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女孩劉亦婷成爲普通美國中産 " 沖上熱搜,伴随這個話題的另一個詞條是:持續 25 年的雞娃騙局碎了。
劉亦婷哈佛的故事開始于 1999 年。
當年,全球一萬八千名優秀學生向哈佛大學遞出了申請書,隻有 1650 人入選。一名叫劉亦婷的 18 歲成都女孩成爲其中之一。
劉亦婷出生于成都一個普通但幸福的家庭,媽媽是報社編輯,繼父是記者。在劉亦婷考取哈佛後,媽媽劉衛華很快發表了自己養育女兒的心得的書籍《哈佛女孩劉亦婷》。
這本書風靡全國,給當年的中國家庭教育帶來不小震動。一名劉姓家庭的父母在看完這本書後把自己女兒的名字改成 " 劉亦婷 "。
如今,這本書評分隻有 5.7 分,高贊書評的關鍵詞基本是 " 時代的淚水 "、" 童年噩夢 "、" 害人不淺 "。
爲什麽劉亦婷在 20 年後從神壇被拉下,評論兩極分化?爲什麽她的故事總是被反複提起?
這絕不是隻關乎個人的八卦故事,它背後,镌刻着濃重的千禧年時代烙印,也提出了那個總是被反複提到的問題:
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
1999 年 4 月 12 日,《成都商報》用大字标題在頭版頭條上登出了一則獨家新聞:《我要到哈佛學經濟》。
新聞主角是成都一名叫做劉亦婷的 18 歲女孩。包括哈佛大學在内的四所美國名牌大學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并免收每年高達 3 萬多美元的學習和生活費用。
劉亦婷申請的大學,主要是美國東部的常春藤大學及與這些大學齊名的幾所著名學院。常春藤大學一緻商定,将寄出錄取通知書的時間全部定在每年的 4 月 1 日。
劉亦婷在寄完學校申請後,重新全身心投入到高三沖刺中,劉亦婷的父母則掰着手指頭算日子:" 能被錄取嗎?能被哪些學校錄取?能被哈佛錄取嗎?"
4 月 1 日晚上 10 點,美國東部時間早上 9 點,劉亦婷撥通了哈佛招生辦辦公室電話。在報出自己的姓名和出生時間後,對面傳來了短暫的噼裏啪啦鍵盤敲擊聲,然後回複道:" 恭喜你!你被哈佛錄取了!"
錄取通知書随之而來,裏面寫道:" 哈佛招生委員會極爲仔細地選擇了那些表現出非凡的學業、課外活動和個人的實力的候選人。" 最後落下招生與經濟資助辦公室主任的簽名,又另外親筆寫下:" 希望你能加入到我們之中。"
之前,她已收到哥倫比亞大學、韋爾斯利學院、蒙特豪裏尤克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劉亦婷成爲 1999 年的神話之一," 哈佛女孩 " 的标簽被緊緊貼在身上。
當劉亦婷正在糾結如何選擇時,大衆卻在看完新聞報道後,卻反複思索:
哈佛大學所強調的 " 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 " 究竟指什麽。
劉亦婷的 " 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 " 是如何培養起來的。
《成都商報》爲劉亦婷開通了四條熱線,一下午就接到了近千個電話,無數望子成龍的家長想從劉亦婷父母這裏讨取培養孩子的 " 真經 "。
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來信也陸續送到劉亦婷家裏:
年輕的媽媽詢問 " 怎麽對 5 個月大的兒子進行早期教育?"
小學生的家長關心 " 怎樣給孩子缺什麽補什麽?"
