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爽點密集的劇情背後,是被壓縮到極緻的表演。對很多演員而言,拍短劇是一個爲收入提供保障的 " 權宜之計 ",而對另外一部分演員來說,這卻是一個值得深耕的賽道。
作者 | 阿瑞
編輯|晏非
題圖|微博 @馬秋秋秋元
行至年末,小程序短劇熱還在繼續。
最近一個月以來,《無雙》等多部微短劇上線幾天内收入破千萬元甚至破億元的新聞,引爆了外界對這個行業的關注。近日,《雲深不聞鹿鳴》上線 10 小時,投放消耗破 1000 萬元,意味着其收入也超過了這個數字。
微短劇雖然賺得多,得到的評價卻兩極分化。喜歡它們的人,能連刷上 100 集解壓;讨厭它們的人,則怒斥其粗制濫造。值得注意的是,廣電總局正在開展爲期 1 個月的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工作,多位從業者也表示,微短劇需要着力打造精品。
對于觀衆而言,短劇中的演員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僅要顔值,也要演技。
有觀衆告訴新周刊,她隻看某兩位演員拍的短劇," 因爲劇情比較好,他倆演得也自然、不做作 "。還有人甚至将自己喜愛的短劇演員所出演的劇集整理出來,制成列表在社交平台上推薦。
網友推薦的短劇。/ 小紅書截圖
但面對短劇,演員内心卻五味雜陳。一方面,短劇的表演被吐槽缺乏深度,演員如果有了短劇的拍攝經曆,後續再參加電視劇、電影試鏡,可能會被扣分,所以他們對此往往羞于提及;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原本無緣拍戲的人,因爲短劇得到了演戲的機會。
馬秋元就是後一類人。這位 1999 年出生、經濟學專業畢業的女生偶然進入了短劇行業,憑借主演的《當替身我月薪百萬》《一不小心撩錯人》等作品,逐漸爲大衆所知。
當一個非科班出身的女演員開始拍短劇,會經曆些什麽?新周刊和她聊了聊。
馬秋元。(圖 / 受訪者提供)
當網文變成微短劇
付費微短劇行業的熱鬧引發資本關注之後,各行各業的人都湧入進來。從前的網絡文學公司、短視頻公司、廣告公司,如今都拍起了短劇。
馬秋元算是最早接觸這類短劇的一批人之一。讀大學時,她加入過廣播台和話劇社,确實喜歡演戲,但她從來沒想過自己能真的當演員。2021 年年末,她本來打算考會計專業的研究生,但沒考上,恰好同學介紹她去一個短視頻公司,她就此開始出演信息流廣告。
2022 年年初,一直與她合作的公司入局短劇行業,馬秋元也順理成章地拍起了短劇。在這之前,她對短劇僅有一個模糊的印象," 隻知道短劇成本更低,拍攝周期更短 "。她不知道的是,這很快會成爲一個風口。
付費微短劇剛起步時以男頻題材爲主,馬秋元最初拍的也是男頻短劇。" 第一次拍,同事都是之前一直合作(拍廣告)的,覺得還挺有意思 ",但很快,她發現自己接觸到的角色 " 人設都比較單一薄弱 "。
男頻劇中,往往多個女性角色同時喜歡男主角。(圖 / 視頻截圖)
但最起碼,這是一部成型的劇,看起來離她的夢想更近了,所以她決定繼續拍下去。
馬秋元一連拍了四五部男頻劇,發現全是一樣的套路。" 男主是小人物逆襲,女性角色最開始看不起他,後來揭露男主身份或者被男主救了一次,就對他愛得死去活來。" 作爲演員,馬秋元覺得這些角色缺少突破的空間。
與此同時,女頻短劇市場逐漸興起。第一次拍女頻短劇時,馬秋元發現,女頻劇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男女角色,都更爲飽滿。" 我看了劇本之後,就覺得這是我要的。" 因此,她沒有再接男頻短劇,選擇深耕女頻短劇。
女頻短劇中,女主角的人設更加飽滿。(圖 / 視頻截圖)
對于微短劇,馬秋元有自己的理解。" 大家看劇,不都想快點看到結局嗎?短劇一兩個小時就能看完,内容也比較吸引人。像我這種之前就看網文的人,偶然間發現網文劇情被拍成短劇了,很容易産生好奇心并看下去。"
那些能成爲爆款的短劇,不僅要在幾秒鍾之内吸引觀衆,更要留住觀衆。" 這個劇是不是真的下了血本、有沒有用心去拍、每個人的演技是不是在線,觀衆真的能感受到。"
考驗信念感的表演
在女頻短劇中,經常能見到這樣的設定:女主錯把霸道總裁認成自己的相親對象,兩個人直接閃婚。總裁假裝自己是普通人與女主培養感情,直到最後才 " 掉馬甲 " 揭露身份。至于女主爲什麽沒有見過相親對象的照片和名字,都不重要,隻要劇情 " 甜寵 " 就夠了。
" 閃婚 " 是女頻短劇中的常見劇情元素。(圖 / 短劇《一不小心撩錯人》)
在很多人看來,短劇的劇情十分懸浮,令人尴尬。有演員曾說:" 短劇的台詞實在太考驗演員們的信念感了,每次演完,大家都一起‘腳趾摳地’。"
但馬秋元顯然屬于信念感很強的那類演員。她從初中開始看言情小說,《意林》《愛格》雜志也好," 霸道總裁愛上我 " 之類的網文也罷,現在短劇對應的網文題材她幾乎都看過。這使得她更容易跟角色共情。
" 短劇的情節可能比較浮誇,但因爲我本來就讀慣了網文,所以我能感受到角色的情緒,也知道讀者、觀衆想看到什麽情緒,演的時候心理上沒有那麽難突破。"
