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钛媒體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衆号億歐健康(ID:EO-Healthcare),作者 | 林怡齡,編輯丨劉聰,钛媒體經授權發布。
一個發展了近百年的市場,這兩年在中國卻有了 " 翻紅 " 的迹象。
2021 年,國家八部門聯合制定的一紙文件按下了行業加速鍵。這份中國首個針對核技術在醫療衛生應用領域的綱領性文件——《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 ( 2021-2035 年 ) 》掀起了中國核藥市場的騷動。而在今年 9 月和 10 月,兩個政策的頒布給 " 核藥熱 " 再添了一把火。
短短兩年間,已有數家企業如先通醫藥、輻聯醫藥、藥明博銳等企業先後獲得巨額融資,開始搶灘。輻聯醫藥更是在上半年剛完成 A 輪融資後,就斥資 2.45 億美元大舉收購。
核藥由載體(即普通藥物)和放射性核素組成。通俗而言,它就是将 " 核彈 " 裝載在載體上然後送入指定位置,利用 " 核彈 " 産生的 α、β 或 γ 放射線将消滅或找出病變組織。
在中國,這個長期被雙寡頭霸占的市場,随着新鮮血液的不斷湧入,如今有了松動的迹象。
要知道,從上世紀 50 年代首個核藥碘的出現,全球核藥市場就已興起。隻是,中國的核藥市場雖然也由此起步,但過去數年間都稍顯沉寂。
一位業内人士曾不免感慨:"5 年前或者 10 年前談核藥時,都很悲哀地說,我們所用的這麼多核藥沒一個是在中國弄出來的。"
中國的核藥市場為何會落後全球市場一拍?再度 " 翻紅 " 的它又還能走多遠?我們将在下文一一回答這些問題。
01 中國核藥難産
中國核藥市場的發展,是有些慢熱的。
它的起步,大概可追溯至核藥碘被 FDA 批準的那一年。那個時代,美蘇争霸中常常顯示核威懾力。約四五年後,中國出于國際格局的考量,也加緊邁入核研究。1956 年,中國制定了 12 年科學遠景發展規劃,核藥站上曆史舞台—— " 同位素(核素)在醫學中的應用 " 被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同年,首個同位素訓練班誕生,中國研制出了第一批放射性标記物并建立初步的醫用放射性核素與藥物生産線。
從上世紀 80 年代起,中國核醫學迎來了快速發展。一方面,1989 年國務院頒布《放射性藥品管理辦法》,對國内 " 核藥 " 的生産環節進行規範化管理;另一方面,産品倍出—— 99mTc 标記藥盒、質子回旋加速器、18F 核素相繼出現,而随着 SPECT 及 PET/CT 等設備的國産生産商不斷湧現,核醫學市場在中國正式開啟。
隻可惜,這個火苗沒能燒旺起來。過去數十年間,中國核藥的創新研發近乎停滞,以緻于近幾年,中國沒有一例創新型核藥獲批。
數據同樣可以佐證這個殘酷的現實。截至 2020 年 7 月,FDA 共批準了 52 種核藥,其中多種産品在中國并無企業獲批。" 過去根本沒有這個技術力量。"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張祥松曾如此坦言。
02 為何難産?
對于中國核藥而言,受限是全方位的。
除去研發實力與海外的差距,核藥研發和生産的前提——核素,中國就難以規模化國産。目前,中國除少量碘 -131 和镥 -177 外,大部分核素如钼 -99、碘 -125、锶 -89 等都依賴于進口。
盡管在全球化的當下,核素需要進口不是什麼根本問題,但由于核素的特殊性,以及海外核素供應商一般傾向于和現有客戶保持合作而非建立新業務關系,對于新進入者而言,如何讓供應商按合理價格穩定供給,就成了一大挑戰。
到生産環節,問題再次出現。部分核素如 PET /CT 的配套影像劑 18F-FDG 系列藥品需要利用回旋加速器生産,這又是中國被 " 卡脖子 " 的一環。眼下,國内 PET 用回旋加速器市場主要被日本住友重機械和 GE 兩家占據。
近些年,中國正高呼 " 國産替代 ",但在核藥生産環節,難度依舊頗高。一是核素的放射性,大型核反應堆或回旋加速器,其建造和運作都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和異常嚴格的規定。二是核藥涉及複雜的放射性示蹤技術及放射性檢測技術。單就這兩項就勸退了不少試圖入場者。
再者,核的危險性,讓核藥的監管嚴格和複雜程度遠超常規藥物。單從涉及的部門數量來看,一家企業要想開發核藥,就需要通過國家核安全局、公安部、衛健委、海關總署、交通運輸部、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國防科工局等多個監管部門的資質認證。
跑完這樣一套流程費事費時不說,即便層層打通這些關卡,拿到藥品批文要想迅速實現藥品銷售放量,也是難乎其難。品牌認知和物流配送,都是重大障礙。
核藥壁壘高築,是中國核藥難産的原因,也是後來者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03 誰在二分天下,築壁壘?