悲觀失望的年輕人稱劉亦婷爲 " 消沉中奮起的動力 "、" 迷茫中的燈 "
甚至深圳一家公司提前發來聘書,邀請劉亦婷畢業後加入他們公司。
劉亦婷 8 月乘飛機離開中國後,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和繼父張欣武開始撰寫教育劉亦婷的書籍,取名爲《哈佛女孩劉亦婷》。一經發行,銷量達到 300 萬冊。
那些培養哈佛女孩的秘訣,都在這本書裏展現。
劉衛華對自己女兒的精細化教育,開始于一本育兒書籍。
20 世紀 80 年代,正值國門打開初期,各種各樣新奇的思想和學說如潮水般湧入國内,包括歐美和日本的早期教育理論和方法。
劉衛華在自己的朋友那裏,得到了一本她稱雖然連譯者姓名都沒有、但 " 功德無量 " 的小冊子——《早期教育與天才》。
這本書記錄了 19 世紀初德國 " 神童 " 卡爾 · 威特的培養過程,強調 " 對子女的教育必須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 ",即使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爲不平凡的大人。
卡爾 · 威特
自從懷孕後,劉衛華每天下班都會捧讀這本書到半夜。
書中講述孕期前三個月是胎兒大腦的形成期,她便頂着每天中午和晚上的劇烈孕吐,堅持吃多吃好,以保證胎兒的營養。
長達數月的折磨,又經曆了 31 小時的劇烈陣痛,劉亦婷終于出生。她如此形容剛出生的女兒:" 她的皮膚很好,幾乎沒有新生兒常有的那些皺紋,簡直像個半透明的紅蘋果。"
劉衛華堅信這是自己孕期食譜的功勞——用雞蛋和水果堆出了一個幾近完美的胎兒。她看着尚在襁褓中的女兒暗暗發誓:一定要用威特父親的辦法,将女兒培育成一個人格健全、素質優秀、有能力創造理想生活的人。
劉亦婷與媽媽劉衛華
在劉亦婷剛出生 15 天時,劉衛華就開始對她進行 " 輸入詞彙 " 訓練,因爲她相信大人有選擇地給孩子輸入有用的信息,就能有效刺激大腦神經的發育,開發孩子智商潛能。
劉衛華和劉亦婷互動時,會舉着自己的手指一遍一遍強調 " 手指 "。當搖籃裏劉亦婷的目光停留在床上吊着的彩色氣球時,劉衛華也不厭其煩地教道:" 這是紅氣球,這是綠氣球。"
劉衛華向全家人列了教育劉亦婷的表格,其中包括禁止對劉亦婷使用針對嬰幼兒的 " 奶話 ",譬如 " 汪汪(狗)"、" 嘎嘎(肉)",隻能使用規範的語言。
除此之外,表格上還有五官訓練——用搖鈴訓練劉亦婷的聽覺、除了甜和鹹訓練外平時飲食清淡來保持劉亦婷味覺的靈敏度,經常給孩子哼歌來訓練她的藝術細胞 ......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成爲劉衛華訓練的一部分。
劉衛華記錄:不到 20 天,劉亦婷就能 " 視線跟随過中央線 ",比國際通行的 " 丹佛小兒智能檢查 " 測定的平均值最早出現 20 天左右;4 個月大時,劉亦婷已經能自己翻身,并且躍躍欲爬,比平均值提早兩個月 ......
劉衛華一直用 " 丹佛小兒智能檢測表 " 追蹤劉亦婷的發育情況,在 1 至 6 歲總共 4 大類 105 個檢查項目中,劉亦婷有近 100 項發育進程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在劉亦婷的成長過程中,從小就被要求不能用情緒化做事,時時刻刻要講道理;鼓勵她有任何想法都和父母溝通;時間被一塊一塊切割好,專時專用 ......
