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錢理群教授說過:" 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
閱讀之于語文,就如同樹根之于枝葉,對于小學乃至終生的學習都有着極爲重要的奠基作用。很多孩子爲什麽小學成績好初中卻跟不上,就是沒有固好閱讀的 " 根 "。
或許有家長會說,我也知道課外閱讀很重要,但孩子沒時間讀書怎麽辦?
對于這個問題,家長首先要反問下自己:
真的足夠重視閱讀嗎?
當我們聲稱沒時間閱讀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是潛意識裏認爲 " 這個事、那個事都遠比讀書重要 ",所以當培訓班太多、時間不夠用的時候,最先被犧牲的往往都是 " 閱讀 "。
有個很著名的時間實驗:
桌上放着一個不大不小的空瓶子,是我們的一生,也可以是我們的一天,總之,是我們有限的時間。
先在瓶子裏放了幾個高爾夫球(代表優先級高的任務),很快瓶子就滿了;
接着,繼續往瓶子裏放小一些的石塊,過會兒也放滿了;
繼續放沙子,沙子又把瓶子的空隙填滿了;
此時,是不是真的放滿了?還沒有,你總可以往裏面繼續倒水 ...
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道理:時間總是可以 " 擠 " 出來的,關鍵在于我們的價值排序。如果我們真的認可閱讀是價值序列高的事——關乎孩子的未來,那就需要優先安排,從意識到行動都把閱讀放在重要位置,讓閱讀成爲孩子生活中不可以被省略和犧牲的 " 重要事項 "。
或還有家長會說,那當幾樣事情都很重要的時候,怎麽兼顧?
給時間做預算:爲每件任務設期限,不要無限制地做下去,即做好時間分配和管理。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高考。是爲一道難題浪費大量時間影響整體考分,還是爲不同得分題配置相應時間,等完成全部題目有多餘時間再攻克難題?很多時候,是安排時間的策略影響了分數。
所以如何引導孩子做好時間分配很重要。我們可以先對事情進行一個重要性劃分(根據個人目标設定):
緊急的事分兩種:
緊急又很重要的事兒,比如:功課、考試
緊急但并不重要的事,比如:接電話,各種幹擾
不太緊急的事又分兩種:
不緊急但很重要的事,比如:閱讀、運動、興趣和特長發展
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比如:買東西,各種浪費時間的行爲
分清緊急主次之後,按 5-3-2 原則把要做的事分成三類(時間分配比例根據個人情況做調整):
很重要的事,要優先解決 - 花 50% 的時間
不那麽緊急,但很重要的事 - 花 30% 的時間
其它的事情 - 花 20% 的時間
學會控制時間分配,就可以兼顧多方面發展,做到基本完成 " 重要和緊急 " 的任務,也做到在 " 重要和長期 " 的任務上有所進展。閱讀是一件緩步進階、緩慢抵達的過程,我們要在它變成 " 緊急 " 情況之前做足儲備。
在時間管理過程中還要學會追蹤,看看時間是怎麽被 " 花掉 " 的。比如原計劃每天做作業不能超過 2 小時,如果沒完成就要反思原因。
題目不會做?
那說明課上沒有聽懂,或者有學習難點沒解決,後面要多注意預習和複習鞏固,保持和老師的聯系,關注孩子在課堂的聽講情況,培養孩子不懂就問、迎難而上的好習慣。隻有高效掌握課堂内容,課後才可以少做無用功。
習慣性拖拉磨蹭?
做作業時一會兒弄筆,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玩遊戲 ...... 這是專注力不夠的表現。平常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專注力,提高寫作業的效率。
比如進行一分鍾專項訓練,讓孩子感受時間的寶貴,一分鍾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每天準備幾十個簡單的加減法口算題(年級不同,難度不同);
一分鍾寫漢字訓練,找一些筆畫和書寫難度相當的生字;
另外迷宮、拼圖等益智遊戲,也有助于加強孩子的專注力。做功課的時候,用一個沙漏來幫助孩子增強時間觀念,也是一個好玩也有效的方法。
家庭作業真的很多?
那需要思考下這些作業是否布置得合理,值不值得這樣去做?當然基于目前的實際情況,要解決這個問題比較困難。
這個時候空隙閱讀就顯得非常重要。
著名散文家、翻譯家錢歌川先生在《讀書的習慣》中說:" 你不要以爲 5 分鍾做不了什麽事,把 100 個 5 分鍾集起來,就差不多等于一個整天...... 我們利用 5 分鍾的餘暇去讀書,也就可以成爲一個學者。"
閱讀,毫無疑問可以穿梭在各個時間的縫隙裏。上學前、臨睡前、等車等等,随身攜帶書籍,充分利用零散時間積少成多。時間久了,孩子會覺得書籍就是陪伴他等待時間的最好夥伴。于是等他開始自主閱讀了,走到哪裏他也都會帶上一本書。
可以的話盡量把空隙閱讀的節奏固定下來,比如每天抽出 20-30 分鍾雷打不動的親子共讀時間,陪孩子讀讀書、聊聊書,讓閱讀成爲孩子一天中最期待和愉悅的時刻。一旦閱讀習慣被培養起來,讀書這件事兒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根本不存在沒時間的問題。
當然時間預算也不要做的太滿,要給孩子留下一些靈活支配的時間,也要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閱讀終究還是應該自由些、從容些。
點亮小星标 ★ 精彩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