因此,在中國,這筆生意雖然價值超百億美金,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并沒有被過于市場化。國家相關核研究院的下屬企業,是這個半開放市場的主要玩家。
依托中核集團的中國同輻,便是雙寡頭之一。作為中國核藥的老大哥,中國同輻旗下核藥産品品種最全。此外,它還是中國唯一 一家具備輻照用钴 [ 60Co ] 、醫用钴 [ 60Co ] 等生産能力的生産商。
而另一位寡頭——以原料藥起家的東誠藥業,則是通過收購雲克藥業——前身是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成都同位素應用研究所進入核藥領域,雲克注射液和碘 [ 125I ] 密封籽源、锝 [ 99mTc ] 替曲膦注射液等為其主要産品。
與海外市場相似,中國的核藥市場同樣是治療和診斷市場二八分天下。而從競争格局來看,中國同輻和東誠藥業已經将國内核藥市場份額幾乎收割殆盡。從版圖來看,它們通過核藥房的布局,也在中國各自跑馬圈定了勢力範圍。
通俗理解,核藥房就是集生産、管理、配送和服務的核藥中心。由于核藥尤其是診斷用核藥的半衰期較短,因此其生産、貯存和配送都對企業提出了較高要求。
目前,中國的核藥房資源幾乎都集中在這兩家公司,各自約有 20 家左右。其中,東誠藥業的核藥房幾乎是沿着中國黑河 - 騰沖人口分布線布局。
然而,就是如此二分天下的局面," 雙子星 " 似乎也沒想着給後來者留下機會,它們不斷收購公司建造全産業鍊,不斷建設核藥房,從而繼續壘高護城河。要知道,核藥房的建設周期基本都要 3 年起,投資約 3000 至 5000 萬元,因此,若不是有足夠的财富積累,很難在核藥房資源上競争。
04" 雙寡頭 " 格局開始松動
但換個角度,這也是雙寡頭急需穩定江山之舉。近年來海外核藥市場的不斷刺激以及國内政策和産業環境逐步完善,已經在培育新的挑戰者,松動雙寡頭格局。
海外核藥市場進入 2012 年後,陸續有核藥獲批,一些企業也開始尋求開拓中國市場。2014 年,美國核藥企業 Navidea 的新型受體靶向放射性藥物 Lymphoseek ® ,一款 99mTc 标記的核藥獲 FDA 批準,随後該公司希望能開拓中國市場,開始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
彼時,還專注在仿制藥業務的先通醫藥抓住了這個機遇,開始轉型布局創新型核藥。那是核藥在中國還少有人問津的時代,也是東誠藥業剛決定進入核藥市場的時候。但美國核藥市場的繁榮,讓先通醫藥有了專注做創新核藥的決心。2019 年年底,先通醫藥徹底剝離了原來的傳統藥物。
站在今天來看,先通醫藥那時的選擇的确踩住了風口。
2021 年 5 月,對于核藥物行業來說是一個标志性節點。彼時,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科技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 ( 2021-2035 年 ) 》,這是中國首個針對核技術在醫療衛生應用領域發布的綱領性文件。
文件指出到 2025 年,一批醫用同位素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适時啟動建設 1-2 座醫用同位素專用生産堆,實現常用醫用同位素的穩定自主供應;到 2035 年,積極推動醫用同位素 " 走出去 "。
政策春風拂動,發展已有百年的核醫學,在中國終于 " 翻紅 " 并走上正軌,來到了爆發前期。文件頒發後,數家核醫學企業斬獲新一輪融資——智核生物完成億元 C 輪融資,而剛在 2 月份完成 3.2 億元 D 輪融資的先通醫藥,僅過了 8 個月,又被資本追加 3.2 億元融資。
時間來到 2022 年 9 月和 10 月,國家藥監局公開征求《關于改革完善放射性藥品審評審批管理的意見》,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又出台了《核醫學科建設規範(征求意見稿)》,政策的密集發布,開始推動核藥産業鍊的發展。
也是在這一年,紅杉中國接連領投兩家核醫學企業——輻聯醫藥完成近 2.5 億元 A 輪融資、藥明博銳完成近 3 億元 A 輪融資。同期,晶核生物也完成了近億元天使輪融資。
從這些企業專注的細分領域來看,我們或許可窺探核藥的下一個風口。其中,藥明博銳所專注的新一代靶向核素偶聯藥物(RDC)領域,就被視為腫瘤靶向新星。在國内,這一賽道剛處于起步階段,布局的企業并不多,除了藥明博銳,遠大醫藥算是是布局治療及診斷性 RDC 藥物最多的企業。
05 結語
近兩年,随着中國核藥市場火熱,資本已經紛紛湧入該賽道。隻是,在設備滲透率有所提升、政策逐步完善、資金更為充足的情況下,核藥發展的另一個緻命缺點也在逐漸暴露,那就是核藥物研發人才資源稀缺。
實際上,核藥屬于多學科交叉領域,涉及藥學、輻射劑量學、輻射生物學以及放射化學等多個專業,體系複雜,壁壘高。而像藥明博銳這樣由北大放射化學學科帶頭人劉志博帶頭,又獲得藥明康德加持的企業,并不多見。
專業人才難招,也成了短期内擺在國内核藥企業面前的難題。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随着核藥的前景在國内逐漸清晰,這些問題都終将迎刃而解。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