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圖片來源包括:美國《生活》雜志攝影以及《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
▲吹響起床号的遠征軍号兵,喚醒戰友們開始一天的軍事訓練
▲來自第 14 師 42 團的李樂貝(音譯)正在向中外官兵展示如何操作 " 湯普森 " 沖鋒槍。據同行的英軍聯絡官稱,這位年僅 12 歲的少年已是入伍滿一年的老兵,曾在與日寇的戰鬥中勇敢地投光了兩箱手榴彈
▲正在傳遞 M3A3" 斯圖亞特 " 輕型坦克所用 37 毫米炮彈的中國駐印軍坦克兵。駐印軍中," 斯圖亞特 " 是與 " 謝爾曼 " 混編在一起,由中美坦克兵乘員共同操作。其配發的 37 毫米穿甲彈足以對抗日寇的九五、九七式坦克
▲來自夏威夷檀香山的美方顧問:安德魯中尉正在教授中國士兵如何操作 " 湯普森 " 沖鋒槍。從外形上看應是 M1928 型
▲即便是當時最精銳、美式裝備爲主的駐印軍,同樣有一定數量的騾馬用于運輸物資。
▲高舉旗幟,駕駛吉普車進入龍陵的中美兩國官兵。此舉标志着滇緬公路的暢通
▲一名頭頂布帽,身上還挂着帆布彈袋的遠征軍士兵正好奇地望着駐印軍戰友
▲頭頂英式鋼盔練習穿越低絆網的中國士兵
▲視察遠征軍第 195 師官兵拼刺訓練的關麟征将軍。其手中的步槍似乎是一支國産的 " 中正 " 式
▲向指揮所發布旗語,告知日軍對怒江江防發起攻擊的遠征軍信号兵
▲一名遠征軍士兵正好奇地打量着美軍顧問的打字機
▲正在演示如何操作 M1A1 型噴火器的新 6 軍官兵
▲學習操作美制 M3 型 37 毫米反坦克炮的駐印軍第 50 師官兵
▲在英軍顧問的教導下學習操作 " 布倫 " 輕機槍的中國士兵。" 布倫 " 與國内的 " 捷克式 " 算是師出同門,但兩者使用的槍彈口徑不同。爲統一标準,中國亦曾向盟軍引進過一批 20 發直彈匣的 " 布倫 ",稱之爲 " 七九勃然 "
▲身着熱帶制服,頭頂防蚊帽的中國士兵。其手中使用的則是改膛的 P17 步槍
▲于昆明接受美軍訓練的中國士兵。其頭頂美制 M1 鋼盔,正操作着一挺 M1917A1 型水冷機槍。國内亦有仿造,稱之爲 " 三十節 " 重機槍。該槍作爲租借法案的一部援華,總計 2160 挺。雖能與 " 三十節 " 重機槍通用零部件,但二者的口徑不一(前者爲 7.92 毫米,後者則是 7.62 毫米),對後勤而言無疑是個挑戰
▲緬甸胡康河谷一戰後,一名美軍士兵爲負傷的中國戰友點煙緩解壓力。其身背着一把 M1 型卡賓槍,非第一線戰鬥人員
▲在美軍顧問的指導下學習近距離格鬥的中國士兵。身着背心者爲馬鼎盛(音譯)中尉,據悉曾擊斃了 30 名日寇。一旁觀察的則是精通拼刺的美軍中尉詹姆斯
▲三名日裔美軍官兵在鏡頭前合影留念。這些人因其亞裔面孔常被誤認爲是中國駐印軍的一份子,但其主要承擔的是翻譯、審訊以及其他相關的情報工作,而非戰鬥
▲一名忙着打草鞋的中國士兵。抗戰期間,由于條件艱苦,加之補給困難,很多戰士都就地取材,以打草鞋爲主。就連針線縫制的布鞋都是 " 奢侈品 ",更不用說美制的皮鞋和襪子了
▲從宣傳畫上了解時事的中國西南民衆。此時的歐陸兩大軸心:意大利、德國均已覆滅,亞洲戰場上也隻有日寇在死命掙紮
▲位于成都的 " 中央軍校 " 學員兵,身後的戰友們也都戴着清一色的布制小帽,德制鋼盔、皮制彈藥包、皮鞋等 " 稀罕貨 " 都是在閱兵時才能出鏡的
▲列隊經過成都 "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 的軍校學員兵。他們也是當時少數仍配有德式鋼盔的部隊
▲越壕突進的軍校學員兵。其戰鬥裝具的造型也偏德式
▲站在 " 斯圖亞特 " 坦克車上,視察駐印軍裝甲部隊的蔣緯國上尉。蔣最初曾在德國受過山地兵訓練,并沒有什麽指揮裝甲部隊的經驗,後來才去的美國深造
▲向攤販購買糖果的美軍顧問
▲ 1945 年日寇投降後,時任新 6 軍軍長的廖耀湘乘坐吉普車,在衛兵的護送下前往中山陵緻敬
▲中山陵前守靈的新 6 軍士兵