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狂飙》之後,觀衆都在期待下一部戳人嗨點的爆劇什麽時候出現。
沒想到,這就來了,張譯主演的新劇——《他是誰》。
從制作班底上看,它似乎不錯。
導演鮑成志的上一部作品是評分 8.5 的《警察榮譽》,主演張譯、丁勇岱、趙陽、劉冠麟等,都讓《他是誰》看起來很有質感。
從劇情上說,它也足夠有吸引力。
主線兩個案件是一個根據白銀連環殺人案改編,一個根據 " 南大碎屍案 " 改編。
就算如此,《他是誰》要成爲下一部爆款劇,還是有點吃力。
劇中案件細節太多太雜,案件表達主次混亂,鏡頭搖晃 … 這些細枝末節都在拖垮劇的質感。
哪怕是乘上了張譯的春風,也很難像《狂飙》一樣狂飙。
真實案件改編,劇情緊張刺激
開篇,《他是誰》是非常吸睛的。
1988 年,陰雨綿綿,甯江市發生了連環殺人案。
兇手作案手法殘忍,專挑女性,然後割喉 + 性侵。
且在第二起案件時,兇手作案手法就已經升級,具有了初步的反偵察意識。
盡管已經多人被害,但以當時的刑偵手段,加上兇手作案時特殊的天氣選擇(雨天會破壞現場痕迹),讓案件偵破變得異常困難。
1988 年,3 月 27 号,又一個雨夜。
剛進警隊的小警察衛國平(張譯飾)和搭檔陳山河(王大奇飾)一起巡邏,不料碰上了兇手正在行兇。
兇手感覺到衛國平靠近,轉身脫逃。
隻留下衣衫淩亂的女生聶小雨(陳雨锶飾),在害怕中緊抓着衛國平不撒手。
一番拉扯之後,等到衛國平起身追兇時,隻看到隊友陳山河被兇手割喉而死。
案件并沒有随着警察的死亡被立馬偵破。之後,兇手分别在 90 年、92 年犯案,卻也在 92 年的某次犯案後,直接消失。
證據不足,人證沒有,兇手消失,八八案成爲了懸案。
時間推進到 1996 年,一名清潔工在打掃衛生時,發現了兩包黑色塑料袋,本以爲是豬肉,打開發現是人體組織。
随着這兩包塑料袋的出現,另一個兇案發生了,劇情也正式拉開了帷幕。
其實,《他是誰》是非常懂得如何營造刑偵局的懸疑氛圍感的。
在劇情節奏上,讓兩個大案相連,制造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起伏感。
在形式上,很善于預留伏筆,也很擅長用戛然而止的結局手法。
第一集結尾,複刻了白銀案的細節。兇手尾随女孩回家,不行動也沒離開。等女孩出門上廁所時,對她實施傷害。女孩奮力脫逃後,瑟縮屋子角落。一擡頭,看到了窗外那雙邪惡的眼睛。
故事到這裏突兀結束,一方面直接将恐怖感拉滿,另一方面直接勾起了觀衆的興趣。
在結構上,采用了多案并行的手法。
比如,在講述 " 碎屍 " 案的過程中,穿插了家暴反殺案。
警察先是從死者衣物上 " 艾卿 " 字樣,将死者鎖定爲最近失蹤的女性艾瑩。
恰好,艾瑩的老公闫春生是屠宰場的屠夫,具備分屍的場地、工具和技術。更巧的是闫春生的工具台上少了一把刀。
然而,當警察順藤摸瓜尋找闫春生時,找到的卻是他的屍體,而殺人者則是他的妻子艾瑩。
艾瑩不堪長期忍受家暴,最終決定手刃丈夫,脫逃苦海。
後面劇情中還摻雜了綁架案,薛家健案,胡峰案等,既豐富了劇情的内容,也避免了枯燥。
因此,《他是誰》在劇情表達上是拒絕俗套和平鋪直叙的。環環相扣劇情,步步引誘的設定,将觀衆拉入其中。
僅看這些案件,讓觀衆入局并不難,難的是入局之後的事情。
雙刃劍,刺向自己
能看出《他是誰》是想要成爲一部有年代質感的刑偵劇的。從開分 8.2 到現在評分 8.1 的成績來看,它似乎也是成功的。
可從它跌落的 0.1 分來看,它并不是沒有缺陷。它有懸疑劇鋪設劇情的技巧,也用案中案的手法層層推進。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 " 案中案 " 這把雙刃劍上。
案中案的手法,在前四集中大放異彩,用伏筆細節将其他案件串聯。
比如說高秀蓮綁架案。
先是伏筆她的出現,衛國平組織工廠的人一起幫忙去垃圾場翻找被分屍的屍塊。在過程中,衛國平提到要重點調查一下最近失蹤的女性。這時,幫忙的工人就已經在私下提起了高秀蓮,但并沒有告訴衛國平。
然後,再合理引出。直到衛國平調查完失蹤名單後,發現一名女工人,向他們詢問,他們才交代出事情的原委。
同樣,家暴反殺案也是用同等手法進行表述的。但在第四集之後," 案中案 " 的手法開始走偏,不再預設伏筆,也不再是重視情節、強化人物。
薛家健案直白出現,先是引導他碎屍女學生,然後又扯出隻是尾随強奸女性,并未殺人,最後又引導他碎屍前女友。無論是哪個方向,最終都不了了之。
比起之前的環環相扣,《他是誰》在後期劇情上則呈現出一種雜亂、離散的狀态。" 碎屍案 " 和 " 八八案 " 隐藏不見,而是将更多筆墨着手于分離出來的案件。交代胡峰案花了大量時間,全體警察陪着一個嫌疑人玩了一場過家家,但對 " 碎屍案 " 推進毫無幫助。
劇中交代的細節太多,但又虎頭蛇尾,沒有後續。
第一集結尾處的女孩怎麽樣了?碎屍案中調查出胸花線索,爲何不繼續查下去?薛家健爲什麽用消毒水打掃宿舍?
