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最近有部戰争電影,還沒拍完,群演們卻先火了。
一邊炸,一邊跑,一邊笑,一邊喊卧槽。
導演在旁邊拿着擴音器喊得聲嘶力竭," 鬼子們 " 自顧自不聽指揮瘋狂走位。
那場面叫一個混亂不堪精彩刺激。
短視頻平台熱搜上得飛起,很多人連電影名字是什麽,主演是誰都不知道,卻被一群龇牙咧嘴的群演刷了個臉熟,直呼電影還沒開播,先給笑飽了,每日催更劇組放更多拍攝花絮——不過是群演的!
堪稱内娛奇觀。
1.
這是一個降本增效增出來的事故故事。
群演是一群大學生,演員副導演阿坤招募時說好了,80 元一天,管飯。
比起市場價相當于打了個 7、8 折,可以給劇組省一點人工,畢竟拍戰争戲嘛,人力成本有點高。所以阿坤招大學生,一口氣招了 300 來個。# 劇情也是講學生抗戰,年齡很貼
他沒想到給自己招了一花果山的 " 野猴子 "
大學生群演們也很樂意,反正寒假在家也是沒事幹耍手機,在劇組可不一樣,有錢拿、管飯、還可以沉浸式玩劇本殺。
玩完還能蓋個實習章,赢大發!
拍攝現場可不比劇本殺刺激?
正經的軍裝、槍械,還有逼真的妝化,連道具都比劇本殺館子裏的逼真多了,炸點火藥炸起來轟隆隆的,一不留神就忘了自己在演戲,被吓得抱頭鼠竄嘴裏還不忘出口成章。
大學生 A 說自己去之前想演個八路打小日本來着,結果去到之後被發了一套日本兵的服裝。隻能搖頭歎息:這大概就是小時候看鬼子、長大演鬼子!
真是人生如戲。
據說劇組剛開始也怕願意演日本兵的少,特意拿身高設了門檻:1 米 8 以上的演八路,1 米 8 以下的演日軍,但沒想到大學生們到了現場,争搶日本兵衣服,而且根本不用教就知道怎麽演,眼神中自帶清澈的愚蠢和猥瑣,表情肢體各方面都很到位——因爲從小看到大的嘛。
碰到日語專業的,還能自己即興加台詞。
幾場戲演下來,呦西成了口頭禅,不演戲的時候比演戲還入戲。
正經演戲時反而崩不住,八路軍和日本兵戰場上一對視,雙方都忍不住龇牙嘎嘎笑,氣得導演直跺腳。
吐槽:笑場就算了,他們把牙齒刷得那麽白做什麽。
最頭疼的是拍戰争戲,炸點一炸,學生們就條件反射,有的驚得喊卧槽,有的吓得捂耳朵,有的忘記動作直接躺倒 ……
比躺倒更可怕的,是有些群演躺在地上演着演着能睡過去 ……
花絮裏有一段槍林彈雨裏搶物資的戲,看得人笑死。
躲在車後的群演,一不留神就把手榴彈往攝像機這邊招呼,攝像機吓得抖了一抖:我沒惹你!
倒是蹲在山坡上的導演安之若素,淡定地歪了下頭。
令他生氣的是群演們老是忘了沖到鏡頭裏搬箱子,打着打着,都躺地上了,熱烈的戰争戲突然冷場。
導演就扯着嗓子在那催:搬箱子、搬箱子、換人、換人、繼續、繼續 ……
咱就是說,足球場邊的教練都沒導演會喊!
比冷場更搞笑的是穿幫。
兩個士兵跑着跑着撞了個滿懷,箱子翻了,裏面空空如也,所以大家到底是在爲什麽而戰?
演得最敬業的居然是中槍倒地的這位同學,側卧匍匐抽搐都很像那麽回事。但抖人很缺德,硬是雞蛋裏挑骨頭說他是受傷的腿在拖着健康的腿爬。
比手榴彈扔向攝像機還離譜的,聽說有個不靠譜的同學,沖殺時拿刺刀對準了攝像師傅的屁股!
缺德觀衆圍觀完邊笑邊下注,我要等電影上映了去看看,能有多少個穿幫鏡頭。
還有人看了羨慕不已,表示這不就是小時候的夢中情 " 場 " 嗎?能玩還能掙錢,衣服髒了回家還不用挨媽媽罵!
看他們在泥地裏厮打到失控,導演喊咔了還依然在翻滾 …… 有種實名羨慕。
理想生活也不過如此!
我要哭死!他們做到了我小時候想做卻做不到的事!
作爲電影的話太假了,玩的話太爽了!
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他們的快落!
大型真人 CS,沉浸式劇本殺,妥妥的大學生團建項目!
于是紛紛加副導演阿坤的賬号,自動請纓,我長得很猥瑣,我要去演大佐。
阿坤:費用隻有 80 哦!
學生:我給你轉 200!
畢竟,咱們是爲愛發電,圖的不就是實習章好玩嘛!
2.