劉亦婷被鼓勵每天寫日記,且日記對父母公開的。
劉衛華後來在劉亦婷的日記本裏進行了事無巨細的批注,比如在劉亦婷關于集郵的日記後面寫道:" 擴大知識面要靠日積月累 "、在劉亦婷記錄自己不想聽媽媽廁所多沖水的日記後寫:" 輸入能力強弱決定教育成敗,必須用懲罰引起婷兒的高度重視,并且反複強調。"
除了這些大衆可以想象的教育方法,劉亦婷的繼父張欣武還爲劉亦婷設計了 " 忍耐力訓練 ":捏冰一刻鍾。
當時劉亦婷隻有 10 歲,在冰箱裏取出一塊爲這個訓練凍得結結實實的大冰塊。
捏冰的第二分鍾,劉亦婷已經感覺到手上傳來刺骨的疼痛;第三分鍾,她感覺到千萬根冰針在靠近冰的骨頭上跳舞;第四分鍾,骨頭似乎要被冰凍僵、凍裂 ......15 分鍾結束,劉亦婷發的手幾乎喪失知覺,變成可怖的紫紅色。
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劉亦婷舉着自己凍僵的小手,開心地手舞足蹈,她爲自己赢得了一本書而高興,還打趣:" 爸爸你可真倒黴啊,輸給了我一本書。"
《哈佛女孩劉亦婷》出版後,捏冰訓練風靡全國,成爲無數小孩心中的噩夢。
捏冰
在 11 歲時,劉衛華又給劉亦婷發起了踮腳挑戰——像芭蕾舞演員一樣用腳尖着地,時間同樣是一刻鍾。劉亦婷感到小腿已經抽筋,前掌傳來鑽心的疼痛,她隻能通過吹氣球和背常用數的平方來轉移注意力。
劉亦婷本人和其父母都堅信着,這種伴随着疼痛的 " 忍耐力訓練 ",一定能培養孩子超出常人的強大承受能力,讓她應付有朝一日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身體承受極限的考驗。
在劉亦婷的青春期,劉衛華爲了杜絕女兒陷入早戀風波,嚴禁她穿花哨的衣服,發型必須幹淨利落,平等且有距離感地對待每一名同學。
當劉亦婷在飯桌上無意間提到班級裏同學想玩 " 戀愛遊戲 " 時,劉衛華嚴厲地告訴她,戀愛遊戲風險極大,很有可能在中止時引得對方不滿,産生怨恨。" 輕則糾纏不休,重則殺人毀容。"
爲了佐證自己的觀點,劉衛華還舉了例子:" 你曾在上學的廬山剛看到過幾個蓬頭垢面又紮花帶朵的花瘋子,那都是因爲戀愛遊戲的對方考上大學,自己考不上,結果失戀而瘋的。"
劉亦婷
嚴苛的教育下,劉亦婷長成大部分家長都喜歡的那類小孩。
小學二年級,她在日記本裏寫最不喜歡的事情是睡午覺,因爲這會耽誤她看書;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給媽媽捶肩膀。
長期科學飲食,她習慣将食物分爲果、蔬、蛋白質等大類,在開飯前很自然地問道:" 今天我吃什麽蛋白質?"
她堅持鍛煉,每個課間都要爬樓梯、做眼操,即使學業繁忙,也沒有得近視眼。
她不追星、不沉迷影視作品,對異性也不感興趣。
唯一讓她感到煩惱的是,她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 " 遠大志向 ",不過在某一天她也找到了答案,在日記裏寫道:
" 我要把我的一生奉獻給祖國的經濟建設。我要以科學文化知識爲杠杆,爲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爲社會創造更多的财富;讓貧困的兒童都能上學;讓需要救助的人都得到救助 …… 這沉甸甸的使命感把我的心填得滿滿的,從此以後,我每一天的努力都有了新的價值和意義。"
《哈佛女孩劉亦婷》此書一出,家長老師們紛紛效仿劉亦婷父母的教育方法。
許多 80 後、90 後網友在回憶自己的小學、初中時,都還記得老師們在班會課上念誦書籍裏面的内容,還有父母恨鐵不成鋼地對自己說:" 你能不能學學劉亦婷?"
