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娛 " 迎來地震。
# 姜廣濤寶木中陽涉嫌刑事犯罪 # 的熱搜,成爲了上周引爆二三次元的焦點話題。
3 月 17 日,吼浪工作室發布通告,稱 " 自 2021 年起遭遇了由我司人員宋明(寶木中陽)、王雪及外部人員姜廣濤、宋揚共同實施的重大侵害 ",并宣布永久終止與以上犯罪嫌疑人在所有層面的合作關系并積極配合司法機關追究其全部責任。
姜廣濤和寶木中陽,均爲國内知名的資深配音演員,尤其是姜廣濤,參與了包括《琅琊榜》《古劍奇譚》等多部影視劇、遊戲的配音,履曆亮眼,粉絲衆多。通告一出,有不少網友直呼 " 塌房 " 了。
配音演員爲什麽能夠成爲 " 流量 "?造出流量,對國内配音市場又産生了什麽影響?這篇去年發布的文章,或許可以解答這樣的疑問——
文|龍承菲
編輯|周亞波
《我是特優聲劇團季》播了四期,沒有了淘汰制,競技性也被壓低,但大衆層面反響依舊平平。去年,第一季節目拿到了 7.7 的豆瓣評分,第二季目前還沒開分,一句豆瓣評論直言:" 粉絲向明顯。"
與 " 粉絲向 " 對應的是 " 大衆向 ",而大衆印象中的配音演員,似乎還是配《甄嬛傳》薪酬卻遠遠比不上演員的季冠霖、從《聲臨其境》淘汰的邊江。
但實際上," 粉絲向 " 已經是當下國産配音演員界繞不開的話題。配音演員們通過動畫、乙女遊戲、廣播劇等載體,在他們所在的圈層内部完成了流量積累,擁有了能夠爲他們奔赴千裏、參加線下見面會的粉絲。
如果内地娛樂圈被簡稱爲 " 内娛 ",那麽國産配音圈在粉絲的口中,也可以被 " 尊稱 " 一句 " 配娛 "。粉絲數量成了甲方選角需要考慮的因素,粉絲之間的聚落和社區形态,也俨然是小型 " 飯圈 "。
不過,配音演員的流量化已經不是新現象,隻是當下的 " 配娛 ",似乎正處于前後改變的重要過渡期。
今年 8 月,圈内 " 元老 " 之一的姜廣濤因商業經濟糾紛、被帶走配合調查,姜廣濤的粉絲等了近三個月,還沒等來偶像的最新消息,而《未定事件簿》《時空中的繪旅人》兩部采用他配音的乙女遊戲,全部宣布用 AI 聲音采樣替代姜廣濤本人。
另一方面," 演員原聲 " 在當下劇集行業裏被反複強調,不少過去選擇配音的演員,都開始原聲出演,配音演員的工作,很有可能會迎來一個轉型期。
" 中抓圈 " 是怎麽進化到 " 配娛 " 的?當下看似花團錦簇、實際危機暗藏的 " 配娛 ",下一步該往哪裏走?