第 9 集之後又将愛情線和掃黑線擴充,給觀衆呈現出一種割裂的狀态。這樣的後果就導緻,每次再談及 " 碎屍案 " 時,彈幕上皆是問号。
實際上,《他是誰》讓人诟病的點,不僅僅在于劇情上的雜亂和主次不分,還有不合時宜的配樂。
他依賴于用音樂來渲染恐怖氛圍,在第九集中,衛國平隻是查看死者愛坐的窗邊位置,突然就配上了陰森恐怖的音樂。
畫面并沒有觸目驚心,但音樂卻強行讓人心驚,顯得非常贅餘。
不僅如此,《他是誰》在第四集之後,主角缺點集中爆發——自私、偏執、我行我素,這些性格缺點都無法讓人和主角共鳴,在情感上也造成了觀衆和主角的脫離。
劇情失控、主角人設飄忽不定、不合時宜的配樂,這些都讓後續觀感陷入平平,很難達到前四集帶給觀衆的新鮮感,也注定了它的分數不會持續高走的結果。
同質化的張譯?
張譯再穿警服,絕對是這部劇的最大賣點之一。
同時也是張譯最被人質疑的地方:張譯的角色是不是開始同質化了?
不能否認,張譯這一次的角色設定和《狂飙》裏的安欣是有相似的。
他倆身份都是刑警,外形上都是黑白發,人物關系上是局長都愛護他,局長女兒喜歡她,黑社會大佬不會動他且大佬的妹妹都暗戀他。
這些隻是設定的相似,但真正的内核卻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張譯用演技區分開了相似的角色。
同樣是 " 軸 " 的表達,《狂飙》裏的安欣帶着一股子清澈,他軸的原因是對正義的堅持和對信仰的堅定,所以,他呈現出來的狀态是溫柔的。
在《他是誰》中則不是。衛國平的軸是對死去戰友愧疚和想要破獲 " 八八案 " 的執念,所以,他是非常外放的。
衛國平對待上嫌疑人時,态度是非常激烈和粗暴的。在審訊薛家健時,他會誘供、會暴力詢問,沒有原則制度,目的是爲了趕緊破獲 " 八八案 "。
在經曆重創後,角色的前後轉變也是不同的。安欣是往内收的,就像一汪平靜的水,誰也不知道水底是怎樣的暗流湧動。
衛國平則變得偏執。第一集中,衛國平從夢中驚醒,是因爲神經衰弱睡不着,也是因爲心魔 " 八八案 "。同事向他詢問卷宗放在哪裏,他頭也不擡地說出具體位置。
如此不動聲色,直接交代出了衛國平爲了調查 " 八八案 ",整日泡在檔案室中,對所有檔案了如指掌。
另一方面,他說完之後,同事沒有反應,他擡頭看了一眼地上的影子,就知道了同事當時大概的姿勢,以及能看到的位置,然後告訴同事蹲下。
這一眼,是對他能力的表達。
愛情線上,也有細微的差别。
衛國平是喜歡聶小雨的,前期是不能在一起的狀态。他在面對聶小雨的表白時是開心的,但又得克制。
所以,他表情并不嚴肅,語言是結巴的,動作是逃避的,這種别扭的形式裏隐晦說出了他的情感。
後期,兩人情感挑明那場戲,雖然有些令人尴尬,但張譯用 " 站住 " 一詞表達了不同的情感。
第一句時,帶着小心翼翼的挽留;第二句時,帶着肯定的回應;第三句時,是堅定的表白;第四句帶着對聶小雨的寵;第五句則是确認情感後的快樂。
能用兩個字帶給觀衆不一樣的感受,就足以證明張譯的演技和台詞表達功力。
由此可見,角色設定相似并不可怕,因爲每個角色的成長背景、故事主線都是不同的,而這些不同恰恰組成了形色各異的人。對于演員來說,就是能把握住每個角色的差别演出差異性,這也是對演員演技好壞、功力深厚的考驗。
隻可惜,現在張譯在劇中很好的完成了表演,用能力化解了 " 同質化 " 的質疑。但因爲《他是誰》的故事織網的能力太強,收網的能力太弱,似乎可以預見它無法像《狂飙》一樣成爲沒有短闆的爆款劇集。
現在劇已經播出過半了,最終口碑如何,還要等到最終結局。看看未播劇集中能否将故事圓回來,再将劇情推向新的高潮。如果無法自圓其說,評分一定會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