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注:爲遵守相關規定及要求,文中對于特定時期的對岸軍隊以 " 蔣軍 " 稱呼。文中圖片裏出現的旗幟、符号以及對應文字,均爲曆史材料、科普作用,不代表本号立場,望讀者周知。)
自 8 月 23 日以來,我軍對金門沿海島嶼敵人的鬥争,由于隔海作戰、任務性質的關系,在作戰行動上,集中表現爲我軍炮兵對敵鬥争,亦是雙方主要的戰鬥形式。
而盤踞在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蔣軍炮兵,共有 105 毫米以上的加榴炮兵 308 門。10 月 6 日暫停炮擊後,複運進 203 毫米加榴炮 18 門、155 毫米 36 門,其中加農炮 16 門,各種炮彈 2830 噸。其作戰特點如下陳述:
(一)敵據守大、小金門、大、二擔等島嶼,在戰術地位上,雖然處于三面受我包圍的态勢,而且是屬于孤島,但在地勢上,地形起伏,有北太武山、獅山、美人山、金龜山等高地作爲依托,便于構築工事和隐蔽配置炮兵。尤其在觀察條件方面優于我方,因而在前沿及與我方近縱深比較,敵方地形高于我方地形,敵人觀察條件在高度方面優于我方觀察條件。敵人炮兵陣地的配置,多數是比較隐蔽的。
▲金門炮戰期間,手持輕重武器隐蔽于壕溝内的蔣軍士兵
▲金門炮戰期間,忙着向島内輸送兵員物資的蔣軍運輸機
▲水路方面,蔣軍使用了大量 LVT 兩栖登陸車爲其部隊提供補給
▲ 1958 年 8 月 26 日發行的《聯合報》01 版上所繪制的金門炮戰(台軍現稱 " 八 · 二三炮戰 ")簡圖。圖注标識了當時敵我雙方所發生的海空戰及蔣軍 " 宣稱 " 的戰果。注釋顯示。至 26 日時,蔣軍空軍已在鎮海角上空擊落 " 米格 " 機 2 架,一架落圍頭以西二千尺附近海面,另一架落金門以南海面;海軍方面則擊沉我軍 3 艘魚雷快艇。而在東碇東南,蔣軍的一艘登陸艇負傷後被其安全拖回,另有 " 台生 " 号商船被擊沉
(二)敵人長期盤踞該島,且處于防守狀态,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永久性、半永久性防禦體系,其炮兵工事大部分都有掩蓋,部分的還構有坑道工事。在炮兵兵力的配置方面,105 毫米以下火炮大部分配置于前沿及近縱深,155 毫米榴炮和加農炮配置于前沿的近縱深及縱深。新運進的 203 毫米加榴炮初步發現位于鵲山、美人山附近地域内,有其發射陣地,火炮的配置比較疏散,連正面通常在 200 至 300 米以上,而排與排之間間隔較大,這與敵人圓形防禦火力正面的要求有關系。觀察所除了配置在各高地外,還很注重前進觀察所的使用。如小金門炮兵觀察所設在大、二擔、虎仔嶼。
(三)敵人在炮兵運用上非常狡猾,很注意炮兵的機動和隐蔽射擊,經常發現大金門東西半島相互實施車輪機動。9 月 28 日發現其由東半島向西半島機動炮兵,28 日以後,機動回東牛島,10 月 22 日敵向蓮河地區射擊 2000 餘發,對廈門地區一彈未發射。23 日集中火力射擊廈門地區,蓮河地區射擊較少。射擊時機,除配合其戰術行動,如護海上、空中運輸等以外,通常利用對其觀察條件較好時進行。
如上午 6 時至 11 時,敵軍曾有計劃地對我還擊。摧毀我炮兵陣地,通常選在下午 16 時以後進行,以争取在射擊後天即黃昏,不便于我方組織殲滅和重點打擊。10 月 24 日、25 日對蓮河、淇江地區的射擊即是如此。
▲ " 金門兵要地志圖 "(1958.7),從地理、水文的角度上分析了雙方兩栖登陸作戰時可能潛在的問題
▲油畫:炮擊金門。(作者:彭琳)圖中出鏡的應是蘇制 ML-20 型 152 毫米榴彈炮
▲隐蔽在洞窟内的蔣軍炮位
▲文獻中記錄的金門炮戰期間,蔣軍的炮兵火力投射範圍示意圖。
(四)在火力的使用上,采取火炮分散、火力集中,重點突擊一點的方法。其目标通常選擇對其危害最大且陣地比較暴露的炮兵,尤其是大口徑炮兵。如對大、小登、小龍等方向的 152 毫米加榴、霞浯 122 毫米加榴陣地常采取有計劃的射擊。
23 日,敵軍曾集中六個連的兵力,集中對我小龍地區第 17 團 3 連陣地實施覆蓋性炮擊,僅 24 日一天,對霞浯地區我第 7 團 5 連陣地即落下 155 毫米加農炮彈 320 發。
射擊時,敵軍經常以炸藥包施放煙幕等方法,進行迷惑以妨礙我方觀察,隐蔽其發射陣地。一般遭我還擊後,即停止射擊,爾後伺機再動。敵對 203 毫米炮兵的使用是夾雜在其他炮兵射擊中進行的。
(五)在射擊手段上,一般首先經過試射,爾後行急促射,在信管使用上,瞬發和延期相結合,對大、小登采用延期較多。彈種的使用,除榴彈外,結合使用硫磺燃燒彈。
本系列連載主要參考資料:
《對敵炮兵鬥争的初步總結》
" 國史館 " 館藏檔案照片
" 陸軍學術季刊 " 專題論文
60 炮的部落格
" 報時光 "UD Time 的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