" 追星 " 配音演員
國産配音圈層偶像化興起的 " 源頭 ",其實帶有濃厚的二次元基因。
日本的不少動畫、遊戲會推出衍生的廣播劇(drama),被國内網友按發音叫作 " 抓 ",日本的廣播劇又被按國籍簡稱爲 " 日抓 ",配過《火影忍者》我愛羅、《EVA》渚薰的知名日本聲優石田彰,就有不少廣播劇作品。當下已經停刊的國産動漫雜志《菠蘿志》,經常随刊附贈日本廣播劇的碟片。
石田彰
在商業配音還沒有完全興起、影視劇配音隐于幕後的時代,混迹網絡的愛好者們,會自發制作非盈利性質的廣播劇,形成最早的 " 網配 " 或者說 " 中抓圈 "。《月刊少女野崎君》的國内影視劇版男主王敬軒,最早就是出身 " 翼之聲中文配音社團 " 的 "CV 妖揚 "。
無可回避的是,它本身帶有對日本聲優産業的效仿。
國内最早混迹于這一圈層的受衆,往往有揮之不去的二次元色彩。在 2013 年左右接觸廣播劇的 00 後初九,最早就是 " 中抓日抓混着聽 ",聽的第一部中文廣播劇是改編自公子歡喜同名小說的《纨绔》:" 當時感覺就是 ACG 小圈子下面的小小圈子,喜歡哪個 CV 就把他的劇都聽聽。"
早年《纨绔》廣播劇封面
幾乎同一時間開始接觸網配的編劇棉花告訴毒眸(ID:Domoredumou),當時網配的大本營是晉江的 " 優聲由色 "" 留聲花園 " 論壇和貼吧,在論壇發劇,貼吧進行招募和交流,一些網配 CV 還會在 YY 直播進行 " 團建 ",組織歌會、現場配音或閑聊和聽衆互動。
不露臉的網配 CV 們能給觀衆足夠多的幻想,僅憑 " 聲音好聽 " 就足夠圈住粉絲,加上 " 爲愛發電 " 的廣播劇大多是非盈利性質,也不需要經過動畫、影視劇的審核限制,大多都追求對小說中所有情節的 " 還原 ",小說的核心讀者們聽到喜愛的人物如自己想象般 " 開口說話 ",也會容易被轉化爲網配 CV 的粉絲。
久而久之,一部分配音演員們成爲網配這個小圈層内部耳熟能詳的名字。甚至 " 網配文 " 都曾經是國産女性向網文中的一個題材分類,但在近年來也已經随着 " 網配 " 這一概念本身的沒落逐漸消失。
配音開始被大衆關注,最終還是落到了與 " 網配 " 對應的 " 商配 "。季冠霖因爲在《甄嬛傳》爲孫俪配音走紅,打開了大衆對于配音演員認知的大門。邊江、阿傑等配音演員登上《天天向上》《聲臨其境》這類主流電視綜藝節目,也趕上了大衆媒體時代的末尾,讓這批曆來隐在幕後的聲音表演者,有了被大衆看到的契機。
當 " 國配 " 不僅僅局限于小衆的二次元受衆時,湧入的受衆們帶來了 " 追星 " 方式的轉變。當紅配音演員的微博轉評贊數與中腰部明星相近,粉絲們組成資源博、同款博,制作應援的手幅和周邊,還會在微博、豆瓣、B 站等社區用激烈的言辭維護自己的 " 愛豆 "。
但大量粉絲的湧入,仍然促成了争端的出現,大衆能在明星飯圈看到的粉絲行爲,在配音演員的粉圈也并不少見,比如男演員的泥塑粉、嗑真人 CP 的粉絲、尾随的私生飯,在不少配音演員都分屬于同一配音工作室旗下時,也有不少粉絲像計較選秀名次一樣,爲誰是工作室強捧的 " 太子 "" 皇族 " 争吵不休。
出圈到大衆層面的配音多爲影視劇配音,而流量演員台詞欠佳、需要依靠配音演員補救,已經成爲了流量時代的 " 後遺症 ",所以對于不少粉絲來說,粉上配音演員至少有了一層 " 業務水平 " 的保證。并且見面會門票等追星成本要更低,幾乎沒有大量需要粉絲購買的商務代言,配音演員們離粉絲的距離更近,在日常的營業站台等方面也更 " 放得開 "。
到了 2019 年,廣播劇《默讀》在上海 COMICUP23 同人展會舉辦的聲優見面會上,已經有上千名粉絲連夜排隊、購買高價黃牛票。甚至由于現場過于火爆,錯估了兩人人氣的主辦方隻能将見面會臨時取消,劉琮和楊天翔兩位配音演員隻上台互動了兩分鍾,就隻能無奈地匆匆離場。
《默讀》聲優見面會
被填補的 "2.5 次元 "
從表面上看,追星方式的變化,是配音演員出圈收獲大衆觀衆之後的結果。但人越來越紅的背後,一定有日常的内容輸出作爲支撐。
