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光子星球,撰文 | 文烨豪,編輯 | 吳先之
對于國産手機 OS 而言," 元年 " 似乎早在數年前便已到來,但 2023 年才是國産 OS 真正意義上的爆發之年。
今年下半年以來,各國産手機廠商,在 OS 領域發力,不僅華爲、榮耀、OPPO、vivo 均已踏入河流,小米 MIUI 亦如 " 斷舍離 " 般從底層重構,端出了小米澎湃 OS。
無疑,OS 領域多年的行業境況正在被改寫。而在這個手機行業競争與撕逼激烈而殘酷的時代,肩負各玩家種種希冀的 OS,亦随之步入中場。
手機 OS,步入中場
事實上,不論是鴻蒙還是 MIUI,亦或是魅族 Flyme OS,都曾扛起過國産 OS 的話題擔當,并不時通過各類更新擲出石子,在科技領域泛起波瀾。可反觀市場表現,卻一直雷聲大雨點小,國産 OS 似乎從未成爲消費市場購機時的優先考慮因素。
這背後,既有新興 OS 從實驗室到賣場的必經蟄伏,但更多是消費市場對于 OS 的忽視,相較于被邊緣化的 OS,用戶往往更習慣将品牌、硬件配置、價格等因素放在首位。
在此之前,盡管國産 OS 不斷更新升級,試圖以新穎的功能和界面吸引用戶,但它們往往無法突破基于安卓框架的局限性,導緻創新不足,難以形成與标準安卓系統的明顯差異。而在用戶看來,部分 OS 僅僅是基于安卓框架下的 UI、動效的替換與更新,缺乏差異化功能及場景。
顯然,若隻是在成熟的框架下 " 魔改 ",自研操作系統很難真正釋放出價值——不僅對用戶體驗的加成十分有限,甚至還會招緻輿論反噬。
以 MIUI12 爲例,帶着 " 加法邏輯 " 的小米,曾一度爲其塞入了衆多花裏胡哨的應用,使其變得格外臃腫—— MIUI12 發布後,卡頓、BUG 等問題頻出,小米曾經收買米粉的法寶,亦成爲了其高端路上的拖油瓶。爲此,小米不得不在 MIUI13 裏強調減法,去除了贅餘的功能,以此提升系統流暢度。
另一方面,自研 OS 本身是一個需要不斷再投入,才能産生正向循環的領域,除需投入海量資源與成本,亦需反複測試叠代,時間成本難以估量,道阻且艱。
這種一眼望不到頭的持續資源投入,對任何玩家而言都是重壓,疊加自研操作系統所伴随的諸多不确定性因素,縱使部分玩家具備足夠的規模體量,亦會因潛在風險而戰略性放棄。
因此,在此之前,自研 OS 往往被手機廠商打上了 " 費力不讨好 " 的标簽,除去不得不挺入戰場的華爲外,其他玩家對自研操作系統意興闌珊。
然而,從現階段各手機廠商對 OS 的熱烈追捧中不難看出,時代正在變化——習慣性講述着 " 長期主義 " 的玩家們,正将目光對準了 OS 這門并不算容易的生意。
除卻動靜不斷的華爲,今年 10 月,小米上演了一番新人進舊人出的戲碼,征戰沙場多年的 MIUI,最終讓位于小米澎湃 OS;今年 11 月,vivo 亦頗爲決絕地,在其開發者大會上發布藍河 BlueOS ——雖隻是針對智能手表等輕量級設備,但藍河 BlueOS 同安卓的 " 切割 ",仍需要一絲勇氣。
無獨有偶,OPPO,則借助 "ColorOS 超算平台 ",改寫了安卓底層框架;榮耀亦未停止其對于 MagicOS 的叠代升級,悉心打磨的場景應用接二連三地端出——加碼 OS,似乎已經成爲了玩家們的必由之路。
而随着玩家們接連上菜,手機 OS 的中場戰事已然打響。
誰來撐起想象空間?
