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原公衆号授權。
責編 | 若風 排版 | 若風
第 8045 篇深度好文:3064 字 | 8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前段時間,看了王陽明的人生足迹圖,讓人心生感慨。
王陽明出生于浙江餘姚,15 歲時便離家出遊塞外。
成年之後,他接連遭遇種種磨難,大半輩子都在颠沛流離:
青年在京城應試爲官,壯年被貶貴州龍場,中年去贛州平叛,晚年病逝江西……
他這一生,去過名城古都,也待過蠻荒邊疆。
但不論在哪裏、遭遇什麽,他始終從容不迫,寵辱不驚,活得清醒豁達。
作家董平說,人的覺悟,跟他走過的路、經曆的事成正比。
生命中的每一次颠簸,你遭遇的每一件事,都會不斷豐富你的人生,撐大你的格局。
今天,請大家跟随王陽明的足迹,一起感悟人生,更好地修行自己。
一、北京:在人生起伏中保持平常心
公元 1492,22 歲的王陽明來到北京參加會試。
前後考了兩次他都慘遭失利,第三次他終于進士及第,正式步入仕途。
初入官場的他,深受皇帝器重,很快獲得了提拔。
他先是在工部任職,随後又擔任刑部主事,沒過多久,又被任命爲兵部主事。
本以爲前途從此一片光明,沒想到幾年後,他就迎來了命運的打擊。
當時大宦官劉瑾擅權,肆意打壓與自己意見不合的官員。
王陽明因多次爲他人仗義執言,觸怒了劉瑾。
結果他不僅遭到廷杖四十,還被貶到當時瘴氣叢生的南方。
由前途無量的京官,一朝被貶爲罪人,換作常人,怕是早就一蹶不振。
王陽明卻不以爲意,他在詩裏寫道:險夷原不滞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世間的兇險,你若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它就跟天空中飄過的浮雲沒什麽兩樣。
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與其糾結苦惱,不如坦然對之,活出潇灑自在。
明代文人劉基說,人生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世事變幻莫測,今日得到,明日就可能會失去;今日風光正盛,明朝就可能跌落谷底。
既如此,倒不如保持一顆平常心,接納人生無常,看淡起落境遇。
對于叵測的命運,與其對抗和強求,不如順其自然。
永遠保持一份平和,努力過好當下,才是最豁達的人生态度。
二、貴州:在困境中學會精簡欲望
王陽明說,減得一分人欲,便是複得一分天理。
一個人隻有舍掉多餘的物質,減少欲望,才能獲得内心的充實與豐盛。
公元 1506 年,王陽明被貶到荒涼的貴州龍場。
當時的龍場,處于萬山叢棘之中,瘴氣彌漫,物資匮乏。
照理來說,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王陽明,在龍場風餐露宿,應該是過得很痛苦。
可王陽明在這裏卻自得其樂。
對他來說,睡不過七尺,食不過三餐。
驿站破敗無法居住,他就把附近一處山洞收拾下,就當作安居之處,起名 " 陽明小洞天 "。
沒有糧食,他就自己開墾土地,同時以野菜和野果爲食。
雖然缺衣少食,生活拮據,但他每日讀書沉思、打坐修心,卻将日子過得優哉遊哉。
《道德經》有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一個人活在世上,總要面對各種欲望和誘惑。
若是過于追求物質的刺激和享受,那必然會導緻心靈的迷失與沉淪。
唯有回歸簡單,不爲物欲裹挾,你才能悟出生活最本真的滋味。
莊子說,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鹪鹩在茂林中築巢,隻需占用一根樹枝就夠了;鼹鼠到河邊飲水,隻不過喝飽肚皮就夠了。
人活一世,所需并不多。
有一顆簡單、知足的心,懂得克制欲望,物質簡單了,生活才能舒心惬意。
三、贛州:在挫敗打擊中認清自己
《半山文集》裏有這麽一句話:
讀一百本書,不如把一本書讀十遍;讀一本書十遍,不如把自己裏裏外外讀一遍。
人這一輩子所有的困厄,其實都是與自己博弈的過程。
隻有認清自己,擺正位置,你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公元 1516 年,王陽明重新被朝廷起用,以都禦史的身份,來到贛州剿匪。
首次出征,官軍便一舉破敵,土匪們被打得落荒而逃。