在 " 向劉亦婷學習 " 的風潮下,有父母不允許孩子在酷暑學習時打開家裏的空調,美其名曰磨練孩子心性;有老師爲了不讓成績優異的學生驕傲,打壓道 " 你永遠成爲不了劉亦婷第二 ";也有學生在作文裏寫道:" 隻要努力,我們都能成爲劉亦婷!"
劉亦婷
2004 年,劉衛華出版了第二本總結教育劉亦婷心得的書籍《哈佛女孩 2: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同年,作家蕭愚出版了一本名爲《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哈佛女孩劉亦婷 " 真相》的書。
一半的人仍然被劉亦婷的故事所鼓舞時,另一半的人不再買賬,她們發現劉亦婷哈佛故事的蹊跷,認爲劉亦婷進入哈佛并非是從小受到的全面教育,而是利用哈佛中國招生政策和人際關系等因素。
劉亦婷的父母反複強調劉亦婷的全能發展,比如短跑速度快、音樂素養高、親近大自然等等,但實際上,并沒有任何獎項可以證明劉亦婷在某個方面非常突出。
劉亦婷和媽媽劉衛華
雖然獎項和證書并不能代表個人的真實素質,但是至少在申請學校時,這是必要的資料證明。如果劉亦婷沒有這些資料,那她是怎麽申請到哈佛的呢?
大衆開始尋找劉亦婷成功申請到原因,終于發現,讓劉亦婷成功入學哈佛的關鍵性因素,是美國友人拉瑞的推薦信。
拉瑞畢業于達特茅斯和波士頓大學法學院,是前美國海軍中尉,曾爲最高法院大法官拜倫懷特擔任書記員,并擔任法律辦公室副助理檢察長,1975 年至 1985 年間還擔任過法律顧問。
背景赫赫,可想而知,如果能拿到他的推薦信,會排除掉多少同樣申請哈佛的競争者。
1992 年,劉亦婷考入成都外國語學校,在老師的引薦下認知了拉瑞,并在拉瑞的協助下,參加了由他創始的華盛頓 - 北京學術交流公司主辦的學生交流計劃。
那時的中國,鮮有學生以本科身份進入美國學校。去美國交換後,劉亦婷和父母才意識到,除了通過高考進入國内一流大學外,申請美國的頂級大學,也是一條可行的路線。
劉亦婷
劉亦婷或許不乏優秀的品質,她曾經被劇組選去當小演員。她一邊在劇組裏拍戲,一邊在拍戲間隙自學各門功課,返校後的半期考試考取了全班第一。
但至少在申請哈佛這件事上,劉亦婷靠的絕大半并不是劉衛華引以爲傲的教育方法,而是信息差和足夠幸運得到的推薦信。
如今我們都已了解國外名校的申請依靠的不僅是成績,藝術體育特長、社會活動,乃至性别、種族、國籍等也是砝碼。而當時國人隻知道優異的高考成績是國内頂尖大學的敲門磚,不了解一封國會議員等推薦信,有多重的分量。
劉衛華出版了那兩本書後,劉亦婷漸漸淡出大衆視野,大衆也隻能偶爾在媒體采訪的片段中,找到劉亦婷的現狀。
2003 年 6 月,劉亦婷在哈佛順利畢業。同年 10 月,她進入了紐約的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工作,那是一家著名的全球性企業管理咨詢公司,位列全球 500 強。
不過幾年後,她加入了百事,工作一段時間後離職,又轉向一家基金公司。
也許在打工中找不到自己的意義所在,劉亦婷申請了哈佛商學院,準備繼續學習,不過被拒絕。
她轉變賽道,自己開了一家公司,但是收益慘淡,隻能作罷。不過她沒有放棄,和朋友創辦了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專注于中國股票投資。
劉亦婷在論壇上
近些年,劉亦婷最受大衆關注的信息是,與自己的哈佛校友結婚。
關于劉亦婷評論的兩極分化不知不覺愈演愈烈,在 21 世紀初,她還是風光無限的 " 别人家的孩子 ",而随着她考取哈佛的方式和近狀曝光,網上不乏出現譏諷的聲音:" 至少她的老公是真的哈佛的。"
劉亦婷與她的丈夫
時代浪潮翻湧過去,将故事的雕琢、輿論的分化沖刷,留下的是屬于 20 世紀末的時代烙印。
