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6 日,在 2023 環球時報年會生命健康分論壇上,曾光、張伯禮、李侗曾、梁萬年等多位大健康領域的著名院士學者、國内外公共衛生領域的權威專家、臨床一線醫生分享新冠疫情發展趨勢、防治方法。
曾光:相信新冠最終都會列入丙類傳染病
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專家曾光表示,流行病學要針對新冠來看的話,它應該是我們前一段定義的新名詞,可能很多名詞在下一段時間不一定要用了,比如說大數據、時空關聯數據、靜默,我相信新冠最終都會列入丙類傳染病,按照丙類進行監測。那時候我們就側重于對于整個疾病的監測,對疾病的流行趨勢、變異、耐藥性進行監測,同時着重搶救危重病人。
曾光:造成疫情來勢洶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原因都歸結于 " 放開 "
曾光表示 " 放開 " 不單取決于公共衛生,如果單純從公共衛生觀點來看,我們甯願把時間再往後拖一下,比如把疫苗接種再加強一些,特别是打第三針的人間隔時間已經很長了,老年人接種率還不夠高。但是中央決策是綜合考慮,考慮到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就業率、國際關系等等,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兼顧各方利益。這個平衡點選的還是相對不錯的,單從公共衛生方面來看,雖然一些準備沒有做的很充分,但是疾病已經表現出了非常強烈的變化,比如說它的感染率大幅度提高,在這種提高的情況下,自然感染傳播系數已經到了二十幾了,病死率也是低于千分之一,甚至低于萬分之一了。從發病來看,我覺得現在是比較好的一個時機。
" 二十條 " 出來以後,為什麼還要再進一步呢?如果 " 二十條 " 出來我們是小步走,那麼 " 新十條 " 出來又往前跨了一步,這步跨的幅度也不小,關鍵這步跨的時候我們不再提動态清零了,這是非常大的變化,這十條裡條條都有新意,條條都有更明确的規定,都是向放開的方向發展的。所以我覺得現在這個時機選的是比較合适的。
另外現在也确實看到了,現在疫情大幅度的上升,上升速度非常快,甚至出乎一般人的預料,甚至出乎公共衛生專家的預料。比如說我們原來認為,疫情按照流感來說,它第一波來的時候不會超過 30%,20% 都已經不少了,以後第二波、第三波,但是實際上來得氣勢洶洶。造成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原因都歸結于 " 放開 ",奧密克戎變異株在北方是 BF.7,在南方是 BA5.1,這些傳播率都是最高的。以前傳播率已經上升了,加上冬天的氣候有利傳播,另外還暴露出人群第三針打的時間太長了,抗體水平,現在疫苗靠過去免疫的方式,确實要阻擋疫情傳播已經不現實了,所以綜合的結果導緻疫情大幅度的上升。
很高興我們出台了很多的應急措施,這些應急措施又是進一步放開了一步,我覺得這種措施是北京市率先提出來的,很明确的提出,根據新冠的特點,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呼吸道傳染病來對待。這種情況下病例大量出現、大量居家隔離,可能會出現醫務人員感染的問題,就提出把預防感染為重點,把預防醫療擠兌為重點,采取了很多措施應對這種情況,這種應對屬于是比較及時的。
我也看到,北京的措施正在向全國普及,很多省也提出了相似的對策。我覺得我們的對策,一個是主動放開,第二個是根據形勢的發展,提出應急的放開措施,整個形勢還是可控的。現在的特點是北方比較嚴重,根據我得到的信息,京津冀地區疫情感染情況是差不多的,但是它可以從北向南,另外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從東部向西部,有一個蔓延的過程。我覺得這個過程過去以後,就會進入到春天了,我相信形勢可控,形勢會越來越好。
梁萬年:首輪感染高峰期不同城市要區别來看
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表示:從總體來看,國内一些地區的疫情處在上升階段。任何一個傳染病傳播的規律,都要經曆引入、擴散、上升、高峰、下降 5 個階段,現在很多城市,奧密克戎感染已經進入上升期,但有些城市還是擴散期。一般來說,呼吸道的傳染病在城市達到峰值要比農村地區更快,從人群來看,活動頻繁外出多的人一般是第一波感染人群,相比之下,老年人等出門少的人群要晚一些。
具體幾月份達到高峰,不同城市需要區别來看,防控措施、人群免疫水平等都是影響因素。要判斷疫情是否到了吃緊階段,幾個參數值得考慮:1. 重症的發生情況;2. 醫療資源的擠兌情況。
