾沃所持領克股份獲得共計 50% 的領克股權,并通過向領克增資的方式再獲得 1% 股份,涉資超過 93 億元。
除此之外,還傳出 LEVC 翼真汽車将納入吉利汽車集團的消息,同時沃爾沃或将退出對極星的持股,而極星最終可能會被收歸至極氪旗下。
吉利已經進入一場聲勢浩大的整合期。
整合蓄力,從 " 打架 " 到 " 打仗 "
據不完全統計,從 9 月開始截至目前,吉利旗下至少有六個子品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吉利一次又一次釋放加速整合的決心。
究其原因,吉利可能已經認真的評估了市場形勢,滄海桑田,攻守易勢。近年來,全球汽車産銷規模持續增長,尤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迅速,在巨大的市場機遇下,除了傳統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轉型擴張,還誕生了諸多造車新勢力品牌,汽車市場變得 " 擁擠 " 起來。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爲全球競争最爲激烈的市場。爲了争奪更大的市場份額,2023 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打起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競争也進入白熱化階段。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從 2020 到 2023 年,中國汽車行業利潤率分别爲 6.2%、6.1%、5.7%、5%,一路下滑。
與此同時,吉利汽車銷量掉出中國自主品牌第一的位置。2022 年吉利年銷量比比亞迪少了 43 萬輛,痛失中國自主品牌銷量第一的寶座,或許是吉利下決心調整的一大痛點。
在這樣的形勢下,吉利面對的市場環境," 多生孩子好打架 " 的策略已經失效了,面對市場競争的新形勢,需要修煉更強的殺手锏來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
因此,降本增效,進一步增強綜合競争力已然變得愈發急切。但在多年的多品牌化戰略下,吉利的子品牌們常常出現定位重合、市場互搏、同業競争等問題。這個問題随着市場競争的加劇,體現的更爲明顯。
比如,剛剛宣布合并的領克和極氪,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2016 年 10 月,領克汽車成立,肩負着吉利汽車高端化的重任,起初以燃油車爲主。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領克意識到不能隻專注于燃油車,很快成立了電動汽車事業群,并在 2021 年推出領克 ZERO CONCEPT 概念車。
不過這款車型最終是以極氪 001 的名義發布,極氪也宣告成立,定位中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本是同根生的領克和極氪,在市場定位上都面向中高端,受衆也都偏向年輕消費者,隻不過領克專注燃油、增程領域,極氪專注純電領域。
而随着新能源汽車競争的加劇,如此細分的品牌是有競争缺陷的,勢必會覆蓋不到很多用戶。于是領克推出了純電轎車,極氪也傳出消息開始布局增程汽車。
兩大品牌由此變得更加趨同,定位也會更加模糊。更爲重要的是,市場并沒有因此買單,領克的首款純電轎車 Z10 和極氪 x 車型極爲相似,使用的也是同樣的吉利浩瀚架構,沒有太多新的亮點,Z10 銷量并不理想。
除了定位重疊導緻同業競争外,多品牌分立戰略下,吉利也有不少子品牌發展并不順利。
根據乘聯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 年幾何的多款車型銷量長期徘徊在三位數。10 月,幾何銷量市場份額僅爲 6%,在自主品牌中排名第 82 位。其中,作爲幾何的主力車型,幾何 A 今年 10 月的銷量爲 1100 輛,環比下降了 55.39%,直接腰斬。
而在規模達 50 萬輛左右的皮卡市場中,電動皮卡品牌雷達汽車每年的銷量僅在 5000 輛左右。在國内主打 MPV 的翼真汽車,6 月上市的首款電動 MPV L380 至今銷量不過千台左右,在 MPV 市場中聲量并不大。
這些沒有太多存在感的子品牌,也都需要通過整合增強勢能,并且在内部保持技術、渠道等資源共享,從而降低成本投入。整合之後,也許不一樣的局面,就會出現了。
整合不是終局,吉利新考驗開始
2024 年開始,吉利汽車業績向好趨勢明顯。
第三季度财報顯示,吉利汽車第三季度實現營收 603.78 億元,創曆史新高,同比增長 20.5%;第三季度公司股東應占溢利 24.55 億元,同比增長 92%。1-9 月,吉利汽車實現營業收入 1676.84 億元,同比增長 36%;公司股東應占溢利達 130.53 億元,同比增長 358%。
銷量方面,2024 年第三季度,吉利汽車銷量爲 53.4 萬輛,創曆史新高,同比增長 18.7%;1-9 月總銷量達 149 萬輛,同比增長 32.1%,已完成全年 200 萬輛銷量目标的 74.5%。
在吉利高層看來,整合能夠帶來諸多益處,并将業績向好的趨勢延續下去。其一,可以消除子品牌同業競争、市場互搏的狀況;其二,品牌定位優勢互補,有助于提升産品組合;其三,實現産品架構的統一,達成研發能力的互補;其四,銷售網絡互補,擴大用戶覆蓋範圍;其五,産生規模效益,從而推動降本增效。
但從硬币的另一面來看,整合後的吉利也面臨全新的挑戰。
從企業層面來看,整合并不是簡單的 1+1,其中涉及到内部員工、銷售渠道、供應鏈體系等多個維度的全面整合。
吉利旗下的多個品牌長期以來 " 各自爲政 ",擁有獨立的研發、銷售和渠道團隊。如今,随着整合的推進,這些團隊之間的職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合和交叉。在此情形下,如何平衡各團隊之間的利益關系,如何在提升工作效率、增強組織靈活性、優化内部資源整合與完善管理體系等方面實現質的提升,成爲吉利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不容否認,任何一家企業的整合都伴随着組織架構和人員的大調整,能否真正完成子品牌之間的深度融合,協調好原本各自爲政的架構和團隊之間的關系,無疑是對吉利整合能力的一次考驗。
更爲棘手的是,大規模的組織架構和人員調整,可能會在吉利内部引發一定程度的波瀾。員工可能會擔憂自身職業發展的不确定性,團隊協作可能會因人心惶惶而出現短暫的混亂,這些内部情緒波動不僅關系到整合工作能否順利推進,更會直接影響吉利在市場競争中的表現以及未來發展的潛力。
上述内容,是吉利大整合的必答題,隻要答好題,才會邁上一個新台階。此外,整合并非終局,隻是一個新的開始,這些新的考驗,吉利必須謹慎應對。
不過招商證券也指出,近期李書福重手增持股份約 3 億港元,彰顯管理層中長期發展信心以及股價被低估。此次增持與上一輪 2016 至 2018 年産品大爆發前增持相似,上一輪爲造車體系成熟及 SUV 周期啓動共振,而本輪爲曆經兩三年探索後成功開拓電動化轉型之路,是二次騰飛的前奏。
也許,對于整合後的發展,吉利與李書福,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結語
如今國内汽車市場高手林立,競争激烈,吉利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成功突圍,業務聚焦無疑是關鍵路徑之一。通過整合品牌聚焦汽車核心業務,吉利能夠集中資源,在産品研發、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關鍵環節實現突破。
未來充滿不确定性,市場環境瞬息萬變,技術叠代日新月異,消費者需求也在不斷演變。吉利能否憑借整合聚焦的戰略,有效應對各方競争壓力,實現躍進式發展,甚至奪回自主品牌銷量第一的寶座,仍然需要留給時間去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