在配音演員的 " 偶像化 " 進程當中,繞不開的仍然是國内泛二次元産業在近年來的飛速發展,這一點,也幾乎在選擇好效仿對象後就已經确定。
毒眸曾在往期稿件中提到,對于不少配音演員來說,ACG 配音才是他們實現個人價值的理想途徑。影視劇配音還要配合演員的口型、台詞氣口,而動畫、廣播劇和遊戲的配音中,配音演員的主動權更大,自我創作的成分也要更多。
亞索配音表演
因此,觀衆在觀看影視劇時,對某一角色喜愛的移情往往會作用到演員本身,很難關注到藏得更深一層的配音演員,而動畫與遊戲少了 " 演員 " 這一層,沒有畫面的廣播劇更是容易讓人直接關注到聲音的所有者。
配音演員的偶像化,恰好乘上了國産 ACG 産業發展的東風。
二次元受衆 " 隻看日本動畫番劇 " 的現象在悄然改變," 新一代觀衆 " 的更叠,與内容的供應的的豐富相互呼應。2015 年《大聖歸來》以近 10 億的票房敲開了大衆對于國産動畫電影的信心,而騰訊視頻在那一年上線的國産 2D 動畫《狐妖小紅娘》,也成爲了日後國漫行業标杆式的作品。
之後,國産動畫行業迎來了向上的小爆發期,《鬥羅大陸》《時光代理人》等高分國産動畫開始出現。早在兩年以前,B 站對外公開的數據中,國創區的月活就已經超越了日本番劇區。
這也爲配音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土壤。林淨曾在一家配音工作室擔任管理層,她告訴毒眸,當下頭部的動畫公司基本與頭部配音公司基本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資本關系,交叉持股也相當常見。緊密的 " 綁定關系 ",也對應着相對固定的曝光機會,和相對穩定的 " 造星 " 通道。
《魔道祖師》等知名耽美網文 IP 得到了矩陣式開發的機會,動畫化、影視化提上日程,廣播劇制作也沒有落下。在電視劇《陳情令》上線之前,《魔道祖師》第一季的廣播劇播放量就已經破億。
2017 年,729 聲工場推出了付費廣播劇《殺破狼》,目前三季在貓耳 FM 上的總播放量已經破億—— " 聲音經濟 " 的熱度和消費力被得到驗證,《偷偷藏不住》《撒野》等頭部女性向網文 IP 陸續推出廣播劇,主推廣播劇的聲音平台貓耳 FM 也收獲了資本青睐,在 2018 年以 10 億元的價格被 B 站全資收購。
另一個促使配音演員行業偶像化躍進的産業也在 2017 年突然走紅——疊紙網絡科技研發的乙女遊戲《戀與制作人》于 2017 年年底推出,開服月流水直沖 3 億,而乙女遊戲需要通過遊戲配音展現男主的荷爾蒙吸引力,又需要長期穩定地更新劇情,配音演員的發揮占據了很大比重。
" 最容易積累粉絲的其實是乙女遊戲,業内最偶像化的這三個男人,其實是配了《戀與制作人》擁有大範圍的鐵粉起來的。" 林淨說。
cv:阿傑、邊江、夏磊、吳磊
此外,配音演員所填補的,其實也是二次元衍生行業的空白。這類衍生内容被國内愛好者稱爲 "2.5 次元 ",指連接二次元與三次元的事物的總稱。
在日本的 ACG 産業中,不少知名 IP 除了基礎的周邊、聲優見面會以外,還會開發舞台劇、音樂劇演出,《網球王子》《美少女戰士》等 IP 的衍生劇目都受到了大量好評。但國内的 ACG 内容本就偏向小衆,龐大的地域面積導向高昂的交通成本,大衆的觀劇習慣又沒有得到培養,當下真正在圈層内部勉強打出名氣的,也隻有《盜墓筆記》的系列舞台劇。
《盜墓筆記》舞台劇
衍生舞台劇沒有得到充分開發,COSPLAY 團隊也很難進行大規模商業化,受衆對于 IP 衍生内容的需求,自然盡數流向了配音行業——配音演員也能因此收獲觀衆對作品和角色溢出的喜愛,并将其轉化爲自身的流量,達到 " 雙赢 " 的理想局面。
" 偶像化 " 下的暗流
配音演員的偶像化确實帶來了紅利——當偶像化已經成爲一種趨勢時,配音演員的粉絲數量能夠正面體現在他們的工作報價上,需要借用演員們流量來收獲初期關注的項目,會爲這筆溢價買單。