王陽明一心想乘勝追擊,便不顧将士們勸阻,帶領幾千士兵窮追不舍。
結果半路中了土匪的埋伏,士兵們一下子就被擊潰,就連王陽明,差點也被土匪捉住。
幸好随身護衛以死相救,他才得以沖出包圍圈,撿回一條命。
逃回大營後,王陽明開始反思自己。
他知道自己擅長的是整體戰略的謀劃,而臨陣指揮的能力明顯不足。
于是他當即下令,将指揮權交給手下大将,自己則坐鎮後方調兵遣将,對戰場局勢做出應對。
在王陽明的統帥,和将領們的配合下,此後他們連戰連捷。
最終短短兩年多,便徹底平定了匪患。
周國平說:" 看到自己所必有的不能與限制,是智慧的起點。"
一個人越是自以爲是,越把自己高高舉起,越容易被現實狠狠摔下。
隻有及時反省,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不足,才能加以改進。
當你能找對自身定位,認準前進方向,你的人生自然能拾級而上,越走越高。
四、吉安:在利益糾葛中學會不争
公元 1519 年,剿匪完成後,王陽明回京述職。
就在半路中,甯王在濠州一帶造反,皇帝就讓王陽明去吉安招兵平叛。
結果隻用了 43 天,他就平定了這場叛亂,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他也因此招緻奸臣嫉妒,寵臣張永誣陷他勾結甯王,見事不成,才平叛以求自保。
明武宗聽後大怒,決心要治王陽明的罪。
王陽明出生入死,不僅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還受到了小人陷害。
換了旁人,肯定要據理力争,要爲自己讨個公道。
就連手下将領們聽到消息後,也個個義憤填膺,表示要對簿公堂。
王陽明卻并沒有計較,他知道張永深受皇帝寵信,一味糾纏與對抗,隻能招來災禍。
于是他主動上書,将自己的功勞讓給張永,順利平息了事件。
王陽明也因此得以告老歸鄉,安靜地傳道授業,著書立說,成爲一代聖人。
現實中,每個人都難免與人産生矛盾,或發生利益上的争端。
許多人覺得,隻要自己不理虧,就一定要據理力争。
然而總是寸步不讓,對抗到底,隻會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沖突中。
俗諺說:" 善柔者不辯,善勝者不争。"
做人不争,方能遠離紛争;遇事不争,方能趨吉避兇。
遇事退讓不是軟弱,而是一種通透的處世智慧。
學會在心中藏山納海,少點計較,把更多時間和心力,花在更重要的人和事上。
五、浙江:在人事紛争中選擇寬容
《淮南子》裏說:" 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衆。"
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是他明明有狠狠報複你的實力,卻選擇了包容。
" 甯王之亂 " 後,皇帝南遊檢視,在浙江召見了王陽明。
随行中,有兩位宮禁中的太監,一直不安地望着他。
原來,王陽明平叛後,收繳了大量朝中之人與甯王的通信,其中便有這兩位太監的書信。
這種書信,一旦走漏風聲,就是殺頭的大罪。
他們曾參過王陽明的讒言,生怕王陽明報複他們,将這件事揭露出來。
就在兩人忐忑不安時,王陽明卻主動前來拜訪他們,并掏出一沓書信。
王陽明笑着将它們遞過去,說:" 叛亂既已平定,這些書信,我也沒拆,現在物歸原主吧。"
兩位公公大喜,對王陽明感恩戴德。
後來,王陽明遭到小人攻讦,正是他們從中大力斡旋,幫他說話,才爲他洗清了罪名。
《菜根譚》裏說:" 以寬容之心待人,心中容得萬物,方能恩澤良久。"
那些睚眦必報的人,隻會把仇怨越積越深,最終處處樹敵,讓自己寸步難行。
懂得寬恕别人,才能得人心、攢情面、積厚福。
很多時候,與其追究與報複他人,不如選擇原諒和包容。
容人即是渡己,學會饒恕和善待别人,你才能将人生的路越走越寬。
六、寫在最後
學者王士祯曾這樣評價王陽明:" 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前半生,他臨危受命,平定叛亂,在廟堂身居高位;後半生,他開壇講學,推陳出新,将心學發揚光大。
在他波瀾壯闊的一生裏,從沒有任何抱怨與糾結,有的隻是豁達與通透。
每個人都能從他的經曆中,感悟一分生活智慧和人生真谛。
讀懂王陽明一生足迹圖,不困于執念,不惑于外物。
向外修德行,向内修己心,永遠清醒笃定,奔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