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31 日,A 股上市公司天振股份下發公告,實控人方慶華倡議員工積極買入本公司股票,同時做出承諾:
在 2023 年 2 月 1 日至 2 月 14 日期間淨買入天振股份股票,連續持有至 2024 年 2 月 16 日仍在職的員工,若因在前述期間增持天振股份股票産生虧損,方慶華以個人資金予以全額補償;若産生收益,全部歸員工個人所有。
2 月 15 日,最終結果出爐,隻有 5 人相信董事長 ……
▲圖源:天振股份公告
類似的承諾俗稱 " 兜底式增持 ",在資本市場并非新鮮事。
此舉表面上看員工沒有任何風險,百利而無一害,但實際上并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
01
給員工送錢?
從曆史經驗來看,兜底式增持大多密集出現在股市低迷之際,比如 2015 年股災之後,2018 年,以及疫情這幾年。
上市公司老闆之所以這麼做,無非出于兩種目的:第一,真正給員工送溫暖;第二,托住股價,以期實現自己的某種訴求。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我們希望上市公司決策的出發點是基于前者,奈何現實中絕大多數都屬于後者。
有的是為了穩住股價防止質押暴雷,比如三維絲、遙望科技(星期六)等等。
2018 年 10 月 17 日,三維絲緊急号召員工在一周内買入公司股票。在此之前,實控人羅祥波、羅紅花夫婦與大股東之間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刀光火影的股權大戰,雙方為了争奪控股權需要不斷拿出錢增持公司股票,最終都選擇了質押融資。随着股價的不斷下跌,距離平倉線越來越近,這才有了兜底式增持的橫空出世。相當于借用員工的錢來解自己的燃眉之急。
遙望科技也一樣,公司于 2022 年 4 月 27 日發布兜底式增持公告,而就在前一天,由浙商金彙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質權人的一筆質押的平倉價為 10.37 元已經觸及到了平倉線。
還有的是讓員工增持來配合自己減持,比如當年的安居寶。
2017 年 6 月,安居寶董事長張波發布增持倡議書,21 名員工響應号召,合計買了 26.56 萬股,張波自己不僅 1 股都沒買,反倒來了個賣出。兩個月後,安居寶下發公告,張波和一緻行動人張頻、李樂霓将在 6 個月内減持不超過 2500 萬股安居寶股份 ……
還有東方金钰,2017 年,董事長趙甯向公司全體員工發出增持公司股票的倡議書,此時這位前雲南首富早已債務纏身。
果不其然,三個月後,大股東興龍實業便減持 2699 萬股,套現了大約 2.81 億元。這還沒完,随後又抛出了不超過總股本 8% 的減持計劃。
有的則純屬于讓員工高位接盤站崗,比如暴風。
2015 年,馮鑫對内表示,基于對公司前景的樂觀估計和維穩股價的需要,倡議全體員工積極購入公司股票。在 2015 年 7 月 17 日至 7 月 21 日期間增持公司股票,隻要連續持有 6 個月,虧了由馮鑫一人兜底,賺了歸員工個人所有。
值得注意的是,倡議發出時距離暴風上市還不到半年,在這半年時間裡,一是趕上了大牛市,二是蹭到了 VR 概念的熱度,導緻暴風的股價暴力拉升,36 個漲停闆之後,股票已經從發行價 7.14 元 / 股漲至 327 元 / 股。但凡有腦子的人都明白,泡沫已經很大了,根本不是買入的時候。
當然,不能一棍子把所有人打死,也有上市公司老闆可能确實覺得自家股票被低估,想讓員工共享企業發展紅利。
問題在于,A 股已經有超 5000 家公司,真正能得到大資金關注的可能也就 500 家。主觀認定自家股票被低估,不代表一定被低估了,可能本身就值這個價。
也正因如此,兜底式增持的結果大多不理想。
02
賺得少,虧得多
過往的數據表明,在整個兜底式增持期間,相關公司的股票漲少跌多。
就以最近兩年的情況來說,據《第一财經》的統計,2020 年以來,先後有洲明科技、國際醫學、九安醫療、ST 跨境、沃爾核材、中順潔柔、康泰生物、寶通科技、弘信電子、海蘭信、哈爾斯等 12 企業推行兜底式增持,除了寶通科技、哈爾斯、洲明科技、九安醫療四家企業宣布無需賠償,其餘均以失敗告終,而且有的相當失敗。
2021 年 9 月,疫苗股康泰生物實控人杜偉民發起兜底式增持,在整個倡議增持區間,康泰生物的股價維持在 63.50 元 / 股 -74.70 元 / 股,随後一路下滑,到 2022 年 9 月已經跌到了 30 元 / 股上下。
中順潔柔也是如此,實控人鄧穎忠于 2021 年 5 月向員工發出的增持倡議,當時正值公司股票高點,264 名員工共計買入了 114.86 萬股,股價随即掉頭向下,最終鄧穎忠個人掏腰包賠償了 2545.78 萬元。粗略算下來,人均虧損幅度高達 67%。
能拿到賠償還能接受,雖然沒賺錢,但起碼沒虧。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很多員工最終并沒有得到賠償。
2018 年 6 月,共有 77 名華瑞股份的員工響應董事長孫瑞良的号召,累計增持 70.37 萬股公司股票。一年以後,華瑞股份的股價下跌了近 20%,孫瑞良如約履行補償義務,但此前買入股份的 77 名員工中隻有 3 名得到賠償。原因是當初的增持協議中規定隻有到期還在職的員工才能得到兜底,而一年後隻有 3 人還在職。
這并非個案,之前已經有員工因為此事和公司對簿公堂。借此也給所有 A 股上市公司的員工提個醒。參與兜底式增持前一定要看清協議要求,一般都會要求持股一年以上并在職,如果不能保證自己一年後還在公司任職,那這份兜底協議是無效的。有的還會對持股數量做要求,買入量低于一定數據,同樣無效。所以,那些抱着 " 有棗沒棗打三竿 " 心理的人一定要注意,兜底式增持并不代表沒有風險。
是否參與,員工除了考慮自身情況,還要考慮公司和老闆的情況。
看公司,參與的前提一定是能看到股價上漲的可能。如果公司股票毫無潛力,最終以收跌結束,哪怕有人兜底也毫無意義。
而股價上漲的基礎有兩點:要麼是估值驅動,也就是炒前景,處在資本關注的核心賽道,比如 2019 年的 5G、芯片,2020 年的新能源;要麼是業績驅動,有兩位數以上的穩定增長的盈利。員工身處其中,對企業發展的具體情況應該有客觀的認識,可以直接拿這兩點來比照現實,作為決策依據。
看老闆,一定要确保老闆本身是靠譜的。所謂 " 靠譜 " 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人靠譜,老闆踏實做事,不是整天畫餅和忽悠;第二,錢靠譜,老闆本身要有真實力,特别是在當下債務壓力比較大的背景下,很多人看似風光無限、腰纏萬貫,實則外強中幹、債務累累。一旦暴雷,老闆自己都屬于 " 泥菩薩過河 ",即便想兜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兜底式增持最初的設計初衷是好的,老闆出錢兜底,将員工與公司深度綁定,赢了雙赢,但在現實推行過程中逐漸變了味,員工甚至成了被利用的對象。
希望這一切能回歸本質,真正成為造福員工和企業的一項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