但是,這種被大衆關注的 " 偶像化 ",也在近年來逐漸冒出反噬的苗頭。
如同季冠霖在剛剛被大衆認識時在采訪裏說的那樣,配音演員行業的悲哀在于,把自己隐藏得越好,工作就完成得越好。
" 當一個配音演員被偶像化,從幕後的人開始享受幕前的紅利時,他賴以生存的本職工作,反而會受到巨大的沖擊," 林淨表示," 網友也經常提到有一段時間市面上的劇就是那四個配音演員在談戀愛,就是那個時候極大的消耗了配音演員有可能用聲音處理戲的方式,以至于他們一生遇到其他的作品都很難跳出集中幹活的那幾年的處理。"
網絡梗圖
她舉了個演員的例子:一個演員演了太長時間的電視劇可能會影響他演電影,比如孫俪在《甄嬛傳》這樣一個從少女演到老妪的電視劇,會把所有的表演方式全部耗盡,很難給觀衆再多新鮮感了。" 配音演員的問題是一樣的,你再也想不出任何驚喜地處理聲音的方式了。"
在配音演員聲線辨識度過高的情況下,觀衆也會 " 出戲 "。今夏熱播的網劇《蒼蘭訣》,動畫男主東方青蒼的配音是阿傑,劇版則由王保順配音,換配音的更改就得到了不少觀衆的好評,原因并不是阿傑不好,而是 " 太熟悉 "。
并且,也不是所有演員都願意運用配音進行修飾。經曆了《甄嬛傳》《芈月傳》之後,孫俪到了《那年花開月正圓》已經會采用自己的原聲出演——這部分有上進心的演員,會在發現自己的台詞不足之後下功夫苦練,之後拒絕用配音出演。
從平台角度來說,擁有龐大粉絲群體的配音演員們,也會出現運營方面的隐患。" 配音演員粉絲其實相對于原本的 IP 粉絲來說體量很小,但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容易失控。" 林淨告訴毒眸,此前就發生過平台聽從原作 IP 粉要求更換配音演員,原有配音演員的粉絲不滿而攻擊平台,導緻短期内 " 不和該演員合作 " 成爲當時平台的内部共識。
另一方面,配音演員的經紀模式,還沒有完善到能接連培養 " 偶像 " 的階段。
國内的配音演員經紀模式有點類似于 " 戲班 ",知名的配音演員同時也是坐鎮的 " 班主 ",簽約配音演員進行培養,代理所有的演藝業務。換言之,很多大牌的配音演員,自己就是老闆。
但配音演員收獲的薪酬仍然有限。林淨提到,任何一家配音公司的經紀業務都很難算得上 " 掙夠錢 ",所以對于當老闆的配音演員來說,作爲演員的收入要高于作爲老闆的收入。" 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我認識的每一個配音演員都會背着公司接私活,除非他是公司老闆。"
一旦新人有了名氣,也會從原有的工作室獨立出去,成立新的配音工作室,就導緻原有的配音公司耗費了大量發培養成本,但享受不了多久粉絲化帶來的福利期。如今已經自立門戶的阿傑和邊江,其實最早就都出自光合積木社團。
姜廣濤、阿傑、邊江
此外,盡管國産 ACG 已經有了不錯的發展,但國内配音産業,在諸多方面離擺脫 " 對日本聲優産業的效仿 " 尚有一段距離,卻在粉絲關系上率先進入到 " 偶像化 " 範疇,對行業來說還是有些微妙。
日本聲優産業原本就是 " 過剩 " 的,七月的話題新番《異世界舅舅》中舅舅的聲優子安武人今年已經超過 50 歲,至今仍然活躍在主役陣容的一線,留給新人聲優的機會本就不多。
在 ACG 産業的長期高度繁榮之下,日本聲優所處的環境尚且如此。對比之下,影視劇配音在國内配音演員的工作當中,仍然占據着很大的比重。當這方面的 " 活兒 " 正在肉眼可見減少;将成名的希望寄托在上升速度很快、但尚未擺脫圈層文化的 ACG 當中,又會不知不覺陷入到 " 與大衆關系 " 和 " 與粉絲關系 " 的兩難抉擇。
" 我覺得國内年輕一代的配音演員應該挺迷茫的,活變少了,又想出名又怕出名,又不知道怎麽出名。" 林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