OS 作爲一門苦生意,玩家們從意興闌珊,到趨之若鹜,這種轉變頗爲詭谲。
如果說,華爲端出鴻蒙,是爲了對抗大洋彼岸的不确定性,那麽在當下這個鴻蒙愈發成熟的時間節點,玩家們紛紛高舉 OS 大旗,背後或許有着攻擊性防禦的因素——畢竟無論是華爲,還是其他手機廠商,均不願 OS 這類底層能力受制于人。
但手機廠商作爲企業,終究需以賺錢爲目的,因此并不能平白無故端出 OS,而是需要爲其嫁接商業模式,亦或是想象空間。
而縱觀各玩家的 OS 打法,終端互聯似乎成爲了共同的路徑。
借由 OS 打通終端的打法,最早源于華爲,而現階段,無論是榮耀、小米,還是 vivo、OPPO,均已在終端互聯層面做足了鋪墊——若是 OS 本身難以帶來商業效益,那麽以軟帶硬,借助 OS 撬動終端硬件需求,不失爲一條變現之路。
隻是,對于 OS 戰役而言,僅僅講述互聯的故事,似乎顯得不夠有說服力,畢竟 OS 也好,生态也罷,演化的核心均是給用戶帶來價值,而行業語境所追捧的技術創新,與消費市場趨勢似乎并不匹配。
一個簡單的例子,雖然微軟頗爲前沿地,在 Windows Phone 上展示了諸如集成辦公軟件等創新功能,但彼時的智能手機消費市場并不需要生産力工具,而是更傾向于娛樂、社交等場景。最終,秉持着 " 精英思維 " 的 WP,在 iOS、安卓、WP" 三國殺 " 中盡吞敗局。
正當信奉着 " 互聯主義 " 的玩家們,感歎着 OS 變現何其艱難之時,湧起的 AIGC 浪潮,成爲了玩家們新的出口——這不僅關乎 OS 商業化,更關乎手機賽道共同的命運。
從技術路線來看,現階段,諸如 ChatGPT、Midjourney 等 AI 應用,模型部署在雲端,智能手機、PC 等終端隻能作爲内容呈現的媒介。而這,不僅使大模型的服務成本以及用戶使用成本高企,亦面臨着用戶數據、隐私安全的诘問。相比之下,從硬件、OS 層面對智能手機加以改造,引入端側大模型,則能解決現階段 AIGC 應用的大範圍普及難題。
爲此,各路玩家,當下正緊鑼密鼓地圍繞 AI 展開布局。自今年 8 月以來,華爲、榮耀、OPPO、vivo、小米均端出了各自的大模型方案,即便是蘋果,亦不敢懈怠,緊急籌備着自己的大模型。
在将大模型塞入手機的過程中,NPU、APU 等硬件層面的升級固然重要,但 OS 層面的協同同樣不容忽視——以 vivo 爲例,其便爲 OriginOS 4 引入了藍心大模型,并基于此打造了媲美 ChatGPT 的手機智能助理藍心小 v;而小米澎湃 OS 中,則被置入了 AI 子系統,用以采集用戶所在環境信息,發力主動智能場景。
因此,就現階段而言,搭乘時代快車、更貼近消費市場實際需求的 AI,或許更有機會成爲陷入迷惘的手機 OS 的那枚 " 銀彈 ",而未來玩家們如何打出 "AI+OS" 這張牌,亦将是手機 OS 中場戰事的最大看點。
終
縱觀手機賽道的過往,OS 成功與否,絕非手機廠商一家之言,而是同應用生态息息相關。塞班的落幕,以及 iOS 與安卓的崛起,便是其最好的诠釋。
塞班系統,雖曾一度壟斷着手機 OS,但其對開發者卻極爲苛刻——不僅平台封閉,API 複雜,缺乏有效的應用分發渠道,其嚴苛且昂貴的簽名證書系統,更是對許多獨立和小型開發者構成了巨大阻礙。
因此,當更開放、更易于開發 iOS 與安卓湧現,塞班系統的開發者迅速流失,其應用生态亦開始萎縮,惡性循環,最終使塞班被諾基亞以及市場所抛棄。而作爲塞班接任者,Windows Phone 同樣未能抓住應用生态——主流應用要麽缺乏,要麽更新遲緩。最終,諾基亞的時代亦随着押注 Windows Phone 的失敗而謝幕。
而應用、開發者生态,恰恰是奔赴 OS 的玩家們的軟肋。在此方面,早早入局的鴻蒙,無疑跑在其他玩家的前面,也成爲了自建 OS 的玩家們繞不開的檻。
華爲在其 925 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宣布鴻蒙原生應用全面啓動,HarmonyOS NEXT 開發者預覽版将在 2024 年第一季度面向開發者開放。這意味着,鴻蒙即将與安卓完成 " 切割 "。
而縱觀國内主流應用廠商,有的早已加入,有的則正試圖跟上——美團、去哪兒、新浪、小紅書、哔哩哔哩、釘釘、支付寶、米哈遊等,均已官宣加入鴻蒙生态。不少廠商亦更新了招聘列表,增設了鴻蒙開發工程師崗位。
通常而言,隻有拿下足夠強勢的市場占有率,才能具備議價能力,以此标準來看,現階段玩家們尚且無法在短期之内,搖撼 iOS、安卓的地位。但從另一維度來看,應用廠商上車鴻蒙,早已脫離了簡單的商業邏輯,而是一次契合時代、宏觀語境的 " 價值投資 "。
這也意味着,玩家們還需從更多維度 " 收買 " 開發者,而國産 OS 應用能否爲開發者帶來實際的商業收益,也還需一段驗證期。
好在,OS 戰事終局尚遠,玩家們仍有時間尋找突圍的路徑。而作爲現階段無法逾越的市場趨勢,各家 OS 的不斷進化,也意味着智能手機行業,距離 iOS、安卓兩強争霸的落幕,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