忘了說一下,這個電影叫《大突圍》,講的是抗戰時期一群師生在沂蒙山區生死突圍的悲壯故事,隻是在社交媒體上一發酵,感覺像看了個搞笑劇。
别看大學生們在現場大口幹飯、輕松翻花繩、爬樹、打撲克、跳舞的歡快樣子,看上去像一個個段子手,不過實際上還是吃了點苦的。
一大早起來化妝,拍完戲衣服上随便彈彈都是半斤泥灰,鞋子一脫,連腳趾縫都黢黑。
但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經曆一輩子也就一次。
所以劇組對他們也挺優待,還會準備零食買辣條犒勞大家,也挺縱容大家拿手機拍花絮的,導緻電影還沒拍完,就因爲這些免費宣傳員在社交平台的爆料,而令電影以一種離奇的方式另類走紅。現在大家都在主動央導演多放點大學生群演們的拍攝花絮。
離譜群演有時候确實會給劇帶來離譜的宣傳效果。
上一個印象深刻的出圈群演還是《夢華錄》裏的木頭人大哥。長相特别,演技特别,别人跟他說了一大堆,他呆若木雞,像個卡 Bug 的 NPC,劇播出的時候,他就憑這 1 分多鍾的戲,進入了大衆視野。
榮膺 " 夢華錄裏演技最差的人 " 沖上了熱搜,好多打工人表示,他好像開會時的我!領導在那滔滔不絕,我選擇發呆掉線。
但這位叫劉遠帆的大哥覺得自己好無辜,他說其實那場戲自己在演一個反應慢半拍的人。
導演對他的要求是演一個傻瓜,他就琢磨,傻瓜就是不聰明,一個不聰明的人是啥樣的呢,耳不聰目不明,就是不聽不看喽,所以他就努力不給對方回應。
後面大家夥搶錢,也是他一個人在那呆呆地傻站着,最後被人拎走的。
他還表示,自己也不是完全沒有反應,演的時候有眨過三下眼睛,但不知道爲什麽播出來跟自己想象中的畫面有些不一樣。
理想和現實往往如此。
演員:我演一個不聰明的;
觀衆:他在演一個當機的機器人?
在觀衆用顯微鏡看劇的時代,劇如果撲了還好,反正連主角都是無效演出,群演摸魚再離譜也無人在意。但一部劇如果出圈,那麽群演往往會成爲評估一部劇質量的分類項。
好的能錦上添花,不好的,會變成牛皮糖一樣的污點。
拍《夢華錄》的時候導演楊陽真的有在乎群演們的表演,喜歡給群演 " 加戲 ",營造一種東京市井衆生相的感覺。
除了 " 呆 " 過頭而出名的劉遠帆,還有一位演衙役的小哥也讓人印象深刻。那場戲是他押着歐陽旭出來,結果被殃及無辜各種扔菜葉子,小哥嘴都氣歪了,像極了遇到糟心項目遭受無妄之災的打工人。
還有一場趙盼兒在茶館裏表演茶舞,一群文人墨客被驚豔的戲。因爲圍觀的小哥情緒不夠激動,導演親自指點,你要演得像在看周傑倫演唱會啊。
小哥:懂了!
小嘴一咧,這看愛豆跳舞的樣子夠不夠花癡?
不過有些過于會爲自己加戲的群演也讓導演們糟心。
最離譜的一個故事發生在周迅、趙文卓主演的電影《蘇乞兒》劇組,有個藝名 " 蒙将軍 " 的群演,想博得導演袁和平的注意,瞅準劇組裏最貴的鏡頭一石頭砸了下去。按照他的設想,自己欠了劇組的債,就可以跟導演簽一個 " 賣身 " 協議,留在劇組打工,這樣還可以讓導演注意到自己的才華。
他砸的那個鏡頭确實很貴,4 萬多歐元買入,裁定的維修費就要 17 萬多。
最後,他如願引起了導演的注意,但劇組沒有讓他賣身,把他告上了法庭,蒙将軍最終收獲了 4 年刑期。
宣判完,他雙手高舉一條衛生紙,請求法院工作人員能給他一支筆和墨水," 我想寫兩幅标語挂在身上:" 我是一流導演蒙将軍(藝名)"," 我愛周星馳 "!"
3.
比起加戲,對于觀衆來說更惱火的還是摸魚。畢竟,很多口碑劇都留下過群演上班劃水的糟心鏡頭。
《甄嬛傳》,鏡頭忠實記錄宮女當值打哈欠——都怪陽光太好了,站那也發困。
皇後身邊的剪秋被嚴刑拷打,後面的太監卻在嘻嘻哈哈,觀衆:他是以前被剪秋欺負過嗎?
大場面的打戲尤其是重災區,主演在前面賣力演出,群演在後面舞來舞去。《錦衣之下》,男女主在人群中熱烈大戰,觀衆視線卻轉移到後面的兩個倭寇身上:他們這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嗎?
《周生如故》,主演在前面沖,一副豁出去拼命的架勢,兩小兵在後面笑,好開心,演完這場戲要下班啦!
就連小時候的神劇《西遊記》,都能看到有小猴子慌裏慌張戴頭套的畫面。
……
有句話說,群演的水平代表了影視劇制作的工業水準,這句話不能說百分百對吧,但多少有幾分道理。
最近聽過一個厲害的,講《流浪地球 2》裏那場感動了很多人的 300 宇航員自動請纓去炸月球的戲,導演郭帆讓團隊給每個群演都寫了人物小傳。所以鏡頭裏雖然都是一掃而過,但每個人其實都有各自的故事和傷心。
該這部電影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