電視劇《以愛爲營》和短劇《一不小心撩錯人》均由網文《錯撩》改編。(圖 / 晉江網頁截圖)
馬秋元很清楚,演員能演好的前提是角色能立住。體驗過完全不同的題材後,她慢慢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麽,開始有針對性地挑劇本。" 首先三觀要正;其次就是我能讀懂這個人物,理解她的行爲邏輯,純純戀愛腦或者很狗血的都不行。"
在劇組裏,演員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不會區分周幾,更沒有節假日。爲了壓縮成本,一部短劇的拍攝周期一般爲 7 — 15 天,每天會拍攝 14 個小時以上,有的劇組甚至要拍 16 — 18 個小時。爲此,馬秋元練就了倒頭就睡的能力,結束拍攝後," 隻要有一個能躺、能靠的地方,都能睡着 "。
如此高強度的拍攝,以及短劇注重快節奏、輕視劇情邏輯的特點,很可能令演員失去打磨演技的機會。有演員發帖稱,自己在一個半月内演了 4 部短劇女主,開始出現記不住詞、表演機械化的情況,甚至沒辦法進入角色。
有演員發帖講述自己演短劇的狀态。(圖 / 小紅書截圖)
然而,豎屏短劇在壓縮畫面空間的同時,也會放大演員的表演細節。在誇張的情節下,演員的演技能否令人信服,幾乎決定了觀衆的去留。
想要演好短劇,并沒那麽簡單。馬秋元接觸過從長劇轉行來的演員,他們中有很多人也難以适應短劇的表演方式。由于拍攝時間緊,演員完全沒有醞釀情緒的時間," 說哭立刻就要哭,說笑立刻就要笑,特别考驗入戲的速度和能力 "。
" 長劇講究循序漸進,表演是完整的。短劇講究短平快,表演需要立即到位,沒有中間過程,就容易浮于表面。不過,觀衆逐漸對短劇的觀感有要求了,大家現在也盡量往長劇的表演方式上靠。"
短劇精品化,還有多遠?
爽點密集的劇情背後,是同質化的人物設定和被壓縮到極緻的表演。拍短劇火了之後,主動找上馬秋元的短劇挺多,大部分都是她 " 演過的角色 ",更像是一種重複。" 我也希望能接觸到更複雜的角色和題材,希望出演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情情愛愛,隻是目前還沒有碰到合适的劇本。"
近兩年的時間裏,馬秋元拍過 30 部短劇。" 你知道嗎?以前的短劇,都是‘這個總(裁)要跟我離婚’‘那個總(裁)發瘋了’這種名字,相似到很難記住。" 但她總是能記得自己所選擇的那些有突破性的角色,她喜歡她們的韌勁," 能給觀衆帶來治愈感 "。
古裝短劇劇照。(圖 / 受訪者提供)
有媒體透露,在試鏡一些橫屏劇和電影時,豎屏短劇的參演經曆反而是扣分項。盡管如此,演員很多時候并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
有演員發帖稱:"100 個通告裏面,可能有 95 個是短劇的。" 這個數字或許誇張了些。新周刊記者統計了小程序 " 演員公會 " 上的組訊,近 5 天内發布的 54 條招募通告中,大約有六成是豎屏短劇。
短期來看,豎屏短劇至少爲相當多的演員提供了工作機會。而如馬秋元一樣的非科班演員,也得以踏入演藝圈、圓一個夢。" 最起碼目前在短劇領域,我有能力挑劇本,也明确知道自己想演什麽。"
随着馬秋元主演短劇熱度的提升,開始有長劇劇組主動聯系她。" 我覺得他們能找到我,肯定是通過短劇認識了我,所以短劇的表演經曆并沒有給我扣分。最重要的是,我的表演不能像剛入行時那樣浮誇。我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且專心磨煉演技,畢竟實力是最有說服力的。"
有時,爲了做準備,馬秋元會自己錄試戲視頻。(圖 / 視頻截圖)
馬秋元從來不覺得短劇 "low"。" 我一直說,我的土壤就在短劇,因爲我本來不是科班出身,能演戲就已經很幸運了,所以我不在乎能不能被看到。" 也許對很多其他演員而言,拍短劇是一個爲收入提供保障的 " 權宜之計 ",但對她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摸索并長期深耕的賽道。
她能感覺到,這一行當中有一部分人,對待短劇是非常認真的。" 我現在合作的每一個團隊都想要拍出稱得上‘作品’的東西,而不是把它當成賺快錢的方式,我相信短劇會越來越好的。"
馬秋元剛接觸短劇的時候,幾乎是無縫進組,如今一部短劇殺青後,她會休息一兩天再去下一個劇組。" 以前拍攝周期都是七八天,現在 15 天左右的越來越多了,甚至更長,大家會稍微慢下來,保證演員的狀态。"
此外,馬秋元還觀察到,短劇行業越發專業化。從人員配置、服化道水準,到拍攝設備、後期剪輯風格,都在升級。"2022 年年初,我接觸過的劇組裏,攝影助理得兼任場務,化妝師要兼任服裝搭配師。但是現在每個人都有明确的崗位劃分,現場有條不紊。"
最近,傳統影視公司紛紛入局微短劇行業,各個長短視頻平台也推出了相關的扶持政策。行業走過初期野蠻生長的階段,一切似乎都預示着:微短劇的精品化,不遠了。
校對:賴曉妮、運營:嘻嘻、排版:楊芳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