20 世紀末,中國經濟、文化都在蒸蒸日上,人們對新的紀元感到興奮又充滿期待,鬥志昂揚地未來做打算,不論是下海做生意,還是教育神童。
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國内就開始建立 " 天才教育 ",當時的中國迫切需要組建一支年輕的科學工作者隊伍。中國科技大學接到上級命令,在全國範圍内搜尋 " 早慧少年 ",盡快培養一支 " 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 "。
民衆在 " 天才兒童 " 熱潮下,也興緻勃勃尋找身邊的神童,幾乎每家地區報紙都曾記錄過當地的神童,他們聰明機智,在十幾歲伊始便能考入大學,代表着家庭和國家燃燒的希望。
網友不同的觀點
其實劉亦婷過得并不算差,在哈佛念書後拿到了美國綠卡,去過好幾所前沿公司上班,自己創業。
她還經常參加北美各大高校的校友會和出席一些投資論壇會議。
2010 年,劉亦婷會哈佛參加校友會;2015 年,她參加了長江商學院全球論壇紐約投資論壇:中國的崛起——挑戰與機遇;2017 年,參加了由全球研究生級别的商學院組織的最大的與中國相關的商業會議之一,第十屆中國商務會議 ......
2020 年,她參加紐約青年企業家俱樂部的一個研讨會,該俱樂部彙聚了 " 有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的各界領袖 "。作爲主講嘉賓之一,劉亦婷探讨當代的教育問題,她被介紹的頭銜仍然是 " 哈佛女孩 "。
除此之外,劉亦婷還爲自己高中的母校——成都外國語學校設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獎學金,鼓勵在課外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學生。
主辦方介紹劉亦婷時仍然提到 " 哈佛女孩 " 頭銜
縱使如此,爲什麽如今大衆對她越來越不滿?
被捧到神壇的劉亦婷,在媽媽腹中時就吸收着媽媽 " 即使嘔吐也要爲了孩子拼命攝取食物 " 的營養,從小被教育全面發展,每天寫的日記都得到媽媽事無巨細的批注,總是接受看起來自虐的忍耐力訓練,夢想是爲國内的發展獻一份力 ......
即使劉亦婷父母已經如此精細化地試圖去創造神童,劉亦婷最後得到的也隻是比普通人稍微好一些的生活,且她當初信誓旦旦建設祖國的夢想,也落了空。
當年瘋狂的造神活動中,反映了當時 " 考取好大學 " 才算成功的單一價值觀。
如今大衆對這層價值觀極力反對,亦對這層價值觀背後包含的 " 考取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過幸福人生 " 的理想路徑感到迷茫。
《哈佛女孩劉亦婷》評分 5.7
一位網友回憶在自己小學時,媽媽将《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買回家念給她聽。那時她英語不錯,奧數堪憂,常常感到自卑。
班上奧數成績好的男生總是公然違反課堂紀律,成績全優的女生總是讨論着以後去哈佛還是劍橋。
十多年後,這位網友已經從大學畢業進入金融公司工作,買了房和車,過着穩定、幸福的人生。偶然一天,她走進書店,發現《哈佛女孩》這本書仍然在書店擺放着,旁邊還有 " 清華男孩 "、" 牛津男孩 "。
她一瞬間又回到了小學時被這本書支配的恐懼,但那一瞬之後,回想自己人生所擁有的一切,那些與同學對比的自卑、父母給的壓力都随流水般流走。
她拿起書細細端詳,想道:這是愚昧時代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