我們現在亟需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人群的疫苗接種,特别是老年人,慢病患者;二是相關資源的儲備、醫療能力的提升,要堅持分級診療、藥物有效的供給、公衆的健康教育,采取适度的社會公共衛生幹預措施,強化病毒變異的檢測和相關研究等。
優化調整不是放任不管,适當有序采取社會公共衛生幹預措施,把感染峰值壓低到有效控制的階段。
陸林: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或超 10 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2020 年世衛組織年度報告顯示,失眠障礙超過 1 億多人,五分之一來自中國。抑郁症帶來的傷害已經超過冠心病對人的影響。目前疫情沖擊波下,即使陽性變陰性,對于有些人來說,心理沖擊也許不會過去。疫情對人類精神健康的影響,保守估計可能達到 10 年~20 年左右。目前我們應該采取措施應對這類心理影響。
張伯禮:" 早陽早好 " 觀點不對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表示,目前疫情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應以變應變,我國防控政策也是按照這個邏輯在不斷優化調整。奧密克戎病毒感染性強、毒性弱,無症狀人群占了三四成,有上呼吸道症狀的四五成,重症及後遺症比較少。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後,短期内感染人數會增加,但整體情況在往好的方向發展。1、2 月份高峰過後,到春暖花開時疫情有望進入常态,不會出現大規模感染,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也将逐步不受影響。
目前階段還是要做好個人防護,早陽早好的觀點是不對的,個人防護至關重要。雖然感染後 3~6 個月再次感染的幾率小,但病毒不斷在變異,不管是否感染過都應做好防護。建議沒有絕對禁忌症的人群及時接種疫苗。
李侗曾:現在醫療擠兌主要體現在發熱門診和急診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表示,疫情政策開始調整之後,醫療系統受到的沖擊是比較大的,這個大家也是有心理準備的。一旦放開,感染人數增加,醫療機構,包括提供公共服務的交通運行、商場超市、快遞外賣等從業人員,他們被感染的風險比較大。醫院裡有很多的職工,不僅是醫生護士,包括财務、藥房、後勤、保潔、行政等都發生了嚴重的群體感染。但是現在醫療擠兌主要體現在發熱門診、急診。可能大家更能感受到的是藥店,一些鎮痛藥、感冒藥,本來這些非處方藥,我們在藥店能夠購買,不需要去醫院,但是因為藥店臨時的一些供貨緊張,隻能到發熱門診、急診去看病,這些地方也成了 " 重災區 ",很多工作人員被感染。
李侗曾表示,新冠三年給大家好好上了一課,包括我們這些搞傳染病的,包括其他的臨床醫生,比如我們看一個病的嚴重程度,第一要關注它的緻病力,可能體現出來大家最直觀的就是病死率,感染這個病的人當中,有多少人會失去生命。後來這個病死率下降了,但是傳染性增強了,其實它對社會的威脅仍然非常大。還要考慮到一個死亡率,真正感染的人數如果很多,那麼即使緻死率很低的一個病,總的死亡人數還是會很多。即使是說隻有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人是高風險人群,但是一個老齡化社會比較嚴重的社會,它真正死亡的人數還是會比較高,所以還是要重視。
馬冠生:吃好一日三餐就是提升健康水平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馬冠生表示,營養是生命和健康的物質基礎,大家覺得貴的、品質高的、價值高的大魚大肉,就是 " 吃好 "。實際上,營養素養是健康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養也是免疫系統的物質基礎。在這次新冠流行的時候,有些人發病早,有些人發病較晚,人們的症狀也不一樣,這跟我們自身的免疫力是密切相關的。吃好能夠保證健康,在抗病過程中,它發揮最重要、最基礎的作用。到底怎麼是 " 吃好 "?
我們提倡平衡膳食、合理膳食的理念。《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2022》第一條就是強調合理膳食,要求我們每天至少吃 12 種食物,每周吃 25 種的食物。健康是每天一日三餐逐步吃出來的,如果大吃大喝,帶來的就是對健康的損害。我國現在疫情防控逐步放開,接下來可能有人避免不了報複性的大吃大喝,你大吃大喝的同時,你要考慮到怎麼維護你的健康。
中國新聞社(CNS1952)綜合自生命時報、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